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31700000051

第51章 我的养生之道

总有人问我,你有什么养生之道?八十多岁,能敲电脑,能上网发邮件,还能开个会,不时从报上见到你的东西,有何妙法?我说,我也不知道“上帝”何以眷顾我。活到这个年龄,似乎还有点“余勇可贾”,经常忘记了自己的年龄,要不是老伴的絮絮叨叨,不断亮黄牌,我真不知道自己是老几。

我也试图总结点什么,但弄不出来,因为我实在没有什么养生之“道”。我记起《庄子·大宗师》中的一个故事,南伯子葵问一个叫女禹的人,你年龄老大,可“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又问:“道可得学邪?”曰:“恶可!”我养生无道,自然说不出个道道。但我生活有一套自定的不成文法。这个不成文法也是自己结合读书不断摸索出来的。

1.动静结合

动是运动,运动是强身之路。当然,我这个运动不是竞技式的运动,而是不要让身体呆着不动。我认为,这就是保养。一部不动的机器会生锈。我年轻时也是夜猫子,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生活极无规律。我从北大回来以后,逐步改变了这个方式,坚持散步。每天差不多走一万步,不管天晴下雨,酷热严寒。只有下大雪后地面结冰,老伴怕我摔跤,禁止外出,才作罢。

开始是不自觉的,有一搭无一搭,时间长了,走出兴趣来了,也走出味道来了。我上世纪90年代初就被诊断为糖尿病,但血糖一直比较稳定,就是得力于散步。管住嘴,迈开腿。这两条,我第二条做得比较好,要是开会,也会在房里来回踱步。反正一条,多动。活动,活动,活着,就要动,动,才能活得健康。坚持了三十多年,有效果。当然,散步时也会思考,偶有所得,回家赶紧记下来,日积月累就成了《漫步遐思》。我说,这本书是走出来的书,有些言过其实,但确实与走有关。边走边思考,有好处,无干扰;有危险性,车太多。解决矛盾的方法,是尽量找个安全的地方走,不在马路上大摇大摆。

如果说走是动的话,我每天都有个静静坐着的时候,仿佛无思无虑放下一切。不让自己的思想老像奔驰的马。再好的骏马也要歇歇脚,何况是我辈凡人。有人说这叫气功,我说我不会做气功,我是无师自通功,我是静心功。我不是学来的,是逼出来的。我从读大学时起就长期失眠,研究生时更重。心里烦躁、睡不着的滋味是无法言说的,只有失眠的人才能体会。我在研究班时,睡不着翻来覆去,头倒来倒去。越想睡着就越睡不着。生理失眠的并不多,大多是心理的,把睡觉视为生命头等大事,一到天黑,开始害怕,宁愿时时刻刻是白天。这种心理怎能不失眠呢?三年困难时期在北京市委党校编哲学教科书时,尝试静坐,开始难以静下来,不到十分钟就坐不住,脑子里如跑马。后来我摸出个道道,思想这个东西越不要它想它就越想,制止它想,就是在想“不要想”,等于是两次思想。我干脆放开,随便你东想西想,我不管,你爱想不想,任其自由,反而慢慢能静下来。现在坐半个小时,不成问题。这个方便,不管刮风下雨,不管在家还是外出,静坐,是最便宜的,无须一文;也是容易做到的,无须场地。有时,我写东西实在太累了,就在电脑桌边静静坐十分钟,精力立刻恢复了,可以继续工作。我坚持了四十多年,我自己觉得受益良多,睡觉好多了,遇到烦心事,就静静坐一会儿,有效。我越来越体会庄子说的“静然可以补病”、“宁可以止遽”。能够使自己处于心态安静平和的状态,对身体肯定有好处。

2.忘死忘年

这是个哲学道理。忘死,老年人不易做到,因为死神在门口徘徊。可太看重生命、太注重身体的人,反而会身体不好。把生命放在生命之外的人,反而活得长。我认识一个人,与我一样有糖尿病,那个小心、注意就太过分了。吃东西,计算卡路里,有点糖的东西不敢吃,一天到晚,为吃惴惴不安。吃多了,怕超量;吃少了,怕营养不够。一天到晚处于一种为活命而不安的状态。我笑他。我说,你学点哲学,我送你一首诗吧:

病重不治无非死,难至极处冤老穷。

若是识得盈虚理,四时佳兴与人同。

你本来有糖尿病,一天到晚为它发愁,岂不加重病?人要想不死,不可能。要想快乐活着,有可能,只要转变观念。我也控制饮食,原则是不暴饮暴食,但不是面对喜欢吃的东西,老是处于又想吃又不敢吃的困境。我是南方人,一生习惯甜食,我有时也吃点巧克力,吃点甜点。不能因为想多活几天,就完全断绝自己的爱好。但我心里有数,这就是不过量,能使自己的爱好得到一点满足即可。我的哲学是口欲不可纵,但不可灭。如果非到弥留之际才又想起这最爱的一口,就是没有活明白。

