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的文化沙龙
琼林宴罢,进士们陆陆续续上路赴任。汴京是水路交通枢纽,远行一般坐船。柳永所去的睦州,属两浙路,治所建德县(今属浙江省),距汴京两千多里。
柳永心情愉悦,除了终于功成名就,还有个原因,就是范仲淹此时被贬在睦州。范仲淹道德文章都堪为楷模,柳永对他十分崇敬。马上有机会同衙共事,想想都十分激动。
两千里道路漫漫,等柳永到达睦州,已是五月下旬。遗憾的是,此时范仲淹被改知苏州,刚刚离开。这样诗词圣手与文坛领袖就这样擦肩而过。
新接替睦州知府叫吕蔚。吕蔚是北宋初期名相吕端之子。宋太宗赵炅曾赞吕端“大事不糊涂”。赵炅病重时,内侍王继恩与太宗皇后李氏谋立楚王赵元佐,废除太子赵恒。吕端入宫问疾时,见太宗身边只有李皇后和王继恩,太子赵恒不在。他敏锐地觉察到情况有变。不多时,太宗驾崩,王继恩来向吕端报信,吕端将王继恩锁在屋中,派人看守,挫败了王继恩的政变图谋。这样,宋真宗才得以即位。
吕蔚虽是名相之后,却没有父亲的胆魄,反而生就一副文艺心肠。他对柳永词爱不释手,是柳永的忠实粉丝。现在柳永来到睦州,对于吕蔚来说是个意外惊喜。柳永到任仅仅一个月,吕蔚就迫不及待地上疏,推荐提拔柳永。
荐书呈送到朝廷,侍御史知杂事郭劝向仁宗进言:“柳永上任才一个月,还没有显现出政绩,吕蔚就着急推荐他,这不是出于公心。”仁宗说了句“胡闹”,将吕蔚的荐书扔到了一边。
柳永这样的小官难以受到仁宗足够的关注。亲政伊始,许多大事等着他做。
宋朝以文为荣,官员心慕高知,皇家也分外注重文化建设。宋太祖赵匡胤充实官府藏书,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图书从一万多卷增加到八万多卷。宋太宗赵炅组织人员编纂大型类书《太平御览》和《太平广记》,规定每天看二至三卷,有人劝他不要太劳苦,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这也是成语“开卷有益”的由来。赵炅爱好书法,擅长草、隶、行、篆、八分、飞白六种字体,当时货币上的刻字由赵炅亲自题写。宋真宗赵恒好诗词、书法,有诗集存世。
到了仁宗皇帝,继承父祖,雅好诗文书画,对艺术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并且有出类拔萃的造诣。他能书善画,尤其书法,堪称大家。欧阳修晚年著作《归田录》回忆说:“仁宗万机之暇,无所玩好,惟亲翰墨,而飞白尤为神妙。”飞白是书法上的一种笔法,据传为汉末蔡邕所创,笔画细微处宛如游丝,飘逸处其势若飞,是公认的书法中最难的笔法。
古代皇帝为了明经文、通历史,经常请当世大儒进行讲学,称为经筵。经筵起源于汉唐,皇帝特设御前讲席与大臣讲经论史,但一直没有固定制度,全看帝王个人喜好和人文素养。宋朝自太宗始设经筵,真宗专门设翰林侍读学士、侍讲学士,掌管经筵的进读、讲解、应对事项。同时,真宗完善了经筵制度,规定双日御经筵,隔天开一次。
仁宗继承了前任经筵制度,并且完善了经筵体系,设置“崇政殿说书”“天章阁侍读”等经筵官,宰相、史官、御史等都要参加经筵。仁宗还特意诏令建造两座宫殿,专门用于讲经设筵,一座叫迩英阁,取接近英才的意思,另一座叫延义阁,取聘请俊杰的意思。仁宗亲自书写一幅《尚书·无逸篇》,制作成屏风悬挂在殿阁中央。《无逸篇》传说为周公所作,目的是告诫周成王以殷商亡国为鉴,不能贪图安逸,要居安思危,要勤政奋进。《无逸篇》是历代君王的励志铭和行为准则,仁宗书挂《无逸篇》,表明自己希望当明君贤君的志向,也刚好般配经筵教学的氛围。
