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真实,做事要严谨。每次我的文章被《读者》转载,母亲都要打来电话。我知道她的意思,儿子的文章同时被全国那么多的人民读到,她感觉这件事情不小。退休前,母亲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评点文章是她从前的业务,现在没有理由不为儿子把把关。因此,打电话来会说,“这篇文章中心很突出”,“这篇文章段落很清楚”“语句很通顺”“没有病句和错别字”--又回到了从前的业务状态。我听了就想笑。不过,她对文章最高的评价只有两个字--真实。这次,她在电话中说,儿啊,我不好说你,你这次被《读者》转载的《在冬夜里歌唱的鱼》,不够真实啊,尤其有两个地方需要特别更正。我没有理由不洗耳恭听。这既是一位母亲的期望,又是一位老师的作文要求,同时又是一位读者的中肯意见。我母亲说了,你的第一段里有一句就不够真实。
“候鸟去了岑寂的北方”候鸟冬天应该是去南方的,怎么会去北方呢?我听了一笑,读者怎么会追究这个问题,再说谁会读得这么细啊?电话那端,我母亲语气变得严肃,怎么能这样说呢?我老眼昏花都注意到了,你说谁还注意不到啊?第二个问题,老人家叹了口气。你文章里有一句“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冬天煮鱼,我到哪里去弄葱丝啊?冬天葱都冻死了,那时候又没有大棚菜,这是个常识,你竟然又犯了错,反正我冬天烧鱼没有放葱丝。我告诉母亲,这些都是细节上的问题。母亲的口气越来越严厉,你怎么变得这么不严谨?细节不真实,读者怎么信任你啊?母亲越说越激动,还有一处,你说那时你大姐伏在灶台上做作业,灶台上湿漉漉的怎么做作业啊?你大姐是伏在旁边的一个小桌子上,桌子是用来放咸菜钵的。儿子是母亲的作品,母亲要求他完美;文章是儿子的作品,母亲同样希望它完美。最后,母亲郑重提出,你得打电话到杂志社,让杂志社出一个更正,把这几个地方更正过来,千万可别再疏忽了。这是一次对人性的更正。其实道理很简单,却往往被我们忽视。母亲的这个更正,从本质上说,是要告诉我:做人要真实,做事要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