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纪念馆的人文洗礼
汤显祖纪念馆的入口处以一种猝不及防的姿态,闯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视线。一条车水马龙的大街,两边都是高低错落洋溢着现代化商业气息的楼群,就这样,在两幢楼之间,一个歇山式的仿古门楼,有些显得不太协调的姿态,渊渟岳峙,巍然耸立着。我心想,东道主热情引领我们前来,难道这里有什么特别的景观,等着我们去赏游和领略。
一行人从门楼下鱼贯而入,浊黄的灯光下,一条数米宽显得非常逼仄的小巷,几十米处,又是一个临街的歇山式门楼,门楣上几个烫金大字“汤显祖纪念馆”,在灯光下幽幽闪着光。至此才明白,我们来到了遂昌的文化高地。
汤显祖,这位出生于江西抚州的才子,因不事权贵,先被发配粤地徐闻,后又调任遂昌,在遂昌的知县任上一干五年。五年里,他勤政爱民,办学化民,劝农为民,成为遂昌人民最受爱戴的人,后因不满矿税及不甘与权贵为伍,毅然挂冠返乡,在遂昌五年里积贮素材和酝酿创作后,回抚州老家就写下了名垂千古的“临川四梦”。即便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临川四梦”这样的名篇佳句,依然是中国戏剧界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
离开遂昌后,这个当时叫平昌的浙西南小县,依然是汤显祖魂牵梦萦的一个情结,时常和遂昌的朋友书信来往。遂昌和抚州相隔千里,交通基本靠双脚长途跋涉,即便如此,感恩的遂昌百姓经常专程去抚州看望汤显祖。在遂昌,百姓还给这位令人崇敬的汤知县汤公,建生祠以祀之。这样的待遇,在东汉已经设县的遂昌历史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足以想象汤显祖在遂昌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纪念馆面积不大,先期的纪念馆加上后来从其他地方移建的陈家大院,扩建后也不过两千多平方米。可是你走完整个纪念馆,你发现这里完全是江南园林那种精致巧妙、鬼斧神工的杰作。
整个纪念馆就是一座江南民居的建筑样板。一般江南民居的营造模式,在这里就是最好的样式,雕梁画栋,精巧绝伦;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园中有园,别有洞天;砖雕木雕,浑然一体。整个古建筑完全按照古人那种自然与人文天人合一的理念,向我们展示明清两代江南民居的营造技艺和独特的审美观。
作为遂昌重要文脉传承的纪念馆,我们得以比较详尽地了解了汤显祖一生的坎坷经历,从少小求学到因为不愿意依附朝廷权贵,屡试不中,即便后来考中进士后,满腔爱国爱民的报国宏志,依旧得不到施展,以至于得罪权贵,一贬再贬,最终含恨弃官挂冠回家,做他的田舍翁去了。于汤显祖而言,正直为人,清廉为官,一生的宏愿最终付诸流水,是那个黑暗时代酿成了他的悲剧。于遂昌而言,汤显祖在任五年勤政廉洁、爱民如子的执政,是该县千余年来的幸运,也是上天对当时遂昌人民的特别眷顾。
纪念馆里另外一个重要内容,是对有着“东方的莎士比亚”美誉的汤显祖艺术生涯和成就的展示,如“临川四梦”的由来,尤其是《牡丹亭》的艺术成就和地位等。让我们对这位几百年前的临川才子,天生异秉的横溢才气,超凡脱俗的艺术造诣,顿时有了更深入的解读和高山仰止的崇敬感。
从东道主对汤显祖充满深情的介绍中,我们还知道在遂昌,不仅仅把汤公文化只是体现在这个纪念馆里。漫步遂昌城乡的大街小巷,就会感受到汤显祖对遂昌人民的影响,汤公路、汤显祖公园、汤公饭店,等等,还有遍及遂昌城乡的数不胜数的汤显祖故事传说,简直不胜枚举。