生命是很脆弱的。到了老年,死亡时刻逼近。我有次住院,差点见马克思。不是因为病重,而是因为药物过敏。在住院检查心脏病期间,我有点发烧,医生开了中药点滴。刚点不了多久,我感到不对劲,全身发热,不舒服。我立刻告诉老伴找医生。护士来看了一眼,说没有关系,这是中药,不会过敏。他话音刚落,我对老伴说,不行,找医生。那天刚好是星期天,干部病房二层只有一个值班医生。等找到医生,我全身发抖,呼吸困难,几近窒息。医生马上进行抢救,折腾了半天才慢慢稳定。医生说,幸好,喉咙没有水肿,否则会有生命危险。从那次以后,我更坚定地相信,医生的话不能不听,不能全听。因为生病的是我,我的感受、我身体给予的信号,他并无感受。中药无不良反应,我不信。尤其是中药点滴,如果发生过敏,其危害程度绝不次于西药,因为它不经过皮试,没有心理准备。

这次与死亡擦肩而过,使我对死亡有点比书本上得到的更多的个人体悟。没有死亡,就没有宗教。宗教全部教义归结为一句话:从死亡恐惧中解脱;没有死亡,就没有对神的信仰和崇拜。没有死亡,也不存在人生观的问题。人生观就是人既然要死,活着有什么意义。雨果在《死囚》中有句死囚自我安慰的话,人人都是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死囚。人都是向死而生,因为有死,才产生生命的意义的问题。人若与天地同寿,何必讨论生死呢!出院后,我把自己对生死的体悟,写成诗,并序其因:

“生不可却,死不可止。”新世纪元年夏初因病住院月余。其中因药物过敏,面临死境,幸及时抢救,得以生还。

一落花尚可香泥尘

智者何劳忧死生,世间无物可永存。

寿数岂独长为贵,体用不二最上乘。

王勃早逝名千古,庾信文章老更成。

休嗟枝头春色杳,落花尚可香泥尘。

二闻道犹应以身求

少壮青丝暮白头,倚马才情空自踌。

晚年多病平常事,休寻旧梦莫回眸。

为文喜读风雷笔,处世最敬雨同舟。

书生老矣难荷戟,闻道犹应以身求。

我还体会到,人生在世,就是向死而生。人一生的时间说起来很短,就是死亡来临之前一小段时间。认真说,屈指可数。人生的意义,就在生死之间,何以自处。不要妄求不死,只求死之前能体会生的意义和价值:

世上多少长生论,车载斗量等沙尘。

始皇求仙后人笑,徐福过海了无痕。

自古无人能不死,妄求不老痴可嗔。

庄子鼓盆通大道,向死而生是本真。

对死的恐惧,对老的悲哀,几乎是老年人都会不同程度存在的问题。康德是最伟大的哲学家,应知此理,但同样会伤老。我读《康德书信选》时,发现他多次谈到自己老年精力衰退,深感痛苦。他在1798年9月21日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我的身体还算得上健康,但动起脑子来却像是一个残疾人。在一切涉及到哲学整体的事情上,我再也不能有所进展,永远看不到它们的完成了。”哲人尚且如此,何况我辈俗人:

康德智者名千古,人到老年也诉苦。

思绪万千脑不停,生命已入计时数。

非只恋生怨黄昏,更怜才思化为土。

生老病死谁能免?智者千虑不如愚。

人的出生,不是自愿的;死亡也不是自愿的。生与死是任何人的意志不可能左右的客观规律。人如果能在思想上超越生死,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就是一个大智者。我根本做不到。但我有一点是明白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不要老想到死,一个也不会少。应该想到的是未死之前,如何活得更有意义些。有这种“外生而生”的心态,就可以忘掉死的恐惧,享受人生。

