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奉天、直隶、四川等省学生散发传单要求速开国会。清廷命各省晓谕学堂,禁止学生干政、议论政治、聚众集会请愿,违者,从重治罪。
6日,唐绍仪以病免职,以盛宣怀为邮传部尚书。
7日,察哈尔右翼蒙古四旗灾,发帑银(国库银)一万两赈济之。
9日,志锐奏请变通旗档旧制。
11日,命孚琦代理广州将军。
12日,召赵尔巽入京觐见。
13日,清政府重申烟禁,地方官仍如以前之粉饰太平者,予以治罪,并命民政、度支二部对此加以考核;命各省总督会同宪政编查馆及王、大臣,参订外省官制。
15日,裁并江苏州县,设立审判厅。以上元并入江宁,以长洲、元和并入吴县;甘泉并入江都,昭文并入常熟,新阳并入昆山,震泽并入吴江,阳湖并入武进,金匮并入无锡,荆溪并入宜兴。
17日,宪政编查馆奏呈《遵拟修正逐年筹备事宜清单》。裁吉林水师营官兵。
18日,四川民众据黔江县城,起义反清,旋失败。
19日,考察宪政大臣李家驹进呈《日本租税制度考》、《会计制度考》。
23日,武汉各界数万人集会,抗议汉口英租界巡捕房枪杀人力车工人。四川反清首领温朝锺,转入湖北,旋被捕杀。
25日,命贝子衔镇国将军载振充头等专使大臣,祝贺英王加冕。
同日,资政院议决《新刑律总则》、《分则》,颁布全国。
27日,资政院上呈《统一国库章程》。
28日,资政院奏呈议决《宣统三年岁出岁入总预算》;岁入为三万零一百九十一万余两;岁出为二万九千八百四十四万余两。收支相抵之后,又有盈余。但因汇报之数未可尽确,复核与修正之数,但求平衡,亦未必合实际。收入项目为:田赋、盐、茶、课税、关税、厘捐、公营官业收入、捐输、杂项收入、公债等。全国支出之项为:中央政府之行政、军事、教育各方面与地方行政经费。廷杰卒,朝廷以绍昌为法部尚书。
29日,裁甘肃兰州道,设置劝业道。
本月,江淮饥,人相食;东三省疫病流行;云南大姚县人民暴动,占领县城,旋被清军镇压;赏给留学毕业生李兆纶等举人,并授职不等。
30日,山海关外防治流行疫病,天寒道阻,直隶总督陈夔龙、东三省总督锡良安置各省工作之人。
2月:
4日,清廷命驻英国大臣刘玉麟照会英国政府撤走侵占片马地区之英军。在英国持续不断对云南边界侵夺情况下,中缅边界多年未获解决。英国坚持以高黎贡大山岭为界,将云南片马、岗房、鱼硐、茨竹、派赖各地划归缅甸,清廷予以拒绝。英国即派兵两千人,侵占中国云南片马地区,继侵茶山九寨。云贵总督与云南绅民均强烈呈请清政府力争,要求与英国政府交涉。英国政府拒绝退兵。至1926年虽承认所占地区为中国领土,但仍不撤兵。至1960年中国政府与缅甸签订《中缅边界条约》,中国始收回以上失去之土地。
13日,度支部上呈《全国预算章程》。
15日。德宗皇帝(光绪帝)丧服满期,释丧服。
同日,御史胡思敬上章弹劾宪政编查馆,谓:新官不可滥设,旧官不可尽裁;起草文件应用正人君子,颁行政令应采众议。谕令政务处议之。
19日,调志瑞为伊犁将军,广福为杭州将军。
20.因东三省鼠疫流行,朝廷命设法消弭之。
24日,谕废除非刑。凡遣、流以下罪,不用刑讯,倘仍阳奉阴违,一经发觉,即将该承审官分别参处。
法部奏报已革绥远城将军贻谷罪论死,特诏书改为遣戍新疆,效力赎罪。
28日,命黑龙江巡抚周树模会勘中俄边界满洲里南北地区。此处是中蒙交界处和中俄交界处。原与俄国边界线:满洲里之北,以额尔古纳河为界;满洲里以西以南中蒙边界处由塔尔巴罕至额尔古纳河河口止,总计约一百余公里,自1689年《尼布楚条约》以来,一直未动。但自俄国向东三省扩张以来,俄国屡次入侵满洲里南北地区。清政府为杜绝再发生以上事件,于1909年照会俄国政府,于1910年会勘陆路边界。中国派黑龙江呼伦道宋小濂为勘界委员,与俄国儒达诺夫共同会勘陆路一段边界。本年(1911年),清政府派周树模为会勘边界大臣,与俄方代表普提罗夫在齐齐哈尔会议。但双方会议之前,俄国为达到其侵略目的,突然出兵到边界,进行威胁,逼迫清政府答应陆路一段向中国地区之扩展要求。
12月20日,签订了《满洲里界约》。据此界约,俄国领土向中国扩展数百平方公里土地,而额尔古纳河靠中国一侧之十八个洲渚也以老额尔古纳河道为借口,划归俄国。
本月,直隶、山东二省流行疫病。
文学社成立。由于振武学社已经暴露,蒋翊武等革命党人。又将振武学社改组为文学社,吸收新军士兵为社员。众推蒋翊武为社长。该社吸收社员五千余人,掌握尽可能多的武装力量,准备发动新军起义;同时出版《大江报》,进行革命宣传。
3月:
1日,准已故大学士、前湖南巡抚王文韶于湖南省城建祠:冯煦奏请疏浚睢河。
同日,民政部上呈《编订户籍法》。
3日,谕有关部门防治疫病,不得借端骚扰;并令民政部、步军统领衙门、顺天府等,以保卫民生之意,晓谕人民。
6日,德格、春科、高日三土司,改设流官(改土归流);设立边北道、登科府,德化、白玉二州,石渠、同普二县。
同日,议定应遣新疆军台人犯改发巴、藏。
9日,改陆、海军部大臣、副大臣为正都统、副都统,仍以该二部之原正、副大臣为之。
14日,命李家驹撰写讲义,轮班进呈。
17日,裁驻藏帮办大臣,设左右参赞。
18日,朝廷颁给浙江惠兴女学堂“贞心毅力”匾额。
20日,外务部上呈《勋章赠赏章程》。
同日,朝廷命度支部右侍郎陈邦瑞、学部右侍郎李家驹、民政部左参议汪荣宝协纂宪法;以诚勋为广州将军,溥颋为热河都统,贝子溥伦为农工商部尚书;世续为资政院总裁,李家驹副之。
22日,朝廷以溥化为农工商部尚书。溥廷为热河都统。前以世续充资政院总裁,世续辞让此职。朝廷准以刘若曾充修订法。
23日,禁洋商运盐进口;改设英属槟榔屿正副领事官。
24日,邮传部尚书盛宣怀奏言,借日本正金银行一千万元,订立合同。
31日,命刘瑞恒为云南提督;裁稽察守卫处,设立管理前锋、护军等营事务处。三旗护军仍隶于内务府。
同日,陆军部奏:东三省测量局局员焦滇贿买秘密地图。下旨诛之。
程家柽于北京创办《国风日报》,驳斥清廷伪立宪行为,主张中央革命;陈耿夫创办《人权报》,田桐于北京创办《国光新闻》,亦提倡中央革命。
4月:
1日,清政府裁奉天省承德、锦西二县。
2日,裁四川省川北、重庆二镇总兵官。
3日,清政府颁布尽忠节、守礼节、尚武勇、崇信义、敦朴素、重廉耻六条军人训令。
7日,朝廷赏陆军各镇协统制、统领官何宗莲、李奎元等陆军副都统衔、协都统衔不等。
8日,吉林省疏浚图门江,航路达于海。
9日,命出使意大利国大使吴宗濂充专使,参加意国国庆典礼。
10日,革命党人温生才以炸弹击毙代理广州将军孚琦;温亦被捕殉国。
12日,以萨镇冰为海军副都统;赵尔丰奏改孔撤、麻书两土司为流官。
14日,实授张鸣岐为两广总督。
15日,度支部尚书载泽,与英、美、德、法四国银行签订一千万英镑借款合同。
16日,赏伊犁将军志锐以尚书衔,该处文、武各官均受节制。
18日,江苏、安徽、河南三省灾,命冯煦会同三省督、抚筹备春赈。
19日,世界禁烟会于荷兰海牙召开,清廷命出使德国大臣梁诚前往参加该会。赈济科布多、扎哈沁蒙古牧民灾。
20日,东三省总督锡良以病免职,调赵尔巽为东三省总督,并授予钦差大臣关防(印信),兼管三省将军事。
21日,命赵尔丰代理四川总督,王人文为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1911),字季和,汉军正蓝旗人。初任山西知府,受巡抚锡良赏识,随锡良入川。1906年充川滇边务大臣,在川边收复巴塘,实行改土归流制,将众土司改设三十余县。1908年任驻藏大臣,次年,率军入藏,屡次击败叛军。
23日,日本横滨华商,创办大同学校,清廷颁给“育才广学”匾额。
27日,黄兴率革命党之精英,发动广州之役,进攻两广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跑。其后,革命党人被击败,有七十二烈士壮烈殉国。是役又称黄花冈之役,系因事后,七十二烈士安葬广州黄花冈。黄花冈原名红花冈,为纪念诸烈士而改此名。孙中山对此役有高度评价如下:
“是役也,集各省革命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一搏,事虽不成,而黄花冈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也。”
自广州一役之后,各省已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清吏皆进入恐慌之地,而尤以武昌为甚……革命党人……死事之惨,以辛亥二月二十九日围攻广州督署之役为最,吾党精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而泣鬼神,与武昌之役并等。
