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987800000004

第4章 “三农”篇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6]

2018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对“三农”而言,这是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具体战略部署,对于新时代党推动“三农”工作,补齐现代化短板,强化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夯实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今后“三农”工作重中之重

自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来,党对“三农”工作始终没有放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三农”工作更加重视。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21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

此次会议进一步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和地位,指出: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笔者认为,会议再次强调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性具有特别的重大意义。一是凸显党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再次说明党始终没有忘记解决“三农”工作的重大历史使命;二是丰富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局做出的高瞻远瞩重大决策部署,是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进一步深化和实践;三是进一步明确乡村振兴战略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方位,它是满足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是党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这意味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重中之重,“三农”工作始终围绕乡村振兴核心展开。

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是“三农”方向

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三农”工作也同步进入了“三农”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为我们提供“三农”工作总抓手。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什么样的乡村振兴道路,决定乡村振兴方向,也决定“三农”走向。会议对此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一是指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地位。会议认为,规划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形成了今后5年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框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是党中央对乡村振兴顶层设计,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路径图,勾画了未来5年中央“三农”政策框架蓝图,具有重要的指导性。

二是指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举什么旗。旗帜是方向,是走向未来的标志。会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明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在党的领导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统一部署下有序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保障了乡村振兴不脱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乡村振兴思想灵魂,是乡村振兴的旗帜。

三是提出了乡村振兴的路怎么走。会议提出了乡村振兴总基调是稳中求进。稳是基础,进是目标,正确处理好稳和进的关系对乡村振兴至关重要。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围绕着高质量发展,产业、生态、乡风、治理和富裕一个都不能少,农村“五位一体”共同推进和强化党的建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道路重要特征,也是乡村振兴所走之路。

三、因地制宜持续将乡村振兴落到实处是根基

中央对乡村振兴有了顶层设计,地方政府怎么做,如何持续推进,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败。会议对此有个周密的部署。

一提出两个“优先”提高认识。两个“优先”就是“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乡村振兴战略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今后一段时间重中之重,必须高度重视,优先考虑和实施。

二是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我国地域广阔,乡村差别大,各地党委和政府必须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区特色的“顶层设计”,该振兴的乡村要重点振兴,一个都不能少;一些不具备振兴条件的乡村要想方设法让其享受乡村振兴的好处,一个都不能落下。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和农民合力共同推进乡村振兴,切忌搞“一刀切”、搞“运动”、搞“花架子”工程。

三是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会议提出“注重质量”,就是要将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防止乡村振兴过程中“豆腐渣”工程出现,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速推进农村建设向高质量发展。

四是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会议指出:稳步推进,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通过持续不断地努力才能逐步实现,那种搞“运动”建设是不可取的,需要持续发力,按照“顶层设计”逐步实施,让农民持续不断地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勾画了新时代“三农”蓝图,这是新时代赋予党和全国人民的重大历史使命,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我们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将蓝图扎扎实实地落地,让亿万人民群众有充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的胜利。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谱写“三农”工作新篇章[17]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2018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形势做出重大判断、对做好2019年经济工作做出部署,是2019年经济工作的指南。笔者认为,从“三农”的角度来审视,会议指明了“三农”工作方向和重点,释放了不少“三农”工作重要信号,为农民送上了“大红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能力和水平。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发展的核心,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是乡村振兴战略成功的关键。提升党领导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既考验党的领导智慧和能力,也能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和政府全力推进,经过一年来的努力,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我们必须扎实推进才能取得更大的实效,让农民获得真真正正的实惠,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中央审时度势,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明年要抓好的重点工作任务中,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将乡村振兴战略扎根落地,开花结果,让乡村与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更近,变成可见、可体验和感受的真成果,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连贯性,也对我们乡村振兴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要一鼓作气,重点解决好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大“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脱贫攻坚力度,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研究解决那些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体缺乏政策支持等新问题。中央将脱贫攻坚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凸显了中央对脱贫攻坚高度重视,也展示了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的决心和信心。会议提出瞄准脱贫攻坚存在的突出问题,更加体现了扶贫的精准性,为脱贫攻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也为提升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做好农村经济工作至关重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必须强化党对乡村振兴的领导,一步一个脚印地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聚焦脱贫突出问题打好脱贫攻坚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对外开放。只要我们发扬拼搏精神,我们的农业会更强、农民会更富、农村会更美,一定会谱写“三农”工作新篇章。

中央一号文件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奠定重要基础[18]

2018年2月4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笔者认为该文件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总体部署,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纲领性文件。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有五个重要突出内容,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奠定重要基础。

一、突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新步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民生全面改善,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显著加强,农民获得感显著提升,农村社会稳定和谐,进一步夯实了党执政的基础,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这些成就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取得的。为了进一步发挥党在领导“三农”工作的政治优势,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突出党对农村工作领导,对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进行了专题安排和部署。文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每年要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形式确定下来”;“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分别明确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党对农村的领导,既体现了党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也显现将重中之重在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行动,强化党在乡村的坚强领导,为党的执政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突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顶层设计,绘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线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广大农民翘首以盼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开花结果。乡村振兴战略怎么搞,其目标、任务、原则和路线图是实施乡村战略必不可缺少的重要问题,地方迫切需要乡村战略顶层设计,指导乡村战略实施。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系统地回答了地方关切,给出了清晰的路线图,从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以及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等十个方面进行阐述。清晰地描绘出乡村振兴战略蓝图: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文件立足于当前谋划于长远,2050年,给出了实现乡村战略的清晰路线图,这是中央制定的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性顶层设计,是乡村振兴战略纲领性文件,展现了党高瞻远瞩的雄心,也展现了党脚踏实地、努力实现乡村振兴的信心和恒心。

三、突出质量兴农和绿色发展,构筑农业强国根基

乡村振兴需要实实在在的实体经济支撑,产业兴旺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一。新时代乡村产业不能再走靠粗放经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老路,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成为战略抉择,必须将其作为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重要手段。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质量、绿色发展,将提升农业发展质量作为乡村发展新动能进行培育,提出将推进乡村绿色发展作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重要途径。质量兴农、绿色发展的提出,意味着今后是在涉农问题上更加注重质量和绿色,这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涉农的主旋律。事实也表明,兴农的途径只靠增长速度是不完善的,必须有质量和绿色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兴农可持续发展。今后农业以质量兴农、绿色发展为重要手段,做强农业、做美农村和做富农民。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要增长速度,而是要有质量的、绿色的增长速度,抛弃只要速度不要质量和绿色的观念,这既是兴农观念的转变,更是兴农路径的转轨,这是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必经之路,对于将我国由农业大国变成世界农业强国,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性供给,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制度通畅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靠制度机制来运作治理发挥作用,持续出台符合乡村振兴需要的制度是实践的需要,也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性调控的需要。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性供给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就要求体制机制创新既要有针对性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有综合性和宏观性,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格局考量,提升体制机制创新的质量,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性保障。

五、突出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显现文化自信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深入实施农村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是从投入的角度提出的,2014年“有效整合各类农村文化惠民项目和资源,推动县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和服务标准化建设”,是从项目角度提出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具体提出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五项措施。农村文化是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符合农村文化的措施才接地气,才能提升效率。中央一号文件将农村文化提升到乡村振兴保障的高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结合农村的实际因地制宜地繁荣农村文化,提升乡村振兴软实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能,更显现了文化自信。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博大精深,五个突出只是展现了其中五个重要侧面,并不能涵盖全部文件精髓。乡村振兴是我国“三农”领域一次深刻的变革,是我党重大战略部署。乡村振兴既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但也不能消极懈怠坐等时机,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顽强拼搏的努力逐步实现。乡村振兴前进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甚至遇到艰难险阻,需要“三农”工作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不懈,用智慧和行动逐步将蓝图变成现实。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和农民要富,需要加快推进乡村战略的实施并且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我们坚信,通过乡村振兴的逐步实现,我国“三农”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用智慧与汗水铸就“乡村振兴”[19]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连日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3月11日新华网)