最初,仁宗喜欢驾御延义阁,后来使用迩英阁比较多。第一次在延义阁开讲时,仁宗早早驾临,一帮辅臣也随后赶到。大家简单行过见面礼,仁宗就招呼大家坐下。他和辅臣手捧经文书卷,面前放一杯清茶,几颗点心,像个小学生一样端坐下面。因为读经讲筵,皇帝不是老师,是学生,饱读诗书的大儒才是老师,才有资格站在讲台上。经筵分史、经两部分,第一讲由盛度讲史,读的是《唐书》。《唐书》是五代后晋刘昫、张昭远等编纂的纪传体史书,记载了唐朝自高祖至哀帝二百九十年的历史。后仁宗任命宋祁、欧阳修等重新编纂《新唐书》,五代的《唐书》便称为《旧唐书》。盛度是真宗朝进士,好学,家中藏有很多图书,每日手不释卷。盛度还特别精通地理,真宗曾向他询问西域地理形势,盛度不但介绍详细,对答如流,而且还手绘《河西陇右图》,标明山川、道路、壁垒、区聚,真宗对他赞不绝口,称其博学,并诏命其参与编写《续通典》《文苑英华》等书。第二讲由贾昌朝讲经,内容是《春秋》。《春秋》为孔子所编,是儒家经典,也是历代皇帝的必修课。贾昌朝博学善论,对“四书五经”研究尤深,是朝中有名的大儒。贾昌朝不但讲读,而且还跟“学生们”互动,就一些问题进行提问,仁宗和辅臣争先恐后应对,或者就老师的讲题进行研讨切磋,有讨论,有争议,时而温文尔雅,时而面红耳赤,仁宗也不认为失身份、掉身价,反而很享受这样的过程。
仁宗还更改经筵制度,由双日经筵变为每日经筵,几乎每天朝毕都要驾御迩英阁、延义阁开讲经筵,即使寒冬酷暑也不中断。盛夏之时,仁宗坐在迩英阁里,也不带扇子,左右侍从用拂子为其驱赶蚊蝇。冬天则在殿的一角放个小炉子,以御寒冷。这里或温馨,或欢愉,或热烈,充满着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帝国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是当时最高端的学术沙龙。
自仁宗起,北宋的皇帝一般都在迩英、延义二阁经筵,或者一天一讲,或者两日一讲,几成定制。
除了经筵,仁宗还收集、整理诗文礼乐,充实了“三馆一阁”。
太宗赵炅时,修建崇文院,院内又分三馆一阁。三馆指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一阁是秘阁,都是藏书的地方,属国家级图书馆。三馆秘阁中,配备大量官员,管理图书、校对版本、收集散佚,同时也读书深造。这些馆阁官员,大多为儒学大家、文化专员,他们也是宰执队伍的后备人选。如神童晏殊,十四岁赐同进士出身,被安排在秘阁深造,明道年间已经成为参知政事。范仲淹也曾任秘阁校理。李迪曾任直史馆。
悲哀的是,真宗朝发生一场大火,将崇文馆、秘阁中珍藏图书燃烧殆尽,帝国的文化事业遭受重创。现在,仁宗抽出空闲,决定恢复已烧毁的图书,他召集馆阁官员,要求重修经史子集,广泛收集图书,充实馆阁。
收集整理图书是一件浩瀚繁杂的工作。先秦一部《诗经》,跨越六百多年,大量官员到民间采风,才得以汇集诗三百篇。宋代管理体制、交通运输、科学技术都有长足发展,但这项工作,倾全国之力,也历时一年有余。其中整理、校勘经、史八千四百三十五卷,子、集一万二千余卷,三馆秘阁藏书比过去丰富多了。嘉祐五年(1060),仁宗又下诏开购赏科,以广献书之路。规定馆阁所缺之书,献书一卷,赏丈绢一匹;献书五百卷,授予文职。次年又再次下诏搜访遗书,专门编撰《嘉祐搜访阙书录》作为搜访依据。一时间民间踊跃献书,馆阁藏书大为丰富。