此前诸次起义接连失败后,孙中山进而组织筹划,并于上年11月13日在南洋槟榔屿举行秘密会议,决定发动此次广州起义。尔后孙中山即组织同盟会总部各干事,在南洋、北美各地积极筹款,欲一举而占领广州,迅速扩展力量与地盘,倾覆清廷。至本年4月8日,自海外汇至香港之筹款为最充足之一次,约为十余万元。同日,香港统筹总部开会,决定起义日期为4月13日,分十路攻占广州,以后又因温生才刺杀广州将军孚琦,改期为4月26日,之后又以等候军火,改为4月27日,起义总指挥为赵声,黄兴副之。十路军,每路均由敢死队组成(全数为八百人):(一)黄兴,率南洋及闽省同志百人,攻督署,杀两广总督张鸣岐。(二)赵声,率苏皖同志百人,攻水师行台,杀李准。(三)徐维扬、莫纪彭,率广东北江同志百人,攻督练公所。(四)陈炯明,率民军及东江同志百人,防截旗界,兼占顺德、大北两城。(五)黄侠义、梁起,率东莞同志百人,攻警察署、协署。兼大南门。(六)姚雨平率百人占领飞来庙军械局,攻小北门,延入新军。(七)李文甫,率五十人入旗界,攻占石马槽军械局。(八)张醁村,率五十人占领龙王庙高地。(九)洪承点,率五十人,破坏西槐二苍炮营。(十)罗仲霍,率五十人破坏电信局。另设放火委员若干人,先入旗界租屋九处,于必要时放火焚烧,扰乱军心;胡毅生、黎仲实等运输军械;女同志徐宗汉(黄兴夫人)、陈淑子(胡汉民夫人)负责秘密配送军火。此外设立制弹机关,由喻培伦、李应生兄弟任之。此时,孙中山正在北美加拿大讲演、宣传和募捐款项。4月20日,参加起义之革命党人陆续潜入广州。23日,黄兴自香港抵广州,并于离港前留绝命书于海外同志。张鸣岐亦知革命党行将起义消息,立即调巡防营入城戒备,欲待起义发动后,一网打尽。因此,有人提议延期起义。黄兴坚持不可延期,但又怕进入广州革命党人较多,易被发觉,遂电告香港胡汉民,阻党人续来广州。26日,广州已有秘密机关被破坏,陈湘、饶辅廷被捕。因此,林文、喻培伦坚决反对延期,主张立即发动起义以自救。陈炯明、姚雨平也反对延期。黄兴遂决定按期于4月27日午后5时半起义,并临时变更原十路军为四路军:陈炯明率八十人攻教练所;姚雨平仍旧;胡毅生率二十人守南大门;黄兴率队进攻督署。同时通知香港胡汉民,令参与起义同志一齐来广州。胡汉民、谭人凤也拟一齐到广州,并由谭人凤与林直勉通知黄兴,延期一日起义。
本日(27日)上午广州革命党人齐集小东门机关部,由港乘早轮来广州之海防革命党人,亦到场,花县党人亦到,共一百七十人。朱执信亦到场;赵声、胡汉民拟于本日晚抵广州。谭人凤先抵机关部,向黄兴传达延期举义之建议。黄兴急得顿足曰:“老先生毋(勿)乱我军心!”谭见状,乃整装要枪,决定参加起义,被黄兴阻止。陈炯明则以香港机关意见,擅自延期至28日行动,不与黄兴同时举事,亦不通知黄兴。下午5时半,黄兴按时发动,率队由小东门向督署进攻。手执枪械、炸弹,以臂缠白布为号,并吹号角前进,顺利攻入督署,与守军激战,但张鸣岐已逃走,寻之不见,黄遂火烧督署,然后率队出署,分成三路,奔向大南门,路遇李准部清军,激战中,多人伤亡,林觉民受伤被俘殉国。
喻培伦一路,有饶国梁、熊克武、但懋辛等,主攻督练公所、莲塘街口,激战至夜9时,又折转大石街,再退出小北门,与警察相遇,仓促激战,喻培伦被执殉国。
徐维扬一路,所部四十人,复分军二路:一路阻击观音山之敌,一路进击水师行台,经过一场激战,伤亡颇多,徐退至三元里时,仅余八人。
此役党人被执就义者共三十一人。黄兴负伤后,辗转出城,至胡汉民家,与徐宗汉相逢,大哭不止,后于4月30日返港。胡汉民、赵声抵广州时,起义已经失败,亦乘夜返回香港。
此役失败后,清吏于5月1日命令收拾各处尸骸,共有七十二具(后陆续又有增加)。党人潘达微、巨绅江孔殷共谋安葬七十二烈士于红花冈。潘将“红花冈”改名为黄花冈,以“红花冈”之名不太适宜。以后又不断查出该役殉难烈士遗骸。因而七十二烈士名单之外,又有增补名单(见附录一)。
本年4月至5月间,不过四十天时间,清廷借外债骤增二亿元(约数)。其中最主要之借款为:币制实业借款,向美国各银行共借一亿元,年息九厘(交付95%实数);整顿铁路借款,向日本借日金一千万元,年利五厘(实交付借款为95%);汉、粤、川铁路借款,向英、德、法、美四国借款六百万英镑(六千万元),年利五厘(实交借款95%)。如有不够,四国答应第二次借款。
5月:
1日,湖南巡抚杨文鼎以湖南人民反抗活动不断,奏请缓裁湘省绿营与防军。朝廷准奏,命该抚暂缓撤绿、防二军。
2日,江苏谘议局与两江总督张人骏为争预算而起冲突,全体谘议员辞职。
4日,赏留学毕业生锺世铭、汪羲芝等法政科进士、举人、工科举人不等;宣布为改定币制振兴实业,特借英美德法四国及日本银行款,并命有关部门竭力慎节,不得移作别用。
5日,给事中(台谏官,与御史为同类)石长信上奏将铁路干线收归国有,支线仍归商办。
6日,东三省总督赵尔丰奏请用人行事便宜从事。朝廷同意。
7日,奏裁山东抚镇各标营官弁近百人。下部议复。
8日,为内阁官制事,朝廷特发谕旨:内阁官制十九条,尚属周妥,(内阁办事暂行章程》十四条亦属可行。著将内阁官制颁布,照此钦定阁制,设立责任内阁,依照暂行章程,先行试办。弼德院官制亦同时颁布。内阁设国务总理大臣一人,下设外务大臣、民政大臣、度支大臣、学务大臣、陆军大臣、海军大臣、司法大臣、农工商大臣、邮传大臣、理藩大臣。以上该等国务大臣,辅弼皇帝,担负责任。总理大臣为国务各大臣之领袖,“秉承宸谟(帝旨),定政治之方针”。
授庆亲王奕勖为内阁总理大臣,大学士那桐、徐世昌为协理大臣(副总理大臣)。以梁敦颜为外务大臣,载泽为度支大臣,载洵为海军大臣,绍昌为司法大臣,溥伦为农工商大臣,盛宣怀为邮传大臣,善耆为理藩大臣。内阁总理大臣、协理大臣均充宪政编查馆大臣。
史称此内阁为皇族内阁。奕勖(1838~1917),满洲正黄旗,姓爱新觉罗,道光之子,受封为庆亲王,与光绪之父奕为同胞兄弟。光绪之弟摄政王载沣为其亲侄。1884年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1900年与李鸿章同任钦命全权大臣,与八国联军议和。1901年经手订立《辛丑条约》。1903年,任军机大臣。1911年“皇族内阁”成立,任内阁总理大臣。内阁阁员,多为皇族,而由奕勖任总理大臣,故称皇族内阁。从监国之摄政王到总理大臣奕勖,均为道光之子孙。加之宪法规定大权归于朝廷,则立宪之论,未能取信于国人。奕勖复卖官纳贿,贪赃枉法,廷臣参之不倒,反受斥责。辛亥起义后,力主起用袁世凯,后在袁要挟之下,同意清帝退位。
同日,设弼德院,以陆润庠为院长,荣庆副之;裁内阁军机处和会议政务处。旧设之内阁大学士、协办大学士立档于翰林院,内阁学士以下官,尽予裁撤。设立军谘府,参议军事。载涛、毓朗均授为军谘大臣,并命拟订府制;命陈夔龙、张人骏、瑞澄、李经羲与宪政编查馆大臣商订各省官制。
9日,为重申禁烟令,朝廷谕民政部、度支部、各省督抚,克期禁绝鸦片。
同日,清廷特发谕旨:铁路干路收归国办国有;支路仍归商办(参见本月5日记事)。并将其抵押给四国银行团,换取贷款。此举致使商股投资受到损害,引发四川保路运动之大爆发。
此谕旨曰:干路均归国有,定为政策。所有宣统三年以前各省分设公司集股商办之干路,延误已久,应即由国家收回,赶紧兴筑。除支路仍准商民量力酌办外,其从前批准干路各案,一律取消。至应如何收回之详细办法,由度支部、邮传部,禀遵此旨,悉心筹划,迅速请旨办理……如有不顾大局,故意扰乱路政,煽惑抵抗,即照违制论。(《宣统政记》)
11日,吉林省城大火历一昼夜始息。城内官钱局、陆军粮饷局、高等审判厅、检察厅、财政局、官书局、图书馆,均片瓦无存;监狱烧毁殆半,以度支司署尤甚。民居、衙署、街市被焚情形甚重,小民困苦之极。清廷命发库银四万两赈济之,并妥为抚恤,不令失所。同时斥责吉林巡抚陈昭常疏于防范,咎无可辞,命交部议处,仍令陈认真稽查弹压,不令别滋事端。失火原由与办理情形,要求官员查明具奏。
15日,因湖南绅董反对铁路国有,群情激愤,连日开会,势不能禁,湘抚杨文鼎特致电邮传部,说明情况,请求缓行。电谓如不缓行(铁路国有),必酿大患,若操之过激,祸患立至。同日,川汉铁路公司董事会亦致电邮传部,要求收回成命,仍归商办。次日,邮传部盛宣怀即电告湖广总督瑞澄,铁路国有政策,万难更改。
17日,资政院奏请将借款、预算两事由该院会议。诏不许。
18日,起用端方以侍郎候补,充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为本年调集禁卫军与近畿各镇在永平府大操,派冯国璋充东军总统,舒清阿充西军总统。
湘省谘议局会同千余名绅民到湖南巡抚衙门请愿,要求收回铁路国有成命。并发散传单。杨不接见,急电武昌,要求援兵。武昌即派军舰两艘增援。
19日,恭亲王溥伟以病免禁烟大臣职,以顺承郡王讷勒赫代之。
20日,清廷宣布铁路国有后,四国银行团始答应借款。本日,邮传大臣盛宣怀与英、德、法、美四国订立借款合同。