事实上他已经不需要东道主主动介绍,我们已经在纪念馆里看到传承和弘扬汤显祖文化的实例和成果,真切感受到了遂昌人民爱戴汤公、崇拜汤公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敬仰之情。
纪念馆里有个资料,详细介绍了遂昌因为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故里结成了友好城市,双方已经进行几次交流活动。这个小小的纪念馆,成了汤显祖走出国门的跳板,他不再是遂昌的了,也不是中国的了,已经步入了世界艺术大师的行列。
刚刚步入纪念馆大门时,一阵婉转柔美、悠扬徐缓的昆曲传入耳膜,令人不由自主地闻声而去,方知纪念馆大厅有业余的昆曲爱好者在排练节目。我们都忍不住站在前厅门口,不愿离去。进去时几个年轻女子唱完下场,随即上来四个十来岁上下的女孩子,乐声响起,这几个女孩子一边齐声开唱,一边分别用手中的道具折扇,配合唱词,点戳挥甩,一板一眼,非常整齐,一看就是下了不少功夫的。
时下各种传统文化式微,特别是地方戏曲后继乏人的窘况,已经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呼吁。昆曲是国内几百种传统戏曲中历史悠久的剧种,也是给京剧发展繁荣带来最大影响的戏曲。昆曲堪称戏曲中的阳春白雪,想象它的传承和发展,不由得不令人担心。眼前的遂昌已经从孩子抓起,重视昆曲的发扬光大,想来创作经典昆曲《牡丹亭》的汤显祖,泉下有知也一定会深感欣慰的。
神龙谷的折叠之美
一进入神龙谷景区的大门,我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轻轻抬起,缓缓放下,唯恐自己的贸然闯入,惊扰了眼前这个幽静山谷的沉寂和优雅。
冬日的阳光在神龙谷茂密繁盛的植被面前,显得苍白无力,透过树隙的阳光,在谷中的角角落落,漾成淡淡的光晕。触目之处,一片迷离,雾里看花,两者似乎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
耳膜里传来远处隐约的水声,或高或低的不知名的鸟鸣,时有时无的风声。除了这些天籁,还有替代春夏之际各种草本、木本植物拔节之声的,应该是若有若无的各种阔叶、针叶的坠落声,东飘一枚,西荡一叶,声音大多时候轻柔的可以忽略不计。数尺之宽的山道上,触目金黄赭黄的落叶,铺得严严实实,抬脚感觉无处再落,一切分明为了诠释冬天这个季节。
春季的神龙谷是那样的浓烈和勃发,万物萌发生长,一切欣欣然,树木森郁,百草丰茂,杜鹃如火,哪怕只是路旁尺许上下的纤细小草,水边苍绿一片的苔藓,都会各自使尽浑身解数,露出些许绿茸,匀得几分春色。
如果说春天的神龙谷,就像一个青春焕发、魅力四射的少女,冬季的神龙谷,已经成了一个素面朝天的半老徐娘。没有花的粉饰,也没有果的装扮,她不事妆饰,敞开胸怀,接纳每一个走进神龙谷的不速之客。不管士绅商贾,还是鸿儒白丁,一概不卑不亢,淡然处之,安然待之,让每一个来客都有或多或少的收获,欣然而来,陶然而归。
感于东道主的热情和周到,此番造访神龙谷由上而下,屈曲如龙、斗折蛇形的下山石磴道,时隐时现的山涧清流,顺着我们下山的盘山小路,一路盘旋腾跃而下。清澈的涧水,时而出现在巨石之间,欢跳喧哗,时而探首古木之隙,悄然淌流,穿梭于郁黛的古树草木之中,徜徉于乱石叠嶂的山谷之间,几疑每个人不再是移步换景交相辉映的外来客,不知何时,早已成为神龙谷中幽静雅致景色中有机组成的一部分。
幽深的山谷里,渐走渐远,光线益见明亮,水声更加响亮,方知最能代表神龙谷景观折成三截的瀑布,就在脚下了。岩势太陡,只能继续顺绝壁栈道慢慢降下,身后是壁立百寻,身旁是白练千尺,其时其境,每一个游客都已融为景观,成为别人眼里的风景。到得岩下,仰观虚空飞腾而来的一泓碧水,凌虚直下,在不远处的平坦崖壁上,舒展成一匹白练,壮观有之,气势足之,宛如神龙出水,直冲九霄云天,令人叹为观止。
