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泾源县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摘要)
泾源县县委书记 桂福田
(2009年12月28日)
同志们:
现在,我受县委常委会委托,向全委会做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今年以来,在区、市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县委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区、市全委会议精神,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六盘山精神,本着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了泾源的理念,围绕“1236”工作思路,全力落实中央和自治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跨越式发展这个主题,以解放思想为强大动力,创新机制,创新作风,创新速度,解放思想促发展,务实苦干抓落实,奋力拼搏求突破,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政治、文化、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3亿元,增长13.1%;固定资产投资8.26亿元,增长1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38亿元,增长18.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15万元,增长1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660元,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2802元,同比增长15.6%。
一、突出实践特色,学习实践活动成效显著
按照区、市党委统一部署,常委会坚持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创新实践载体,强化理论武装,注重解决问题,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学习活动成效显著。以“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泾源”为实践载体,组织开展了“六带头”、“八学”主题实践活动、领导干部大调研大走访、解放思想专题研讨会、千名党员干部问计寻策大行动等系列活动,县委各常委带头学习、带头开展调查研究、带头解放思想、带头查找问题、带头整改落实,有力推动了学习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对征求并梳理出的586条突出问题集中整改,已经整改落实414条,正在整改落实的中长期问题172条,广大干部群众对县委班子学习实践活动总体满意度为100%。一是在发展理念上取得了新共识。全县广大党员干部普遍受到了一次深刻、全面、系统的科学发展观教育,进一步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形成了推进泾源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浓厚氛围。二是在解放思想上取得了新进展。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深入开展了“如何推进泾源科学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有力推动了全县党员干部思想观念的大解放、大转变。三是在促进发展上取得了新成效。认真落实中央和自治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全力解决牵动全局的重点工作和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四是在解决问题上取得了新进展。坚持把解决突出问题、实现科学发展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查找出的突出问题实行责任制、限时制、承诺制、销号制,投入资金7100多万元,实施了危房改造、农村道路、人畜饮水、校舍安全、少生快富、育苗园区灌溉、廉租房建设等民生工程。五是在创新机制上有了新突破。建立健全了产业发展、土地流转、城市经营管理、新农村建设、“双争”工作考核激励、工作落实、干部管理等七个机制,废除各类规章制度56项,修订和完善150余项,新出台100余项。六是在党的建设上有了新加强。全县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县委实施方案,紧密结合本乡镇、本部门实际,牢牢把握总体要求,确定实践载体,突出思想、机制、载体、实践四个创新,切实增强了全县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实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目前,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已经圆满完成,得到了自治区和固原市指导组的充分肯定,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正在扎实开展。
二、坚持科学发展,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面对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县委把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大决策部署和一系列政策措施作为头等大事,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结合起来,坚持调结构、促增收不动摇,坚持抓提升、扩总量不动摇,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困难,在科学发展中找准立足点,在统筹城乡中找准着力点,在跨越发展中找准突破口,努力以破解难题保增长的坚强决心迎接挑战,以调整结构促增收的务实举措战胜困难,以扩大总量提效益的全新业绩力促经济快速发展。
(一)农村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紧紧围绕富民强县,认真贯彻执行中央1号文件精神,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强化科技支撑,创新体制机制,调结构、促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是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始终坚持把种植业结构调整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主线,积极应对和克服各种自然灾害,按照“因地制宜、压夏增秋、集中连片、扩大规模、突出特色”的原则,增优扶强、压劣减差,冬小麦播种面积控制在了3.5万亩以内,种植马铃薯10.2万亩,地膜玉米5.12万亩,经济作物2.11万亩,种植业结构更趋合理,实现了“为吃而种”向“为养殖而种、为避灾而种、为效益而种”的转变。二是土地流转规模明显。按照中央关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一个长久不变”和“两个转变”的要求,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培育发展土地合作社4个,存贷流转土地4660亩,促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农业科技全面推广。