21日,罢庞鸿书职,以沈瑜庆为贵州巡抚。
22日,为川汉等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后股金事,清廷再谕:铁路干路收为国有,并已派端方督办粤汉、川汉二路。自降旨之日起,所有川湘两省租股一律停止,其宣统三年四月以前已收之款,命邮传部督办铁路大臣,会同该省督、抚,详细查明,妥拟办法奏闻,总不使有丝毫亏损,以致失信吾民。倘地方官有隐匿不报者,一经发现,立予严参不贷。命该督、抚迅即刊刻誊黄(告示)遍行晓谕,以示朝廷体恤民艰之至意。本月末,杨文鼎奏:“自铁路干路收归国有后,湘省群情汹汹,哗噪异常,遍发传单,意在煽动”。谕旨日:湘省民情浮动,易滋事端,著该抚严行禁止,剀切晓谕,不准刊单传布,聚众演说。倘有匪徒从中煽惑,扰害治安,意在作乱,准如所拟,照乱党办法,格杀勿论。责成该抚,认真防范,消患未萌,毋稍姑息,设有疏虞,酿成重案,定惟该抚是问。(《宣统政记》)
安徽巡抚朱家宝奏:“江淮交汇处夙为匪党出没之区,比岁告饥,盗风尤炽”,奏请对盗案以军法从事,仍治死罪。允行。
26日,将税务司所属之邮政机构,归邮传部管理。
30日,朝廷采纳湖南省籍京官大理寺少卿王世祺奏言,停湖南因修铁路抽收之房捐及米盐捐。杨文鼎代奏湖南谘议局呈,谓湘路力能自办,不甘欠债。遭朝廷严斥。
同日,抚恤墨西哥华侨。
6月:
1日,裁广西绿营都司、守备以下军官及马、步兵。
盛宣怀与端方奉清廷5月23日至25日诏令,联衔电告川督王人文,指明不再发还已用去之商股款项。此电一到,川民认为清廷不但夺路,而且夺款,势不能忍,于是纷纷组织团体,致四川保路风潮,一发而不可收。3日,清廷以赵尔丰任四川总督,准备以武力镇压之。中旬,邮传部命各省电报局拒发有关保路运动之电报。川、湘、鄂、粤四省绅民更为激愤。四川铁路公司召开股东临时大会,并全体到总督府门前要求清廷收回成命。该次会议成立了四川保路同志会。
2日,山东省兖州、沂州、曹州等地灾。发帑银(国库银)三万两赈济之。
铁路干线国有引起四川绅民不安,以致函电纷驰,护理四川总督王人文代谘议局奏请暂缓接收铁路。下诏切责之,仍命照常刊刻告示,遍行晓谕。
3日,命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任四川总督,欲以强力镇压保路运动。
4日,免珲春贫苦旗丁承领荒地银。
7日,廷试留学毕业生进士江古怀等,授官不等。
11日,起用那桐,授文渊阁大学士。
14日,孙宝琦奏请宗室支系不宜问政。遭斥。
15日,因收回铁路事,广东省绅民倡议不用官发纸币,持票取银。特谕两广总督张鸣岐予以“防范”。
16日,资政院上奏修改《速用学堂章程》。
17日,度支、邮传二部会奏川、粤、汉干路收回办法,请收回粤、川、湘、鄂四省公司股票。由该部特出“国家铁路股票”换给,粤路还六成,湘、鄂路照本发还;川路宜昌实用工料之款四百余万,给予国家保利股票;其现存七百余万两,或仍入股,或兴实业,悉听其便,但不发还。清廷命端方速赴三省会同各督、抚,照此实行。
端方(1861~1911),字午桥,满洲正白旗人。历任巡抚、总督。1900年任布政使代理陕西巡抚。以取信于西太后,升湖北巡抚,代理湖广总督、两江总督。1905年出国考察,建议预备立宪。1908年免职,1911年任川汉铁路大臣,率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于资州为新军击毙。遗著有《端忠敏公奏稿》、《匐斋吉金录》。
四川保路同志会成立,会长蒲殿俊,下设总务、文牍、演讲、交涉四部,江三乘负责总务;蜀报主笔邓孝可任文牍;谘议局议员程荣度负责讲演部;谘议局副议长罗纶负责交涉部。并制定会章九条。旋有川人发行《保路》三日刊,并编印小册子。劝乡中父老团结一致,争回路权。7月23日,湖北谘议局邀请四川代表,商议联合湘、粤股东,要求清廷收回成命。会议并决定派代表入京,要求收回路权,不承认丧权辱国之外债。继之成都各街巷纷纷成立保路分会。代表萧湘、刘声元到京后,上书摄政王,要求严惩盛宣怀,但为门役所阻。不得已跪在地安门等待摄政王载沣路过时呈上控书。载沣却令步军统领衙门将二人究办。步军衙门释之。二人再上书奕勖,旋被遣送回籍严加管制。
丁宝铨以病免职,以陈宝琛为山西巡抚。
同日,命于式枚总理学馆;同日,王人文上奏朝廷,弹劾盛宣怀卖国误民,请求收回成命。此时革命党人朱人洪等,赶到省城,与成都革命党人联络,决定利用此机会,发动起义。
23日,内阁奏陈内阁属官官制、法制院官制。下诏颁布之。内阁设承宣厅与制诰、叙官、统计、印铸四局,设阁丞、厅长、局长各官及内阁法制院院使。
同日,裁撤宪政编查馆、吏部、中书科、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等机构。
24日,翰林院进呈《康熙政要》(章棂编纂)。
26日,命资政院会同内阁改订院章。赈湖南武陵、龙阳、益阳三县水灾。保定陆军军械局火药库、陆军第二镇演武厅火药库大火。
7月:
5日,都察院代奏:各直省谘议局议员请另行组织内阁。朝廷不许。谕曰:黜陟(升降取舍)百司,系君上大权,议员不得干涉。
9日,安徽水灾。
10日,清廷以荣庆为弼德院院长,邹喜来副之;免陆润庠禁烟大臣职、陈宝琛山西巡抚职,均以侍郎候补;免伊克坦都察院副都御史职,以副都统记名;裁兼管顺天府尹。
11日,皇太后派陆润庠、陈宝琛教授宣统,并派伊克坦教满文。以陆锺琦为山西巡抚。
12日,赵尔丰奏收复巴塘、得荣地方,户民请纳粮税;浪庄寺喇嘛千余人,愿还俗。又奏:巴塘临卡石户民归顺,拨隶三坝厅管理。
15日,丹噶尔厅及西宁县民众反清,清军击散之。首领李旺、李统春等被杀。
清政府设立典礼院,院设掌院大学士、副掌院大学士、学士、直学士各官,以李殿林为典礼院掌院大学士,郭曾炘副之。此机构系由礼部而改。
21日,因收铁路干线国有,及盛宣怀、端方会同度支部奏定以武力对付川人之办法,四川绅民罗纶等二千四百余人,呈请裁察。王人文代奏。谕曰:一再渎奏(以言犯上),切责之。
清廷增设中国驻荷属爪哇岛总领事,泗水、苏门答腊正领事。
23日,湖南常德府大雨河溢,浸淹县属冲坏田庐。发库银六万两赈之。
25日,与英国续订禁烟条约,重申严禁,并谕中外切实奉行。
28日,命宝熙充禁烟大臣。
29日,恩寿以病免,以余诚格为陕西巡抚。
31日,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在上海北四川路湖北小学成立。总会长虚位,庶务为陈其美,财务潘祖舜,文事宋教仁,交通谭人凤,会计杨谱笙。
8月:
1日,安徽大雨,江潮暴发,滨江沿河各州县被淹。发库银五万两赈济之。
4日,川中革命党人龙鸣剑、王天杰、陈孔伯联络四川袍哥首领秦载赓等,于资中罗泉井开会,决定成立保路同志军,乘机起义。并议定本月在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发动。外以保路为名,内以革命为实。革命党人加入保路同志会后,对立宪派议员之软弱态度进行反驳,鼓动群众反清;会党中人也均加入保路同志会。在革命党人促动下,革命派与立宪派合作,形成共同反抗清政府之革命大潮。
5日,成都川汉铁路公司举行股东大会。举颜楷为会长,张澜为副会长,提出奉光绪谕旨,川路仍归商办。赵尔丰到会监督,同情大会决议,并代奏朝廷,建议收回成命。
8日,调余诚格为湖南巡抚,杨文鼎为陕西巡抚。
11日,命贝子溥伦、镇国公载泽会同宗人府纂拟皇室大典。
13日,革命党人陈敬岳、林冠慈以炸弹行刺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李受伤,林当场殉国,陈被捕就义。
14日,朝廷命载振、陆润庠、增祺、陈宝琛、丁振铎、姚锡光、沈云沛、诚勋、清锐、朱祖谋充弼德院顾问大臣;国务大臣奕勖、那桐、徐世昌、梁敦彦、善耆、载泽、唐景崇、荫昌、载洵、绍昌、溥伦、盛宣怀、寿耆及宗人府宗令世铎、总管内务府大臣奎俊、继禄俱兼任弼德院顾问大臣。
15日,朝廷调善耆为理藩大臣,凤山为广州将军,寿耆为荆州将军。川路股东会会长颜楷等,呈劾邮传部,由赵尔丰代奏。不报(留中)。
18日,端方与瑞澄电奏内阁,称四川保路同志会,名为争路,实则心怀不轨,另有阴谋。
23日,此电内容传到川汉铁路公司,一听此电内容,全场哗然,均以为清廷要攻打四川。四川保路同志会立刻召开紧急大会,到会者数万人,报告清政府对待保路运动之恶劣态度。当即通过全省罢市、罢课决议。
24日,成都各街巷皆奉光绪之万岁牌位。并发表宣言,维护宪法尊严,拒绝纳税,反对不以法律借外债和铁路国有。
25日,清廷命赵尔丰严行镇压川民保路运动。赵则上奏不敢孟浪从事。
19日,朝廷命裁各省府治首县(知府治所所在之县),设置地方审判厅。
