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源概貌
【地理位置】 泾源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南端,地处六盘山东麓,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6°12′~106°29′、北纬35°15′~35°38′之间。东与甘肃省平凉市毗邻,南与华亭县、庄浪县交界,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接壤,北与原州区、彭阳县相连。东起泾源县泾河源镇底沟村,西至香水镇大庄村,东西宽约27.3公里;北起大湾乡四沟村,南至新民乡王家沟村,南北长约103.8公里。县城距固原市79公里,距自治区首府银川市420公里;至陕西省西安市360公里;至甘肃省兰州市350公里。全县土地总面积1131平方公里,占全自治区总面积的2.18%。【自然条件】 泾源县地处六盘山东麓腹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低山丘陵区,海拔高度1608~2942米。有以六盘山为主脉的大小山峰41座,最高峰米岗山海拔2942米,最低处柳家河坝1608米。境内有以泾河为主流的河流16条,溪流343条。年均径流量2.4亿立方米,水资源比较充沛。境内河流纵横,四面环山,呈现出重峦叠嶂、沟壑交错、山塬相间、河流密布的地貌特征。气候区域属温带半湿润区,为森林草原类型气候,呈现出“春寒、夏凉、秋短、冬长”的特点。年均气温6.9℃,日照时数2370小时,无霜期141天,年均降水量为641.5毫米。群山环绕,众水交汇,空气湿润,发展林木、畜牧、中药材等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历史沿革】 泾源县远在上古时期即有先民居住,商周时属雍州古卢国之地。春秋、战国、秦、汉为乌氏县地,西晋为雍州安定郡都卢县地。东晋十六国属雍州陇东郡泾阳县,先后为前赵、前秦、后秦领地,较长时间为匈奴铁弗部游牧之地。南北朝属陇东郡泾阳县。隋、唐、五代为华亭县领地。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设安化县,为泾源县建县之始。辖白岩河镇及3乡(乡名无)。熙宁七年(1074),增设安化镇。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安化县名为化平县。辖安化、白岩河、安国、耀武4镇和瓦亭寨。元代时,化平县并入华亭县,境内为六盘山军屯区。明朝初,境内设安良里(今新民乡)、白岩里(今泾河源镇)、圣谕里(今兴盛乡)、化平里(今香水镇)。清宣统元年(1909),化平川直隶厅设化临、香水、圣谕、白面4里,66村。清同治十年(1871年),划华亭、平凉、固原、隆德四州县地,设化平川直隶厅,属平庆泾固化道。民国二年(1913年),改化平直隶厅为化平县。设香水里、化临里、圣谕里、白面里。民国16年改4里为4区,属村59个。民国二十五年(1936)将4区改为1镇3乡,即化临镇、香水乡、泾源乡、白面乡。后改为泾北、泾南、黄花3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将3区并为2区。民国三十年(1941)将2区改为6乡,即百泉乡、崇义乡、惠家乡、兴盛乡、白面乡、泾源乡。民国二十一年(1942)将6乡改为2镇2乡,即泾南镇、百泉镇、泾北乡、黄花乡。1949年7月化平(泾源)解放。8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废除保甲制,设泾南、泾北、百泉、黄花4区18乡。1950年并为3区16乡,辖68个行政村,167个自然村。1950年9月18日,因泾河发源境内而改称泾源县,属甘肃省平凉专署所辖。1953年5月11日,经中央人民知府批准,成立泾源县回族自治区。1955年5月,改为泾源回族自治县;原区人民政府改为县人民委员会。1958年10月25日,改称泾源县,改隶新成立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为固原专署所辖。1956年11月22日将甘肃省华亭县新民乡的14个村和石嘴乡的7个村划归泾源县所辖。至此全县调整为14个乡,即新民、石嘴、东峡、涝池、白面、河北、兴盛、园子、桥天、城关、黄花、红土、沙塘、惠台,共建10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并为87个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11月撤乡建置,成立泾河源、泾北、黄花3个人民公社,辖88个生产大队。泾河源公社辖原白面、河北、东峡、涝池、石嘴、新民6乡。泾北公社辖原兴盛、城关、桥天、园子4乡。黄花公社辖原红土、惠台、黄花、沙塘4乡。1961年4月调整社队规模,将原三个人民公社分为泾北、黄花、兴盛、惠台、新民、泾河源6个人民公社。有75个生产大队,236个生产队。1965年调整为64个生产大队,307个生产队。1967年“**********”时,将5个公社47个大队更名,1970年恢复原名。1983年,将新民、泾河源、兴盛、泾北、黄花、惠台6个人民公社改为乡建置,辖68个村民委员会,334个村民小组。同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原属永宁县所辖的芦草洼划为泾源县移民吊庄区。1990年分乡设镇,将原泾北乡分设为香水镇和园子乡,将原泾河源乡分设为白面镇和东峡乡,至此全县共2镇6乡,2个居民委员会、71个村民委员会,334个村民小组,207个自然村。1991年,泾源县辖2镇6乡,即香水镇、白面镇、东峡乡、兴盛乡、园子乡、黄花乡、惠台乡,74个行政村,334个村民小组。1998年,将原园子乡四村分为车村和杨家村,东峡乡庞东村分为庞阁庄村和东山村。至此全县共辖76个行政村,334个村民小组,2个居民委员会。2000年9月,芦草洼吊庄移交银川市郊区人民政府管辖。2003年1月,将原属固原市原州区管辖的什字镇、大湾乡、蒿店乡划归为泾源县管辖。2003年底,实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将8乡(新民乡、园子乡、惠台乡、黄花乡、大湾乡、蒿店乡、兴盛乡、东峡乡)、3镇(什字镇、香水镇、白面镇)调整为4乡3镇。将惠台乡、园子乡、香水镇合并为香水镇,将东峡乡、白面镇合并为泾河源镇,将蒿店乡、什字路镇合并为六盘山镇。
【行政区划】 2009年,全县共辖3镇4乡,即六盘山镇、香水镇、泾河源镇、大湾乡、新民乡、兴盛乡、黄花乡,共辖2个居民委员会,112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9年,全县总人口123872人。其中,回族人口93671人,农业人口112990人,城市人口10880人。人口出生率为17.67‰,人口自然增长率10.68‰。完成“少生快富”500例,出生政策符合率83.3%,节育措施落实及时率为92%。