乡村是针对城市而言。改革开放40年,我国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已经稳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村由过去的吃不饱到现在吃穿不愁,创造了世界的奇迹。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城市高楼大厦,人声鼎沸,乡村虽然也有很大提升,但和城市发展相比落后很多,乡村衰败成为每年春节时最多的感慨。如何振兴乡村,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将乡村振兴作为主题,2018政府工作报告将乡村振兴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重大战略,成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有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必将迎来大有希望的明天。

犹如中国人民的幸福是中国人干出来的一样,乡村振兴也是靠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干出来的,夸夸其谈振兴不了乡村。党和国家做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伟大部署,画出了最美的乡村蓝图,并且给出了具体的路径图,关键是我们如何有智慧地“撸起袖子加油干”,让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纸面上的振兴、会议的振兴不是不重要,但如果没有将其落地就是“纸上谈兵”,就是画一个大饼而已,给乡村振兴带不来什么实惠。

在理论上,我们也必须深刻研究、严肃地面对:改革开放40年来,虽然乡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的收入有了很大提升,连续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集中在“三农”问题上,“三农”问题成为党的工作重中之重,但为什么有一部分乡村没有完全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不但没有欣欣向荣反而走向了衰败之路?原因肯定是复杂的多样的,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弄明白,如果不针对根子解决问题,乡村振兴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按照规律办事就会无往不胜。

在实践层面,我们也必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乡村情况复杂多样,有的乡村生存条件恶劣,一个村就几户人家,投入大量的基础设施效益不佳,这样的乡村振兴必须采取特殊措施,如易地搬迁,没有就地振兴的必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总要求,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乡村振兴关键是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其产业能提供与在城里打工相当甚至高出的收入,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吸引力留住人才,吸引更多的人留在乡村。我们必须警惕的是,曾经认为好的产业,由于一窝蜂地发展害惨了相关的产业,如到处发展核桃、大枣,产业趋同导致产量供过于求、产品价格大跌,很有“钱途”的产业变成鸡肋。乡村振兴必须统筹规划,一步一个脚印。

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党和国家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通过实事求是地实干才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不是靠“吹”出来的,是靠智慧和汗水浇灌出来的。乡村振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重道远,我们必须长期不懈,心中有远大理想和目标,分步实施,步步为营,一点点去实现。

农业发展如何转向“绿色轨道”[20]

2016年,也就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这是21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出的第13个围绕“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特别提出“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农业绿色发展”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指出了农业转型发展的方向。农业绿色发展的核心还是发展,这个硬道理没有变——没有农业的发展,“三农”问题无法解决;但农业发展的路径要调整,要转向绿色轨道,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笔者以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目标,需要完善和建立五大绿色支撑体系。

绿色价值观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农业发展也必须遵循这个理念。长期以来,为了保增长,农业发展缺乏足够的绿色理念。尽管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绿色”理念,但由于传统的理念惯性还很大,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绿色价值观体系仍需生根发芽、培养壮大。要想在全社会树立绿色价值观体系,需要时间来逐步完善和建立,需要下一番大功夫才能实现。

绿色技术体系。绿色技术体系是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没有其支撑,农业绿色发展难以实现。目前我国绿色农业技术体系尚不完善,缺乏成本低、技术含量高、操作简单、效益高的“傻瓜式”先进技术。“绿化”现有的农业技术,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家一户式生产经营模式的绿色农业技术体系势在必行。

绿色金融体系。资金是农业绿色发展的保障,尽管我国的金融体系对绿色发展模式有相应的支持制度,但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金融体系尚不完备。金融体系要进行调整,对农业绿色发展的项目、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要大力支持,通过资金的支撑为农业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绿色政策体系。没有绿色政策的支持,农业绿色发展寸步难行。以前我国出台了不少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但尚不能全面满足农业绿色发展的需要。今后农业政策的出台应紧紧围绕“绿色发展”这个核心,系统梳理、调整现有农业支持政策,通过绿色政策体系助推农业绿色发展。

绿色管理体系。绿色管理是农业绿色发展的“管家”,它可以调整农业绿色发展的方向,直接关系成败。目前对于农业绿色发展急需的监测、评价、考核和法规体系尚不健全,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建立。强化绿色管理体系建设,是农业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不可或缺的抓手。

作为农业转型升级的最终目标,农业绿色发展应尽快完善和建立上述五大支撑体系,使其协同发力。以此为途径和抓手,农业绿色发展必将变成现实。

建设令人神往的现代美丽乡村[21]

乡村是“三农”问题的载体,也是现代城市的发源地和补给源。然而,随着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城乡贫富程度加大,伴随着城市欣欣向荣景象,乡村“空心化”不同程度地存在,甚至出现了“无人村”。如何振兴乡村留住乡愁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

乡村美,中国才是真正的美,乡村富,中国才是真正富,乡村生态好,中国才是真正生态好。乡村是中国一面镜子,能反映整个中国现代化进展程度,补强现代化中国建设中乡村现代化这块短板,会极大地提升中国现代化整体水平,推动中国现代化向前迈进一大步!

正因为如此,党和政府高度“三农”问题,多年来一直将“三农”问题作为党的工作重点,并且将之放在重中之重的重要位置上,中央连续14年出台“中央一号文件”,每年都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三农”工作进行部署,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三农”皆有浓重的一笔。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此进一步细化,提出“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既有现代文明、又具田园风光的美丽乡村”。现代美丽乡村成为乡村建设的伟大目标。

现代美丽乡村究竟什么样?怎么去衡量现代美丽乡村,目前学术界尚缺乏广泛的共识。笔者心目中现代美丽乡村是这样的:首先,乡村特色,乡村就是乡村,不能像城镇那样高楼大厦似“水泥森林”矗立,适宜当地环境的民居与田园交相辉映,时常响起鸡鸣马嘶狗叫,虽然难以再现夕阳下牛羊暮归的情景,但一声“×××吃饭了或者×××回家了”的呼唤足以弥补这种缺憾。其次,乡村富裕,现在绝大多数的乡村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乡村还不富裕,住房破旧,有病不敢治,上学不方便,道路泥泞坑洼不平,精神文化生活缺乏,没有年轻人,只有老少人在坚守乡村,理想的乡村有漂亮实用的住房,有完善的医疗体系和公共基础设施,同城市一样共享现代文明,乡村住民老中青幼比例协调,享受和谐幸福天伦之乐。最后,生态优良,虽然现在乡村整体生态尚好,但生活垃圾满天飞,排放的污水到处流,鸟少野生动物减少也不少见,这需要改变,不能适应现代乡村的需要,我的理想生态乡村是:清新的空气,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河水,绿绿的森林,鸟叫蛙鸣,安全的食品。

美丽乡村是一样的,不同的乡村需要有不同的特色。现在中央要求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一些地方纷纷响应,大力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但出现了一种倾向,“一窝蜂”地搞同质化的乡村建设:笔直的柏油公路,整齐划一的房舍,水泥铺设的广场,形成“千村一面”,乡村变成在乡村的城镇,这是美丽宜居乡村的异化,缺乏乡村特色,不是美丽宜居的乡村。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要破除乡村城镇化建设模式,要根据乡村本身的地域环境、乡村的历史和文化、乡村的经济发展特征,建设独具特色的乡村。针对乡村的现状进行修整,避免大拆大建,形式统一是一种美,丰富多样而和谐更是一种大美。

生态是美丽乡村的支撑。生态是保护出来的,不是建设出来的,建设出来的生态通常是人工生态,缺乏自然生态的神韵。尽可能保护乡村的原生态,如果原生态已经遭到严重破坏,要对乡村的生态进行科学的分析,采用科学的措施进行有效的修复,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的共同体。生活、生产要以保护生态为重要制约因素,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己的生态理念,建立循环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对生活、生产产生的废物进行有效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理,如粪便经过处理作为有机肥料或者经过沼气处理作为能源,农业废膜进行回收处理,垃圾和污水进行处理达标排放等,使生态得以最大的保护,为宜居乡村做出更大的贡献。

让美丽乡村成为令人神往的宜居之地,广大富饶的美丽乡村将会为现代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22]

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促进农业节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的必然要求,既是现实之需,更是长远发展之要。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一步明确了工作重点和政策要点,对指导各地加大工作力度、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向新的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意义深远