到了老年,还有一个对养生极其重要的思想,就是忘年。忘年,不是做把头钻进沙堆的鸵鸟。忘年,同时必须知年。我知道我已八十有三,因此我做我力所能及的工作,敲字久了,太累,就停下来不勉强。但更重要的是忘年,不要老想到自己去日苦多。我就见过一位老朋友买件新衬衫也要感慨一番,还能穿破几件?如果这种情绪萦绕心头,能健康吗?我知道自己的年龄,但不老想到年龄。尽量保持一点“新”趣,关注世界上的新事、有趣的新书、有趣的新闻,结交新朋友,总之不要老气横秋,倚老卖老。人活个精气神儿。未老先衰,往往是先心衰,即精神先衰。其实我进入老年,各种各样的老年病接踵而来。糖尿病、冠心病、前列腺肥大、今年又加了一个胃炎。我是阿Q,老年不生病,什么时候生病?老年有病才是常态。十全十美,每个零件都没有磨损的老年人,可能会有,但极少极少。带病生存,以病养老。就这样,该报到时去报到。未接到通知,能干啥干啥。认识到这个道理,高高兴兴过好每一天;愁眉苦脸,天天伤老,走得更快。

我这种忘死忘年的养生之道,曾在一本书中总结为八个字:顺其自然,为所当为。顺其自然,把死视为必然归宿;为所当为,做自己这个年龄能够做、可以做的事情。这个道理我在此不再重复。

3.淡泊名利

这是我对自己养生的要求,并不是想把它推荐给别人。有人会说,这太不合时宜。现在搞市场经济,强调竞争,你这种思想怎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再则,为了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为了新人才脱颖而出,从中央到地方甚至各个高校自己都设有各种名目的“学者”称号。至于课题的竞争,更是激烈。都像你说的淡泊名利,岂不是暮气沉沉,万马齐喑,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毫无生气吗?这是对淡泊名利真实含义的误读。

淡泊名利相对的是追名逐利。名是虚名,而非实至名归之名;利非正当之利,而是不当之利,是暴利、巧取豪夺之利。有一次和朋友交谈时谈到这个问题,他说,你还有什么争的,该有的你都有了,意思你这是高调。我说,确实,我得过各种奖,是博导、教授,还是一级教授,也有各种社会学术头衔。但是我对他说,你我同在一个系半个多世纪,我哪一次为自己的利益争过,伸手要过?没有。都是领导的信任,学术委员的评审。我从来没有为自己的事和同事闹矛盾,也没有向组织找麻烦。我的原则是,给我的我要,不给的,我不争。我的境界不高,只是安分守己而已。

我问过我自己,有没有名利思想?当然有。但我不贪虚名、假名。特别到老年,更爱惜自己的名声。我写过一首诗:

鸟爱羽毛我惜名,卖论何以对士林。

真话应从心底出,笔下最喜有雷鸣。

我注意学风,写文章,决不会偷别人的东西,也不会在学生的文章上连署。讲课,务求讲好,听到掌声,我照样很高兴。现在给点讲课费,我会收,但绝不会嫌少。我认为这是正当的。上世纪80年代发生过一件事。我发表了一篇关于历史主客体的文章,不久,有人给我打电话说,你的文章与某某刊物一年前发表的某某人的文章,完全一样。他的文章在前,你的文章在后,谁抄谁?我非常奇怪,我写文章从来没有当过“文抄公”。后来我写信给刊物主编查询,才知道是有位教员听过我在贵阳一个学习班的讲课,把我的讲稿稍作修改发表了。他来信表示歉意并要登门道歉,我对他说,不必,事情弄清就算了。我对主编说,不必追问,他年轻,我是老年,我没有职称问题,他是讲师,二十来岁,路还长得很。他的名声坏了,是一辈子的事。

我不是不关心自己的个人利益,不喜欢得到别人的赞扬。但我总觉得我这一生,对名与利没有孜孜以求过。读大学时,只知读书,从来没有想过成名成家的事。现在有句话,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我们那个年代根本没有这种意识。到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班也是国家分配的,只知道学习,没有多少个人前途的考虑,因为当时的思想是一切都有组织考虑,根本用不着自己操心,反正毕业后工资一样多,地方也无可挑选,服从国家分配。教书,就是教书,当然也认真备课,谁也不愿意被轰下台,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当然高兴。这一切都与争名逐利思想无关,应该说,这是一个正常人的正常心理。

我到两校写作组写那些狗屁文章时,在我思想里也没有考虑过名利问题。在外人看来两校写作组的人是卖身投靠的一群。我不自辩,对知识分子来说,“卖身投靠”可比市井无赖更可耻可恶。错误,我从不否认,但参加两校写作组我并没有求名求利的目的。文章署名是“梁效”。尽管是头版头条,甚至全国转载,但谁写的没有人知道。只有专案组审查才弄清哪篇文章是谁执笔的。至于利,更谈不上,一文稿费也没有。当然,这绝不能成为写文章无罪的根据。不管主观意图如何,是“卖身投靠”还是误投黑店,反正文章的作用极坏,应该批判。不会因为没有个人署名,没有一文稿费而减轻作者的错误。

跪着听命,而不站着思考,这不符合哲学的本性。我的专业是哲学,是极具思考性的专业,应该懂这个道理,可当时做不到。在我为自己写这本传记性的小书时,我反复拷问自己:服从党组织的安排,对吗?如果我多点独立思考,少点“驯服工具”的思想,是不是就不会犯错误?共产党员应不应该服从党的决定,服从党组织的调派?虽然“凡事要问一个为什么”、“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教导,我也听过,嘴上也会说,可在“左”的时代,有什么样的党内民主制度保障党员这个权利呢?

