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常识
谈欹不满出自《荀子·宥坐》,原文为:满而覆,虚而欹。《荀子》原称《孙卿子》,战国赵荀况撰,全书一共三十二篇。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
国学故事
荀子给自己的弟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到鲁庙参观,看见有一个设计十分巧妙器的皿,就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器皿?”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欹器,是置于座右以警戒自己的器皿。”
孔子点了点头说:“我听说这种警器,空了就倾斜,不空不满就端正,满了就翻倒。”孔子接着回头对他的学生说:“灌一些水进去,试试看吧!” 于是,他的学生舀水往里面灌。果然,欹器在空的时候是倾斜的,倒满水了就翻倒,唯有不空不满时器皿就端正。孔子看到这些,很有感慨地对学生说:“唉!哪里有灌满了而不翻倒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