继续向下,又是绝壁栈道,壁立百寻,第二折瀑布同样的凌虚而下,溅珠喷玉,气势万千,造化之神力,非人力之可及,只教人觉得匪夷所思。
落差超过百米的第三折瀑布,因其所挂岩壁太过陡峻,或许是景区觉得不想去破坏瀑布、壁崖的整体感,没有可登临的栈道近距离观赏瀑布。一条蜿蜒于山腰的栈道,若从云间蜿蜒,从绝壁、绿树、碧草之间穿梭远去。中途突遇一亭,赫然“观景”意蕴。入亭,回首,方知缘由,此地可以远眺神龙三瀑的全景。远观,若一条数百米长的巨龙,腾跃挪移在斗折屈曲的山谷里,洁白的龙身,时隐时现,正印证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说法。
据说,三段瀑布加起来长度接近三百米,假如连成一条,那该有多壮观和气势万千,顿时令我想起一个关于神龙谷瀑布的传说来。
相传深受遂昌人民爱戴的明代文学家汤显祖任职遂昌县令时,清正廉洁,爱民如子,劝农办学,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实事。汤公到任不久,听说遂昌南乡一带已经大半年没有下过一滴雨,这对本来就靠天吃饭的山民来说,这样的大旱之年要想活命,只能逃奔他乡。汤显祖得悉后,就不顾山高林密,亲自来到南乡,察看旱情,和山民一起查勘水源,效果不佳。汤显祖食不甘寝不安,一天晚上,他在翻看以前留下来的山势水脉资料时,劳累中不知不觉睡着了,朦朦胧胧中,看见一个仙风道骨的白胡子老人来到面前,告诉他这次大旱是因为天上有条神龙犯了天条,被罚在南乡一个神秘山谷的深潭里面壁思过三日。俗话说天上一日地下一年,要想旱情解除,还得等这条天龙三年处罚满了才行。汤显祖醒来后,就向当地山民打听这个神秘山谷在何处?山民说有个山谷方圆数十里没有村子,山高林密,人迹罕至,平常没有人会去那里。汤显祖一听,这就对了,不是深山冷坞,怎么可能会有这种奇事。
次日,汤显祖带上几个随从,备齐祭品,请山民带路,一路披荆斩棘,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找到了山民所说的神秘山谷。只间壁崖千寻,一道巨瀑仿佛从天空中直挂而下,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宏伟气势。瀑布下一泓清流,深不可测,隐隐有寒气沁出,确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之状。于是,汤显祖令随从摆好祭品,向上天和受罚的天龙陈述了周边百姓受旱的惨状,并希望上天体恤下情,早降甘霖,免得百姓流离失所,远奔他乡,早日结束对潭中天龙的处罚,让当地百姓安居乐业。
天上玉帝听了汤显祖的求雨和陈情文书后,觉得处罚天龙连累百姓也有所不妥,就收回成命,让天龙提前结束面壁,重返天庭。天龙一听可以结束处罚,非常感谢汤显祖,腾空上天之际,向着汤显祖离去方向,重重磕了三个头,以示谢恩。不料在激动磕头之际,龙尾挥动处,击破壁立千寻的山崖,顿时,一条贯天瀑布断成三截,这也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神龙瀑折成三截的现状,这个深谷从此也被人称为神龙谷。
再回首视线远处的神龙谷以及折成三截的神龙三瀑,暗里思忖,假如整个山谷除了树木森郁,加上一条如匹练悬挂岩壁的瀑布,不就显得太过单调,景致也会觉得过于单薄,更遑谈深入谷中探奇访幽,品读曲径通幽的优雅,分享柳暗花明的欣喜。仅仅瀑布,那种跌宕起伏,时隐时现,显示神秘莫测、变幻无穷的神龙雄姿,亦是无从谈起。