我的身份是双重的,既是共产党员,又是学术工作者。作为党员,我应该坚持党性,服从党组织的命令;作为学者,我应该坚持真理,不能唯命是从。我不能因为“一朝遭蛇咬,终生怕草绳”,从自己特定时代的特定错误得出一个普遍性结论:从此拒绝党组织委派的任何任务,当然不能。既然我加入了共产党,就要遵守党章党纲,应该服从。这是个很纠结的问题。解决这个两难的矛盾只有一个办法,发扬党内民主,逐步完善党内的民主制度。

上世纪60年代,我写过一篇文章《服从多数,尊重少数》。文章虽然说得有点道理,但我自己当时却宁愿随大流当多数,也不愿当光荣的少数。在复杂的局势下,我没有分辨是非的政治智慧,更惭愧的是我也没有那种“反潮流”的政治勇气。现在年轻一代的知识分子不会理解我们那代知识分子,正如我们不理解我们的老师们一样。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经历过的这种非正常事件大概永远不会重演。

至于个人主义,与这里讲的问题不同。我们这些老人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一切服从安排。我们缺乏现在流行的各种各样的哲学,包括存在主义的自我选择论、个人主义动力论,等等。我们有我们的缺点,可现在一些年轻人也有他们的问题。一些人缺少理想和信仰。他们多了自由,少了约束,包括自我约束;多了个性,但少了集体观念。我发现,不少处在能充分发挥个人选择性、主动性的条件下的一些年轻人,却不断埋怨太累、太苦,太紧张;钱多了,但没有幸福感。

我们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境界,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动力?是不是淡泊名利一定要当木头人、当木偶,而奉行丛林法则,千方百计不择手段追名逐利反而有利于个人成长呢?我不这样认为。个人主义动力论是否有理?淡泊名利能否作为人生哲学?不少人倒在名利场上,猝死在争名夺利之中,我认为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我总觉得,应该把国家设立的各种奖项、各种名称的学者称号,作为充分发挥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工作的条件,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而不是鼓励追名逐利。用个人主义动力论来诠释党的政策,诠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为只有释放个人主义才真正符合人的本性,才是真实的道德,我以为是不正确的。我亲眼目睹了实行市场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它是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正确方针,但我也看到它对官场腐败,对思想、道德带来的某些负面效应。原因是一些人过不了市场经济这个关,以个人主义动力理论来诠释党的改革开放路线和政策,认为改革开放就是把长期被集体主义束缚的个人主义动力释放出来,唤醒人的逐利本性,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我以为这种理论是极其错误的。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同时,应防止市场观念泛化,防止它侵入不应市场化的社会领域。我们应该把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有的内容之一。

社会主义六十年,前后两个三十年既有重大区别,又不能对立,它们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六十年。我个人体会,前三十年,反对个人主义、宣传集体主义是对的,但把个人正当利益也当成个人主义来反对是错误的,它压抑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后三十年,承认并鼓励对个人正当利益的追求、发扬创造精神是对的,但有些人分不清个人主义和个人利益的界线,在个人利益的大旗帜下个人主义大膨胀。我为自己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犯错误而后悔,但我不为自己缺少求名求利的个人主义驱动力而后悔。调入两校写作组确实无名无利。即使在现在,我依然认为我们不应该以个人主义为动力。

个人主义与个人利益是不同的。个人利益是任何人生存与发展所需的物质和文化条件,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尊重和通过发展来满足的。而个人主义则是一种对待任何个人利益的态度,它是排他的,为了满足个人的正当的或不正当的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地损害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个人主义对个人的发展来说,确实是动力,但它是一种自私的动力,对社会、国家、集体来说是一种破坏力。培根非常形象地把这种个人主义动力比喻为蚂蚁的精明。他说,蚂蚁这种小动物替自己打算是很精明的,但对于一座花果园,它却是一种很有害的动物。自私的人也如同蚂蚁,不过他们所危害的是社会。人不能像地球一样,把自己的利益定作旋转的中心。自私自利永远是一种坏品质。这种人把一切事物都按照一己私利的需要加以扭曲,其结果没有不危害社会的。个人主义真的对自己的发展有利吗?培根是否定的。他说,自私者的那种小聪明,应该说是一种卑鄙的聪明,最终是没好结局的。虽然他时时在谋算怎样为了自己而牺牲别人,而命运之神却常常使他们自己最终也成为牺牲品。

