1平易近人,摒弃自己的架子
我最讨厌人摆官架子,这是一种极端低级趣味的表现。
季先生在功成名就后,虽身居高位、身兼数职,社会活动也日渐频繁,但他没把自己排除在普通人之外,仍平易近人,不摆架子。季老曾经撰文说:“我的政策是:先礼后兵。不管你是多么大的官,初次见面时我总是彬彬有礼。如果你对我稍摆官谱,从此我就不再理你,见了面也不打招呼。”季老平时对人也极尽谦和,即使是比自己年轻许多的普通人,也依旧以礼相待。
季老有位小邻居,姓商,三十多岁。他第一次见季老的时候,季老热情地握着他的手说:“我们做了邻居了。”堂堂大师,丝毫没有架子,这让邻居有些受宠若惊。自此,许多年轻的朋友就会到季老家中登门拜访。面对这些晚辈,不管多忙,季老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与他们吃茶聊天,合影留念。客人走时,季老还执意送到门外,以礼相待。季老就是这样,将大师的身份放置一边,于平常人和普通事中寻求那份独有的快乐,而他自己也因为这种大师的儒雅之风备受他人爱戴。
平易近人,让更多的人在精神上对季老膜拜。这也给我们以启示:一个人无论取得了多大的成绩,都要真诚、平等、和善地对待他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尊重。那么,什么才是平易近人呢?平易近人就是平等,人与人之间没有差别。在佛教之中也有平等的思想。佛教中的“佛”并非“禅”,而是人,佛陀当初在证悟真理时,第一句宣言就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由于因果业报的千差万别,在智愚美丑、贫富贵贱上有所不同,但论及全众生的本体自性,并无二致。这就好比三兽渡河,足有深浅,但水无深浅;三鸟飞空,迹有远近,但空无远近。我们应该以悲悯的胸怀来看待众生的苦难,从人我共尊的平等角度来包容彼此的差异,才能促进和平。
其实,佛之所以高深,就在于其可以摒弃一切门户之见、学术之见,认为人无高、低、贵、贱之分,倡导平等。而正是由于平等,所以,佛法圆融了世间万物。在佛的世界里,一切众生皆平等,而这种平等又给众生最大的自尊。
在日本,耕田的农民被视为贱民,连出家当和尚的资格都没有。无三禅师虽然出身贱民,但是他一心皈依佛门,于是假冒士族之姓,了却了自己的心愿。
无三禅师后来被众人拥戴为住持。举行就任仪式的那天,有个人突然从大殿中跳出来,指着法坛上的无三,大声嘲弄道:“出身贱民的和尚也能当住持,究竟是怎么回事啊?”就任仪式庄严隆重,谁也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众僧都被眼前发生的事弄得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谁都不能来阻止这个人说话,只好屏息噤声,注视着事态的发展。
仪式被迫中断,场上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众人都为无三禅师捏了一把汗。面对突如其来的发难,无三禅师从容地笑着回答:“泥中莲花。”绝对的佛禅妙语!在场的人全都喝彩叫好,那个刁难的人也无言以对,不得不佩服无三和尚的深湛佛法。
就任仪式继续进行,这突然的刁难并没有对仪式产生什么影响,由于禅师的佛禅妙语,更增加了他的威信,众人更加拥护他了。
人无差异,无贫富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有追求真理的权利,面对他人的刁难,一句“泥中莲花”尽显真人本色。
故事说明了人人平等的道理。而季老的平易近人也似乎在告诫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论官居高位还是富甲一方,终究是一介凡夫俗子,能力再强也摆脱不了肉体凡胎,尊重他人,就是爱护自己。而如果你地位卑微、生来贫穷,也大可不必为此郁郁寡欢,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人生成功与否在于你的决心与信念,与其他无关。
当然,真正的平等有时很难达成,但我们可以从心理上建立平等的观念。世间大小尊卑岂有一定的标准?我们唯有摒除成见,彼此共尊,人我同等,相互接纳,才能和平相处,共享安乐。
平等和摒弃门户之见并不只是挂在嘴上的空口号,而是要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之中。给予他人尊重并施以慈悲本身就是一种待人平等的表现,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待人平等,那么,我们也就真正理解了平等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