好看的山水自然风光,应该是曲折有致,高低起伏,唯如此,才能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远眺神龙谷,感觉此行不虚,或许就在于走过神龙谷时的所见、所感、所悟、所思,全部蕴涵在这番高低曲折环绕、迂回盘旋升降之中。
南尖岩的奇崛之胜
南尖岩景区是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展示到每一个到访者的面前的。
进入景区大门,几分钟后,可以站在一个四面凌空俯瞰景区饱览景点的观景台。南尖岩以云海、梯田、竹海等景致名扬八方,站在这个用特制玻璃为墙为底的观景台,基本可以一览无余。透过玻璃,脚下壁崖千尺,令人摄魂噬魄,胆小者不敢涉足。极目四望,远处高山梯田如一幅舒张的丹青,花一样绽放在大地之上,层层叠加的梯田,绵延数百亩,错落有致,气势壮观。据说这些梯田一年两熟庄稼,春天油菜秋天稻子,想象春天油菜花盛开之际,一片金黄海岸,不知会牵动多少人的情思。左为连绵数里的叠翠竹浪,右为腾龙游蛇一样出没绿树翠竹间的盘山公路。
观景台下一道数尺宽的石阶,伸入绿荫深处,这是走向景区纵深的唯一通道。逐级而下,很快可以看到一线天的神奇,两山之间,豁然中开,留有一隙可仰望天宇。其实退后一点换个角度,可以看见这条中缝透出的白光,俨然一道如刚出鞘的宝剑亮光,白晃闪亮,说是剑光峡似乎更为恰切。
自此之后,恰如一篇文章,完成了铺垫,开始进入正文的铺陈和叙述。石阶变成欲断还续,更多的是环绕在陡峭崖壁的栈道,如珠链一样上下高低屈曲盘旋在如削的危岩之上。远近高低各不同,无限风光在其中,岩上岩下的各种奇观美景,也就随着栈道的延伸,次第如花一样陆续展现出来。神龟下山、仙猴扮酷、情侣执手,等等,一路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更有两处壁立近乎直角的台阶,从上往下,令人目眩,脚伸处无不战战兢兢。用一位游伴的话说,好不容易挪下了这些石阶,用手扪住不曾平静下来的胸口,回首看去,仿佛自己那颗未曾归位的心,还在那些石阶上,“骨碌碌”地一级级往下滚呢!
平铺直叙,容易带来阅读的疲劳,穿插一些精彩的细节,让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情节,迅速起到转换视角荡涤胸中郁闷的作用。于是,一律几百年前的古榧林,一眼看不到头的大竹海,在脚下的栈道前面,接踵而至。九级瀑布从天而下,在你身前打个招呼,又朝山下欢跳而去。南尖岩的环山栈道,就是这样匠心独具,巧妙地把景观的精髓,串成一线,峰奇石峻,岩危崖陡,远眺近观,尽收眼底。即便在返程的上山途中,如枪似戟的竹林中间,点缀了悬索桥、竹亭等景观,平淡之中凸显起伏,令人难忘。
站在南尖岩景区的出口,回过头去,细数走过的路线和看到的景观,除了深深为大自然的造化之力折服,也为景区游览路线的经典设计叹为观止。整个景区,就像一篇倒金字塔式的新闻作品。站在观景台上统揽大部分景观,正是告诉了核心的事实,直击内心,接下去就展开新闻事实更为具体详尽的内容,其间茂林修竹,奇峰异石,还有巉岩林立,流水潺潺,远眺山里人家屋舍俨然,高山梯田层层叠叠,一线天缝如宝剑出鞘,等等,或移步换景,或曲径通幽,或层层深入,来补充、阐释、回应开头导语中点到的核心景观。
躬耕书院的归真
听说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遂昌境内,有一个至今不通陆路、仅靠轮渡出入的山村,我的心里就充满好奇,这种在海边存在的境况,会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出现在我们眼中。
还有,这个不通陆路的叫黄泥岭的山村,有一个叫躬耕书院的神秘所在,说是一个杭州老板投巨资兴建的,他延请名师在书院里教授村里孩子诵读国学经典,雇村里人用最原始的方法种植庄稼……云云。