朝中做官的大都是读书人。对于馆阁重开,大家自然欢欣鼓舞。
除了经史子集,宰相吕夷简还亲自挂帅,已经成为参知政事的宋绶亲自执笔,编写一套行政工作参考书,全书将近两年完成,共四百九十一册,汇集了朝廷各个机构的行政职能和行政措施,取名“中书总例”,相当于行政参考大全。中书省有了这一套书,就可以通晓整个官僚机构的工作。这套书各册累放案几上,跟人的肩膀几乎一样高。吕夷简抚摩着,得意地说:“有了这套书,就是一平庸之辈,亦可为相矣。”
有了馆阁,有了图书,有了行政大纲,就等天下英雄,入我彀中了。
洛阳八友
就在朝廷要员为帝国文化大业累并快乐着的时候,西京洛阳,又是另外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
河南知府兼西京留守钱惟演,是一位急于柄用但又缺乏政治智慧的人。
五代的时候,江南属吴越国,国王为钱姓。宋统一中原,吴越王钱俶审时度势,感到无法抗衡大宋,干脆将国土拱手相送,免得兵戈相加。所以,江南地方算是“和平解放”,钱氏的旧僚、子弟也得以保全,并被安排到朝廷做官。
钱惟演,字希圣,钱塘人,是吴越王钱俶的第七个儿子。因为是旧时王孙,钱惟演为官仕途起点很高。二十余岁即任太仆少卿,后任直秘阁、翰林大学士。宋朝宰相大多出于馆阁,但钱惟演此后的官运却未能一帆风顺。
钱惟演官品不佳,宋真宗时,因营私舞弊和贡举失实两次被降职。他希望能够在官场上投机钻营,以博取高爵,就将自己的妹妹嫁于刘娥养父家的哥哥刘美。如此一来,找到了靠山,等到太后摄政,钱惟演被擢拔为兵部尚书,终于进入高官重臣之列。但他仍不满足。当时最得太后宠信的官员莫过于宰相丁谓,钱惟演便攀附丁谓,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丁谓的儿子,和丁谓结成儿女亲家,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钱惟演因此被刘太后纳入“自己人”范畴,让他做了枢密副使,后来还加同平章事,即享受宰相待遇,称为“使相”。
这正是钱惟演在政治上见识短浅之处。丁谓同太后本是政治同盟,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机遇多,风险也极大。
更为不智的是,钱惟演伙同丁谓,排挤耿介忠诚的老宰相寇准,将寇准贬谪到遥远荒蛮的岭南之地。寇准在朝中威望极高,扳倒了寇准,自己也声名狼藉,受到正直老臣的攻击弹劾。
刘太后不愿在朝中树敌过多,断然与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丁谓、钱惟演决裂,将丁谓贬至中国之最边陲——海南岛,钱惟演作恶较少,加上亲戚关系,太后只是将他外放至河阳(今河南孟州)。
被贬的钱惟演并没有吸取教训变得聪明,反而愈加执着地将罪祸归结于自己是南方人,受中原人士排挤。要想东山再起,必须寻找新的人脉。不久,他向郭皇后娘家提媒,让自己长子娶了郭皇后的妹妹,又让次子娶了仁宗的表妹郴氏,小女儿则嫁于仁宗堂兄赵允迪。
钱惟演遍结姻亲,可谓用心良苦,也暴露出他的政治手段不过如此。
这样的小把戏所得终究有限,仁宗亲政后,他只落个西京留守的小职位,所有权势欲望彻底化为泡影。