23日,内阁请修订法规。
本月:江苏、江西、浙江、湖南、奉天、黑龙江大水。汉阳大火,水、陆并焚,陆上被焚屋八千余所,水中被焚之船,亦有千余艘,死者百余人。
30日,因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后,川民大哗,相率要求朝廷收回成命,赵尔丰上呈川民要求收回铁路国有成命奏章。清廷谕曰:“铁路收归国有,系为减轻小民负担起见,迭经降旨宣布,乃川民仍多误会,相率要求,其词虽激,其愚可悯,朝廷亦何忍重负吾民,著邮传部,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将路款轇轕妥速清理,明示办法,以释群疑。赵尔丰身任疆圻,保卫治安是其专责,务当仰体朝廷爱民之隐,剀切开导,设法解散,俾各安心静候,照常营业。倘或办理不善,以致别滋事端,定惟该督是问。”
又谕成都将军玉崑等:该将军等务当协力维持,妥筹应付,毋使滋生事端。
9月:
1日,朝廷命湖广总督瑞澄、两广总督张鸣岐、四川总督赵尔丰、湖南巡抚余诚格,各于所辖之境,会办铁路事宜。川汉铁路公司股东会议决议:自本日起,不纳正粮不纳捐输;通告全国,声明川省不承认外债;全川不买卖房地产,停止契税。
2日,清廷命端方带兵入川。
5日,川人朱国琛撰印《川人自保商榷书》,广为散发。其中斥责清政府贿赂公行,贪赃卖国,以镇压人民为得计。
瑞澄(?~1915),字莘斋,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琦善之孙。1909年任巡抚,旋升湖广总督。1911年奉命会办川汉、粤汉铁路事宜,于武汉严厉镇压革命党人。武昌举义后,瑞澄逃至上海,居四年而卒。
2日,朝廷谕旨:现在四川民情浮动,关系地方大局至重,命端方迅速前往四川认真查办,又谕:电寄代理四川总督赵尔丰:据端方电奏,川中倡言废约,事变迭生,现已有罢课、罢市之举,由此变本加厉,焚香设坛,诵经习拳之事,必将接踵而起。瑞澄所奏亦同。此中难保无“匪徒煽惑”。命赵尔丰“禀遵迭次谕旨,切实弹压,迅速解散,毋任日久酿乱。倘或养痈贻患,致滋事端,定治该署(代理)督以应得之罪”。
4日,因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人心激愤,形成保路风潮,其势迅猛。清廷为防范起见,派兵入川,谕令提督田振邦严束所部营伍妥为弹压;促端方带兵,迅速入川镇压保路风潮。赵尔丰、玉岜等见此风潮剧烈,率众属员奏请将路事交资政院议决,仍归商办。朝廷不许,仍严责赵尔丰等弹压民众。
6日,江苏各属大雨,圩堤溃决,田禾尽淹,朝廷发帑银四万两赈济之。同日,永定河亦决。
端方入川,水陆新旧诸军,均为所调遣;调陆徵祥为出使俄国大臣,刘镜人为出使荷国大臣。
8日,清廷命赵尔丰严厉镇压保路风潮。先有电奏,“川人因路事久不解决……竟敢存心叵测,实行抗粮抗捐,并出有《川人自保商榷书》,其中条件隐含独立,尤为狂悖”。朝廷谕旨云:该署督前奏川人抗粮抗捐等情,已属目无法纪,现又妄言自保,意在独立,尤属罪无可逃,著赵尔丰迅速查拿。如得有狂悖不法确据,实系形同叛逆,无论是否职官,即将首要人犯,先行正法。并妥速解散,胁从无任蔓延为患。
又谕:永定河漫溢成灾,直督陈夔龙请饬苏皖筹赈大臣迅拨银十五万两,以资急赈之用。令盛宣怀酌量拨发。又谕:两江总督张人骏等,因江苏各属大雨成灾,极为严重,奏请颁发恩帑三十万两。由度支部速议具奏。
9日,上午,赵尔丰、端方以开会为名,诱捕保路运动领导人蒲殿俊、罗纶、张澜等九人;下午,成都市民数千人聚集督署,环跪痛哭,并有妇女和小学生数十人亦参与其中,请求释放蒲氏等,赵尔丰即令防营对群众开枪射击,当场死三十三人,践伤者,不计其数。人心大愤。次日,成都及各州县,民团纷纷起义。革命党人和保路同志军也相应而起,约有数万人,将成都围困,清军闭门固守,兵民互战,死伤甚众。革命党人曹笃与朱国琛在大木板上书写“赵尔丰先捕蒲、罗,后剿四川,各地同志从速自保自救”,放到江中,一时间传遍沿江地区,一、二日间,同志军与革命党人相结合,各县都有,多者千人,少者数百人,均奔赴成都。至9月17日,同志军与清军战于红牌楼,愈战愈勇。此后,各地同志军均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相号召,全川形成反清革命大潮。蒲殿俊(1875~1935),字伯英,四川广安县人,光绪朝进士,后留学日本。1909年任四川谘议局局长,1911年当选四川保路同志会会长。
10日,宣统末帝入学读书,大学士陆润庠、侍郎陈宝琛授读,副都统伊克坦教满文。
四川旅京人士以争路权开会,并具呈资政院(上呈文于资政院)代奏,清廷则急命逮捕其代表刘声元,解送回籍,交地方严加管束。
同日谕学部:令各学堂认真约束学生,照常上课,不准随意出堂,干预外事。并命民政部,加意弹压,如仍有开会演说纷递呈词者,立即劝阻解散,倘或不遵,即行分别拿办。
12日,湖北文学社与共进会在雄楚楼十号刘公住宅召开联席会议,成立起义最高联合机关,准备起义,欲一举推翻满清政府。共推蒋翊武为湖北革命军总指挥,王宪章为副指挥,孙武为参谋长,张廷辅、蔡济民、刘复基、祝制六、彭楚藩、蔡大辅、徐达明、罗良骏、杜武库、黄驾白、陈孝芬、杨载雄、王华国为军事筹备员。总指挥部设于武昌小朝街八十五号之文学社总机关内。另设政治筹备处于汉口。刘公为总理;孙武、潘善柏、李春萱为常驻筹备员;居正、胡瑛、李亚东、李长龄、邢伯谦、牟鸿勋、张浩、杨时杰、杨玉如、詹大悲、何海鸣、张节、汤仁三、查光佛、梅宝玑、龚霞初、蔡大辅、刘复基、陈洪为政治筹备员。又推举居正到上海迎接黄兴、宋教仁、谭人凤到湖北主持起义大计。此时共进会会员中,有新军军人一千四五百人;学界人士为四百人左右;会党中人四千人左右(不太精确)。
会议还决定:武昌举义时,唐牺之、曹子青起义于荆宜地区;黄维汉、章裕坤占领襄樊。
会后即开始准备起义各事项。
14日,清廷命前两广总督岑春煊赴四川会同赵尔丰办理“剿抚”事宜。
16日,监国摄政王载沣检阅禁卫军。
20日,命赵尔丰,将反清力量迅速击散,仍分别良莠“剿抚”,胁从者免予追究。
21日,波密番众归顺朝廷。
23日,总税务司赫德卒,追赠太子太保衔。予已故成都将军、前伊犁将军马亮于伊犁建祠。
24日,湖北文学社、共进会再开联席会议于武昌胭脂巷,到会者共六十余人,由共进会孙武主持,决定10月6日(旧历八月十五日)举行起义。总司令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并即时通知湖南焦达峰及时响应。同时统编义军:十人为一分队,三分队为一支队,三支队为一大队。各大队设大队长一人、副队长二人。大队长以总代表身份任指挥官,共有九个指挥官。以下各级军官,由总代表任命。午后1时结束会议。午后2时,忽有驻南湖炮队三营正目(第八标)和士兵等多人因吃酒与排长发生冲突,几乎发生暴动。八月十五日起义计划暴露。连日汉口各报,又均载八月十五日杀鞑子史话,一时间,清吏人心惶惶。湖广总督瑞澄决定提前至八月十四日过中秋节,并规定中秋节这一天,不准士兵出外;并由第八镇统制张彪,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实行特别戒严。因此,八月十五日,平静无事。原起义计划破产。
本月,清政府赈浙江、湖北、广东、山东、福建等地灾。
10月:
1日,裁直隶督标、提标与通永、天津、正定、大名、宣化各镇标官弁马步守兵;提督依旧。
3日,江南提督刘光才以病免职,调张勋代之;以张怀芝为甘肃提督。
4日,清政府议定国乐。词曰:“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地滔滔。”
7日,置盐政院,设大臣以下官职;裁撤盐务处,命载泽兼任盐政大臣。
9日,蒋翊武自宜昌抵武昌,与刘复基等共同召集武昌新军各标、营同志开会讨论起义计划,并决定起义后之临时政府人选:
总理:刘公。
军务部:正长孙武,副长蒋翊武、高尚志。
参议部:正长蔡济民,副长徐达明。
内务部:正长杨时杰,副长杨玉和。
外交部:正长宋教仁,副长居正、刘复基。
理财部:正长李春萱,副长张振武。
调查部:正长邓玉麟,副长彭楚藩。
交通部:正长丁立中,副长王炳楚。
起义具体时间尚未确定。本日(9日)上午10时,孙武在汉口俄国租界宝善里十四号机关部装备炸弹爆炸,机关被破坏,孙武等走避,但党人名册、旗帜、印信均被清吏抄走。情势万分紧急,蒋翊武即以临时总司令名义,决定于当夜12时发动;以湖南新军八标炮队鸣炮为号,由杨洪胜负责运送子弹至各营。