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积极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建成马铃薯、玉米示范方(点)15个2.4万亩,覆膜7.6万亩。加强农业机械的引进和推广,投放农业机械4816台,发放农机具补贴323万元,马铃薯、玉米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0%以上。大力引进优良品种,马铃薯良种率达到85%,玉米良种率达到100%,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四是融资渠道不断拓展。推行产业协会入股融资、协会担保贷款融资、招商引资或大户融资、干部职工担保贷款帮扶融资“四个融资机制”,采取土地流转、合作开发、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拓宽融资渠道,强化对“三农”的支持,破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瓶颈。大力争取并积极实施了村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在全区率先实现了互助资金全额发放,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全年共吸引各类社会涉农投资5600多万元,其中村级发展互助资金999.76万元;建立健全了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奖励制度,金融机构投放涉农信贷资金4.2亿元。
(二)特色支柱产业快速发展。按照“壮大规模、提升层次、打造品牌”的要求,创新机制,破解瓶颈,做大规模,做强龙头,做活流通,全力提升产业的层次和内涵,促进了产业扩量、提质、增效,实现了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草畜产业不断壮大。以“人均两头牛”为目标,完善配套政策,强化科技支撑,培育龙头大户,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市场流通,通过政府强力推动、养殖园区拉动、营销大户带动、养殖协会联动、群众积极主动、科技服务促动,形成了养殖规模化、圈舍标准化、品种优良化、饲草多元化、营销市场化、服务科技化的“泾源养殖模式”。加强饲草基地建设,更新、补种紫花苜蓿2.1万亩,多年生优质牧草留床面积达到41.3万亩,对全年种植的玉米全部进行了青黄贮,缓解了冬季饲草料短缺难题。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按照企业投资、大户经营的模式,吸引社会资金2000多万元,建成了养殖规模为1200头牛的宁夏六盘山牧业公司,促进了规模化养殖和产业化经营;建成百头养牛场(小区)5个,培育肉牛专业村30个,成立养牛合作组织5个,培育贩运、育肥大户920户,龙头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全县养殖户达到1.86万户。狠抓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在牛棚建设、基础母牛投放、青贮池修建等方面给予补贴,建设牛棚1300座,青贮池700座,补栏架子牛2.7万头;新建和维修黄牛改良点8个,开设村级黄牛冷配点52处,冷配改良肉牛2.09万头,黄牛改良率达到85%以上。实施品牌提升工程,“泾源黄牛”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被国家商标局受理。预计全县牛饲养量13.7万头,其中存栏7.6万头,出栏6.1万头,预计农民人均牧业收入630元,增长27.5%。
——苗木产业规模扩大。以“人均两亩苗”为目标,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调整结构、压麦育苗、干部带头、大户带动、群众参与、土地合作社促动”的运作方式,以特色林木工厂化育苗中心为龙头,以培育连片集中的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为重点,全面加快苗木产供销一体化建设,有力促进了特色苗木产业升级增效,被自治区命名为全区特色苗木基地县。突出规模种植,按照“川台地、沿公路、靠城镇、连景区”发展布局,建立千亩以上苗木园区7个,培育500亩以上特色苗木专业村5个,发展苗木合作组织3个、专业户200户。优化品种结构,全面加强六盘山野生珍稀苗木的研发、驯化、培育和生产,“六盘山苗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被国家商标局受理。创新栽培模式,不断加强苗木产业基础建设和科技服务,实施建设了羊槽苗木园区节水灌溉工程,灌溉面积为3000余亩。完善市场体系,承办了全区特色苗木推介会,不断扩大苗木产业的品牌效应和对外影响力,全县特色苗木销售的“绿色通道”初步打通,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有力构建了农民持续增收的平台,苗木产业产供销一体化进程加快。全年新增育苗面积5240亩,累计达到了14.8万亩,销售特色苗木3800万株,销售收入4300万元,农民人均苗木收入430元,增长19.4%。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坚决贯彻落实陈建国书记和王正伟主席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退耕还林工程作为一项民生工程,严格落实“四级”责任追究制,对历年31.5万亩退耕还林地进行全面复核验收,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25.75万亩,异地造林1.24万亩,完成荒山荒地造林1.2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三北防护林1.5万亩,荣获全区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
——劳务产业效益提升。坚持培训与输出并举,突出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和技能强化,拓宽输出领域,扩大输出规模,构建了县、乡、村三级互动、各司其职、协调高效的组织管理网络,实现了劳务输出由数量型向质量型、体力型向技能型、政府主导型向中介组织和劳务经济人带动型的转变,劳务产业效益显著提升。全年培训农民工3200人(次),职业技能鉴定培训1206人(次),新建劳务输出基地4个,累计达到53个,输出劳务2.73万人,劳务总收入1.44亿元,人均劳务收入1272元,增长24%。
——旅游产业稳步发展。坚持把旅游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来抓,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着力提高旅游服务业的档次和水平,不断提升泾源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完善服务体系,开发建设了旅游商品一条街和清真食品一条街,商贸、运输、通讯、餐饮、宾馆等服务业快速发展。促进“农家乐”旅游,把“农家乐”作为旅游产业与农民增收的结合点,巩固提升冶家、西峡等“农家乐”,新建了胭脂峡、园子等“农家乐”,规划了卧龙山“农家乐”。挖掘文化潜力,建设了龙文化民俗馆、王洛宾文化园、萧关遗址文化园一期工程,实施了卧龙山公园提升工程,胭脂峡旅游娱乐项目建成并运营。承办了第五届六盘山山花旅游节暨泾水文化旅游节、清凉六盘消夏之旅等系列活动。开发旅游产品,注册成立3家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公司、2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协会,具有泾源特色的纸织画、剪纸、刺绣、水锈石盆景雕刻等旅游文化产品得到批量的开发生产。全年接待游客28.6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1.16亿元,增长36.8%。