【宗教信仰】 泾源县是回族聚居县,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5%。回族凡重大宗教节日等活动都在清真寺举行。最早建成的清真寺是香水镇园子村的北伍家清真寺,修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全县有清真寺200余座,聚礼点171处,其中建筑规模较大,风格样式独特的清真寺有城关、杨堡、马河滩、涝池、石嘴、平凉庄、向阳等。泾源县回族伊斯兰教有四大教派,即“格底目”、“哲赫忍耶”、“依赫瓦尼”、“虎夫耶”。“格底目”教派俗称“老教”,是泾源回族信教人数最多的一派,分布在全县各乡镇;“哲赫忍耶”教派亦称“高念派”,是中国回族伊斯兰教现有门宦制度的苏菲派,主要分布在黄花乡的庙湾、华兴、店堡、平凉庄、红土、向阳、上胭、下胭和泾河源镇的河北、白面、南庄、西沟等村庄;“依赫瓦尼”教派亦称“新兴教”,主要分布在香水镇的大园子、小园子、陈昌、水沟、大庄、太阳沟及黄花乡的沙塘等村庄;“虎夫耶”教派又称“低念派”,主要分布在泾河源镇的龙潭、兰大庄村。******教传统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三大节日,另外还有阿舒拉节和法图麦节。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六盘山天然次生林区是全区三大林区之一,境内林地86.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8.5%。境内动植物种类繁多,是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动植物王国”。有各类植物113科,788种,珍稀植物有桃儿七、黄芪等。中药材有530多种。野生动物213种,其中,两栖类5种,爬行类4种,鸟类158种,哺乳类39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二级保护动物有林麝、红腹锦鸡等。矿藏资源有铜、铁、石灰岩、泥岩、油页岩、白云岩、石英砂岩、水锈石等。全县土地面积113.3万亩,其中,耕地38.3l万亩,林地35.38万亩,草地33.36万亩,其他占地6.15万亩。平均农业人口占有耕地2.5亩。
【旅游资源】 泾源境内群山环抱,百泉汇流,气候湿润,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全国第一个旅游扶贫开发试验区。有秦汉时期瓦亭萧关,成吉思汗屯兵避暑的凉殿峡,神奇秀丽的老龙潭,蜿蜒曲回的弹筝峡,水波荡漾的卧龙山,流泉飞瀑的胭脂峡,荷叶碧翠的野荷谷,云雾缭绕的白雾山和济公修行的延龄寺等,是一个以自然山水、森林景观、回乡风情为特色,集生态旅游、疗养避暑、野外探险、科学考察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
国民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 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3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一、二、三产业完成1.81亿元、1.96亿元和2.66亿元,同比增长7.5%、15.4%和10.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23万元,增长13.4%。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6亿元,其中县内投资4.85亿元,增长24.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亿元,增长1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60元,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2802元,增长15.6%。
【种植业】 2009年,压减冬小麦播种面积,扩大地膜玉米、脱毒马铃薯种植规模,建设马铃薯、地膜玉米种植千亩示范点15个,种植马铃薯10.2万亩,与去年同期持平,种植地膜玉米5.12万亩,增长2.4%,小麦播种面积3.5万亩,下降46.15%,其他经济作物2.11万亩。种植业完成产值1.48亿元,实现增加值6630万元。
【草畜产业】 建设肉牛科技养殖示范村、专业村30个,新建牛棚1300座、青贮池700组,补栏架子牛2.7万头,改良黄牛2.09万头;补播更新紫花苜蓿2.1万亩,复种禾草5万亩,多年生饲草留床面积稳定在40万亩以上。全年肉牛饲养量13.7万头,其中存栏7.6万头,出栏6.1万头,分别完成计划的101.5%、101.3%和101.6%,增长9.6%、10.4%和17.3%;畜牧业产值完成1.15亿元,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630元,增长27.5%。
【苗木产业】 巩固提升7个特色苗木园区,培育500亩以上苗木专业村5个,发展专业户200户,新增育苗5240亩,全县育苗累计达到14.8万亩;完成荒山造林1.2万亩,完成补植25.75万亩。全年实现苗木销售收入4300万元,农民人均苗木收入430元,增长19.4%。
【劳务产业】 全年培训劳务人员3200人,完成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鉴定1206人,新开辟劳务基地4个,输出劳动力2.73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2.24万人,创劳务收入1.44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272元,增长24%。
【旅游产业】 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加快旅游景区建设,开工建设老龙潭红色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成胭脂峡旅游拓展训练基地、县城旅游商品一条街和清真食品一条街;新建园子、胭脂峡等“农家乐”;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加快旅游产品开发,规范旅游行业管理,旅游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全年接待游客28.6万人(次),旅游业社会总收入预计完成1.16亿元,同比增长36.8%。
