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本书使用的核心概念。为了展开相关论述,我们有必要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解释。这既是本书写作的逻辑起点,也是我们研究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逻辑起点。本书的“导论”将回答四个问题:(1)何谓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2)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具有哪些总体特征?(3)研究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意义何在?(4)本书研究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方法和基本思路是怎样的?通过回答这四个问题,我们可以对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形成一种必要的概观。
一、何谓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种高度系统化的伦理学理论,但它包含丰富而深刻的伦理思想。“马克思本人并没有直接探讨道德哲学问题。”[1]马克思在其著述中多次使用“道德”这一概念,但他并没有像伦理学家那样对它进行细致入微的理论分析。在他的著述中,“道德”似乎是一个意义确定的概念,因此,任何解释似乎都是多余的。换言之,马克思似乎并不关心“应然”的问题,而仅仅关心“是然”的问题。如果有学者以这种方式来认识、理解和解释马克思主义,那么这一定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误解。我们认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很少专门探讨伦理学问题,但是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包含丰富而深刻的伦理思想。他们抨击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道德性,揭露奴隶主、封建贵族、资产阶级的贪婪和残暴,并对无产阶级的道德情操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合理性给予充分的伦理肯定,这些事实都说明他们的内心自始至终都装着旗帜鲜明的道德价值观念。
事实上,哲学研究无论以何种方式展开,最终都会涉及伦理维度的运思。哲学是一种智慧,但它绝对不是一种脱离人类生活现实的智慧。关注现实和服务现实是哲学的内在品格,而哲学一旦展现这一品格,它就不可避免地会与人类的道德生活紧密相关,并且显示其伦理维度。说到底,哲学之所以有必要存在,是因为它能够给人类生存提供启迪,而在发挥其启迪人生真谛的功能时,哲学不可能仅仅停留于揭示“是”的事实层面,它必然会切入“应该”的价值世界。哲学智慧不仅引领人类认识和理解其自身作为一种存在者存在的事实,而且引领人类认识和理解其自身作为一种存在者存在的应然状态。作为一种哲学,马克思主义向伦理学领域的切入不是直接的,可能也不够充分,但它毕竟进行了实实在在的切入。
社会学研究强调“价值中立”,但它不可能保持绝对的价值中立。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而社会的存在状况总是要受到社会伦理的支配,故而社会学不可能与伦理学彻底划清界限而“独善其身”。事实上,伦理学、社会学、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之间不可能有绝对清晰的界线,“越界”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从来就没有保持所谓的价值中立性。它对人类社会所做的深刻分析和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伦理分析和批判的范围,它对理想社会的建构也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伦理建构的范围。
上述分析对我们认识和理解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存在状况有启示。不可否认,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可以被纳入“马克思主义”的范围,是因为它继承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无论英美新马克思主义如何存在,它都会保持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内在的伦理价值取向,从而使自身具有一个伦理思想的维度。
事实亦如此。英美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但其中包含丰富而深刻的伦理思想。在当代英美哲学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和影响,哈维、卡利尼科斯、施韦卡特、马尔库塞、伊格尔顿、弗洛姆、柯亨、威廉斯、罗默、吉登斯、福斯特、詹姆逊等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都提出了比较系统、深刻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伦理思想维度在当代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他们从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哲学著述中吸取伦理思想智慧,对英国、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环境问题等进行伦理审视和分析,深刻地揭示垄断资本主义的不合道德性和西方人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道德生活状况。就如何消解垄断资本主义的不合道德性以及如何改善当代西方人的道德生活状况建言立论,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当代英美哲学园地里占据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并对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活特别是道德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经典或老马克思主义之后,国外出现了很多新马克思主义流派。它们在坚持与继承经典或老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和现实进行新的理论反思、分析、解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将经典或老马克思主义“推陈出新”,使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光彩,展现出“新”的魅力,释放出“新”的意义。对于这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马克思主义思潮或流派,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称呼。
有学者称之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张一兵在其主编的《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中就使用了“国外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并且为这一概念的使用进行了理由说明。他说:“这个概念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从理论上说,广义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应该包括一切中国以外的马克思主义思潮,这会涵盖所有在马克思主义旗号下的理论和实践上的社会主义运动、思潮。”[2]他还进一步指出:“我们还是想强调:我们这里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国外马克思主义’。”[3]显而易见,张一兵意识到了“国外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可能引起的争议,所以他试图说明:“国外马克思主义”既不包括苏联式的、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也不包括那些直接模仿、照搬教科书体系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而是仅仅指“作为哲学思潮的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4]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对“国外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的含义和适用范围作出何种限定,我们都不能否认,它确实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术语。要知道,从中国或中华民族的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无论它以何种形态或形式出现)本质上就是一种外来的思想和理论,因此,对其作出或内或外的区分显然是多余的。