第一,有利于保障国家水安全。我国水资源短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属于中度缺水的国家,华北则属于严重缺水地区。农业是我国用水大户,占总用水量60%以上。在水资源十分紧缺的同时,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粗放、浪费用水问题普遍存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仍普遍存在,农业用水跑冒滴漏问题严重。据统计,2017年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只有0.542,远低于0.7~0.8的世界先进水平,节水潜力巨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以综合手段提升农业用水效率,减少农业用水总量和强度,有利于缓解我国用水紧张的态势,保障国家水安全。

第二,有利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丝毫马虎不得。水是支撑农业发展最重要的物质资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长期以来,由于农业水价总体低于成本水平,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经费难以得到有效保障。通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统筹价格和补贴,构建农田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机制,有利于从根本上破解农田水利工程“有人建、没人管”的顽瘴痼疾,进而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同时,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通过设施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在水资源稀缺的国情下,有利于用更少的水资源,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粮食,提高粮食生产保障能力,这方面的成效在东北节水增粮、西北节水增效等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已经得到证明。

第三,有利于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关系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部署的一部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发挥水价的杠杆作用,引导农民节约用水,推动工程设施完善,优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特别是在调结构方面,可以促进地表水过度利用、地下水严重超采等缺水地区适度调减高耗水作物面积,选育推广需水少的耐旱节水作物,建立作物生育阶段与天然降水相匹配的农业种植结构与种植制度。

二、改革要把握关键原则

2016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6〕2号),明确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建立健全水价、水权、奖补和建管等机制,促进农业用水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随后,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各司其职,指导支持各地稳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各级政府积极落实改革主体责任,遵循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的原则,以点带面,积极探索,统筹机制建立和工程建设,逐步扩大改革实施范围。据了解,截至去年年底,全国近800个县(灌区)开展了改革试点,改革实施面积累计达到5200万亩以上,其中2017年新增3000万亩以上,改革面积稳步扩大,探索形成了一批典型做法和经验。试点区节水成效初显,亩均节水约100立方米,灌溉周期平均缩短约20%。

此次《意见》是在国办发〔2016〕2号文件的基础上,立足于建立促进水资源节约的价格政策,进一步提出了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要点,这些要点充分体现了推进改革的4个关键原则。

第一,多措并举。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其重要特点就是统筹建立用水管理、工程建设和管护、农业水价形成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等机制。通过机制,实现促进农业节水的作用,保障工程的建设和维护管理,有效避免了长期以来农田水利工程重建设轻管理的弊端,避免出现“短命”工程,促进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利用和管理,让农田水利工程发挥长远效益。《意见》提出,不仅要提高水价水平,还要健全水价制度,也就是全面实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并同步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体现了多措并举、协同发力的原则。

第二,两手发力。改革注重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协同作用,农业用水兼有商品和公共产品双重特征,农业水价的制定,既不能完全靠市场调节,也不能完全靠政府补贴。完全靠市场,会造成农业水价过高,农民难以承受,对农产品生产和粮食安全有一定影响;完全靠政府补贴,会造成“福利水”“大锅水”,用水效率低,也影响农田水利工程和水资源持续利用。《意见》明确提出,完成农业节水改造的地区,要充分利用节水腾出的空间提高农业水价,同时建好用好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总体上不增加农民负担,切实保护农民合理用水权益,这都是坚持政府与市场两手协同发力的具体体现。

第三,因地制宜。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区分不同地区水资源禀赋、灌溉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种植养殖结构等差异状况,结合土地流转、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尊重农民意愿,探索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做法,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意见》提出改革试点地区要将农业水价一步或分步提高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有条件的地区提高到完全成本水平,充分地体现了该原则。

第四,以点带面。由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均衡,经济、资源环境差异较大,《意见》在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方面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方式,明确各方面条件相对具备的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2020年年底前率先完成,以及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完善的缺水和地下水超采地区要率先完成,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要率先完成改革任务。这些地区的改革,将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向前推进。

三、以“啃硬骨头”精神抓落实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要进一步深化,涉及农民、政府、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等多方利益,面临的问题复杂多变,需要有“啃硬骨头”的决心和毅力,不畏艰险,真抓实干,取得成效。

第一,统一思想认识,落实主体责任。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农业节水工作的“牛鼻子”,事关重大、意义深远。改革的方向和政策设计已经明确,关键要靠各级地方政府的落实。要充分认识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落实主体责任,把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为改革重点任务,积极推动落实。

第二,明确改革任务,细化实施方案。大中型灌区和小型灌区,渠灌区和井灌区,自流灌区和提水灌区,情况都有所不同,改革模式不可能千篇一律。各地具体的改革实施方案应该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实施方案要注重可操作性,明确到2025年前要完成多少改革实施面积,改革要达到哪些具体目标、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推进改革,只有明确了这些内容,改革的成效才是可预期的。

第三,统筹资金使用,完善考核机制。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需要资金的保障,工程建设需要资金,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需要资金,各级政府在增加投入的同时,要对相关涉农涉水资金进行整合,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新建、改扩建农田水利工程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同步推进相关机制建立,特别是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主体责任是地方政府,建议国家进一步完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考核指标,并提高其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的分值,以加大考核力度,促进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第四,加强宣传引导,鼓励探索创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社会高度关注。相关部门要加强政策的宣传解读引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农民易于接受的方式,有效传递水资源短缺的信号,准确阐述政策,选好典型、讲好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示改革成效,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难度很大,要鼓励试点地区大胆探索,充分发挥基层的首创精神,只要是符合改革方向,符合发展规律,符合本地实际,都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改、大胆地探索,最大限度调动基层推动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还要及时总结提炼,规范完善,在面上推广。

农民喝上放心水还需政府农民协同发力[23]

记者日前从在京召开的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获悉:从喝水难到有水喝,“十二五”期间,全国解决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有水喝,更要“喝好水”,“十三五”以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投入不断加力,截至目前,中央投资143亿元,各地累计投入1199亿元,受益农村人口达到1.64亿人。仅去年一年,就有7800多万农民喝上清洁的放心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1%。(1月28日《人民日报》)

喝上放心水是农民最基本的需求。为了让农民喝上放心水,近年来国家开展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就,让更多的农民摆脱了饮水苦恼,党和政府将温暖送到了农民心坎上,是功德无量的事情,成就喜人,令人鼓舞!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国农村面积大,农民居住分散,一些农民居住地自然条件恶劣,还有接近20%的农民尚未普及自来水,即便已经普及自来水的农民,其饮水质量和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面临着进一步提升饮水质量安全问题,让农民喝上放心水、安全水依然任重道远。

让农民喝上放心水,政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当前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对于已经“有水喝”的农民,如何提升水质,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喝上高质量的水,对于没有喝上水的农民而言,如何尽快让其喝上水或者一步跨越喝上高质量的水。剩下的接近20%没有自来水的农民,大部分是经济条件比较差,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政府还需要打攻坚战才能打赢这场喝水保卫战。

让农民喝水放心水,农民本身也要积极做好分内工作。要抛弃等靠要的思想,自己积极想办法支持政府工作。如在饮水工程中,可能或多或少波及部分群众的利益,如从自家地或者院落通过等,要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处理,不能因自己小利益受损阻挠饮水工程施工,受损方大方一些,受益方更要大方一些主动给受损方适当补偿。农村饮水安全需要投资,特别是在运行上需要运行费,农民要主动按照标准缴费,树立“吃水花钱”的观念,千万不能有喝“霸王水”行为发生。在饮水安全实施过程中,农民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为自己办事,当然自己更应该上心。

政府和农民要协同发力,政府做好自己的工作,该由政府做的工作绝不推脱,政府负起应有的责任,政府划好自己权力边界。农民该做的工作农民自己要做好,该交钱的时候要交钱,该由市场做的工作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去做,不要过分干预。政府和农民双方共同作用,共同唱好农民喝放心水这台戏。

让农民喝水放心水不是小问题,它关系到农民的小康,关系到农民的福祉,关系到农民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更关系到国家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政府和农民携起手来,让甜美的水滋润农民的心田。