刘公(1881~1920),湖北襄阳县人。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亚同文书院,暗中鼓吹反清革命思想。平时最喜看革命书刊,如陈天华之《警世钟》、《猛回头》等,并将其刊印数万册,输入国内。同文书院毕业后,人日本东斌学堂,专攻军事。1905年与孙中山相见,参加中国同盟会,并协助孙中山创办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出巨资以成。1906年,奉孙中山之命返国发动武装起义,旋因事泄而失败,又返回日本,1910年归国。
湖北军政府建立后,刘任军政府总监察。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刘任湖北军政府北伐军左翼总司令,自襄阳出发,旋停止北伐,所部被黎元洪收编。袁世凯窃位后,受黎元洪排挤。任北京总统府高等顾问。二次革命失败后,保护众多同志。1915年,于汉口通电反袁称帝;袁死黎继,刘入京任原职。1917年参加护法之役,转战入川。后因肺病日重,被劝赴上海治病,1920年12月,逝世于上海。同年追赠上将。1928年,国民政府予以公葬。
蒋翊武(1885~1913),湖南省澧县人,农家子弟。1903年于县立高等小学堂毕业,升入常德师范。1904年秋,黄兴等谋于长沙起事,派宋教仁至常德联络同志,蒋得与宋结识,并参与准备工作。起事失败,蒋被开除学籍,乃与刘复基专事革命工作,并于常德祗园寺设立革命机关,旋因清吏追踪日紧,移居上海,于中国公学肄业,并与同志杨卓林刊行《竞业旬报》,鼓吹革命。未久,杨被害,蒋归故里躲避。1909年秋约刘复基至武汉,投入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当兵,时军中已有群治学社,蒋加入该社,积极进行革命活动。1910年,群治学社改为振武学社。1911年2月振武学社又改为文学社,蒋翊武被推为社长。
此时,刘公、孙武所领导之共进会亦于湖北新军中发展会员,于是两革命团体合作共进。公推蒋翊武担任联合起义总指挥。
蒋之为人“谦以待人,恭以待己,急人之难,纳人之言”。
孙武(1880~1939),湖北夏口人,祖父为太平天国干天延官位,父任清军游击之职。湖北武备学堂毕业,任清新军教练、队官,后去日本,1908年回国。1909年,于香港见胡汉民等,经介绍加入同盟会。1910年回武汉,参加共进会活动,主张于武汉发动新军起义。武昌起义后,任湖北军政府军务部长。对黄兴有嫉意,不支持其工作。汉阳失陷后,武昌危殆,刘公守城。孙多加阻难。1912年1月赴上海,谋南京临时政府陆军次长职位,黄兴亦予以拒绝。遂返回武汉,迁怒于孙中山,组织民社。与同盟会对抗,拥黎元洪为民社社长。并扬言,宁承认北京政府,不承认南京政府。后任袁政府总统府高等顾问,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袁世凯称帝,授孙武为参政院参政。孙接受之。数年后,孙回湖北,任湖北地亩清查督办。北伐军抵武汉,将孙之财产作为逆产没收。旋退居北京,受比丘戒。1935年11月,殷汝耕曾拉孙任职,孙予以拒绝。1939年11月10日病逝于拈花寺。
10日,武昌新军举义,占领武昌,组织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前一日(9日),杨洪胜为准备起义运送子弹到各营。运送途中,在工程第八营门口被发现,清弁目即派人尾随,杨即以炸弹阻挡,及其抵寓后,又因失误被炸伤,而被拘捕。当此之时,蒋翊武、刘复基、彭楚藩正于小朝街机关部等候发动起义,刘、彭与龚霞初、牟鸿勋被捕,蒋逃脱。各营党人则枕戈待命,而炮队至于晚间,因未及时得知起义时间。仍寂然未动。本日(10月10日)拂晓,刘、彭、杨三烈士就义于武昌督署门外。清吏杀三烈士后,立即按册查人,发现革命党中多为军人,即行特别戒严,令各标封锁营门,不准士兵出入,不准交头接耳,并立即宣布逮捕革命党人,如有附和革命者,杀勿赦。各标营革命党人见此危状,不得不死中求生,乃于上午10时许,吃过早饭后。由第八镇工程兵八营后队之熊秉坤、金兆龙等,召集该营党人代表密议,谎称奉总机关命令,由该营首先发难。熊并谓众曰:“如其坐而待捕,不如奋起一击,即所谓反也死,不反亦死,吾辈要死,死于泰山得矣。况死中得以求生,亦未必不能一举而成功,遂吾辈平素革命之大愿矣。”徐少斌复起而言曰:“熊代表所言,斌极赞成。”即决定下午3时发动。众又以无子弹,难以起义,熊即约定以枪刺杀长官,带其队伍,用以作战。众即散去分头通知各同志。正巧本日上午由熊秉坤所在排接班守卫,一排之众,可以人人带枪,由值班棚目统带,但仍无子弹可用。正当此际,本排二棚同志吕功超进言,自家有子弹二盒可用,即予取回。又有排长亲信二人,负责盗出子弹二盒,共得四盒子弹。熊见此况,欢喜若狂曰:“有此足矣”,立即命金兆龙分发各同志。此时已是正午12时,大雨如注,熊等二人即穿雨衣往各营通知,后因该营晚操迟迟不下,又改为晚11时发动,其他各营仍如前约(但未及时发动)。晚9时,熊秉坤鸣枪带队直趋楚望台;驻唐角之炮队十一营、工程十一营同时行动,火烧营房;辎重十一营亦响应,由炮、工、辎总代表余凤斋统一指挥此三个营。炮队十一营攻武胜门;工、辎两营予以掩护。守通湘门之第三十标代表张鹏程见唐角起火,并闻枪声,亦率队直趋楚望台,与工程兵第八营联合,占领楚望台,打开军火库,分发子弹。第二十九标排长蔡济民、李达武、李济臣等,闻枪声整队由保安门进攻督署;第三十标排长吴醒汉、徐达明、方维、陈伟、钟仲衡,亦带队占领蛇山;测绘学堂学生则临时自发参加起义,驻守通湘门、楚望台;钟仲衡、卢雅卿率队出中和门,迎接南湖炮队,同驻楚望台。马队八标徐国钧、黄冠群,亦闻声率队入城,参加起义,巡逻各城门,传递战讯;第三十二标代表单道康、孙昌福,亦率留守部队由保安门入城,协同第二十九标进攻督署;第四十一标第三营代表阙龙、胡培才、李文灿、邹栋、王世龙、顾鸿、梁栋、柳涤凡、李必胜、郑继周等,争取到队官胡廷佐参加起义,第二营廖湘云、姚钧亦争取到队官李铭鼎参加起义,由阙龙、廖湘云指挥该两营同志协攻督署。第三十一标代表江国光率队守卫宾阳门、忠孝门。
清总督瑞澄闻变召第八镇统制张彪急商对策,并用电话调兵,但各标营无一应者,只有辎重第八营奉命分守各街口顽抗。瑞澄和张彪经激战后仓惶逃入“楚材”军舰,起义军占领总督衙门,继而蛇山、凤凰山炮台合击湖北布政使衙门,清布政使联甲逃走,武昌全城光复。
武昌光复后,刘公(原推为都督)尚在汉口,刘英(原推为副都督)远在京山,蒋翊武总司令亦避走出城,而实施起义党人,又均为排长以下军人,资历太浅,不堪重任。11日,天将拂晓,熊秉坤等即推举队官吴兆麟暂为主持。上午10时,到咨议局商讨推举都督之事,由谘议员刘赓藻建议,请出第二十一协协统黎元洪出面主持。下午1时40分,共同推举黎元洪出任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黎答应并签署安民告示。革命军总指挥为吴兆麟。
同时组建谋略处,举十五人为谋略员,议定事项十四条。
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新国号称中华民国(第二项)。(二)五族共和(第三项)。(三)国旗五色:红、黄、蓝、白、黑(第四项)。(四)以黎元洪为湖北军政府都督,布告四方(第六项)。(五)移檄各省,照会各国领事,宣布清政府罪状(第七项)。(六)致书清政府(第十一项)。(七)布告汉族同胞之为满清将士者,促其觉悟(第十二项)。(八)军政府暂设参谋、军务、政务、外交四部(第十三项)。(九)设立招贤馆(第十四项)。
安民布告,以孙中山之《革命方略》为根据。
武昌起义成功后,中国同盟会立即发表宣言,其文词激越,脍炙人口(全文见卷尾附录)。另一篇“团结同志宣言”,强调民权、民生二主义,才是革命最终目的。
熊秉坤(1885~1969),湖北江夏(武昌)人,祖父为木材商人,父亲早逝,家道中落,当商店学徒为生。后弃商投军。1911年7月,熊于胭脂巷胡祖舜家中讨论革命进行方法时,杨玉如问如何进行,熊当时表示说:
“军队势力最大,军队一动,莫敢反对,事即易举;如会党、学界先动,军队不应,甚或反对,势必瓦解。”杨极以为是。9月。熊致书孙武说:“先宜调查各省情形,再定起事计划,起事时,宜令第四十二标代表断黄河铁桥,据武胜关以守。起事宜于夜间出其不意,袭取各重要机关,然后以炮兵占楚望台、蛇山、凤凰山等处。若白日起事,必多观望,广州、安庆是其前鉴。财政机关须派重兵看守……起义后立即榜示安民,分檄各省和各府州县反正,与地方绅商订约,保商安民,与驻汉各国领事订约,使其严守中立”。起义前夕,任工兵营革命军大队长,下分两个区队、十一个支队,合计二百三十四人。(此为起义前之分派。)