有学者称之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被国内外许多学者使用的概念,例如,佩里·安德森在著作《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中就使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在安德森看来,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欧洲大陆出现的一种学院色彩浓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它在很多方面与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相区别,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批判,但严重脱离了工人阶级的生活实践。“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在20世纪80年代被介绍到我国,并为我国一些学者所采用,例如,王晓升等人著有《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该书从多个不同角度介绍和分析了20多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研究意识形态方面形成的思想和理论成果,并且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分类介绍,梳理了不同思想家建构意识形态的理论逻辑和思路,从而比较全面地展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西方国家发展的复杂画面。又如,陈学明主编了《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该书共分为4卷,对20世纪和21世纪初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和评述。第一卷述评了第二国际理论家、西方共产党理论家和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三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20世纪上半叶在西方的先后问世与相互争鸣。第二卷分析了上述三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在20世纪下半叶发生的部分“合流”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的格局。第三卷重点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的两种倾向在20世纪下半叶形成的对立以及新派别涌现的局面。第四卷剖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西方的全面复兴以及各种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蓬勃发展的态势。从国内外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的使用情况来看,该概念与“国外马克思主义”在含义上大体上是相通的。
有学者称之为“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似乎首先出自丹尼尔·贝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运用社会学中的中轴分析方法,深刻探析了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及其带来的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建构了信息社会理论——后工业社会理论(或称中轴转换理论)。“后马克思主义”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形成的一个概念,它仅仅适用于指称少数英美哲学家。正如我国学者张一兵所说:“对于这个概念的界定虽然仍存在争议,但是在最狭义的层面上,可以确定为由拉克劳和墨菲的《霸权与社会主义策略》所引发的一种特殊的理论思潮,在理论方法上受到了法国后结构主义的直接影响,并且在目前的英美学界备受关注。”[5]众所周知,由于“后”字在含义上具有无限拓展的想象空间,很容易引起歧义,所以“后现代主义”目前已经不是一个时髦的概念。单从这个角度来看,“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恐怕难有长久的生命力。
有学者称之为“新马克思主义”。乔瑞金等中国学者著有《英国的新马克思主义》一书。该书以人物研究为突破口,选取了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10位典型代表人物,对他们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了深入系统的发掘和探析,比较好地展现了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和地域化特色,并从多个角度探析了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与经典马克思主义、苏联马克思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形态的紧密关联性。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是指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一种旨在实现马克思主义英国化的学术思潮和倾向,其研究内容涉及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等学科领域。英国的新马克思主义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共同的理论基石,并且自始至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方法,但同时又在某些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有所推进,因而被称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
在上述各种名称中,我们倾向于采用“新马克思主义”这一称呼。我们以为,所谓“新马克思主义”,是指各种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或老马克思主义相比较而言的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总称。虽然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或老马克思主义之后出现的各种马克思主义思潮存在复杂而激烈的内部争鸣,但是它们都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并在不同程度上坚持和发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当然,这些新马克思主义流派中也可能存在背离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所以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具有批判意识。不过,总体来看,以新旧来标示这些马克思主义思潮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区别,既显得形象、贴切,也容易被人理解、接受。
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当代英美新马克思主义者在试图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伦理思想的总称。我们之所以将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作为一个专题来展开研究,主要是因为它在当今英国和美国的发展不仅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而且具有显著的代表性。哈维、卡利尼科斯、施韦卡特、马尔库塞等英美新马克思主义者对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研究和倡导为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在当今英国和美国的发展状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也为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现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在英国和美国、旨在将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的伦理思想本土化的产物。在我们看来,英国与美国历来在哲学思想和理论的建构方面与欧洲大陆保持一定的区别。它们在建构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方面也如此。虽然英美哲学家在战后建构和倡导的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并不是铁板一块,但是它们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为了研究的便利,我们将英国和美国的新马克思主义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努力建构和倡导的伦理思想统称为“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二、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总体特征
英国学者玛德琳·戴维斯曾经撰文指出,在英国产生的新左派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或“新马克思主义”[6]。事实上,由于在种族、语言、学术研究等方面一直有某种“近亲”关系,英国与美国在哲学思想和理论建构方面历来具有一定的“血缘”关系。20世纪英国与美国几乎同时在研究分析哲学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事实就能够非常有力地说明这一点。英美在哲学上的相对独立性使它们建构与倡导的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也必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独特性和特殊性。
如果说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确实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独特性和特殊性,那么这主要是指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不同于20世纪后半期在苏联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不同于当时在欧洲大陆流行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总体来看,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20世纪后半期在苏联被严重地教条化,所以在苏联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内容和形式上表现出严重的教条化特征。欧洲大陆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则延续了欧洲大陆哲学一贯强调的思辨性传统,不仅重视学派的发展,而且比较注重展现伦理思想的理论系统性。法兰克福学派的形成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相比之下,英国与美国的新马克思主义者在建构和倡导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方面既不重视学派的发展,也不注重伦理思想的理论系统性建构。在建构和倡导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方面,英美新马克思主义者具有“各自为政”的行为特征。