好玩的农业大有可为[24]

当不同颜色、形态各异的水稻组成不同的文字图案,构成了美丽乡村的一道道靓丽风景线,为美丽乡村旅游添了把火。宁夏稻渔空间生态休闲观光园“农业+旅游”的创意功能不仅壮大了乡村旅游,还发展了企业经济,让村民从发展中受益。稻渔空间模式的创新不仅是贺兰县近年来三产融合试点工作的有益探索,也为全区“农业+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宁夏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各类相关经营主体有近900家,让17万农民受益。(8月15日中国新闻网)

一提起农业,好多人的印象是脸朝黄土背朝天,是非常辛苦的产业,这种印象根深蒂固,是因为农业走过几千年的历史,一直走这样的路。从事农业工作确实很辛苦,与泥土打交道,与猪、牛、羊、鸡、鸭、鹅等禽畜为伍,与“老天爷”争饭,逃脱不了脏、乱、累的命运。随着现代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作为养活人的衣食父母的产业,其本身发生了质变,开着拖拉机听着音乐在广阔的绿色大地上耕作不再是梦想,点击手机就能给作物浇水施肥的智慧农业也走入寻常百姓视野,一个正在蓬勃兴起给广大农民带来财富、给城里人带来欢乐的新型农业——玩的农业(也就是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方兴未艾,正在悄悄地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玩的农业是以农业为基本要素,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等多元素,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观、休闲、旅游、养生,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新型业态,经营得好,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一种好的方式,国家正在大力扶持这类产业的发展。玩的农业将农业推向一个新的领域,其不是将粮食或者农产品产出作为目标,是创造美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说是农业发展的新领域,其价值不仅是农产品的价值,还包括美的价值、旅游休闲价值、养生价值、教育价值、科研价值等多种价值,是给民众带来幸福感、获得感的农业,让民众回归自然,体验农业美,将之称为艺术农业也不为过。

可以想象,当你来到广袤的绿色的原野,一幅幅种在大地上的画作或者巨型书法,多么令人震撼,令人流连忘返!和朋友或者家人一起聚餐吃上自己亲手钓来的鱼虾,一对对恋人以美丽的乡村为背景留下甜蜜的倩影,吃着放心可靠的安全食品,呼吸新鲜的空气,喝着甘甜的水,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蜜蜂在辛勤地采蜜,蛙声一片,听着鸡鸣狗叫,多么令人陶醉的美景。这就是玩的农业给我们塑造的空间,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旅程,一个总玩不够还想当“回头客”朝思暮想的地方,这就是玩的农业魅力。

我们正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玩的农业是一项新型农业产业,其兴旺发达必将促进乡村振兴。玩的农业是一项大有可为的产业,我们要因地制宜地推广和实施,将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提升农业发展质量。

农村污水处理厂不能盲目上马[25]

如今,在乡镇见到污水处理厂已经算不上是很稀奇的事情,就连不少建制村也有了污水处理站。重视以前想不到或者顾不上的乡村污水处理问题,已经成了共识。上面有部署,下面有行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没少投向乡村污水处理设施。农村污水大量直排,或汇于河流或渗入地下,这一状况有了较大的改观。然而我们在采访中却发现,有的地方钱花了,设施有了,但效果常常不如预期,有些设施白天晒太阳、晚上晒月亮——没用起来,更比不上城区污水处理的效果。(9月4日《人民日报》)

现在国家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治理乡村脏乱差是乡村振兴重要一环,对乡村污水进行处理,上污水处理厂成为乡村治理重要一环。上项目的目的是发挥作用,真正地对污水进行治理。纵观广大乡村污水处理项目,有一部分花了大价钱建设起来的污水处理厂睡大觉,自从建设完工那天起,根本就没有发挥过作用,让宝贵的资金浪费,真让人看着真心疼!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污水工程不配套,建立了污水处理设施,没有建设污水收集设施,污水收集不上来,处理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没有运行经费,污水处理耗电大,运行费用较高,污水处理厂没有运行费做保障,没有粮草,怎么能运行得起来;三是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污水处理厂自身难以生存,很难有相应的技术人才愿意为此献身,怎么留住人才?

农村污水需要处理,农村辛苦建立起来的污水处理设施睡大觉,表面上看很矛盾,从深层次来看,是如何处理农村污水的路径不清,盲目上污水处理设施的结果。我国农村差距千差万别,有的村子比较大,人口比较集中,污水收集相对容易,这样的农村有建立污水处理厂的条件和可能,建立污水处理厂可持续运行机制,既能让农村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又能让污水处理可持续运行下去。有的农村人口比较少,村民分散居住,污水收集成本高,即便建立污水处理厂,也很难维持运行,即便建起来了,也是放着睡大觉。

农村建立污水处理厂,应建立在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如果经过科学论证不适宜建,就果断地不上这样的工程,免得浪费财力物力和人力。国家投入乡村振兴的经费在增多,但每一分钱都是纳税人的钱,要用在刀刃上,不能只有工程没有效益,特别是不能出现“睡觉工程”或者形象工程。

部分农村污水处理厂“睡大觉”,归根到底是农村污水治理方式没有与农村的实际结合起来,建设与应用相脱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定要因地制宜,从农村中来,再到农村中去,在高楼大厦中很难精准处理农村问题,实事求是地深入农村,真正地沉到农村去,乡村振兴的成果才能浮上来。

如何让贫困区光棍过上幸福生活[26]

20多年来,市场经济发育,城市化进程推进,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所有的这些因素交织影响着中国的性别失衡问题。李树茁等人根据几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以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为参照,对我国1980年到2010年出生人口的性别情况进行分析,推算出这30年间,出生的男性为2.9亿人,女性为2.54亿人,男性比女性多出大约3600万人。数千万“剩男”的婚恋难题正引发更严峻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事关发展,事关权益,在迈向全面小康的攻坚战中,不应被忽视。(2月23日《中国青年报》)

读了《中国青年报》这篇“剩下3000万——中国农村剩男现象调查”报道,尽管对3000万这个数字的准确性有些怀疑,因为这毕竟是学者推算的数字,不是权威部门认定的统计数字,但报道所反映出的事实却是存在的,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光棍现象突出,成为农民头痛的“老大难”,对于“光棍”来说,其婚姻问题甚至超过贫困问题是头等大事。

笔者来自贫困的农村,对此有深刻的体会。我的家乡就存在大量的“光棍”,家乡男女比例失调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大龄男娶不到媳妇的真正原因是贫困。那些有学历、有技术、有能力的“三有”适龄男人,都已经娶妻生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那些无学历、无技术、无能力的“三无”男人则成为“光棍”。村子里即便有适龄的姑娘,“人往高处走”,或者嫁给村里的能人,或者进城打工远嫁他乡,或者另攀高枝,很少有人愿意嫁给“三无”男人。从局部观察,光棍产生的真正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贫困,脱贫致富才是解决贫困区光棍婚姻的重要途径。

贫困区光棍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与经济、环境、技术、人才、教育等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它是贫困区社会问题一个突出的指标,要真正地彻底解决光棍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才能奏效。消灭贫困并大幅提升农民收入是解决贫困区光棍之根本,要抓住这个“牛鼻子”,贫困区光棍“问题”才能逐步得到解决。

“十三五”期间,我国打响了扶贫攻坚战,习近平主席向全国人民做出庄严的承诺,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国家的目标已经很明确,扶贫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我们必须采取各种革命性措施,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社会力量,智慧地开展精准扶贫,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消灭贫困。贫困消除了,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让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农村有钱花,基础设施满足农民的需求,加上农村相对良好的“绿水青山”生态环境,贫困地区“光棍”问题会向好的方向转变,大量光棍的婚姻问题会得到解决。

解决贫困区光棍不是梦,但要给出一定时间,尽管时间很紧迫。祝福贫困区光棍早日过上“幸福”生活。

领导干部是脱贫攻坚战役的关键[27]

3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要选派好驻村干部,保持基层扶贫干部相对稳定,保持工作连续性和有效性。现在所有扶贫地区的领导干部都要坚守岗位,要保证人员的稳定。(3月9日央视网)