然而,上天是公平的,当他对仕途不再奢求的时候,另一扇词章风华的大门豁然而开。
钱塘自古繁华,文运昌盛。钱惟演少而好学,及至年长,文章诗赋立马可就。宋初,诗词偏重文辞,极尽雕琢,追求辞藻华美、声律和谐、音调铿锵,号称“西昆体”。钱惟演同杨亿、刘筠等,是西昆体的代表人物。金人元好问:“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可见西昆体流行之广,影响之深,亦可窥见钱惟演之诗坛盟主的地位。
此时的西京得物华之宝,让钱惟演盟主的光芒幻彩四射。
这是最失意的岁月,这是最惬意的岁月。
我们来看看此时西京洛阳聚集了哪些此后不可一世的文曲巨星。
谢绛,字希深,大中祥符八年进士甲科,其学识渊博,工于词赋而为时人所重,有“文中虎”之誉。此时任河南府通判。通判地位略低于留守,有牵制、监督留守的作用,其与留守的关系,类似现今的市纪委书记与市委书记。
尹洙,字师鲁,天圣二年进士第,其主要成就在于古文、史学和经学。古文学习韩愈,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启蒙者。此时任河南府户曹参军,主管户籍、农桑。
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其好诗,早有诗名,科考却屡试不中。由于家贫,跟随叔父来到西京洛阳,以恩荫补任太庙斋郎。后来,梅尧臣在诗歌上颇有建树,他和欧阳修一起倡导古朴写实的诗风,被称为宋诗的“开山始祖”。
这时在西京的文人还有杨俞、王顾、王复、张先、张汝士等。必须隆重推出的是,庐陵欧阳修此时正值风华茂年,在洛阳任推官,主管审理案件。
欧阳修,字永叔,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吉州古为庐陵,因此自谓“庐陵欧阳修”。欧阳修出身寒微,少时贫贱,四岁而孤。他没有钱购买纸笔,就用芦荻当笔,沙土作纸。请不起教师,他母亲亲自教授,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天圣六年,欧阳修带着自己写的文章拜谒文章大家胥偃,胥偃对他大为赞赏,带着他参加开封府国子监考试、取解试,均列第一。天圣九年(1030)三月,他参加由晏殊主持的科举,名列前茅;仁宗亲自主持殿试,欧阳修名列甲科第十四名,成为进士。五月被授予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西京留守推官。
除了钱惟演、谢绛属于领导级别,并且年龄较大外,其他八人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才俊,号称“洛阳八友”。
钱惟演既为文坛盟主,特别爱惜文才。他把这些才俊供养起来,几乎不给他们安排公务。这些人的任务就是吃喝游玩、吟诗作赋。
曾是洛阳花下客
洛阳天下名都,名胜古迹不可胜数。单是前朝遗留下来的宫苑林园,就星罗棋布。后世可考的,达十九处之多。这十九处名园,既有花园也有游园,还有私人宅园,每个园都各具特色。如天王院花园,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牡丹园”。园中无池无亭,唯有牡丹十万株,游园以赏花为主。如归仁园,各种奇花异草,名贵树木,与天王院趣味各异。董氏西园则小桥流水,亭台花石,是休憩游玩的好地方。吕文穆园木茂竹盛,溪流涓涓,可谓水木清华。