由于上述原因,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伦理思想流派。英美哲学家往往从各自的角度来认识、理解和解读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往往根据各自的研究兴趣来展开研究,并因此提出了丰富多彩的伦理思想。乔瑞金在对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作出总体评价时指出:“由于人物众多,思想深邃,研究领域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很难用一个‘学派’来表征,因此,通常人们习惯于笼统地把它称为‘新左派’。”[7]用乔瑞金的论断来评价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状况是恰当的,因为那些称得上新马克思主义者的英美哲学家不仅具有复杂的学术和知识背景,而且彼此在思想和理论建构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种多元化格局。
在面对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多元化发展格局时,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对这种格局彰显的多元化视角和思想进行梳理、归纳、总结,以使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图景具有一定的清晰性。
有些英美学者从历史主义的角度来建构和倡导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从历史主义的角度来建构和倡导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就是用历史主义思维或方法来树立和弘扬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因此,关于思维的科学,也和其他各门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是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8]英美新马克思主义者用历史主义思维或方法来建构和倡导其伦理思想,强调伦理思想的历史性,主张采取与国家、社会和阶级的历史性相联系的方式来认识、理解、解释伦理思想的历史性。
有些英美学者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建构和倡导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英美新马克思主义者所采用的人本主义视角主要是现代人本主义视角,它反对将抽象的人作为道德生活的主体来看待,认为有思维活动、心理活动的个人才是道德生活的真正主体,并且认为道德生活需要通过个人的心理体验才是真实的。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建构和倡导伦理思想的英美新马克思主义者多为精神分析学家或心理学家,他们对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研究具有鲜明的道德心理学特征。
有些英美学者从科学主义的角度来建构和倡导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科学主义在20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它在分析哲学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在伦理学领域的表现形态主要是元伦理学。受20世纪西方元伦理学的影响,一些英美新马克思主义者在建构和倡导伦理思想时采用了科学主义方法。他们主张推动伦理学研究方法的科学化,试图通过缜密的逻辑分析、细致的语言分析和意义探析来揭示道德的本质与人类道德生活的奥秘。
有些英美学者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来建构和倡导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生态伦理学于20世纪中期首先在美国、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兴起,并一跃而成为西方应用伦理学中的显学。生态伦理学是在西方国家20世纪中期发生生态危机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一门应用伦理学,它的出现不仅使人类道德一分为二——区分为“人际道德”和“生态道德”,而且对西方人的乃至当代人类的道德价值观念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受生态伦理学的影响,一些英美新马克思主义者呼吁建构生态马克思主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们的新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
有些英美学者从政治伦理学的角度来建构和倡导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政治伦理学在20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核心主题是研究社会制度维护分配正义的功能。一些英美新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资源的分配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他们探讨物质财富、政治权利、发展机会等社会资源的分配是否公正的问题,并且将这些分配正义问题的解决主要寄希望于社会制度的合理设计和安排。
有些英美学者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建构和倡导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文化”是20世纪西方文化哲学的核心概念,它激发了许多当代西方哲学家的研究兴趣,也受到了不少英美新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视和关注。在英美新马克思主义者阵营中,一些学者致力于建构一种文化马克思主义,并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文化批判的伦理思想。他们以文化批判为切入点,对西方资本主义伦理文化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同时为建构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文化摇旗呐喊,甚至呼吁建立以“共同文化”为主导的理想社会。
有些英美学者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来建构和倡导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詹姆逊等英美新马克思主义者旗帜鲜明地坚持用“后现代主义”取代“现代主义”,呼吁建构一种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他们对现代主义和现代性进行猛烈的批判,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唯一行之有效的途径是走后现代主义道路。走后现代主义道路就是要从总体上解构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推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真正朝着自由、民主、公正的方向转变。
我们在上面所勾画的图景不是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英国和美国发展的全景,但它大体上反映了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概貌。显而易见,英美新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不是从某个单一的角度和层面来进行的,而是从多元化的角度和层面来展开的。这一方面说明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本身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代英美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深受英国社会和美国社会在20世纪的历史变迁的影响,并且深刻地反映了这种历史变迁。
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不是一个统一的伦理思想流派,它的内部存在广泛而激烈的思想和理论争鸣。那些致力于发展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英美学者在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传统的基础上,从多个视角、多个层面、多个途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20世纪的英国和美国焕发出新的活力、魅力、吸引力。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20世纪的英美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它理应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研究。