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代表团参加审议时的讲话,对攻坚脱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重申了脱贫攻坚的任务和党的承诺,并对贫困地区的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领导干部坚守岗位、相对稳定、工作有连续性和有效性。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党立下的“军令状”,习近平总书记异常关心,多次下基层调研,多次对攻坚脱贫做出批示,此讲话无疑对扶贫地区干部调配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脱贫攻坚是我国新时期党和政府一项重大的任务,完成这项伟大的使命需要各方形成合力。无论如何,在攻坚脱贫战役中领导干部具有关键的作用,他们既是攻坚脱贫过程中的指挥者,又是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同时是攻坚脱贫的中坚力量,起到上传下达、下情上报、带领贫困民众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排头兵的作用。要想完成历史赋予的脱贫攻坚使命,对其要求更高,要求其熟悉扶贫地区的情况,要求其不仅肯干,而且要巧干,有智慧有才能干出成绩,给民众找出脱贫致富的路子,尽快脱掉贫困的帽子。能带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领导干部了不起,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脱贫攻坚地区和发达地区相比条件比较艰苦,留住优秀干部是重要课题。脱贫攻坚需要干部对扶贫地区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需要对扶贫有亲身的感受和感情,需要稳定的一支优秀的干部队伍不停地肯干和前行,坚守岗位和稳定是必须的条件。那种“走读”干部、“镀金”干部和“飞鸽牌”干部很难肩负起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但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虽然大部分贫困地区领导干部都很务实、肯干和踏实,但在实际工作中,“镀金”类干部或多或少地存在,影响脱贫攻坚的效果,必须下大决心解决这类问题。要积极地创造条件,想扶贫干部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给他们提供最好的舞台充分发挥其才干,让优秀的干部愿意留在贫困地区工作,坚守工作岗位,这既对我们干部管理提出了要求,也对干部本身奉献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基层扶贫干部相对稳定机制非常重要,需要在此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脱贫攻坚是党的“军令状”,更是向贫困宣战的“冲锋号”,相关部门和组织个人行动起来,拧成一股绳向贫困发起攻击,领导干部冲锋在前,脱贫攻坚的艰苦战役一定能完胜!

向战斗在脱贫攻坚战斗第一线的领导干部致敬!

农村“八项规定”值得借鉴和推广

2016年山东被中央文明办列为全国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的两个试点省份之一后,陆续在村、社区成立了8.6万余个红白理事会,以村规民约的形式整治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不正之风,成效喜人。乡亲们自豪地说:“中央有八项规定,现在村子里也有‘八项规定’。”淄博市张店区沣水镇张炳村的“八项规定”写满了两张纸:“婚庆贺礼一律不超过100元,倡导不请客,不举办答谢宴,对本村乡邻一律不准宴请”“外来吊唁亲属、友人、乡亲助忙者,一律便饭招待”“不提倡小孩满月、高考升学、当兵请客,确需举办不能超5桌”……(1月31日新华社)

农村是一个人情社会,特别是“红白喜事”,是家庭中的头等大事,家庭异常重视,将“红白喜事”办得隆重、有面子是大多数人的目标,由此也带来了不少问题,操办者煞费苦心筹办,不仅耗费大量的金钱、人力和物力,同时投入大量的时间,事情过后,人都累瘫了,心累更是短时间内难以恢复。随礼的人也发愁,礼金少了拿不出手,丢面子,拿多了没有那么多钱,很心疼,特别是每年要随七大姑八大姨和亲朋好友的礼很多,弄得手头拮据,甚至借钱随礼,为随礼“拉饥荒”不在少数。随礼者多年付出了很多的金钱,也想通过一次“红白喜事”收回曾付出的成本,每遇到“红白喜事”都不放过机会积极筹办。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礼金越来越重,成为农民的一项沉重负担。随礼成为农村很多人“难言之隐”,但也无能为力,一筹莫展。

如何处理农村“红白喜事”问题,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村的“红白喜事”不能一禁了之。长期以来,农村的“红白喜事”之所以盛行,有其历史根源和功能。第一,它是维系家族团结的一种形式,一家有事,全家族帮忙,体现了家族团结;第二,提供了亲朋好友团聚的机会,平时亲朋好友都很忙,没有闲暇时间聚会,“红白喜事”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让大家团聚在一起;第三,信息交流,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相互交流信息,彼此分享各自的信息,相互了解,有利于生活和生产;第四,庆贺喜事,或者为往生者送行或者纪念,有浓浓的亲情和不舍,展现亲情。处理农村“红白喜事”,必须尊重这种事情存在的合理性,因地制宜,尊重农民的意愿,切不可“一刀切”,让好事办得更好。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山东村里“八项规定”得到了农民的欢迎。梁天地兴奋地说:“这规定老百姓都拥护!原来(白事)都是流水席,摆个三四天,大家都不说,但心里都累。”村妇张先芳说:“原来娶个儿媳妇,彩礼不说,光请客摆上几十桌就得三四万元,比阔气讲排场穷讲究,现在村里不让大吃大喝,省下不少嘞。”老百姓的话很实在,真实地反映出村里“八项规定”得到大多数村民的拥护。

目前,农村的“红白喜事”还困扰着众多的农村,山东的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让农民积极参与,制定自己村里的“八项规定”,移风易俗,将“红白喜欢”办得更健康,解除农民随礼的困扰,将更多的精力和金钱投放到“发家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让农民更富,农业更强,农村更美!

“蒜你狠”卷土重来不是小问题[28]

市民梁大妈昨天在菜市场买菜的时候被吓了一跳,蒜头涨到10元钱一斤了!“9月份的时候还8元钱一斤呢。”这让她非常吃惊。的确,“蒜你狠”又卷土重来了。国家发改委日前公布,10月份大蒜的批发价格为每斤7.24元,同比上涨90%。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昨天的最新价格信息显示,大蒜批发价格与10月份相比又有上涨,为每斤7.5元。(11月3日《北京青年报》)

老百姓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少一件日子过得不舒坦。但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炒出来的菜一定不好吃,必须有葱、姜、蒜等调味品相配合,做出的菜才有滋有味。葱姜蒜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必需品,和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密切相关。

不幸的是,现实生活中,葱姜蒜这种生活必需品却不断地上演“蒜你狠”“姜你军”“向钱葱”的游戏,让百姓苦恼不已,“说话一口蒜味等于炫富”,既是老百姓对蒜价上涨的自嘲,更是对“蒜你狠”强烈不满,包含着老百姓的心酸和无奈。

造成“蒜你狠”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如灾害天气导致产量下滑、供需不平衡,导致需求大于供给,但也不排除部分商人通过鼓动蒜农使其惜售、借贷资金大批量囤货人为抬高价格,再伺机抛售牟利炒作行为。不管是什么原因,影响了老百姓的饭桌和福祉,都不是小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不能因为“蒜你狠”影响老百姓的幸福生活,这是我们处理“蒜你狠”问题应遵循的宗旨。

长期以来,国家对大宗农产品高度重视,通过各种措施保障大宗农产品的安全,让老百姓远离大宗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的困扰,而对于“葱蒜姜”这种“不入流”的农产品缺乏统一规划、重视和管理,完全由市场来调节,由于国家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蒜你狠”真正来临的时候无能为力,只能任凭它“狠”下去。由于“葱姜蒜”这类日用品和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关系到老百姓能否吃好饭,不能任其“狠”下去,国家必须采取宏观调控手段稳住其价格,不能让老百姓因为自然灾害或者人为囤积的原因饱受“蒜你狠”的苦。国家该出手时就出手,严厉打击“蒜你狠”等垄断行为,同时国家也应建立适当的储备库来应对可能的短缺,与此相配套建立“葱姜蒜”种植、价格等信息系统,指导葱姜蒜农的生产。

“蒜你狠”不是小问题,其背后与老百姓的幸福指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要认真分析“蒜你狠”背后存在的问题,找出国家应该做些什么,积极应对“蒜你狠”,让老百姓菜做得更香更踏实,为百姓的幸福生活添加一把锁。

文山会海不能再继续下去了[29]