我们每一个人心里的好奇性,都被这两则说法,撩拨得痒痒的,恨不得每个人拥有铁掌水上漂的高深武功,越过湖山水库碧绿清澈的水面,去黄泥岭村、躬耕书院看个究竟。
搭乘快艇到了黄泥岭村,恰逢一阵急雨骤停,正在修筑扩建的简易码头,地上一片泥泞,沾脚处都是黄色的胶泥,黄泥岭这个村名倒也名副其实。抬眼望去,大多是泥墙黛瓦,偶尔有几幢水泥钢筋结构的建筑,老房子、新房子,按照户主自己的喜好修建,使得整个村落不洋不土,显得不伦不类的搭配着,感觉有些失望。江浙一带,不管哪里,这样的村落组合,可以说比比皆是,说不出来心里一种什么滋味。
躬耕书院在村子尽头,远远的,一位身材颀长、面容清秀的年轻人,已经在门口等候我们。这位姓杨的年轻人,是书院的接待和教务。进入有点仿古门楼的大门,一座简易栈桥架在茂密的竹林之中,透过竹林的间隙,右边可以眺望林外的村落,左边花木扶疏,隐约看见远处的翘檐。环境清静幽雅,走在这样别致的过道上,心里莫名的喜欢起来。
步上几级台阶,就是前厅,迎面一尊儒家先圣孔子的立像,正上方一块巨匾,“归真”两个字特别醒目深刻。转过立像后面,彻底看清了书院的主要建筑,是一处仿照古民居结构建筑的四合院。左右两厢分别是琴房棋室,中间一池碧水,池后又是明显高于前厅的主建筑,也是书院的教室。杨先生站在教室前面的石阶上,给我们作了详细的介绍。
整个书院不大,建筑不多,讲究不小。整个建筑有一条中轴线,中轴线刚好把前厅和教室中分,池水刚好取半亩方池之意,又暗喻方砚一块。琴房棋室和边上的藏书室、创作室等组成琴棋书画文房四宝。教室前的空地一边栽着梅兰竹菊四君子,另一边种了松竹梅苏寒三友,还有金桂、玉兰,暗含金玉满堂。整个书院建筑前对远处的笔架山,背倚黄泥岭村后的来龙山,左白象右玄武,一左一右拱卫守护着整个书院。目前书院有三个教授国学的班级,一个是针对黄泥岭村的孩子,一个是黄泥岭村所在的湖山乡范围内,挑选出来的一个国学班,这两个班都在周六开课。另一个是湖山乡范围选拔出来的音乐苗子,由书院聘请的一位作曲家,每周去湖山乡校授课。三个班都是免费的公益教授,旨在为传承和发扬国学,从下一代抓起,开办几年来,反响很好。
原以为书院参观可以画上句号,不料杨先生带着我们走出了书院后门,书院后粗看就是一个江浙到处可以看到的山谷,浅浅的。水稻已经收割,留下哨兵一样整齐立在田里的稻草把子。油菜一片葱绿,青菜等一样长得正欢,只有星散的一些果树,泛黄的树叶,昭示冬天的消息。一塘残荷,让人不由自主想起盛夏满池碧荷摇曳的诗情画意。
杨先生告诉我们,躬耕书院的中心词“耕”就在我们的眼前。我们视线所及的整个山谷,都是书院租下来的,书院雇用村里的住户,完全采用最原始的种植方法,按现在时尚的说法,这片土地上所有的农作物,从种子萌芽、破土生长、开花扬穗到结果收获,都是用最传统、最生态的方式,不沾一点化肥农药。杨先生说,从保留传统种植方式,到培养下一代的国学启蒙教育,一切都在选取我们泱泱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让它发扬光大,后继有人,这也就是书院进门前厅看到的“归真”两字之精髓所在。至此,我也明白躬耕书院这个乌托邦式现代书院加农庄的建立,其实是创办人一种生活方式的实践,一种别样人生的抉择。
一个近乎闭塞的落后山村,一处利用现代设施坚守传统文化的阵地,两者看上去并不协调,就这样,在遂昌一个叫黄泥岭的小山村相辅相成、和睦相处,成了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长濂村的穿越
从黄泥岭村的躬耕书院到长濂村的鞍山书院,顿时觉得有一种时空交换的穿越感觉。躬耕书院大多是水泥钢筋的仿古建筑,充满现代建筑的匠气,鞍山书院是一幢明代的木结构建筑,古色古香,一脚踏进大门,仿佛走进一种历史的纵深和悠远。