虽然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流派,但它们总体上都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被建构的,所以我们也不难发现它们的一些总体性特征。这主要是指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大体上由三个维度构成。
一是信念的维度。
信念的重要性在于它与人类对真理的追求有关,而“真理这个名词具有无比的魅力。它显然暗含着我们人生的真谛之所在。损害了真理,则一切靠损害真理而赢得的东西也就统统为之败坏”[9]。真理的魅力首先在于它能够告诉我们什么东西是真实可信的。“真理能引起痛苦,能使人灰心绝望。然而,它不问内容如何,单单由于是真的,也就令人深得安慰了,因为真理毕竟是有的。”[10]真理问题即真实性问题。信念则是指人类对事物的真实性进行观念上的肯定。正因如此,很多哲学家把真理理解为人类观念与事实相吻合或相符合的一种事态。
真理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支柱。一个人之所以愿意作为人而活着,是因为他有所追求。这样的追求无外乎三个方面,即对真、善、美的追求。在这三者中,“真”之所以排在首位,是因为它是根本。人类总是首先希望确证真理的存在,即必须首先确证自身和世界存在的真实性,然后才会追求善和美。另外,人类追求善和美的前提是它们必须是真的。不真实的东西不足以成为善的或美的东西,纵然是善意的谎言,那也是建立在人类对谎言的真实性的信念基础上的。相信真理或真实性是信念的核心内容。
每个人都有多种多样的信念。一个人可能相信人性本善,所以他的眼里都是善良的人。一个人可能相信爱情的纯洁性和崇高性,所以他愿意为真挚的爱情牺牲一切。一个人可能相信生活经验的现实性,所以他愿意脚踏实地地工作和生活。一个人可能相信精神的超越性,所以他经常性地生活在追求精神超越的生活体验中。一个人可能相信宿命,所以他认为总是有某种神秘力量在时刻左右着人的命运。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哲学家更多地相信智慧,所以他们相信智慧的真实性。一个人不能没有信念而生活,哲学家更是如此。一个没有信念的哲学家根本不配称哲学家,哲学家应该具有比一般人更加坚定的信念。
英美新马克思主义者大多为哲学家。他们具有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信念,这种信念是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运思的根基。具体地说,他们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怀有坚定信念的人;否则,他们就配不上“新马克思主义者”这一称号。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即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的信念,即他们相信马克思主义倡导的那些思想和理论是真理。当然,他们有权不把马克思主义倡导的一切都当成真理,但至少他们不能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他们可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能否做到这一点是我们对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展开研究时必须重视的首要内容。如果我们研究的英美哲学家并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那么他们就没有资格进入我们所说的英美新马克思主义者阵营。
20世纪是世界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世纪。首先是苏联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后是整个人类被卷入了两次世界大战。战后,世界出现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尖锐对立,并进入了众所周知的“冷战时期”。虽然“冷战时期”最终是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而告终,但是它毕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冷战结束后,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所剩无几,但社会主义毕竟没有因为暂时的挫折而从地球上消失,尤其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以铁的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光明前景。
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看来,社会主义战胜和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期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斗争,也不可避免地会对当代人类的价值观念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冷战时期”,分别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两大阵营尖锐对峙,许多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持观望态度。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许多人“为之欢呼”。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哲学家托马斯·纳格尔就曾毫不掩饰地说:“共产主义已经在欧洲被击败。我们在有生之年也可能看到它在亚洲的失败。”[11]不过,他同时也指出:“这并不意味着民主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制度安排的最终形态。”[12]显然,虽然纳格尔为社会主义在20世纪末出现的重大挫折感到高兴,但是他并没有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希望完全寄托于资本主义社会。
应该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资本主义道路,这对当代人类来说确实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毕竟这两条道路都在当代人类的面前现实地延伸着。对英美新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这当然也是一种考验。
英美新马克思主义者都是具有马克思主义信念的人。他们不仅相信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深刻而合理的,而且相信他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主义建构是可以变成现实的。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构想。这些思想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在,需要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懈坚持和发扬光大。我们在本书中研究的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都是由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的英美哲学家提出的。虽然英美新马克思主义者所拥有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并不是整齐划一的,但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是我们将他们归入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家阵营的最重要的原因。
二是批判的维度。
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都是非常优秀的批判家。作为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开创者和最杰出代表,马克思的思想和理论处处流露出批判精神。他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深刻的批判,对英国的政治经济学进行猛烈的抨击,对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所有阶级社会进行无情的否定,从而同时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批判性。
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的批判精神集中体现在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中。《共产党宣言》是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布的宣战书。它旗帜鲜明地宣布:“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13]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向资本主义社会现有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宣战,并且把消灭它们视为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从而表现出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革命批判精神。
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家继承了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的批判精神。他们从政治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经济伦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基础发起攻击,从而使资本主义社会陷入了合理性危机和合法性危机。在英美新马克思主义者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是资本力量得以滋生蔓延的温床,是导致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存在尖锐矛盾与冲突的现实原因,是引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社会根源,是导致当代人类面临生态危机的终极理由,是当今世界长久陷入动荡不安的深层动因。