【工业和非公有制经济】 大力发展工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初步完成蒿店工业园区和香水轻工业园区规划,六盘山和长征水泥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泾河清真肉食品公司恢复生产,鲁宁新型建材空心砖项目建成运营,金晶淀粉厂搬迁扩建投产,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3.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3.1%,同比增长1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完成2亿元,同比增长16.3%;全部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1.11亿元,完成计划的104.8%,同比增长15.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6200万元,同比增长9.5%;全部工业销售产值完成2亿元,同比增长6%,产品销售率达98.7%。大力实施全民创业工程,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675个,从业人员1.88万人,实现产值2.65亿元,同比增长9.21%。万元GDP能耗下降3%,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182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45.38吨,超额完成市上下达的任务。
【项目带动战略】 争取国家支持,狠抓项目资金争取,强化基本建设管理,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年申报各类项目320多个,涉及项目资金60亿元,争取到位项目69个,落实项目资金3.16亿元,同比增长27.9%,保证一大批事关县域经济发展大局的重点项目建设,建成县城集中供热一期、东平路、百泉街、西峡路、泾河路城市道路改扩建、金水苑住宅小区、县城西区道路亮化、县城综合市场、香水河卧龙山段治理、职教中心实验楼、旅游商品一条街、清真食品一条街、龙文化民俗馆、供电局办公楼等城市重点项目;实施羊槽苗木园区灌溉、六盘山牧业公司和东山坡等5个百头肉牛养殖园区、园子和胭脂峡“农家乐”、危房改造、瓦亭流域综合治理、先进水库除险加固、先锋至张台安全饮水、下桥安全饮水、大湾安全饮水、砼集水场、沙塘至蒿店公路、蒿店至双河公路、平凉庄至庙湾公路、张台至燕家山公路、土窑至魏家山公路、车扬至泾白公路、泾什路至周口公路、惠台至太阳公路、泾河源农贸市场、农村清洁能源、生态移民、基本农田、补植补造、三北防护林、村级活动场所等农村重点项目;白面小学、香水初级中学宿舍楼等12所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兴盛文化站、大湾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王洛宾纪念馆、萧关遗址文化园一期、胭脂峡旅游拓展训练基地、大湾计生站、泾河源计生站工程等社会事业项目相继完工;城市集污及污水处理、泾源三小、县医院综合楼、香水社区中心卫生院、老龙潭红色旅游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26亿元,完成计划的100.4%,同比增长18.7%,其中县内投资完成4.85亿元,同比增长24.6%,区直部门及县外投资完成3.41亿元,同比增长10.9%。
【招商引资】 围绕区位优势和资源开发,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继续扩大开放领域,广辟融资渠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引进鲁宁新型建材项目、宁夏银谷小额信贷公司,胭脂岭风电开发和电石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全年招商引资协议资金14.6亿元,到位资金1.53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02%,同比增长24%。
【财税金融】 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223万元,完成计划的112.3%,同比增长13.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计完成5.46亿元,同比增长54.2%;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1亿元,同比增长15%,各项贷款余额3.7亿元,同比增长5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亿元,完成计划的107%,同比增长18.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660元,完成计划的100%,同比增长12.6%。
【民生工程】 2009年,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改善民生,加快城乡统筹,兼顾社会公平,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全部落实。加强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62人,完成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5人,安排“4050”人员公益性岗位50人,安排“三支一扶”大学生80人,招聘特岗教师40人。城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面启动廉租住房保障工作,实施职工生育保险和行政事业单位失业保险,提高企业退休人员保险待遇。建立农村特困户和特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开展城镇医疗参保职工健康体检,发放门诊医疗补助费,提高离休干部门诊费报销标准。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提高城乡低保和优抚金标准,全年共发放城乡低保资金778万元。自治区50大庆期间,发放城乡低保户、五保户、慰问金、优抚金187万元。全力以赴开展抗灾救灾工作,积极应对地震、旱灾、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全年发放救灾资金683万元,受灾群众生活得到妥善安置。