(三)工业经济进一步壮大。突出工业经济的战略地位,坚定不移地实施兴工强县,以自然资源的优化整合和优势特色产业的综合开发为突破口,以建材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高标准规划了蒿店工业园区和香水轻工业园区。全力支持骨干企业达产达效,六盘山水泥厂、长征水泥厂、金晶淀粉厂、泾河清真食品公司等企业全面投入生产。整合三关口丰富的石灰岩矿产资源,进一步规范开采管理秩序,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坚持放手、放宽、放活,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大力实施全民创业带动就业战略,全面落实创业优惠政策,共开发创业项目36个,培育小企业37家,培养小老板37个,新建创业园区1个,创造新就业岗位126个。预计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1亿元,增长11%;完成工业增加值1.11亿元,增长15.3%;完成非公有制经济产值2.65亿元,增长9.21%。大力支持企业实施工业技改项目,落实节能减排降耗措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182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45.38吨。
(四)“双争”工作成效显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立足全县经济发展大局,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建立完善了争项目争资金工作考核奖惩机制,积极推行季度考核、季度奖励和年度考核、年度奖励的“双考双奖”和“重奖重罚”制度,形成了“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双争”工作责任机制,注重项目落地率和资金到位率,千方百计实现争项目、争资金工作的新突破、大突破,以项目增强发展后劲、带动科学发展。全年共争取项目69个,到位资金3.16亿元。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促进发展的主抓手,完善优惠政策,强化招商措施,拓宽引资渠道,全方位开展招商活动,先后引进宁夏银谷小额贷款项目、鲁宁新型建材空心砖加工项目、泾水文化传播项目、胭脂岭风电开发项目等新项目17个,协议资金14.6亿元,到位资金1.53亿元。
(五)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立足建设具有“浓郁民族特色、鲜明县城个性、独特县城风格”的生态旅游县,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了城市污水处理、集中供热改造、西峡路建设、东平路改造、综合市场、县城西区道路亮化、香水河治理、职教中心实验楼、百泉街改造、旅游商品一条街和清真食品一条街等十大重点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生态旅游县城核心服务区的功能和品位显著提升。实施了西峡路、泾河路和百泉街延伸等城市道路工程,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建成区面积达到3.94平方公里。创新城市经营管理机制,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实现旧城改造与盘活土地互动,拓宽了城市建设融资渠道。扎实开展了“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全面开展城市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巩固提升县城绿化、亮化、美化和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建立了城市管护、保洁长效机制,县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成功创建了自治区级卫生县城。修订完善了城市建设规划,提出了建设以商贸流通等第三产业为主的商贸旅游区,以行政、教育、文化、科技为主的行政教育文化区,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区的“一城三区”城市发展格局,为城市建设的长远发展、科学发展规划了蓝图。加强小城镇建设,开工建设了泾河源镇农贸市场和建材市场,实施了六盘山镇街道供排水工程,加大六盘山镇、泾河源镇街道综合整治力度,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六)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坚持把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总抓手,按照“规划先行、政策引导、资金整合、项目牵动、产业带动”的发展思路,创新建设模式,整合项目资金和社会资源,进一步加强闽宁对口和定点帮扶工作,采取县级领导包村、责任部门包项目的方式,确定20个整村推进重点村,着力加强了以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改造、人饮工程、乡村道路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了“扶贫机制、保障措施、培育农民、发展能力、统筹整合”五个创新,打造了东山坡等一批产业突出、布局合理、设施完备、村容整洁的示范村,极大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有力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荣获“全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一等奖”和先进县。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工实施了瓦亭流域综合治理、先进水库除险加固、乡村道路建设等农业农村十大重点工程,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共改造危房2724户,其中救助户1114户;改造人居环境3455户,新修农村道路12条118.9公里;新建“一池三改”4100座,投放太阳灶2500台;完成机修农田建设1.28万亩,并对高速公路12.3公里绿化带进行了全面补植;完成人畜饮水工程5处,解决了1.86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继续坚持“大破大立、不破不立、破旧立新”的理念,巩固和扩大农村环境整治成果,以乡镇驻地、县城街道、公路沿线和77个行政村为重点,发动群众,集中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开展“三进”、“五清洁”、“治五乱”活动,拆除危旧房屋8562间,整修换瓦14377间,拆除危旧围墙3.4万余米,修建垃圾填埋场57个,修建垃圾临时堆放点782个,整修村庄道路158公里,绿化村庄道路50公里,粉刷墙体11.7万平方米,农村“五乱”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农村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