三是建构的维度。
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既是人类社会历史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历史的诊断者,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建构者。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性解构,从而使它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在不合理性暴露无遗,但他们并没有满足于这样的批判性解构。他们不仅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构提出设想,而且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建构提出建议,从而表现出富有远见卓识的建构主义智慧和精神。
英美新马克思主义者都是建构主义者。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一样,他们不满足于批判性解构,而是致力于在解构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表现出建构主义理想。他们中的一些人希望通过社会改良的方式实现资本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的转变;有些人提出了市场社会主义的具体构想,并且呼吁当代人类进行市场社会主义的大胆试验;有些人认为,既然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总体败坏的病症,当代人类就应该致力于发动一场“总体革命”,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彻底转型;有些人希望通过全球性的生态环境保护运动来颠覆资本主义制度,从而迎来一个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有些人则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憧憬的共产主义社会保持着无比坚定的信念。
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大体上是在上述三个维度上展开的。这三个维度是构成每一个英美新马克思主义者伦理思想的三个基本要素。虽然英美新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三个维度的表现各有侧重,但是这三个维度无疑共存于他们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这一点构成了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最重要的总体特征。抓住这一总体特征,是我们深入系统地认识、理解、把握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必然要求。
三、研究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意义
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发了广泛而热烈的学术研究,这主要有两个原因:(1)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本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英美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阵营里,马尔库塞、弗洛姆、詹姆逊、伊格尔顿、福斯特等众多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和理论自成体系、别具特色,他们在当今西方哲学领域享有盛誉的事实有利于扩大其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影响。(2)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与当代英美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新左派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女权主义运动等社会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有利于增强和扩大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影响力。美国新马克思主义学者罗伯特·A·戈尔曼在20世纪80年代主编的《新马克思主义研究辞典》介绍了205位在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其中就包括马尔库塞、弗洛姆、詹姆逊等35位英美哲学家。在这些英美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马尔库塞主要因为他的社会批判伦理思想而著称,弗洛姆主要因为他借助精神分析心理学提出的人本主义伦理思想而著名,詹姆逊主要因为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特征而引人注目,伊格尔顿主要因为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道德的内在关联而受人关注,福斯特则主要因为强调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和生态学思想的融合而闻名。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西方学术界和社会民众中具有不容低估的地位与影响。
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当今中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马尔库塞、弗洛姆、詹姆逊、伊格尔顿、福斯特等英美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著作越来越多地被翻译成汉语,并且在中国哲学、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受到了广泛欢迎。第二,中国学术界近30年研究英美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论文数量呈不断增加的态势,并且出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徐崇温,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西方马克思主义卷》(陈学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报告》(李惠斌、薛晓源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张之沧,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等为数不少的编著或专著。这些著述大都以介绍或研究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要目的,但其内容涉及了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尤其是张之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对马尔库塞等少数英美哲学家的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第三,马尔库塞、弗洛姆、詹姆逊、伊格尔顿、福斯特等英美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著作进入了一些中国大学哲学系的课程表,成为中国高校讲授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或当代西方哲学的重要内容。
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当今中国的影响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中国学术界对其展开的相关研究尚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这主要是因为:第一,迄今为止,中国学术界对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翻译或介绍英美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著述层面,批评性研究的理论成果还很有限;第二,当今中国学术界在研究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方面已经取得的理论成果严重地局限于马尔库塞、弗洛姆、詹姆逊等少数英美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伦理思想和理论,这不仅不能提供关于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完整图景,而且使中国学术界对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研究缺乏必要的宏观综合视野;第三,一些中国学者在研究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时缺乏必要的“中国视角”,即缺乏一种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批评性眼光和态度,因而他们的研究成果难以达到将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目的;第四,中国学术界专门研究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专著还很少。这些实际情况说明,中国学术界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进一步深化对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研究。