基层干部大把的精力花在会议和上报材料上,难以抽出更多的精力推动精准扶贫。2016年某镇里的政法委副书记开了280多场会,平均一个工作日就是一个会。镇里到县城有两小时的车程,来回路上就得半天,再加上开会半天,一天开一个会,基本上就没时间干别的工作了。精准扶贫需要做不少数据采集、填报等基础工作,有的表格,内容选项众多,还很专业,有的除了数据还需要照片甚至视频,这就需要挨家挨户仔细询问,查看单据等翔实材料,工作量着实不小,不时需要为此熬夜加班。(6月25日《人民日报》)

研究问题,学习和部署工作,确实需要通过会议形式来解决,工作决策,离不开基层数据的支撑,填报必要的数据和向上级报材料是不可少的。但问题是,现在的会太多,称为会海不为过,需要上报的材料不少,说是文山也名副其实。会和材料真的可以用文山会海来描述,压得基层干部喘不过气来,其工作成了应付众多的会和繁多的材料,没有精力思考如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

基层干部之所以会和材料这么多,与“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体制有关。基层部门往往面对多个上级的主管部门,如果上级每一个主管部门开一个会或者要一份材料,基层部门就要参加多个部门开的会和填报多份材料。每个上级主管部门看似会不多,材料也少,但对基层部门来说由于多个主管部门的会和材料都汇集于此,就“压力山大”、疲于奔命了。何况每个主管部门一年不止一个会,如精神传达会、工作布置会、中期检查汇报会、工作总结会等等,可以想象基层参加的会议和材料面临多大的压力。现在上面的会常有一个要求,必须“一把手”参加,可见基层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真的很忙,要么开会,要么在开会的路上,要么改材料,要么在指导如何修改材料的会议上。

上级之所以热衷于开会,与其上级的上级工作方式有莫大的关系。上级检查工作是否落实,不是脚踏实地去考察,而主要是通过看材料和听汇报。对于上级而言,我已经高度重视了,会开过了,有了会议记录,工作已经布置下去了,责任就传导给基层了,即便基层没有落实,也能“逃脱干系”,与他无关。即便将来上级追究相关的责任,也是基层的责任,与他关系不大。这就是上级热衷于开会和上报材料的奥妙之一。

客观地说,必要的会和材料是不可少的,他能提高工作效率,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但文山会海确实能害死人。第一,让基层干部疲于奔命,围绕着文山会海打转转,正事没有时间干;第二,助长了官僚作风,一些上级领导疏于下基层,靠会议和听汇报干工作,脱离实际;第三,助长了“浮夸风”,为了博得上级满意,一些基层干部由于没有时间扎实地工作,只能对工作添枝加叶,甚至无中生有,对基层干部的培养起到了不好的催化作用;第四,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让人感觉领导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靠会议指导实际工作,工作怎么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呢!长此以往,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

如果真要开会,必须对会议的形式有所改革,能开电视电话的会议就电视电话会议,能开短会的就不开长会,在开会时领导讲话少来些虚的,多讲些实的,精简那些没有什么实质内容的“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的领导讲话,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如APP、微信群、QQ群展开交流等。

文山会海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逐渐变成社会的一颗“毒瘤”,基层干部对此强烈不满,必须进行彻底的改变,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关爱留守儿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30]

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加大关爱保护力度,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健康、受教育等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发达地区谋生活,将子女留在家里由老人或者亲朋好友照看。据全国妇联2015年6月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6102.55万,其中独居留守儿童已达205.7万。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健康成长不仅仅是外出务工农民的个人问题,更是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大问题,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腾飞,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这个棘手的社会重大问题。

近年来,由于留守儿童问题频出,深深地牵动了社会敏感的神经,各地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日益增加,对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健康成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还有系列问题没有解决,从整体上来看,留守儿童家庭监护监督体系、关爱服务体系、救助保护体系没有建立或者不健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保障体系远未满足社会需要,急需国家出台相关的规章,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机制化。国务院在猴年之后出台《意见》,是保护留守儿童的“及时雨”,是国家撑起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保护伞,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将发挥巨大的积极推动作用。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篇大文章,尽管父母是第一责任人,但社会的责任不可或缺,父母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我们要采用两手同时发力的办法,一方面,为进城务工的农民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深入融入城市,让子女随之生活,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这人既包括城里人也包括农民工。另一方面将农村建设好,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村劳动力在家里实现自己的梦想,过上阖家团圆的幸福生活,远离“妻离子散”不正常生活。

虽然《意见》从国家的层面为留守儿童撑起了保护伞,但留守儿童真正能得到实惠还有赖于地方政府的落实,将温暖真正地落到实处。为此,需要建立相应的考核监督机制,建立留守儿童保护考核指标体系,并由第三方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和地方领导升迁挂起钩来,让有温度的《意见》真正成为留守儿童的保护伞。

高质量发展农村教育,促进乡村振兴[31]

据2018年8月26日《人民日报》报道,为了参加城里的补习班,农村有的孩子每天花1个多小时车程独自往返于县城和村里;有的家长当起全职司机,负责每天接送;有的干脆全家带上锅碗瓢盆,到城里短暂定居。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依然是突出短板,乡村学校依然满足不了农村居民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亟待增加供给数量,提升供给质量。

孩子是农村家长的希望和未来,家长将千百个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期盼孩子能出人头地,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孩子好好读书考取大学是农村孩子跳出龙门虽然不能说是唯一途径但也是非常重要途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读书,千方百计将孩子送入好学校,即便为此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正因为如此,利用暑假期间家长克服重重困难让孩子到城里补习并不司空见惯,它折射出城乡教育质量的差异,虽然不能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那么悬殊,但差距到足以让家庭为了孩子到城里补习或上学全家做出更大的牺牲,显示城乡教育确实存在一条难迈的鸿沟。

客观地说,近年来国家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也加大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力度,为了提高农村教育质量,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城市优秀教师下乡任教,农村教师进城培训等,农村教育质量和从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和城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农村教育质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教育高质量需求,农村教育不仅成为教育的短板,也是乡村振兴的短板,迅速补上这块短板,不仅对教育、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都至关重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这五句话、二十个字描绘了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要将这美好的蓝图在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有一大批致力于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是关键,没有人才一切美好的愿景都是零。乡村留住人才,不仅给人才本身提供有利于发挥才能的空间,更要给其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空间,让其受到良好的教育,在社会竞争中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只有这样,乡村人才的心才能安心地留在乡村,才能一心一意地为乡村振兴做贡献。农村教育和城里存在巨大落差,农村人才会随着孩子飞到城里,即便从城里来为乡村振兴的人才也难以留住,他们为了孩子农村和城里两头顾,怎么能安心为乡村振兴做贡献?

乡村振兴,振兴农村教育是重要的一环,其中农村孩子能安心上学,享受和城里一样的高质量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大幅度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提高教育质量,让其教育水平和质量与城市齐头并进是农村教育的重要任务,各级政府和党组织要再加一把劲,吸引高质量人才到农村教育中来,补齐乡村振兴中的教育短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乡村教育和乡村振兴是互动关系,农村教育好,乡村振兴会更快更好!期待农村教育更上一台阶,和城市一样走进高质量教育行列。

全社会都来高度关爱农村留守儿童[32]

7月21日,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发布2017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白皮书显示,农村学校学生中,因父母均外出而无人照料的留守状态学生占近三成,而这些儿童中,超一成农村完全留守儿童与父母一年不见一面,还有7.9%的受调查学生称父母离世对自己几乎没有影响。民政部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父母外出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将持续到2017年年底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民政部明确,无监护儿童父母外出务工责令返回。(7月23日《新京报》)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是祖国强盛的希望,生长在中国大地上每一个儿童,都是国家的“宝贝”,都有健康成长的权利。父母的陪伴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最好的礼物。有近三成的儿童无人照料,一成儿童一年见不到父母一面,更令人心酸的是7.9%的儿童认为父母离世对自己几乎没有影响,看到白皮书冷冰冰的数字,展现给我的却是这些儿童吃上顿没有下顿、破衣烂衫、家里杂乱无章、极端渴望父爱母爱、眼神无光的儿童形象,我的心里堵堵的。高度关爱这些留守儿童,迫在眉睫!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留守儿童无人照料?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特殊情况,各有各自的原因。但总体情况来看是因为贫穷。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有良心的父母哪个不疼、哪个不爱自己的骨肉?家里的“两亩三分地”根本支撑不了家庭体面的生活,父母被迫无奈出去打工谋生活,不是爸爸妈妈不想照顾孩子,他们确实是被逼无奈,才狠心将孩子留下来自己照顾自己。如果不改变家乡贫穷面貌,家乡不能充分满足农民“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基本生活条件,就不能彻底消灭无人照料的留守儿童社会现象。千方百计地改变贫穷面貌,采取各种办法让农民工回乡找到致富之路,增加他们的收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是解决无人照料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