“冷眼官场憎墨吏,朝为骄子暮为囚。”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多少高官倒在名利场中。凡是追名逐利之徒,我可以说,没有任何真正的朋友,要有,也是酒肉朋友,为暂时利益而结合的狐群狗党,而且最易为利益而失和,变为仇敌。官场上的事,我不懂,但在日常生活中,因评职称、评奖,或某种鸡虫得失的事而闹矛盾,甚至因而致病的事我见过。我主张在涉及个人利益的事上糊涂点比聪明好,傻点比工于算计好。“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确系悟道之言:

年来频频吊唁多,生生息息可奈何。

莫为虚名伤身体,切忌争利失人和。

长生无药心有药,恬淡宁静少病魔。

年近八十方悟道,糊涂原是处世歌。

我说过,淡泊名利是我的养生之道,但我并不认为任何年龄都应该与我一样。人有各种年龄,正如日有早中晚,青年如日出,旭日东升;中年如日中天,光辉普照;老年人如黄昏夕阳,再美也是落日。年轻人、中年人,应该努力进取,不要追名逐利,但不要把淡泊名利奉为人生原则,而应该区分两种不同的名利境界。最高境界是“求名要求万世名,求利要求百姓利”。另一种是正当的个人利益,最起码的是在自己工作领域中,不能满足于名不出家门,利不足赡亲。只要是经过自己努力而非投机剽窃,确实既有利于国家,有利于自己所在的集体,也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就应该不甘人后,以跑百米的精神投向科学研究和自己的工作。至于到我这种年龄,与年轻人争课题,争评奖,十分可笑。老年人淡泊名利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从养生计也是应该的。到这个年龄还汲汲于名利,的确像蒙田讽刺的,火车快进站,还在拼命为卖火车票积钱一样愚蠢:

大梦未觉八十年,又似老牛又似仙。

恬淡不恋红尘乐,伏案每思深犁田。

重利仿佛蛾扑火,盛名亦为过眼烟。

最是平常心态好,古今多少梦黄粱。

每当我在学校百家园前面的场地里看见一群老太太红绸胭颊,锣鼓声喧,边跳边扭时,我就觉得她们的幸福指数肯定比那些钩心斗角、天天琢磨如何扳倒别人自己才能再上个台阶的人高:

白头老爹白发娘,不怨黄昏不自怜。

双颊胭脂红绸带,锣鼓咚咚乐晚年。

权重名高虽云贵,鸡虫得失夜难眠。

何如百姓平常心,舞罢归来水也甜。

既有平常人的心态,又有进取精神,两者取得合理平衡,无论对事业,对养生都是有利的。到我这个年龄,没有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当属有闲。我有我的休闲方式。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还说“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也就是说世人忙于名利而我则闲于名利,相反他们闲于生活情趣,沉迷于终日宴饮应酬,我则忙于读书。闲不是懒,不是无所事事,终日闲坐,这种闲有百害而无一利。闲极则病。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浮生难得半日闲。并非我无闲,而是我心甘情愿地利用有数的余生,做我乐意做的事。

我并非因为两校写作组的问题受挫折而开始看淡名利,我本来就不是追名逐利的人。我虽然也喜欢写文章,其中也会出点小名,得点小利,但决不是因此而写作。这是一种职业习惯,积习日久,此生难改。虽经折翅,仍不能忘情于飞翔。这是知识分子的命,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命。

4.读书养生

读书人,爱书、喜欢读书,这是本分,无可夸口之处。我自己也是一样。我喜欢买书,书不多,因为改革开放前工资低。我的一些书都是马克思主义方面的书,也有一些小说。通知我们下干校前,当时红楼门口收购旧书的车前排了长队,都是准备下干校的教员,难以把书运到干校,而且当时不知道此生还能不能重操旧业,书成为累赘,不如卖了省事。时隔四十多年,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八分钱一斤,硬皮还得撕掉以减轻分量。有些机灵的学生就等在排队教员的边上,看到自己喜欢的书就向教员要,没有问题,谁要谁拿,反正不值一文。我也卖了几车书。只剩下我最喜欢的鲁迅的书和《史记》等很少几本。复校以后,书又慢慢增加,以至和老伴抢地盘,她塞粮油我塞书。有次我手里拎了几本刚买的书,在电梯里碰见一位同楼的教员,他非常惊讶:“这个年龄还买书!”我无言以对,只是嘴角动了动,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他至少比我小十岁,七十来岁。我就不懂,为什么这个年龄就不能买书。读书人不读书,就不是读书人,正如不打家具的木匠就不再是木匠,解甲归田无一兵一卒的统帅就不再是统帅一样。过去做过的事表明你的过去,只有正在继续做的事才表明你现在是什么人。我仍然是读书人,因为我每天都在读书。我在不同时期写过几首关于读书的小诗。我把它录此存照:

老去凭谁说忧愁,斗室书海任遨游。

洗却尘心读《庄子》,悟到妙处搔白头。

这是我从北大回到人民大学后,思想处于自我突围寻找出路的困顿时,想通过读庄子自我安慰的情景。当发现我有可能掉入自我挖掘的哲学泥淖时,我及时止步。

少年子弟书房老,终年为文总是平。

幸喜世人怜白发,无须掩面背对人。

我这一生都在学校,是名副其实的“二门干部”。从家到学校,此后一生都在学校。如果没有“四清”、干校,以及“**********”偶尔下乡劳动,几乎与社会隔绝。说句实在话,这对我们这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极为不利。我知道这个道理,事已至此,只能安于这种情况。

半床布被半床书,不是蜗居似蜗居。

屋比天大眠八尺,心中有书最宽余。

我的睡床,一半为书占领。中午休息我可以随时拿本书翻翻。我对生活没有过高的要求,能有床放平身体就行。我老伴嫌乱,经常为我收拾一下。我行我素,积习难改。

大红大紫非我有,满床满架复何求。

人生百样各有得,一世读书抵封侯。

“一世读书抵封侯”,在大富大贵者看来,纯属酸葡萄心理。不过你看看与“朝为骄子暮为囚”,欲以读书终老而不可得者相比,一个爱书之人终生有书可读,而且能自由阅读,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人,各有所求。读书人,应该以读书为乐。只要不读成书呆子,像《聊斋志异·书痴》中的那位彭城郎君即可。我读书,当然是专业需要。哲学专业,是一个最需要广泛读书的专业,不仅读哲学书,凡是文史类的都应该读点。我的自然科学水平太差,不能读点自然科学方面的书,深以为憾。

从读的角度说,书对我来无好坏,无鲜花毒草之分。坏书,我读后知道它坏在哪里,应该如何评价,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就算有收获。这种书对我并不算坏;反之,好书,我读后说不出好在哪里,没有体会,不能从中得到启发,则算是白读。我把读坏书比为吃砒霜,得其法能治病;读好书,如食人参、虫草,如不能吸收,等于白费。

我曾经写过一篇《读书两忌》的随笔,总结过我的读书方法,说读书有两忌:一忌读什么,信什么;另一忌是信什么,读什么。如果读什么信什么,就会变成书的奴隶,让自己的头脑变成跑马场,任别人践踏。相反,信什么读什么,就会把自己的头脑封闭起来,变成某个人或某种学说的私人领地,任何新思想都进不去。学业应专,读书可杂。读书,同样应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古人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要认为凡是书上讲的都是对的,都是真的。读书,必须与思考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很有道理。我读书与思考几乎对半。思考的结果,就是我的随笔。它不少是读书后点滴的积累。

读书,除专业需要外,还对我养生有好处。培根有篇《论读书》说,“读书使人充实”,并列举读各种书的好处,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但我更认同培根说的,“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读书不仅提高文化素质,在文化素质提高的同时,可以养性、可以移情,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实。我有这个经验,有时心里不安,有点焦虑、急躁时,我就拿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来读,开始读不下去,思想会跑马,慢慢心就安静下来了。回过来一看,原来那些焦虑急躁全是庸人自扰。当我有点生气,或为某事不愉快时,也是找本书来读,消消怒气,过一会儿就好了。制怒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别发怒,暂停一分钟,一分钟过去,怒气已经消失了。这个一分钟制怒法最为有效。一个读书人手中有书,心情会平静。浮躁、坐不住的人,我总对他们说,你们读书吧,能把一本书从头到尾读下来,你就能静下来。与其来回踱步,团团转,终日内心如万马奔驰,不如安心读点书。一个把阅读当作生活方式,当作生命的一部分的人,能够长寿、健康。书是一味最好的保健药。

你们可以看看周围的情况,老年人中凡是喜欢读书、以读书为乐的,凡是勤于用脑的,都比终日无所事事的人活得健康,活得明白。而不用脑,不读书,一旦退休,就会迅速衰老。当然,可以搓麻、遛狗,但我认为总不如阅读。书与其能记而不能用,远不如能用而不能记,不记能用是了然于心,融入血液,此为读书之最高境界,而不用只能记,最多是谈话时显得有点“学问”。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结语】