进一步研究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具有不容忽视的学术价值:
第一,能够更全面地展现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状况。通过对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兴起的时代背景、发展格局、理论基础和总体特征进行宏观考察,通过对有代表意义的英美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伦理思想进行微观分析,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状况将得到比较全面的展现。
第二,能够更深刻地凸显英美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伦理思想维度和伦理价值取向。注重建构伦理思想是英美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思想特征和理论特色,对其展开深入研究能够凸显英美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伦理思想内容和伦理价值取向。
第三,能够更有力地促进我国学术界对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英美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而英美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又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学术界对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理论研究。
进一步研究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还具有显而易见的实践价值:
第一,能够进一步拓宽我国学术界和社会民众观察与了解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社会现状的窗口。英国是世界上最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则是当今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研究这两个国家的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我们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现状的有效途径。英美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普遍重视揭露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现实,尤其注重暴露和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道德性及其所导致的贫富悬殊、物欲横流、人性异化、道德滑坡、环境破坏等现实伦理问题,研究他们的伦理思想能够推动我国学术界和社会民众更深刻地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现状,特别是当代西方人的道德生活状况。
第二,能够进一步丰富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伦理思想资源,并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当今中国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中国化进程,但这一条件的满足既要求实现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的伦理思想与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也要求合理借鉴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伦理思想。英美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伦理思想包括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它们作为伦理思想资源能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第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今中国解决现实伦理问题的社会实践。当今中国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过程中遭遇了贫富悬殊、环境破坏严重等至今仍然在严重困扰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伦理问题。英美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提出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过程中注重张扬人本主义精神,主张用制度伦理引导社会制度的设计和安排,强调人应该尊重、热爱、保护自然等,他们的伦理思想能够为当今中国解决这些现实伦理问题提供很多有益的实践启示。
四、研究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方法与思路
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存在与意识的关系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新动向、新特征、新表现的必然结果,更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成为历史记忆之后向前推进、向前进步、向前发展的内在需要。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因为继承和发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并为其增添了新的思想因子而具有大量值得肯定的合理内容,但也因为受到英美资本主义社会条件的限制、英美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个人具有的局限性等原因而包含不少不合理因素,精华和糟粕相互混杂的状态显而易见。因此,我们在展开相关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使整个研究工作体现历史的、发展的、联系的、辩证的眼光和视野。
在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前提下,我们将主要运用如下研究方法:
第一,伦理学研究方法。由于本书的研究主题是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所以综合运用伦理学研究方法就非常必要。所谓伦理学研究方法,是指除了使用伦理学话语体系之外,还必须综合运用道德—伦理关系理论、事实—价值关系理论、道德形而上学理论、道德心理学理论等对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内容构成、发展现状、未来前景等展开批判性伦理考察和探究,以揭示其作为一种伦理思潮存在的方法论基础。
第二,比较研究方法。深入研究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内容构成、发展现状、未来前景等,这既需要在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和经典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之间进行比较,也需要与同时代的其他伦理思想形态进行比较。只有通过这样的比较研究,我们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哪些方面继承了经典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哪些方面发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哪些方面反映了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德生活需要。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主要用于反映或揭示研究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伦理文化建设的实践启示价值。我们研究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目的不仅仅是描述和分析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英国和美国兴起与发展的实际状况,更重要的是探讨和剖析这种研究能够在哪些方面为我国社会主义伦理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只有很好地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我们的研究工作才能兼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书的研究是按照如下思路展开的:
“导论”是对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概观。它分析了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状况、总体特征、研究方法等,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关于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宏观图景。