名园各有佳处,洛阳八友相邀携游,纵情玩乐,“曾是洛阳花下客”,留下了浪漫的足迹和瑰丽的诗篇。欧阳修后来回忆那段快乐的日子,写道:“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年携手处,游遍芳丛。”“相将日无事,上马若鸿翩。出门尽垂柳,信步即名园。嫩箨筠粉暗,渌池萍锦翻。残花落酒面,飞絮拂归鞍。”
洛阳之南,是山水胜地。伊水从这里缓缓流过,倒映着两岸青葱山色,景致清幽,岚气淡缈,绝胜仙境。临近洛阳,伊水北折。伊水之西,是龙门山,凿于北魏的龙门石窟,就因此山得名。伊水东岸则是香山,唐白居易晚年曾隐居此山,因此自号香山居士。
八友会常去伊水垂钓泛舟,到两山登高望远,访求先贤遗迹。一次,一位叫陈经的秀才路过洛阳,欧阳修等陪着他游伊水。春风送暖,万物复苏。他们乘风随波,御舟快性。水流潺潺,从石间跳跃奔腾。水面上鸥鹭翻飞,时而点缀在水天之间,时而隐匿于林木之中。而后登高顾望,山路蜿蜒,伊阙开阔,樵歌于道,鸟鸣于林,欣然得山水之乐,在轻松休闲之中不知日暮将临。
入夜,他们借宿山上,乘着皎洁的月光沿着山路散步,直到山穷路尽仍兴致不减。第二天游玩香山,晚上泛舟饮酒,诗词酬和。就这样流连山水,三日方休。
欧阳修用笔记下这次游赏,同时作《游龙门分题十五首》,诗以咏之。
其中单写月夜山景:
春岩瀑泉响,夜久山已寂。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
松林在明月之下,没有白日的喧嚣和色彩斑斓,有一种不真实的深邃幽静。
香山有八节滩,欧阳修吟咏八节滩:
乱石泻溪流,跳波溅如雪。往来川上人,朝暮愁滩阔。更待浮云散,孤舟弄明月。
孤舟弄明月,有几分清寂,也有几分空灵。
他们的足迹还远踏更南的鲁山。梅尧臣记述道: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高低交错,蔚为壮观。人在峰上走,峰随行迹新。小径幽深,蜿蜒曲折,一个人行走在峰峦之中,恍然不知身在何处。山林空旷,冰霜浸地,熊爬到光秃秃的树上,鹿在清澈的小溪旁畅饮泉水。走到饥饿疲惫处,不知道何处有人家可以歇脚,忽然听到高处一声鸡鸣,原来白云深处有人家,顿时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
洛阳向东,有天下驰名的中岳嵩山。嵩山七十二峰,形态多样,峰峦峥嵘,山势陡峭,雄伟壮观。嵩山也是欧阳修等常游之地,他们踏遍少室山、缑氏岭、石唐山、紫云洞等胜迹佳景。
一天,欧阳修和梅尧臣、杨俞来到嵩山的“公路涧”。公路涧又称袁公溪,是悬崖峭壁下的一条溪流,因三国袁术(字公路)曾居于此而得名。传说袁术与曹操作战,将军队屯集在这里。公路涧上有袁术固,是袁术修建的一处城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欧阳修说:“如此美景当前,当作诗记之。”梅尧臣、杨俞二人随声附和。欧阳修脑子快,不一会儿诗已经成了,吟诵道:“驱马渡寒流,断涧横荒堡。槎危欲欹岸,花落多依草。击汰玩游鯈,倒影看飞鸟。留连爱芳杜,渐下西峰照。”话音刚落,梅尧臣也说:“有了,且听我的。”他吟道:“我来袁公溪,断岸犹残垒。僵柳远临湾,新蒲初出水。行行古台近,两两惊禽起。鸡犬何处闻,人家深坞里。”两人同样写花草、游鱼、飞鸟、古村,却情趣各异。