在人民大学校园里,一位朋友为我拍了这张照片。时值2013年深秋,落叶满地,黄叶在风中摇曳。秋天最易伤感,何况已入暮年。我这位朋友摄影技术高超,照片毫无悲秋之气。为此我专门写了一首《自题像》小诗:

云淡风轻秋色浓,

黄叶树下白头翁。

双眸凝眺天际远,

碧霄诗情满苍穹。

活到八十多,不容易。人生无二次,时光不再来。如果有第二次,可能不会犯前次的错误,生命可能会有点亮点。这是痴人说梦。其实,即使有第二次生命,可能避免同一种错误,也难避免犯另一种错误。人生不易,总会有不同的坎坎坷坷。也许在坎坷中站起来继续前行的人,会比一帆风顺的人更有点色彩。

八十多年的岁月,仿佛如昨。旧事非已尘封,但逐渐被人淡忘,年轻人知道的不多,却总是我人生一笔账,应该结算结算。古人说南柯一梦,虽然有点消极,但细想想,人生苦短,古今同感。

这本书,算是结束了。我父亲生前总是对我说,英年早逝是不幸,长寿而不健康同样是痛苦。我活到八十三,能够思考,能够自己敲字,不必假手于人,也算有福。世界上从没有“永远健康”,更没有“万寿无疆”。这一点我心知肚明,决不会傻到学秦始皇、汉武帝去寻求不死之术。

身体,总有一天会变得衰老难行;大脑,总有一天会不听使唤。提笔忘字,熟人忘名的事迟早会到来。可既然现在仍然活着,就要当“活人”,不要当“活死人”。现在流行“出名要趁早”,我则说“著书莫嫌老”。只要身体能动,大脑不罢工,就继续思考,直到生命之火熄灭。我不期望这本书出版后,我仍然能保持现在这样旺盛的精力。我这三年,几乎完成了以前十年的工作量。当然,我已经被“豁免”登记工作量,但我自己有本账。“不用扬鞭自奋蹄”,我完全是自觉自愿的,以此为乐。人总是要死的,未死之前是活的。只要活着,就活出尊严。这就是我的哲学,也是我一生学习哲学的一点心得:

此人头白八十秋,少小冥顽老依旧。

日行万步唯嗜读,居家不识米和油。

食无精味求果腹,衣少华服只遮羞。

今日桃源无觅处,极目神州尽高楼。

庄生梦蝶幻似真,失蹄驽马愧望尘。

人寿苦短休弹铗,国强岂愁食无豚。

儒冠误我终不悔,书生老去志犹存。

东篱采菊何敢望,寸思尽付千字文。

敲吧,敲吧。如果键盘声与心脏的跳动同步停止,这是一种幸福。虽然它对家人是难以接受的。我羡慕马克思坐在书桌边圈手椅上辞世,留下的是伟大革命家和思想家的形象,而不是一个久病不治缠绵病床的老者!

同类推荐
  • 经历

    经历

    英国“文坛教父”马丁·艾米斯用小说手法“创作”的先锋回忆录,书写童年、亲情、友情、爱情、死亡,关于艾米斯文学世家和英国文坛的真实之“构”,书中含多幅照片,真实记录马丁·艾米斯的成长经历。《经历》是马丁·艾米斯的一部回忆录,书中涉及了童年、友情、爱情、亲情、死亡、病痛等主题,在这些回忆中,自我被消融、肢解、阐释、组装。不断增补的脚注,更为过去的经历添加新的层面,像是洋葱,层层叠叠地往外延展。该作品出版当年在《时代》周刊评出的非虚构类小说中位列第四,受到评论界的好评。
  •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百位世界杰出的思想家上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百位世界杰出的思想家上

    每当历史的巨人跨越一步时,人类就总会在向前暸望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回首流逝的年代,缅怀远去的先人,感悟曾经的岁月。当我们带着崇敬与激情去追思那一位位闪烁着智慧光芒、给人类带来希望和光明的世界杰出人物时,胸中便会油然升腾出一股发自心底的感动,一股追求奋起的冲动。
  • 一个人的环球航海

    一个人的环球航海

    “单人帆船环球航海中国第一人”翟墨自传,以生动翔实的第一手资料,独家披露其成长经历、追梦历程、环球故事和航海日志。他曾是一名被哮喘折磨的儿童,苦苦与疾病斗争寻找自信;他曾是影视圈中成功的广告制作人,与众多明星合作,制作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广告片;他曾是艺术圈内的知名画家,在法国、新西兰等地举办过个人画展。
  • 我的人生之路:陈先达自述