客观地说,国家对留守儿童非常重视。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进行了系统的部署,提出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从源头上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并提出了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保障措施。这是国家送给农村留守儿童的最好的礼物,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将此意见贯彻下去,将国家送给农村留守儿童的礼物真正地送到儿童手里,让他们享受到健康成长所需要的关爱,让农村留守儿童不再孤独、无奈,快乐地成长为建设祖国的栋梁。

让近三成无人照料的留守状态儿童尽快得到关爱是迫在眉睫的重大社会问题,相关部门要尽快伸出关爱的双手,严格执行国务院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意见,将关爱他们放在心上,关爱这些渴望关爱的儿童,为农民工作监护照料未成年子女创造更好条件,提供儿童就学条件,同时提高精准扶贫的力度和效率,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创造条件,留得住农民,为父母与孩子团聚创造生活环境。一个不能落下,让每个农村留守儿童都得到关爱,将关爱送到每个留守儿童的心坎上,这既是政治任务,也是心和爱的呼唤。

今日是农村留守儿童,明日就是建设祖国的主力军,为了祖国的未来和强大,全社会都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将爱洒遍农村留守儿童,祖国才更有希望和未来。

让红白事简办成乡风文明排头兵[33]

今年春节,在外地工作的臧守信和王继娴小两口回到老家山东省汶上县郭楼镇蔚村过年。两人年前刚在自家院子里办了婚礼,新娘家没要彩礼,婚礼上没有豪车、盛宴,而是响应家乡喜事简办的号召,各个环节一切从简。按照农村以前的“规矩”,彩礼要六万六、八万八很正常,多的甚至十几万元。臧守信的婚宴招待也从简,“在城里办婚宴每桌至少要1000元,算上婚庆礼仪得四五万元,我们的婚事省了3万多元。”(2月21日《人民日报》)

红喜白丧事是家庭中少有的大事,每个家庭都要操办。如何办好,尽管各地存在很大差异,但从总体情况来看,红白事大操大办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红事是家庭的大喜,女方感觉姑娘出嫁应该对父母有所回报,不要彩礼觉得吃力亏,也不符合老“规矩”,动则几万、几十万的彩礼,让男方背上沉重的债务,在喜宴上,男方为了不掉价,甚至觉得高人一等,大办宴席,好酒好烟好菜尽管上,不管是否能吃得了。大操大办也给亲朋好友带来沉重的负担,大把的“份子钱”给出去,心疼也很无奈。

白事是送亲人最后一程,小气不得更马虎不得,即便借钱也要让亲人风光走,后代为了显示孝心,大摆排场,亲朋好友出力帮着办,也要出“份子钱”,即便没有钱也要想方设法去筹办,否则没有面子。大家都感觉大办红白喜丧事不好,但由于有要收回平时送出的份子钱,或者要养老,或者要摆阔,或者要显孝心或者要风光出人头地等理由,依然大操大办,百姓在苦恼中持续办着,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样的事情不能持续下去了,这是大多数百姓的呼声。

红白事大操大办危害显而易见。第一,恶化了社会风气,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吃不饱穿不暖的贫穷年代,我们要提倡勤俭节约,即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富裕年代,勤俭节约的好传统也不能丢。第二,影响百姓幸福生活,操办者费心费神,一场事办下来“脱了一层皮”。亲朋好友一年要多次送出“份子钱”,有的为此背上了债务,苦恼不断,影响了正常的生活。第三,影响正常的生产,每年大量的“份子钱”被送出,购买生产资料或者正常的投资受到冲击,影响了百姓正常的生产或者投资创业,不利于创造幸福生活。

山东汶上县政府想百姓所想,从乡村文明的高度慎重对待红白事,遵循“文明、节俭、传承”的原则,这原则符合实际,从文明的高度、节俭美德的视野和传承历史脉络中来解决大操大办红白事的问题,体现了当政者的智慧。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遏制“天价彩礼”,提倡“厚养薄葬”,这正是百姓想做到又自己难以做到的事情,政府大力提倡,为刹住铺张之风提供了正能量,应该持续推进下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以乡村战略为主题,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红白喜丧事如何办不是小事,它在某种程度折射出乡风文明程度。从红白事入手,营造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文明新风貌,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内要做好做实的一件大事。形成简约而隆重、节俭而喜庆或者庄重、传承而创新的红白事新办风气,让文明之花在祖国大地开放,使红白事新办、简办成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的排头兵。

农民工进银行脱鞋取钱需要反思[34]

大学生小张在雁翔路附近一家银行看到的一幕让他动容:一农民工在进入银行前,脱掉鞋子,然后跪着去ATM机前进行操作。农民工说,他的鞋太脏了,会弄脏地面,不想给保安带来不必要的麻烦。(10月27日《华商报》)

我看到这个新闻和画面,心里很震撼,像打开了五味瓶,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心头,甚至一时难以用语言来描述。

农民工脱鞋进入银行,其用心就是防止将地面弄脏。看着刚拖过的洁净地面,面对自己的一双鞋泥,他没有想到自己是顾客是上帝,而是想到别给他人添麻烦,宁可自己受委屈,也不给保安添乱,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如果是一个城里男人会这么做吗?我在被农民工高尚行为感动的同时,心里是酸酸的痛,这一脱脱出了城乡之间的差距,我为农民工这一行为点赞的同时,也期待着这样的事情永远不会再发生,期待农民工有尊严地进入银行成为一种常态。

我认为保安的行为是甜甜的。当农民工想脱鞋进入银行的时候,保安对农民工说“没事没事,你进去,一会儿我再拖一次”。保安没有对农民工横眉冷对,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对农民工很理解,让我感到欣慰,事情在相互理解中发生了,令人感动。世间的事情多一分理解,有什么事情不能妥善处理?向这个保安表示敬意!因为你的善行和善语温暖了农民工,让世界充满了爱!

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农民工的苦。一脚泥是农民工苦的外在表征,实际上农民工很辛苦,不仅工作苦、生活苦,而且心里很苦。城里脏活、累活几乎让农民工包了,从天亮到天黑,辛勤地劳作。他们的生活很简单,吃馒头就着大白菜,喝瓶啤酒算改善生活,拿到手里的钱舍不得花,算计着给孩子、婆娘和老人买些喜欢的东西。他们的内心更加煎熬,远离亲人,承受着难以想象的思亲之痛。农民富了,中国才算真正的富了,农民工消失了,中国也就更加富强了!农民工也不用再受这份苦了!

城市的幸福生活是由农民工织造的,高楼大厦由农民工亲自修建,他们修建了那么多楼房,哪间楼房属于自己?他们盖起来那么多漂亮的学校幼儿园,自己的孩子却在农村上学甚至无学可上。他们每天为市民送去各种各样的服务,包括饭菜等,可他们自己能享受的有多少?尽管如此,还有一些所谓的城里人瞧不起农民工,认为他们脏乱、素质低,冷眼看农民工。说句辛辣的话,没有农民工,城里的生活将一团糟,没有农民工,城里人连吃饭都成为问题。人是生而平等的,尽管现实上存在贫富不均和户籍的差别,至少在人权上农民工和城里人平等的。

在农民工脱鞋进银行取钱的背后,隐含着许多社会问题,我为农民工和保安点赞的同时,也殷切地期待社会更关注其背后深层次社会问题,改善农民工的生存条件,让他们享受城里人的待遇,让农民工和城里人一样共享中国发展的幸福!