武昌起义令下达后,起义领袖刘公、蒋翊武、孙武等均不在场,熊主持工兵营首先发难,具有开创之功。武昌举义成功后,任湖北军政府第五协统领,下辖第九第十两个标,汉口之战,为主力军。几经攻守,退回武昌,但坚决反对议和。1912年10月,袁政府授熊陆军少将阶级。次年1月,授其勋五位。证书有谓:“盖闻时逢逐鹿,难每发于一夫;势等连鸡,功莫先于首义。”孙中山多次向众人介绍熊为武昌起义打第一枪之同志,人称“熊一枪”。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北省政协常委、湖北人民委员会委员、省参事室参事、全国政协委员。
1969年5月31日,熊秉坤逝世。有子名辉。
金兆龙(1886~1933),湖北黄冈人。1906年,投工程营当兵,二年升正目,曾于湖北讲武堂学习,经同学雷振声介绍,参加共进会。雷事发离职,由熊秉坤继任共进会工程营大队长,金为第一支队长。10月9日晚。奉熊命藏好子弹,10月10日晚发难时,金奉熊命,首先打死排长陶启胜。后鄂军裁编时,金退职,于税收机关任缉查员,以后晚节不保。1933年抑郁而终。
刘复基(1883~1911),湖南常德人。农家子弟。幼小读明末遗老诗文,富有反满思想。1910年,刘入新军当兵。群治学社改为振武学社后,刘具体主持其事。1911年8月18日上午汉口机关破坏,晚10时半时,刘复基与杨洪胜、彭楚藩等被捕。10月10日凌晨3时,刘与杨、彭就义于武昌督署门外。临刑前连呼:“同胞速起,还我河山!”终年二十八岁。未婚。
杨洪胜(1875~1911),湖北谷城人,农家子弟。1903年投湖北新军第八镇当兵。1911年3月,加入文学社,为同志所倚重,专事各标联络工作,以小杂货店为掩护。9日,起义总指挥部成立,杨任交通工作,并负责运送子弹。10月9日晚10时半,与刘复基、彭楚藩在总部同时被捕。次日晨3时就义于武昌督署门前,与刘、彭为三烈士,供奉于三烈士祠。妻单氏,无子。
彭楚藩(1884~1911),湖北鄂城人。父为县中书吏。彭幼读私塾,二十岁,为乡间蒙师。当他看到《警世钟》、《猛回头》小册子后,深受影响。1906年报名投军,课操之暇即与同伍谈革命之事,大多胆小,敬而远之。1911年夏,湖北成立宪兵营,招考学兵,由炮队营管带张正基作保考取学兵,在营恪守军纪,勤于职守,管带喜之,升其为正目。此间,加入共进会和文学社,并任两组织之在营革命代表,多介绍同志参加会社,如介绍二人,则共进会、文学社各送一人,不偏不倚,为人公正,深得组织同志信任。在共进会、文学社之联合中,起重要中介作用,并且利用宪兵身份顺利完成通讯联络工作,9月24日两组织联席会议期间彭任警戒工作,使会议安全召开。当选军事筹备员之一,驻机关部任常务工作。10月9日下午发出起义通知后,彭在机关部驻守。当晚,清军来捕,彭本可以宪兵身份离开,但他见多人被捕,不忍独自走开,竟自己主动随军警到案。当夜审讯时,主审官有意为其开脱,但彭却不理会,仍慷慨陈词,自认是革命党。问其党羽有多少,则答以除满人和汉奸外,均是革命党。10月10日凌晨3时许,被斩于督署门外。冬运鄂城安葬。妻秦玉枝,1958年尚健在,生有一女,名宜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任鄂城县政协委员。
同日(10月10日),朝廷谕令:法制院有核订全国律令之责,现就应办事宜分四类:(一)官制官规、议院法令。(二)各项法典律例。(三)行政法规及其它行政事项。(四)各项财政。每类以参议领其事,以参事分任之,其庶务、文牍、会计,以佥事任之。宪政编查馆之考核专科,仍留,所纂之《光绪政要》,仍继续办理。
清廷接端方等奏折,急谕内阁:端方、瑞澄等奏称湖北境内粤汉、川汉铁路遵旨收归国有,已取消商办公司,并议定股款接收办法。诏嘉奖之,并以深明大义奖励士绅。
又急谕内阁:电寄瑞澄等,令瑞澄、余诚格,饬令参将陈斌生迅速督队前进四川,现在“匪势”蔓延,务须克期赴援,毋得延缓,所派出之巡防队如有不敷,仍应酌量续拨,以壮声援。
12日,汉口、汉阳相继光复。晨6时,黎元洪通电全国,请各省即时响应;同时电请上海居正、黄兴、宋教仁来鄂,并请其转请孙中山从速回国,主持大计。
继而致电满洲将士和清政府,宣布清政府八项罪状:(一)奴役汉人。(二)搜刮汉人。(三)残杀汉人。(四)焚书八千余种。(五)大兴文字狱。(六)严刑苛虐汉人。(七)以乱伦祸害中华文化。(八)强迫薙(剃)留发辫。并令清政府投降。与此同时,又致电汉口各国领事:尊重所有条约、债务;保护外人生命财产;凡军政府成立后之一切外国与清廷之条约债务均不承认;请各国严守中立。
同日,决定湖北军政府人选。同时严格执行剪辫之事。
同日(12日)11时,孙中山于美国科罗拉多州之丹佛城从报纸上得知武昌举义胜利消息。次日,孙中山抵芝加哥,欲再转纽约,办理外交。
同日(10月12日),湖北军政府通电全国曰:维我祖轩辕,肇开疆土,奄有中夏,经历代圣哲贤豪之缔造,成兹文明古国……骏誉华声,世世相承,如一家然……何物满奴,敢乱天纪,挽弓介马,竟履神皋(践踏中原)……其焚毁书籍,改篡册典;兴文字狱,罗织无辜;秽词妖言,尊日圣谕……务使人人数典忘祖,是其害乃中于人心风俗……彼以利害相反,不惜倒行逆施。故开知识,则为破其法律;尚武技,只为扰其治安。于是百术欺愚,一意压制。假立宪之美名,行中央集权之实;借举新政之虚说,以为搜刮聚敛之端,而乃日修园陵,治宫寝,赍嬖妾,赏民贼,何一非吾民之膏血?饥民遍野,呼吁不灵;哀鸿嗷嗷,是谁夺其生产而置之死地耶。
又矜(张扬)其“宁送友邦,勿与华族”之谬见,今日献一地,明日割一城,今日卖矿,明日卖路,吾民或与争持,则日干预政府,格杀勿论。甚且举吾自办之路,自集之款,一网而归之官……夫政府本以保民,而反得其害……况乃淫德丑类,有玷华声者也……深望十八省父老兄弟,戮力共进,相与同仇,还我邦基,雪我国耻,永久建立共和国政体,与世界列强并峙于太平洋之上……
14日,清廷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岑春煊为四川总督,命其镇压武昌起义军;命载涛督率禁卫各军,固守近畿。并命将第四镇混成第三协、十一协编为第一军(荫昌),将第五镇混成第五、三十九协编成第二军(冯国璋),第一镇编为第三军(载涛),防守京郊。
15日,清廷罢王人文职,复以赵尔丰为川、滇边务大臣。停奉天本年贡。
16日,京师开粜以济民食。
19日,清廷命长江水陆诸军俱听袁世凯节制,镇压起义军。同日发谕:川、楚用兵,宽免胁从;自愿归来不咎既往;愿随军效命,能捕获革命党者,优赏之;获革命党名册,应予销毁,不可株连;川、鄂被扰地方,抚恤之。同日免裁各省绿营、巡防队。免寿耆职,授连魁为荆州将军。
20日,皇太后懿旨,发帑银(国库银)二十万两,赈济湖北省难民,发帑银二万两,赈济福建龙溪、南靖两县被水灾民。同日就“仓储支绌,亟应先事妥筹,并严禁江浙奸商运米出洋,以塞漏卮而重民食”一折,下谕旨:依议行。命山东、山西两省购运米麦济湖北军事。
21日,命副都统王士珍襄办湖北军务。
22日,长沙光复。
23日,九江光复。
陕西新军起义,护巡抚布政使钱能训逃走潼关,西安将军文瑞、副都统承燕、克蒙额俱死之。
24日,皇太后懿旨:发内库银二十四万两,赈直隶、吉林、江苏、安徽、山东、浙江、湖南、广东诸省饥民,设立慈善救济会;旋皇太后助帑救济会。
25日,张荫棠免职,以施肇基充出使意、墨、秘鲁三国大臣。
革命党人李沛基,以炸弹击杀广州将军凤山等十余人,李沛基从容逸去(逃脱)。李当时只有十七岁。清之封疆大吏因而人人自危。
26日,资政院奏言:邮传大臣盛宣怀侵权违法,罔上欺君,涂附政策,“酿成祸乱”,实为误国首恶。(铁路收归国有,为盛宣怀力主并实施。)朝廷遂罢盛宣怀职。
端方奏:“川乱”起缘,实由官民交哄而成,请释放谘议局长蒲殿俊及邓孝可等九人;湖北拘留之法部主事萧湘一并免议。朝廷同意。
以唐绍仪为邮传部大臣,以陈邦瑞为江、皖赈务大臣。
27日,云南腾越光复。皇太后出内库银一百万两接济湖北军事;召荫昌还京;授袁世凯为钦差大臣,督办湖北“剿抚”事宜,节制诸军,袁仍不上任;命军谘使冯国璋总统第一军,江北提督段祺瑞总统第二军,俱受袁世凯节制;以春禄为广州将军。
29日,太原光复。清廷以瑞澄失守武昌,偷生丧耻,下诏逮捕归京,令法部治其罪。