公元1587年,因功累升的长濂村人郑秉厚死于淮次任上,一代名臣只剩下清名留存故里。又过六年,才华横溢又为官清正的汤显祖调任遂昌任一县之官。果然,经过汤公数年的勤政爱民,苦心经营,遂昌上下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名扬四方。于是,县内外仁人志士、文人墨客纷纷奔赴遂昌,如明文学家屠隆多次远道跋涉到遂昌,和汤显祖诗酒唱和,留下不少精美诗文篇章。遂昌人叶澳堪称学富五车,著作甚丰,也与汤显祖交往甚密,一起寄情山水,诗文唱和,堪称莫逆之交。
同时期的慈溪读书人杨守勤,应该是又一个慕名前来遂昌的士子,可惜他来时,汤显祖已经弃官返乡。正当他失望之际,听说离城十余里路的长濂村有个叫郑秉厚的人,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德泽一方,享誉乡里,人虽仙逝,故里留下了许多他的遗存。杨守勤就临时决定去长濂村走走,去感受一下这位当地百姓口口相传的好官的故里风情。就这样,一代名士就和鞍山书院这个偏僻山乡的村塾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一段流传几百年不衰的佳话。
杨守勤来到长濂村时,看到这个山村确实与众不同。村子四周群山环伺,濂溪水潺潺西去,村口古木森郁,一片浓荫,把个村子掩藏其中,身在村外,几乎看不见浓荫深处的古村落。
正当杨守勤陶醉于村前美景之际,一阵琅琅的读书声,从树荫深处传出来。闻声而去,找到了坐落在村右侧山脚下的村塾——鞍山书院。看见这座古色古香的院落,杨守勤心里一阵莫名的喜欢,忍不住抬脚走进书院。一个小巧精致的四合院,前厅是先圣孔子像,学童清脆的读书声从后进院子里传来。杨守勤恍如回到了家,回到了家乡自己执教过的学堂。他信步来到后进的教室,看到一群稚气未脱的孩童正在认真读书,对他这个不速之客恍如不见。
看到书院来了客人,任教的先生和村里执事的闻声而来,一看客人还在学生的作业上进行了批改,交谈后,感觉来客谈吐风雅,出口成章,就知来者也是个饱学秀士,有道高人,不是那些浪得虚名的无名之辈,就执意挽留他住下,在书院里传道授业。杨守勤一方面爱上了长濂村的清幽环境和村里的盛情,另一方面也觉得这或许是冥冥中的一种缘分,就留下来当上了鞍山书院的老师。
“碧小浮新沼,儿童芥作舟。有帆常不卷,无棹任漂流。去去沙为梗,行行石又留。遥知蔽日舰,须向尾闾游。”这首《题池上小舟》就是杨守勤在书院执教时写下的。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杨守勤从长濂村赴京赶考,一举考中了状元。从此,名不见经传的鞍山书院一时名扬天下,连长濂村也顿时拥有了状元村的美誉。
事隔几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站在鞍山书院的外面,眺望树荫深处翘檐高耸的书院,心里依然感慨万分。村前一道土坡,俨然天然屏障,坡上两棵古枫直耸云天,众多樟、槠等常绿乔木拱守如幕,林外几乎看不见整个村落。书院门前杂花生树,一片绿荫,左右两山夹峙,俨然大山环成一个坚实的臂弯,把鞍山书院这个小小的院落,揽进自己的怀里。如此天成地设的绝妙佳境,培养出杨守勤状元这样的人才,也就不足为奇了。感叹这个明代的古书院,几百年来,使得遂昌的东部一带,大多名士仁人均出于此,成为长濂村的文脉所在,实在是得天独厚地占据了一处好风水。
长濂村除了鞍山书院,还有郑秉厚府第、郑氏宗祠、赤山庙、长濂八景以及明清古建筑群等多处人文景观。时间关系,没能继续畅游,只好留下了这一份美好的遗憾,期待再一次相约仙县遂昌,做一次长濂村的座上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