等了良久,不见杨俞动静,欧阳修和梅尧臣说:“子聪,写好了吗?”子聪是杨俞的字,他写作类似唐代的贾岛,灵感来得慢,不是一蹴而就的诗人。见催得急,杨俞灵机一动,念道:“嵩高发灵源,北望洛阳注。清流引河汉,白气横云雾。英雄惜此地,百万曾相距。近代无战争,常人自来去。”
梅尧臣哈哈大笑:“这是范希文(范仲淹字)公的诗,天下谁人不晓,你却在这里糊弄我们。”
杨俞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二位写得那么好,让我汗颜哪,只好拿希文公的诗来充数了。”
原来,范仲淹年轻时游历洛阳,路过嵩山,曾有《和人游嵩山十二题》,吟咏嵩山十二景。这十二景是公路涧、拜马涧、二室道、峻极中院、玉女窗、玉女捣衣石、天门、天门泉、天池、三醉石、俊极寺、中峰。
范仲淹是欧阳修最崇敬的人。在欧阳修眼里,这个世界充满沙土和砾石,其间偶尔露峥嵘,有几颗美玉璀璨夺目。这些美玉,就是儒家的君子,他们学识渊博、道德崇高、人格完美,是社会的精英、帝国的砥柱。范仲淹无异是美玉中最晶莹纯粹的那一颗。而那些宵小和奸佞,就是沙中砾石,丑陋、顽劣、卑污。
欧阳修用一颗率直的心和非白即墨的眼光,时刻警惕地寻觅美玉和砾石,或引之为同道,或弃之如敝履。
欧阳修说:“范希文公人品文章当今无出其右。他主张改革五代以来华靡文风,倡导文以载道,是我等学习的榜样。今天咱们既题公路涧,不如追随范公足迹,跑遍嵩山十二景,作诗以应和范公,如何?”梅尧臣、杨俞极其赞成。
那一段日子,他们流连嵩山,踏遍太室和少室大大小小的山峰,欧阳修作《嵩山十二首》,梅尧臣不甘人后,亦有《同永叔子聪游嵩山赋十二题》,描写嵩山十二景,抒写对嵩山的喜爱。
文人最风流
洛阳八友游历嵩山,有一个小小插曲,意趣盎然。
一次,他们从嵩山回洛阳,恰遇天下大雪,道路艰难,到了龙门香山,天已经黑了下来。于是几个人就在这里投宿。晚上,几个人正各抒情怀,忽然几辆车马在风雪之中从洛阳渡伊水而来。原来,钱惟演怕他们在这里寂寞,特地差人给他们送来美食和歌伎,以解其劳顿之苦。并且来人传话:留守大人让大家在龙门山赏雪,府衙内没有什么公务,不必急着回去。
遇到这样的长官,真文人幸事。
在钱惟演的聚集下,西京洛阳就是这样风花雪月。有时这些年轻人犯了错误,钱惟演也不会斥责惩罚,反而用他特有的方式,让这种错误演化为一场美谈。
夏天的午后,钱惟演在后园设宴,把洛阳的文人名士召集起来,一起聚会欢饮。太守请客,大家兴致很高,及早赶了过来。人已到齐,唯独不见平时最为积极的欧阳修。左等右等等不到人,钱惟演着下人去找,过了好一会儿,才看到欧阳修与一漂亮官妓姗姗而来。官妓脸色潮红,衣冠不整,云鬓散乱。
宋代的聚会,一般会请歌伎助兴,而州府这一级别的衙门,有官家供养的歌伎,叫官伎,专门侍奉官场应酬聚会。欧阳修是西京推官,同这些官伎十分熟络,出入成对也是常事。不过今天这样大的聚会,让这么多高官宾朋久等不来,只能引发在座的人无限遐想。
钱惟演参悟玄机,却揣着明白装糊涂,明知故问地责怪官伎:“何故来得这么迟?”官伎答道:“天热午睡,把金钗弄丢了,为了找金钗,所以来迟。”钱惟演又问:“同欧阳推官一起来,是碰巧了吗?”歌伎说:“欧阳先生在帮我找金钗。”
众人意会,一阵起哄,有人嚷着罚欧阳修喝酒,有人主张罚歌伎唱曲。钱惟演说:“永叔喝酒,歌伎唱曲,都是分内的事,怎么能叫作罚?永叔文思敏捷,不如让他当场填词一首。”接着对欧阳修说:“歌伎迟到,扫了大家雅兴,按理应该辞退。如果你词做得好,不但免除惩罚,我还要赔她一副金钗。”