“主体内容”由12章构成。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一个涵盖范围广泛、内容十分丰富的研究领域,涉及难以数计的英美思想家以及非常复杂的思想和理论。本书不求面面俱到,而是仅仅选取大卫·哈维、阿列克斯·卡利尼科斯、赫伯特·马尔库塞、特里·伊格尔顿等12位有代表性的英美哲学家,对他们的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展开专题研究,从微观层面展现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状况、思想特征、理论特色等。入选的12位思想家不可能涵盖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全景,但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大体上反映了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向人本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科学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等方向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第一章的主题是大卫·哈维对资本主义真相的伦理分析。在哈维看来,破解资本之谜是我们了解资本主义真相的根本途径;资本家产生的前提是资本,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前提也是资本;资本是资本家拥有的一种社会权力。资本家就是通过掌握资本来保持他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在资本推动下获得发展的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表现为一种矛盾状态。一方面,一些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交通和通信方式发生了革命性转变,人的寿命随着医学、生物学等学科的进步而得以延长,繁华大都市不断出现,人们掌握的知识变得特别丰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几乎使一切都变得可能;另一方面,生活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不仅要面对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而且要面对战争、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贫困人口增加、新殖民主义、严重公共健康危机等问题。虽然资本主义的发展不能完全归因于资本的作用,但是资本循环和积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容低估。作为一种社会力量,资本就像一部永动机,一直推动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具有不断循环、周转和扩张的趋势,但这种趋势并不是资本内在具有的东西,而是由资本的掌控者资本家的贪婪本性决定的。依靠资本力量来推动的资本主义也具有不断扩张的特征。这种特征显示的事实是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并表现出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帝国主义的本性是压迫、剥削、扩张和对外侵略。
第二章的主题是卡利尼科斯反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伦理观。阿列克斯·卡利尼科斯反对资本主义,因为他认为资本主义在经济和道德上都不具有可辩护性。他反对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试图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做法。“华盛顿共识”的维护者宣称,以美国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不仅带来了美国经济的持久繁荣,而且带来了全球性的经济增长,带来了贫困在全球范围内的减少。卡利尼科斯对此进行了驳斥。他指出,以美国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带来的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人类发展;另外,“华盛顿共识”并没有导致贫困在全球范围内的减少,而是在不断扩大和加剧全球贫富差距。卡利尼科斯认为,当今世界正变得危机四伏,它的罪魁祸首就是资本主义。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集中于三个方面:第一,金融资本主义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第二,资本主义的永动机是资产阶级对产业工人的剥削和资本的竞争性积累;第三,资本主义是地球自然环境面临危险的根源。另外,在卡利尼科斯看来,任何取代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备选方案都应当最大限度地体现公正、效率、民主、可持续性的价值取向。
第三章的主题是施韦卡特反对资本主义的理由论证。戴维·施韦卡特具有坚定的反资本主义立场,同时对社会主义怀有强烈的理想期待。他希望从理论上深刻论证资本主义的不合道德性,并通过对比的方式彰显社会主义的道德合理性。施韦卡特弘扬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代表作是《反对资本主义》。他反对资本主义的理由是:(1)资产阶级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真正贡献者;(2)资产阶级统治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公正的社会;(3)资本主义社会缺乏自我完善的能力;(4)资本主义社会在放任自由政策主导下实现的经济增长不具有合道德性。既然资本主义不具有经济的和道德的合理性基础,那么它就应该被某种替代物所替代。施韦卡特认为,这种替代物只能是旨在充分体现“经济民主”的市场社会主义。
第四章的主题是马尔库塞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伦理诊断。两次世界大战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征服大自然方面成效显著,社会物质财富达到空前丰富的程度,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普遍提高;然而,人们并没有因此而得到真正的解放,他们的精神生活并没有因为物质生活的拓展而得到相应的提升,反而遭到了日益严重的消解。马尔库塞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进行了无情批判,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将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是导致人发生异化的罪魁祸首。马尔库塞的心中装着一个美好社会理想。在他看来,一个理想社会不仅是一个物质财富丰富的社会,而且是一个能够让人受到尊重的社会。在一个理想社会,人没有沦为单纯的物质生产者和消费者,而是个性丰满和富有创造精神的创造者,这样的人就是“双向度的人”。在马尔库塞看来,当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基础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革命的动因和条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要想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人们就必须发明新的革命理论和采取新的革命形式。基于这种认识,马尔库塞提出了“现代乌托邦革命”理论。通过这种理论的建构,他对当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革命主体、革命动因等重新进行了解释。他呼吁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们走“总体革命”的道路。
第五章的主题是伊格尔顿对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辩护。马克思主义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一直是一种颇受争议的思想和理论。它对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形态进行无情的批评,号召人们推翻资本主义社会,以社会主义社会取而代之,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因此,它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富革命性的思想和理论,也最容易引起人们的争论和非议。伊格尔顿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遇到的困境,但他坚信马克思主义,并对当今西方的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一一进行了驳斥。伊格尔顿认为,人类的审美活动是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建立的一种联系方式;马克思主义呼吁人们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并且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希望寄托于那些“没有力量的人”,即那些在资本主义社会处于被压迫、被剥削地位的人,从而将人们的眼光引向实现理想社会的伟大希望,并在此基础上展现出它自身内在具有的崇高性。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文化和文明的理论,它立足现实,并向着崇高的理想攀越。
第六章的主题是弗洛姆的人本主义伦理思想。弗洛姆坚持马克思与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思想和理论,同时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补充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富有批判性的人本主义伦理思想。他主要批判人的品格结构和心理结构。也就是说,他的伦理思想主要是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展开的,他强调的是“心理批判”、“心理革命”,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法兰克福学派其他学者推崇的社会批判理论和社会革命理论。另外,弗洛姆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改造,将弗洛伊德的个体心理学转变成社会心理学,这种“改造”为弗洛姆建构人本主义伦理思想提供了武器。在很多时候,他是从人的社会心理结构方面来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批判的,并以此为基础来探讨人的解放问题、自由问题和全面发展问题。
