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常识
王弼,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人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曾任尚书郎,少年即有文名。好谈儒道,辞才逸辩,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倡玄学清谈风气,世称“正始之音”。 他曾与当时许多清谈名士辩论各种问题,以“当其所得,莫能夺也”,深得当时名士的赏识。王弼为人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王弼的哲学思想核心是“以无为本”,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不同,带有思辨玄学的色彩。他把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发展为有无何以为本的本体论玄学。他认为“无”是宇宙万物的本体,“道者‘无’之称也”,天地虽大,“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又以为“凡有皆始于无”,肯定名教(有)出于自然(无)。又“援老入儒”,以玄学代替当时逐渐衰微的汉儒经学。王弼的贵无论对后世宋明理学影响很大,他的玄学对佛教中国化、本土化也起了重要作用,王弼虽然只活了24岁,但著述颇丰,有《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论语释疑》等,其中《老子注》是王弼最有代表性的著作。
国学故事
王弼出生在世代书香之家,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王弼的祖父王凯与王粲是族兄,为避战乱,两人一起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很赏识王粲的才华,想把女儿嫁给他。但王粲形貌丑陋,身体虚弱,刘表把女嫁给了王凯。其后王粲之子因罪被诛,王凯生子王业就过继给王粲为嗣。王粲的万卷书,全部归王业所有。王弼生在这世代书香之家,自幼受到知识的熏陶。
少年王弼不仅从小学习和研讨儒、道,常有独到的见解,而且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少年。他知识丰富,能说会道,思想敏锐而深刻;他不追求文章辞藻,却有真知灼见。从十多岁开始,就特别喜欢老子的学说。老子无为的思想、思辩的哲学,庄子逍遥于天地之间,汪洋恣肆,通脱善辩,对他都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他喜欢游乐于山水之间,大自然广宽的天地陶治出他旷达的性格;音乐之美又使他超拔于自然之外。深思敏察的王弼,从中增长了不少见识,扩大了眼界。
王弼20岁时,对哲学问题已有了相当深的研究。他对已成为时尚的玄学思想,也作过深刻的思考。所以,年轻的王弼在当时已小有名气。有一天,王弼去拜访裴徽。裴徽当时虽然只是个吏部郎,在思想界享有盛名。裴徽一见王弼,就很惊异,他在交谈中向王弼提出一个问题:“无,是万物的根本,圣人都不肯界定它,而老子却说出了它,这是为什么呢?”王弼则根据自己的研究和体会,明确而又简洁地回答说:“圣人体会无的时候,大多都会说到有,以有来证明无,而老子则避免了这个情况,发现了其他人的不足之处。
这件事很快就在学术界传开了。不久,倡导玄学的首领、任吏部尚书的何晏听到这消息,就急忙地亲自去见王弼。王弼面对鼎鼎大名的何晏,毫无忌讳地将自己注《老子》的主要思想讲给何晏听。王弼善辩的口才,诸多精辟的见解,把何晏听得哑口无言,只能“诺诺”称是而无法讨论。何晏回去后,不再作《老子》注,而把自己的思想写成了论文《道德论》。 何晏因此极为赏识王弼,由衷地称赞他说:“真是后生可畏啊!”因此,何晏就很器重他。恰好黄门侍郎的位置空缺,何晏有意提拔王弼。这时曹爽专擅朝政,他手下的丁谧有意与何晏争衡,推荐高邑人王黎。结果曹爽用王黎为黄门侍郎,而王弼仅补上了一个台郎之位。
王弼刚补职位很低的台郎时,曾经拜见曹爽,在这次难得的单独会谈中,他只是大谈玄理,结果遭到曹爽的嗤笑,也失去了一次晋升的机会。淮南人刘陶善谈纵横,为大家公认,他却常常弄得刘陶下不了台。所以,他也得罪了不少人。王黎、荀融当初与他都很友好,后来都把关系搞僵了。时间不久,他的台郎官职也就弄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