及时发放退耕还林补助粮款,兑现苗木产业“以奖代补”资金240万元。开展扶弱助困工程,为贫困残疾人免费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74例,免费发放轮椅58辆。开展法律援助114件,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民主法制】 2009年,坚持依法、民主、科学执政,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认真执行决议和决定,重视和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2件人大议案、101件代表意见和建议,48件政协委员提案、14件意见和建议,已按时高质量办理,办复率均达100%。推进民主法制进程,“五五”普法扎实开展,全民法制观念不断增强。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维护现有宗教格局,促进宗教和谐发展。巩固“平安泾源”创建成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有力地维护社会稳定。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完善****机制,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和大接访活动,妥善处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强化食品安全工作,及时查处“三鹿”问题奶粉,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健全食品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开展以道路交通、非煤矿山、学校周边环境、地质灾害险点等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活动,着力排查整改事故隐患。健全完善各类应急救援预案,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社会事业】 2009年,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倡导尊师重教风尚,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教育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以“两基”迎“国检”为契机,实施“教学质量目标管理、信息化、奖教助学”三大工程,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升,“两基”教育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验收标准,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小学入学率达到99.94%,初中入学率达到97.32%,高考上线率达到27%,为历年最好成绩。积极争取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学设备配套标准,泾源高级中学、泾光小学、马西坡小学、双合小学、瓦亭小学、太阳小学建成投入使用,职业中学学生宿舍楼、白面民小教学楼已开工建设。以创建“一无”乡镇为目标,严格落实“以奖代补”激励机制,坚持阶段性考核和项目捆绑制度,推进“少生快富”工程,计划生育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完成“少生快富”544例,计划生育率达到86.6%。新建乡镇计生服务站3个,维修改造1个,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加强文化建设,开工建设5个乡镇文化站和14个村级文化室,建成冶家村“农家乐”农耕博物馆,县图书馆投入使用。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和篮球进村工程,充分挖掘整理泾水文化和民俗文化,编辑出版泾水文化系列丛书,完成泾源回族百人踏脚、六盘山花儿广播剧等文化产品的编排制作,积极举办书画展、摄影展和广场文化活动,现代文化、民族文化协调发展,特色文化、泾水文化活力彰显,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同步推进,丰富了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求富、求知、求乐、求美”逐渐成为社会风尚。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群众基本健康需求,县医院迁建工程和5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全部投入使用,108个村级卫生室作用充分发挥,县、乡、村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群众就医环境得到改善。加强与解放军306医院、宁夏附属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合作交流,提升医疗就诊水平。调整提高新医合报销比例和封顶线,参合率达到3.5%,报销总额比上年增加420万元。农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行动深入开展,疾病预防、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加强科技推广,强化科技培训,全年培训农民2.8万人(次),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完成了110个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任务。加强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双拥”工作取得新进展。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县城有线电视全面实现数字化平移,农村电影设备实现数字化,农民收看8套以上电视节目覆盖率达到69%,免费发放电视接收天线1600套。统计、体育、地震、气象、残疾人、妇女儿童等事业进一步加强,档案史志、质量技术监督、邮政、电信、保险事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