    我的人生之路:陈先达自述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陈先达老先生的自述,追忆了八十几年的人生历程,记载了儿时的欢乐和懵懂,成年后的人生高潮和低谷,老年时对师长、朋友的怀念和感恩,同时书中还体现了一位老人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敏锐目光和真知灼见,体现了他关心国事民生的胸怀。在文中,作者有时轻轻带过,有时浓墨重彩,对人生中的光彩和落魄都勇于直面,能够比较真实地坦诚地还原个人历史,陈老的叙述能够让年轻一代的读者尽可能地捕捉整个时代的印象,其人格魅力也有积极影响。
  • 隋唐五代风云人物大观

    隋唐五代风云人物大观

    本书分帝王后妃宫廷人物、文臣武将、起义领袖人物、文化科技思想人物和社会民间人物四类。
热门推荐
  • 中国回教史

    中国回教史

    本书完全以客观之态度根据正史及可靠之材料按代编制。就事论事而不加以批评。惟其间尚有数点须特别声明者:(一)关于中国回教徒人数向无确实之统计,有谓七千万者,有谓五千万者,有谓一千余万者,然均无确实之根据。本书所采用者,系本年度《中国年鉴》所载明者,因其有较为详细之字数,将来得有正确之调查后当予修正也;(二)全国清真寺之调查,北平《月华》旬刊已有详细之统计,惜尚未完备,本书所根据者,亦系采自《中国年鉴》者,然较之《月华》调查结果颇多出入,仍使人难知其确数;(三)现代回教中有名军事家马福祥、白崇禧、马麟等,学者如哈麐、金世和、马邻翼等均系知名之士,本拟为之立传。
  • 明月別枝惊鹊

    明月別枝惊鹊

    人世总有往复,寂寥的世界,且看云卷云舒。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贵妃难为

    贵妃难为

    承恩侯府的娘子们美名远扬,而九娘子魏牡丹更是艳冠京华。从待价而沽的侯府庶女,到步步为营的王府侧妃,再到久享盛宠的皇贵妃,魏牡丹因这个‘庶’字奋斗了小半辈子,最后醒悟,嫡女、王妃、皇后算什么,她要做就做笑到最后的皇太后。
  • 太古行

    太古行

    200万年前的古石碑,为何会刻有现代的汉字?到底是什么样的灾劫能够覆灭三万年前武者横行的大威天朝?传说中在一夜之间沉没的失落文明亚特兰蒂斯,究竟因何而毁灭?九星连珠之日,真的能够穿越时空吗?身为中国考古界最有资历的青年教授华盘,在九星连珠之日,被一名神秘人到底带去了什么地方?如果这片大陆真的是远古九州,华盘能否找寻出那段被埋没的历史真相?而那些所谓的神,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 想解云的情

    想解云的情

    曾经纯真的初恋对象,九年后再相遇,一个是女贼一个是维护正义的检察官,昔日的好友如今也成了为人民服务的警察,真是造化弄人.......
  • 恶魔校草,你好帅

    恶魔校草,你好帅

    夏宛妍第一天到兰英这个贵族学校就遇见了一个非常令她讨厌的人,但又因为某些原因不得不住到他家,从此他们的感情从这一刻改变了…
  • 神魔无双:九转轮回

    神魔无双:九转轮回

    她,拥有着最崇高的身份,拥有着最高贵的血脉,却因血脉的特殊成为了器皿,囚禁于无尽深渊。父母受创,迷失在罪恶魔域。沉睡千年,一朝苏醒,誓要寻回父母,杀尽天下期她、负她之人!九世的轮回,让她冰冷如斯。心义父刁炸天,身份高贵,权利涛天,她是身份高贵的十少主,天赋变态,狡猾如狐,心思缜密。她为锻炼自己,去往人类大陆。却在血脉相冲之时出现意外,导致重伤,返璞归真,如同刚刚出生的婴儿,天真如斯。昏迷之时,他同一行人出现,前往即将开启的远古遗址,无意之中发现了,魅救情将她救下带在身边。琉璃寻来,大战即将爆发,看她如何扭转乾坤。
  • 全能小村民

    全能小村民

    离乡三年回家,开局就买豪车!陆启也想低调,可实力不允许!曾经相亲遭嫌弃,现在暗恋他的人有点多!医术、功夫、才艺,样样精通,玩转都市!
  • 落忧的烦恼

    落忧的烦恼

    世界上有70亿人,那就有70亿种青春。真实的成长是在经历不平凡之后才会出现的。男主将带你去接触不同的人,听不同的故事。文笔就这样爱看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