30日,宣统末帝下《罪己诏》谓……用人无方,政治乏术。为政多用亲贵,显违宪章。铁路事件蒙蔽于吏员,动辄违背舆论。急于实行新政,而地方官、绅则借此渔利;更改旧制,而大吏只图自便。民财取之甚多,而未办成一利民之事。严法之诏屡下,而实无一守法之人,终致民怨积于下,而朕不知,“大祸”迫于前,而朕不觉。“川乱”首先发生,“鄂乱”继之而起;今则陕、湘警报频传,粤、赣变端又见,华夏沸腾,人心动摇。“九庙神灵不安于祭飨,”无限黎民涂炭堪忧。此皆朕一人之罪也。兹特布告天下,誓与我国军民维新更始,实行宪政。凡法制之损益,利病之兴废,皆广采众议,定其弃取。以前旧制旧法,有不合于宪法者,尽皆废除。消除满汉界限之事,曾屡奉先帝谕旨,务必立即实行。鄂、湘“乱事”……朕惟自责用瑞澄之不当。军民又有何罪呢?果能幡然归于朝廷,绝不追究既往……“祸变至此”……后悔何及,尚赖国民扶持,军人辅戴,期盼使亿万生灵获得幸福,而固我万世一系之皇家基业。使宪政成立,因乱图存,转危为安,端赖国民之忠诚。对此,朕实寄望于无穷……倘我人民不顾大局,“轻听匪徒煽惑,致酿滔天之祸”,我中国前途,更复何堪设想。朕深忧极虑,日夜彷徨,惟望天下臣民,共解此意。将此通谕知之。
同日清廷命溥伦、载泽编纂宪法条文,迅速奏闻并表示一俟事机稍定,即令组成完全内阁,不再以亲贵充国务大臣,并将内阁办事暂行章程撤销,以符宪政而立国本。资政院总裁大学士世续以病免,以李家驹代之,达涛副之。桂春回仓场侍郎原任,以赵秉钧代理民政大臣;夺湖南巡抚余诚格职,仍令暂管湖南巡抚事。
山西新军响应独立,巡抚陆锺琦死之;云南新军独立反清,总督李经羲逃遁;清廷命汤寿潜总办浙江团练。
同日,清政府开党禁,凡戊戌以来因政变获咎,先后因犯政治革命嫌疑惧罪逃匿与此次“乱事”被胁自归者,均赦其既往,嗣后大清帝国臣民,如不触犯刑律,均享有国家保护权利,不得以嫌疑逮捕之。
31日,江西新军响应武昌起义。巡抚冯汝骙自杀。安徽新军起义。
11月:
1日,授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命其组织完全内阁,陆海各军及长江水师,仍听袁世凯节制。庆亲王奕勖免总理大臣职,改任弼德院院长。那桐、徐世昌同罢内阁协理大臣,与荣庆并为弼德院顾问大臣。复罢善耆、载泽、唐景崇、荫昌、载洵、绍昌、溥伦、唐绍仪、寿耆等国务大臣职。载涛罢军谘大臣,以荫昌接任。起用魏光焘为湖广总督,命速到湖北上任。
2日,诏命袁世凯来京;命王士珍权代湖广总督;采纳张绍曾言,决定由资政院制定宪法。
3日,资政院上奏采取君主立宪制宪法十九条。发内库银十万两赈四川遭兵难民。
4日,特谕统兵大员:申明军纪,禁止扰民;命第六镇统制官吴禄贞代理山西巡抚;袁世凯谦词推辞任命,朝廷下诏温言劝勉。
贵州新军独立反清,巡抚沈瑜庆逃遁。
革命军攻克上海。
袁世凯命军队停止前进,派知府刘承恩、正参领蔡廷干赴黎元洪处,劝其解兵。无果而还。
5日,清政府明令允许革命党人按法律组织政党;资政院奏呈汉口之役,清军残杀人民,请敕停战;谕袁世凯:残杀民人者按军律治罪,汉口人民所受损失,由政府偿之;裁广东交涉使司;吴禄贞奏请下令停止攻击,派人劝和,本人亲赴娘子关抚慰革命军。朝廷下诏嘉许之。
江苏巡抚程德全起义反清,自称都督。
浙江新军起义独立。
同日,杭州、苏州、寿州、赣州、大理光复。
6日,清廷命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以侍郎衔宣抚长江,张称病不受;命张勋会办南洋军务大臣;赵尔丰免职,以端方代理四川总督。谕令促袁世凯入京。同日,松江、清江浦、无锡、宁波光复。
清廷释放汪兆铭(汪精卫)、黄复生、罗世勋等。
7日,广西巡抚沈秉堃自称都督,起义反清;内阁铨叙局火灾。
8日,徐绍桢响应革命,于江宁自称都督。
安徽新军独立,推巡抚朱家宝为都督。
9日,特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吕海寰奏请依红十字会法,推广慈善救济会。从之。
广东反清独立,总督张鸣岐逃跑。福建新军起义反清,将军朴寿、总督松寿死之。
10日,清廷罢继禄职,起用世续,复为总管内务府大臣。再谕:无分满汉军民界限。
11日,山东巡抚孙宝崎宣布独立反清(以后又有反复)。
顺天府奏立临时慈善救济红十字总会于京师。清政府命吕海寰充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兼理慈善救济会事。
13日,命近畿各镇及各路军并姜桂题部,俱听袁世凯节制。
14日,清廷分遣宣慰使至被兵各省,征询国民意见;复命各省督、抚,举足代表,来京与会。
吴禄贞率军至石家庄为部下所刺杀(袁世凯指使),朝廷命陈夔龙查办。吴禄贞系革命党人,准备联合山西起义新军,直捣北京;王士珍以病免职,以段芝贵护理湖广总督。
15日,永定河决口合龙。袁世凯来京。
命张锡銮为山西巡抚。免溥颋职;以锡良为热河都统。
16日,袁世凯遴选国务大臣,经允准,令梁敦彦为外务大臣,赵秉钧为民政大臣,严修为度支大臣,唐景崇为学务大臣,王士珍为陆军大臣,萨镇冰为海军大臣,沈家本为司法大臣,张謇为农工商大臣,杨士琦为邮传大臣,达寿为理藩大臣。以上各大臣俱设一副大臣佐之。
以于式枚、宝熙充修律大臣;绍昌、林绍年、陈邦瑞、王垿、吴郁生、恩顺俱充弼德院顾问大臣。
17日,命段祺瑞代理湖广总督,复起用升允代理陕西巡抚,督办军务。
18日,浙江巡抚增韫以擅离职守,夺职。以张勋部攻击秣陵关奋勇向前,清廷赏张勋二等轻车都尉世职。
20日,资政院奏呈改订院章。颁行之。
21日,资政院奏请剪辫,以昭大同;又奏:议决改用阳历。谕旨:将此二折交由内阁会议具奏。御史温肃、欧家廉反对剪辫与改用阳历,奏请待国会召开后再议。谕旨命交内阁阅看此折。
22日,依内阁奏请,停止召对事,其他凡与宪法抵触之事项,一律停止。总理大臣不必每日入对,遇有事件,奉召入对,或自请入对。奏事处传旨事宜暂行停止,一切经由内阁拟旨进呈;弼德院奏事,以特旨谘询事件为限,军谘府奏事,以军机、烟令为限,以上院府奏事俱不见官报;废除各衙站值日旧章;命世续为文渊阁大学士。
24日,伍廷芳、张謇、唐文治、温宗尧劝告摄政王,请其赞成共和政体。同日,命劳乃宣为大学堂总监;免溥良职,以直隶宣化镇总兵黄懋澄兼代察哈尔都统。
27日,命甘肃提督张怀芝帮办直隶军务。
四川省独立反清,举都督。
28日,督办铁路大臣、候补侍郎、代理四川总督端方,驻军资州,为部下所诛杀,其弟端锦同时被杀。清廷封冯国璋为二等男爵。
苏省起义军进攻南京城。
30日,孙宝琦取消独立,自劾待罪。清廷发帑(国库款)犒赏守南京之张勋所部;赏梁鼎芬三品京堂,命其会合李准,收复广东。
12月:
2日,革命军攻克南京,江宁将军铁良、两江总督张人骏逃往上海,张勋余部退守徐州。
袁世凯与革命军(民军),订立暂时休战条约,停战三日,自此,停战期一再展延,直至决定政体之日乃完全停战。清廷命徐世昌充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
3日,武汉各省代表会议通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决定采用总统制。清廷免宝棻职,以齐耀林为河南巡抚。
又命寿勋会同袁世凯、徐世昌,筹办军务。
4日,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自立,驱逐清廷库伦办事大臣三多,清廷下诏夺三多职。
5日,武汉各省代表会议决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设于南京。并于七天内,各省代表到南京开会。监国摄政王载沣奏皇太后,缴回监国摄政王章,退归藩邸。皇太后懿旨:晋世续、徐世昌为太保,卫护皇帝。
7日,清廷命袁世凯为全权大臣,委派和谈代表赴武汉与革命军方面讨论国体等问题;汉口各省代表讨论袁世凯提案,议决四项:(一)推倒满清政府。(二)主张共和政体。(三)礼遇皇室。(四)以人道主义待满人。并推选在上海之伍廷芳任南方和谈总代表,同时希望袁世凯派唐绍仪为其主代表,与南方(民军)代表讨论大局。
同日,以冯国璋为察哈尔都统。资政院再请改用阳历,并许臣民自由剪辫。清廷俱允之。
扬州光复。
8日,清廷改训练禁卫军大臣为总统官,以冯国璋任之。以良弼为军谘府军谘使。
12日,开黑龙江省太平山察汉敖拉煤矿。
13日,革命军进攻荆州,代左翼副都统恒龄死之。
14日,湖北都督府派孙武、孙发绪、谭人凤、兰天蔚为和谈代表赴上海和谈。
同日,各省代表在南京举行会议,议决于12月16日在南京选举临时大总统,但未实行。
同日,清内阁奏请发爱国公债票。
17日,袁之代表唐绍仪等赴沪,进行正式谈判。同日,清廷免孙宝琦职,以胡建枢为山东巡抚。
18日,上海谈判正式开始。伍廷芳提出四条:(一)废除满清政府。(二)建立共和政府。(三)优给清帝岁俸。(四)优恤年老贫苦之满人。袁世凯对此四条表示同意。
20日,双方进行第二次谈判,议定再停战七日,即自12月23日至12月31日,但袁不愿公开表示拥护共和制,同意以国会议决国体。