“天价彩礼”的背后是社会保障缺失[35]

鲁西南郓城这一块,索要彩礼过重等于买办婚姻。近两年兴见面六万六,定亲九万九,今年又高级了,见面九万九,定亲十六万六,外加“一动不动”(车和房)。郓城县王营村的小梁新婚不久,说起这场婚礼,他给记者算了笔账:“车二十多万,房子三十多万,彩礼钱二三十万,加起来一百多万吧。”天价彩礼愈演愈烈,有些地方也早已采取了措施,去年,甘肃省庆阳市从政府角度遏制天价彩礼的不正之风。(2月14日财新网)

在2月14日西方“情人节”这个特殊的日子,读这条新闻,颇有些五味杂陈。情人节,情人欢天喜地的日子,鲜花、巧克力、甜言、蜜语、温馨、浪漫等等诸多令人向往的词汇都描绘不出情人之间的蜜意。书上说“有情人终成眷属”,大家也一直有这样的祝福和期待。但现实却未必“有情人终成眷属”,因各种原因“棒打鸳鸯”却屡见不鲜,农村的“天价彩礼”犹如一道天堑,将不少有情人弄成陌路人,遗憾终身,令人惋惜不已。

“彩礼”具有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缔结婚姻,就有男方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聘金、聘礼俗称“彩礼”。随着时代的不同,家庭条件的贫富不均,“彩礼”分量各有差异。但观察近些年来,远远超出男方经济承受力的“天价彩礼”频频出现,不只出现在鲁西南,在广大中国农村成为普遍现象,这绝不是用一句“买卖婚姻”所能解释清楚的,“天价彩礼”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尽管俗语说“嫁出的姑娘如泼出的水”,但父母对女儿的牵挂是永远割舍不掉的,希望出嫁的女儿生活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是最低要求。“天价彩礼”一部分是保障女儿未来生活有依靠,在出嫁时候就能掌握,这样才放心。这也体现了长辈对子女的一份爱,尽管这种爱的表达方式让子女难以接受,但这部分情意是我们不能抹杀的。

“天价彩礼”另一部分是父母自己养老资本。尽管社会上一直流传买卖婚姻,但真正将女儿当作商品出售的只是个别现象,大部分父母都视自己女儿如掌上明珠,不会出卖自己的女儿。说“天价彩礼”是买卖婚姻有待进一步商榷。“天价彩礼”相当一部分是作为父母养老费用而要下的。尽管父母可能有儿子,但儿子要娶媳妇同样需要“天价彩礼”,想依靠儿子养老越来越不靠谱,农村儿子不养老的现象比比皆是,或者是因为贫穷,或者是根本不想为父母养老送终,或者因去外地谋生活顾及不到老人。许多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过得很凄惨。父母利用女儿出嫁之机为自己养老做些筹备也情有可原。如果农村养老制度没有彻底改变,父母老无所养没有依靠,靠“天价彩礼”筹集自己养老金的现象不会消除。

农村“天价彩礼”背后是农村社会保障的缺失,对于女儿和自己未来没有保障的父母,女儿出嫁是一根救命稻草,一个时机,紧紧地抓住这时机和稻草,为女儿和自己未来生活提供保障,这就是“天价彩礼”的原动力。只从行政上下文件要消除“天价彩礼”是不现实的,也是做不到的,只能由明的“天价彩礼”转为地下。真正消除农村“天价彩礼”的良药是农村更富裕,尽快补足农村社会保障缺失这块短板。期待“天价彩礼”阻隔“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天堑能早日消除。

同类推荐
  • 语文教学的趣味名著设计(下)

    语文教学的趣味名著设计(下)

    语文教学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在此情况下,怎样从语文教学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语文教师探索的问题。根据广大青年学生好奇、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充分利用语文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创设情境,以各种教学形式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搞活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社会学理论前沿(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社会学理论前沿(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系统阐述了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力求以社会学专业的眼光和笔峰深入研究社会问题,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对于认识当代社会问题极具参考价值。
  • 中国人的本色

    中国人的本色

    费正清说,中国人有一种深藏不露的文化优越感。过去的数千年来,中国人一直认为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传统的政制,又几乎剥夺了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中国人勤劳、善良,却独善其身而漠视其他。当“帝国陨落”之后,他们又死扛着面子,自卑地回忆过往的唐宋荣景。
  • 语文教学的趣味歇后语设计(上)

    语文教学的趣味歇后语设计(上)

    语文教学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在此情况下,怎样从语文教学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语文教师探索的问题。根据广大青年学生好奇、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充分利用语文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创设情境,以各种教学形式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搞活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诗人即人师:华兹华斯教育思想研究(外国语言文学学术论丛)

    诗人即人师:华兹华斯教育思想研究(外国语言文学学术论丛)

    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威廉·华兹华斯毕生关注教育问题,其文化影响力自十九世纪中期以来长盛不衰,然而国内外鲜有专著系统讨论华兹华斯的教育观点、方式及影响。华兹华斯曾宣称,伟大的诗人都是人师,他希望或被认作人师,亦或无名之辈。
热门推荐
  • 刺客伍六七前传

    刺客伍六七前传

    尽量贴近原著,不一样的请见谅。不喜勿喷。
  • 江湖中的一把刀

    江湖中的一把刀

    懵懂少年闯江湖,挥剑天涯我自如。锄强扶弱走天下,倒行逆施我尽屠。这是一个侠客的天下!这是一个武者的江湖!侠客栖身与江湖,武者平定这天下。且看少年如何成为真正的侠客,如何行走这纷乱的江湖……
  • 我的星辰男友

    我的星辰男友

    一觉醒来,莫名其妙多了个男友,长相与尊龙简直不相上下!哦买嘎,谁能告诉她这是怎么肥事!!?“亲爱的,吃饭啦。”“亲爱的,你累吗?给你捶捶。”“宝贝你在干嘛呢?有没有在想人家?”停停停!这简直就是找了个保姆兼暖床的啊(还是免费的)!老实说她绝对没有在心里偷着乐,真的。【本文纯属虚构;PS:更新不定时,想要入坑宝贝们请随意。】
  • 丘可小姐的秘密花园

    丘可小姐的秘密花园

    每个人的青春,总有一个他。也许是偶然,也许是命中注定,越是得不到的,越是美好。
  • 万界诸天作死

    万界诸天作死

    要不要运气这么背?穿越就算了,还是脸先着地!!是人性的扭曲还是社会的报复,还没走几步就被人打一顿。主角:T^T我心里苦哇!专业补刀初音:╭(╯ε╰)╮没办法,某人的运气就是这么差。注:主角只是一个小小的农民哪知道这么多大道理,期待他的精彩表演。初音:?°(°?????°)°?专业作死小能手。
  • 用文字摆平好汉

    用文字摆平好汉

    耿立的文字质感多层面,可以慷慨悲歌,可以诗意旖旎,可以故事曲折回环,可以幽默解颐。《用文字摆平好汉》使我们感到的是:梁山不远,水浒很近。那些人物是宋朝的,也是当代的,水浒气,如阴魂恶鬼缠绕着这个民族。那些戾气可以借尸还魂,人们啊,要警惕。
  • 培养孩子的领导力

    培养孩子的领导力

    在领导者的能力中,大多可以通过培养获得。从小锻炼孩子的领导才能,让他们能够在群体中脱颖而出,使他们能够带领一班人完成更大的事业,这对社会、对个人都非常有帮助。任何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佼佼者,那何不行动起来呢?
  • 浮生尽之望参商

    浮生尽之望参商

    【本文连载期间免费,不定期更新~】女子望着天上参商二星,世人用各种方法粉饰自己的懦弱,但我不会,永远不会……
  • 竹马大大禁静爱

    竹马大大禁静爱

    她与他虽是青梅竹马,却似仇人一般。高三那年,无可奈何的同居和转校,改变了他们不和的关系。大一,她喜欢他,于是,她拦情敌,撕情书,毁礼物,还打入花痴圈内探情报。这一切,他都不知道……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