欧阳修自知理亏,便不推辞,立马而就,写了一首《临江仙》,词云: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
这是一幅闺趣图。上阕用轻雷、细雨烘托环境,而柳和荷的意象,让雨天也格外具有美感。雨停了,天晴了,彩虹勾画处,美人在小楼一角,斜倚栏干,等待着明媚的月光生起。这本是寻常夏日情形,词人将它写得情趣宜人。“轻”“碎”“小”,这样的字眼,使词章柔媚、纤巧,如一棵树,最是神韵在梢端,风姿绰约尽显妙趣。
下阕写美人夏困。时间推移到晚上,美人在阑干倚处,显然是在等待或者盼望着某人。某人不至,只好孤独而眠。凉波指簟席上的纹路,笔触细腻如斯,极力渲染的是清幽、冷寂,以衬托美人内心的萦寞。
最后两句,横来一笔,最是妙绝。床上放着一对水晶枕,美人金钗斜坠,落在枕边。美人没有卸妆,显然是自然而眠,在等待中困极而睡。加上上阕提到的月光,这个细节,勾画出美人睡姿意态,画面香艳。燕子偷窥,帘旌漫垂,凉波纹平,以及金钗横堕,充满神秘的性感,正是闺帏密事,越发让人怦然心动。
凉波夏睡,金钗斜坠,刚好附会官伎的解释,可谓妙笔。你说这首词是写闺中少妇思念情人也可,说是再现那位官伎丢失金钗的场景也好,反正惟妙惟肖,情趣盎然。
这首词写完,众人交口称赞,纷纷叫好,自然原谅了欧阳修和那位官伎。钱惟演也不食言,果然赔偿一副金钗。
除了举办文人聚会,宴请风雅名士,钱惟演还经常组织一些才艺比赛,让他们一较高下。钱府新建一座楼,取名双桂楼。按当时风俗,每有重要建筑落成,都要作文记之。
钱惟演邀请谢绛、欧阳修、尹洙各写一篇文章,以记其事。结果欧阳修交卷最早,写了一千多字。尹洙看后,说:“永叔这篇文章过于烦琐,不够精练,我看用五百字足矣。”欧阳修对自己的文章删减修改,果然压缩了一半。谢绛交的文章有七百多字,尹洙写的只有三百多字。大家读了三人的文章,一致认为尹洙写得最好。欧阳修也赞叹不已,从此虚心向尹洙请教,潜心练习写作古文。在尹洙的指导下,欧阳修又将《双桂楼记》重作一遍,写得超过了尹洙,尹洙感慨地说:“欧阳永叔真是一日千里呀!”
后来欧阳修成为北宋古文运动先驱,与这段经历不无关系。
钱惟演虽是西昆体骨干,但文学上并不保守。他支持下属开展诗文创新运动,提倡他们去写人情,状风物,贴近生活,反映现实。在他的宽容和鼓励下,欧阳修、尹洙、梅尧臣在这里发起声势浩大的诗文革新运动,主张诗文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最终,梅尧臣成为宋诗开山师祖,欧阳修成为文坛领袖,尹洙也多有建树。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洛阳文人集团,到景祐元年(1034)烟消云散。这一年三月,欧阳修西京留守推官任满,六月被任命为馆阁校勘。欧阳修对洛阳依依不舍,“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别后,他十分怀念洛阳的时光,“常忆洛阳风景媚……别来已隔千山翠”。
九月,钱惟演走完了他显赫又屈辱的一生,世态炎凉与他已无瓜葛。
洛阳文人各奔东西,他们像一颗颗种子,日后长成参天大树,呵护自己理想的文学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