孙中山经新加坡抵达香港。次日离香港赴沪。在香港与胡汉民谈话时,孙中山已表示,利用袁世凯推翻清政府,可省十万之兵,如袁为恶,则倾覆较易。25日,孙中山抵达上海。南京各省代表议决于29日上午9时,在南京选举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奏请废除臣工封奏旧制。清廷特谕今后有国务陈奏,均暂呈内阁核办,不必再递封奏,以明责任而符宪政。
22日,尹昌衡,罗纶以同志军入总督府,逮捕代理四川总督赵尔丰,旋处决之。
28日,皇太后命召开临时国会,以议决国体为君主立宪制或为共和制。袁世凯表示若议决为共和政体,则清室优待政策就难以预料。
29日,如期选举临时大总统。到会代表十七省四十五人,每省一票,共十七票。孙中山以十六票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任大总统。代表会议并议决于明年(1912年)1月1日,举行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同日,南北双方代表于上海议定召开国会解决国体问题。孙中山致电袁世凯,表示只是在南京暂执政,虚位以待之。袁回电表示对大总统之位未敢与闻。
[附录一]黄花冈烈士名单
杜凤书,字钰兴,广东南海人,二十八岁,新加坡机器工人。
黄鹤鸣,广东南海人,新加坡机器工人。
徐进灵,字德熙,广东花县人,三十四岁,农民。
徐广滔,广东花县人,三十五岁,农民。
徐临端,广东花县人,三十七岁,工人。
徐礼明,广东花县人,西贡工人。
刘元栋,字锺群,福建闽县人,二十七岁,南台消防会会长。
林文,字时爽,福建侯官人,二十五岁,日本一高毕业生。
林尹民,字靖庵,福建闽县人,二十五岁,日本一高毕业生。
方声洞,字子明,侯官人,二十六岁,日本千叶医学院学生同盟会福建支部长。
余东雄,广东南海人,十八岁,南洋华侨。
冯超骥,字雨苍,福建南平人,三十二岁,新军军官。
曾日全,广东花县人,四十五岁,工人。
李炳辉,字祖奎,广东封川人,二十八岁,南洋教士。
华金元,字逐电,江苏江宁人,新军正目。
阮德三,江苏丹德人,新军代理司务长。
马侣,广东番禺人,商人。
江继复,广东花县人,四十九岁,农民。
陈福,广东南海人,三十六岁,安南机器工人。
陈才,广东南海人,三十岁,海防商人。
单秋元,福建连江人,三十岁,国术教师。
郭继枚,字寄梅,广东增城人,十九岁,坝罗育才学堂学生。
林修明,字德昭,广东蕉岭人,二十六岁,蕉岭中学教员。
周华,字铁梅,广东南海人,二十九岁,《中兴日报》职员。
劳培,字泮光,广东开平人,二十六岁,《星洲晨报》记者。
魏金龙,福建连江人,三十二岁,国术教师。
林西惠,福建连江人,二十七岁,南校场正兵、国术教师。
罗乃琳,字万霖,福建连江人,三十二岁,学界人士。
陈发炎,福建连江人,三十一岁,国术教师、务农。
陈清畴,福建连江人,二十五岁,技击专家。
李文楷,广东清远人,二十五岁,《星洲晨报》所刷工人。
李晚,字晚发,广东云浮人,三十八岁,吉隆坡洋服工人。
陈文褒,广东大埔人,三十岁余,南洋大吡叻商人。
游寿,字寿昌,广东南海人,二十八岁,海防洋服工人。
张学龄,广东兴宁人,二十四岁,小学肄业。
秦炳,字遂生,四川广安人,二十九岁,成都弁目队毕业。
石德宽,字经武,安徽寿县人,二十六岁,日本明治大学政经科毕业生。
陈潮,广东海丰人,二十余岁,农民。
徐茂燎,广东花县人,二十六岁,农民。
徐习成,广东花县人,三十岁,农民。
徐培添,广东花县人,三十九岁,安南工人,番花同盟会干事。
韦统淮,字义廷,广西平南人,教士。
韦统铃,字番泉,广西平南人,教士。
韦荣初,广西平南人,二十八岁,教士。
韦树模,字焕初,广西平南人,教士。
徐日培,广东花县人,农民。
张朝,广东顺德人,十八岁,机器工人。
罗坤,广东南海人,二十八岁,安南芙蓉商人。
罗仲霍,字则军,广东惠阳人,三十岁,庇能(南洋)师范学堂教师。
刘六符,字宇锋,福建连江人,二十五岁,闽新军炮兵营士兵。
陈可钧,字希吾,福建侯官人,二十四岁,日本弘文学院毕业生。
林觉民,字意洞,福建闽县人,二十五岁,日本庆应大学学生。
赵声(1881~1911),字伯先,江苏省丹徒人。
温生才(~1911),字练生,广东梅县人,南洋华侨工人。
李文甫,字炽,广东东莞人,二十余岁,香港中国日报社经理。
徐国泰,字胜西,江苏邳县人,二十二岁,新军正目。
程良,字元亮,安徽怀远人,二十八岁,广东宪兵排长。
徐满凌,广东花县人,五十岁,农民。
宋玉琳,字建侯,安徽怀远人,三十二岁,皖新军书记官。
罗遇坤,字裕坤,广东南海人,三十六岁,安南机器工人。
林盛初,广西平南人。
罗联,广东南海人,五十二岁,河内商人。
罗进,广东南海人,二十七岁,安南海防商人。
罗干,广东南海人,四十二岁,新加坡洋服工人。
李祖恩,广东翁源人,军人。
饶国梁,字少峰,四川大足人,二十三岁,上海中国公学社监。
喻培伦,字云纪,四川内江人,二十六岁,日本千叶医学院学生。
饶辅廷,字可权,广东梅县人,三十一岁,上海中国公学教员。
周增,字能益,广东花县人,二十岁,暹罗营木厂供职。
陈甫仁,字文友,广东兴宁人,南洋华侨。
严确廷,广东惠州人。
徐佩旒,广东花县人,三十岁,农民。
徐保生,广东花县人,二十二岁,农民。
徐应安,广东花县人,二十九岁,农民。
徐廉辉,广东花县人,三十一岁,西贡工人。
徐松根,广东花县人,二十八岁,西贡工人。
黄忠炳,字赤中,福建连江人,四十五岁,击技家、务农。
胡应升,福建连江人,四十岁,马江兵勇。
王灿登,福建连江人,四十岁,击技家。
庞雄,字苏汉,广东吴川人,二十一岁,广东新军炮兵。
李德山,字泽山,广西罗城人,四十二岁,民团管带。
韦云卿,广西永泽人,三十八岁,新军军官。
李雁南,字群,广东开平人,南洋华侨。
陈更新,字铸三,福建侯官人,二十二岁,新军军官。
陈春,广东南海人,三十四岁,安南华侨。
徐容九,广东花县人,三十九岁,农民。
[附录二]中国同盟会为武昌起义成功所作宣言(另团结同志宣言一篇)
睢我黄祖,桓桓武烈,戡定祸乱,实肇中邦(国),以贻子孙。有明(明朝)之时,遭家不造(不振作),觏(遇)此闵凶(丧乱)。蕞尔(小)鞑虏(满洲人),包藏祸心,乘间窥隙,盗窃神器(抢夺皇位)。沦衣冠于豕(猪)鹿,夷华胄为舆台(奴隶),遍绿水青山,尽兽蹄鸟迹。盖吾族之不获见天日者,二百六十余年。故老遗民,如史可法、黄道周、倪元璐、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之诸人,严春秋(历史),夷(外族)夏(汉族)防(防卫、区别)、抱冠带沉沦之痛,孤军一旅,修戈矛于同仇;下笔千言,传楮(纸)墨于来世。或遭屠杀,或被焚毁,中心未遂,先后殂落。而义声激越,流播人间,父老遗传,尚在耳目。自延平(郑成功)以抵金田(洪秀全),吾伯叔昆季诸姑姊妹奉先烈遗志,报九世之仇,为争自由争人道而死者,实一千二百万人,于戏!烈矣!
吾等生当斯时,顾瞻身影,纡轸(低徊哀痛)中邦,潸然流涕。谨承先志,勿敢陨越。用是驰骤四方,以求同德,持民族、民权、民生三大旨,期实行其志。设同盟会本部于日本东京。设支部于各省及欧洲、美洲、非洲、澳洲、安南、暹罗、南洋群岛等处,凑其职能,以图大举,筚路滥缕(开拓、创业),于今八年。或刊报纸,以扬汉风,或遣偏师,以寒虏(清廷)胆,而惠州之役、萍乡之役、镇南之役、广州之役,良才骏雄,前仆后继,断肢决肠,维系牢狱,辗转人间,漂沦绝域者,何可指数。以死者愈繁,益用自励。日居月诸,走无停足,诚欲于颓波横流之中,拯同胞于沉溺;铁骑金枪之下,返大汉之山河。此物此志,宁有他哉!
“今者,天亡索虏(清朝),人心思汉……长驱河朔,犁庭扫穴,以复我旧邦,建立民国,期得竞其始志……。方今民气昭苏,天心祚汉,逆胡(清朝)摧灭,近在崇朝,与尔同胞,能无奋起!大风卷水,是旗门斩将之时,清冽吹寒,正雪夜擒王之会……此正志士鹰扬之日,雄夫振臂之时……乐天依命,德以之和;平等自由,法为之界。融融洩洩(融洽),其乐无极……皇天后土,实共鉴之!”
团结同志宣言
“本会以异族僭乱,天地惨淡,民不聊生,负澄清天下之任,使朱明之绪不绝,太平之师不潜(不至于埋没),则犹是汉家天下……又群治之进,常视其民品之隆污以为之衡(民主政治之进步,常视人权之有无为准),故本会(同盟会)主义,于民族之后加以民权、民生。三者之中,趋于时势,差有缓急,而所以缮美群治之道,则初无轻重大小之别。遗其一则俱弊,举其偏则两乖。吾党之责任,盖不卒于民族主义,而实萃于民权、民生主义。前者为之始端,后者其究竟(最后目的)也……吾党所标三大主义,由民族而民权、民生者,进行之时有先后,而欲造成圆满纯固之国家,以副其始志者,则必完全贯彻此三大主义而无遗。即吾党之责任,不卒之于民族主义,而卒之于民权民生主义者,则固无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