第七章的主题是柯亨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作为一个新马克思主义者,杰拉尔德·阿兰·柯亨对罗尔斯、诺齐克等当代西方哲学家提出的分配正义理论进行了深刻批评,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性进行了辩护,对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对人的自由的限制和无产阶级不自由的结构作了深刻剖析,对平等主义分配正义观展开了深入的理论运思和解读。柯亨提出其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方法是分析哲学的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方法。
第八章的主题是威廉斯的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个新马克思主义者,雷蒙·威廉斯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提出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在建构这一理论的过程中,威廉斯集中探析了文化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并表达了“文化”从本质上与资本主义文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立的观点,从而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度剖析。威廉斯主张用“文化革命”来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他所说的“文化革命”是一种观念革命,即一种关于个人和社会的观念上的革命。威廉斯看到了文化特别是艺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看到了各种文化要素的整合对一个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看到了观念变化对人类社会变迁的先导作用,也在某些方面坚持了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但总体来看,他过高地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
第九章的主题是罗默的市场社会主义伦理观。罗默明确反对苏联式的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在他看来,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将中央的指令性经济计划作为整个国家经济运作的最高原则,要求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所有经济活动都必须围绕它来展开;这种经济体制有利于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纳入宏观规划、宏观管理、宏观调控和宏观运行中,但它难以反映市场本身的供求关系,并且无法保证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他倡导的是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在市场社会主义体制中,中产阶级和穷人是在公司占据支配地位的股东,也是降低社会公共恶的一股强大力量。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市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将基于机会平等而体现的自我实现和福利最大化。平等是市场社会主义的内在价值取向——它强调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有自我实现和享受正当福利的平等机会,但它同时也承认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并认为分配正义的天平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具有道德合理性。
第十章的主题是吉登斯的社会民主主义伦理观。现代性问题是安东尼·吉登斯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他看来,现代性的后果是导致全球化的出现;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而资本主义全球性扩张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弱小国家的压迫和剥削。这一连串的事实说明无论资本主义怎么扩张,它都是在朝着越来越失去合理性的方向推进。吉登斯认为,资本主义最终会被社会主义取代,但他倡导的是马克思所说的西方社会主义,即社会民主主义,并将它的基础归结为不断得到强化的福利国家建设。吉登斯所说的社会民主主义既是相对“老牌社会民主主义”而言的,也是相对新自由主义而言的。他称之为“第三条道路”。
第十一章的主题是福斯特的生态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生态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要脉,它主张沿着生态伦理思想的路线来继承和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方面,它坚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包含不容忽视的生态伦理思想;另一方面,它主张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生态道德之间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旗帜鲜明的生态伦理价值取向,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对此怀有坚定的信念。他主张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的道德合理性,提倡以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为宗旨的环境革命和可持续发展观,并对无阶级倾向的环境保护主义的局限性进行了深刻的伦理分析。
第十二章的主题是詹姆逊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认为,现代主义的崩溃为后现代主义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后现代是一个符号堆积的时代,对很多事物的解释都依靠复杂晦涩的图解。所谓的后现代哲学就如同一种符号探险,进入哲学的人必须一个又一个地攻克由符号构成的障碍才能深入哲学的某种深度。詹姆逊倡导马克思主义政治阐释学。他称之为以政治叙事为核心内容的“强有力”的阐释模式,认为它不同于从古至今在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批评模式——伦理批评模式。在詹姆逊看来,马克思主义政治阐释学的文本阐释不仅应该重视可见文本的重写或重新建构,而且应该注重“潜文本”的重写。“潜文本”不会作为一种外部现实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甚至不是历史手稿的传统叙事内容,而是作为看似先在的历史或意识形态存在。另外,詹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表征的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本书的“结语”侧重于揭示研究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启示,强调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英美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长远影响力和巨大发展潜力,让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遭遇的阻力,让我们看到了西方资产阶级应对马克思主义思潮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策略、新方式,让我们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全球化时代的新现实,更让我们看到了当今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需要指出的是,英美新马克思主义者建构的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不仅具有多元性和人际差异性,而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方面也显得参差不齐。这与他们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和熟悉程度有关,也与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关。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深谙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理论,所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非常贴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他们当中也有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不全面,所以表达的思想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仅仅合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此,我们需要用批判的视角和方法来加以审视与评判。我们既没有必要过高评价他们的思想和理论,也没有必要对他们求全责备,“实事求是”应该成为我们对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展开考察与评判的基本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