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
2日,清廷命杨儒为全权大臣,与俄国议东三省事宜。
3日,以长沙等府旱灾,开赈捐(卖官)事例。
5日,命盛宣怀为会办商务大臣。
6日,《译书汇编》在日本东京创刊。该刊每月出刊一期,至1903年4月,改为《法政学报》,出版八期。主要宣传民主、自由与平等之西方进步思想;并译有《民约论》、《自由原论》等书。
7日,命徐寿朋赴京随办商约事宜。
15日,安徽开筹饷捐例(卖官)。
18日,增祺因擅与俄人订立交还奉天暂行条约,清廷给予严议,旋罢其职。
法军越过五回岭,直奔直、晋边界之广昌,迫广昌驻军撤走,宣称此地已属法军领地。清廷令宋庆、马玉昆严加防守。清军拒不撤退,严阵以待。法军见清军士气可畏,遂于十数日后退走。月末,法军对获鹿至娘子关方向进行第三次攻击。第一次是在上年11月20日,第二次在上年12月10日,均未得逞。此次法军百余人,携四门大炮,再次进攻东天门。清军迎头痛击,法军伤亡七十余人,狼狈逃走。
29日,光绪下诏议变法,令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大臣、直省督抚,参酌中西政要条举以闻。
2月:
1日,清廷谕命直省大小官吏保护外侨,违者重办;严格立会、仇教禁令,犯者处死。
3日,命左都御史张百熙充专使英国大臣。
5日,留京大臣奏言京师盗风甚烈,应用重典制之。朝廷允准。
本月初,联军统帅瓦德西对德国皇帝上奏云:近年以来,各国常议“瓜分中国”之事,“若以该国现刻武备之虚弱,财源之衰竭,政象之纷乱,实为一个千载难得之实行瓜分时机”。但“余对于此事,却认为绝对不能实现。英国极不愿意法国进据云南、日本占领福建。日本方面,对于德国之据有山东,则认为危险万分。各国方面,对于英人之垄断长江流域,认为势难坐视。至于美国方面,更早已决定,反对一切瓜分之举。俄国方面,若能听其独占满洲,毫不加以阻扰,则该国之对于他国之实行瓜分中国,当可袖手旁观。盖彼固深信各国对于此举,彼此之间,必将发生无限纠葛故也。因此之故,急欲实现瓜分一事,实系毫无益处之举”。又谓: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更加以具备出人意外之勤俭、巧慧诸性,以及守法易治。余认为,中国下层阶级,在生理上,实远较吾国多数工厂区域之下层阶级为健全。倘若中国方面将来产生一位聪明而有魄力之人物为其领袖,更能利用世界各国贡献与彼之近代文化,则余相信,中国前途尚有无穷希望。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彼等之失败,只是由于武库不良之故。其中大部分甚至并火器而无之。”
10日,瓦德西决定于十四天之内,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同时派军侵入山西与山东(但实际上联军并未进攻山东,此与德国不愿他国势力进入山东有关),以促进和议进行。本月20日上午,德军绕攻广昌,守军万本华,率部还击,对战十分钟,德军败走。下午2时,德军六百余名攻击杏花村东,以大炮轰击清军阵地,清军不能支持,退守艾河,广昌失陷。是役清军伤亡百余人,德军死伤十二人。德军继占艾河。清军再退灵丘。
21日,德军又进攻安子岭,守军抵抗五小进之久,终因炮火不及,而退走长城岭。是役清军殉国二百五十人;德军伤亡轻微。同日,清廷再颁上谕,表明严办肇事主要官员等,并处死“祸首”(见后)。瓦德西对此表示满意,暂停攻击。
11日,赏张佩纶编修职,随李鸿章办交涉。
13日,朝廷下诏(追)复立山、徐用仪、许景澄、联元、袁昶职务,再论“纵匪肇乱首祸诸臣罪”;夺载澜爵职,与载漪并谪新疆禁锢;夺刚毅职;英年、赵舒翘一并夺职论斩;追夺徐桐、李秉衡职;启秀、徐承煜夺职听勘;董福祥夺职解任。
14日,西太后以光绪帝名义下《罪己诏》自责,向列强认错;表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完全投降。同时以当时委曲苦衷,示天下并诫中外诸臣,激发忠诚,去私心,破积习,力图振作。
19日,为救济顺、直兵灾,清廷诏准开办实官捐例。
20日,归绥道郑文钦因杀害洋员周尼思被定死罪;绥远将车水德被革职。
21日,赐载勋自尽。载漪、载澜定斩监候,加恩发往新疆,水远监禁。
22日,毓贤处斩。
24日,英年、赵舒翘赐自尽;刚毅、徐桐、李秉衡论斩。
26日,启秀、徐承煜被处死。以上诸王、大臣均为对内(义和团)主抚,对外主战派。
3月:
8日,瓦德西为争取进一步惩罚地方官员以及把清军逐出直隶,于本日兵分两路,进攻安子岭至龙泉关方向。清军抵挡不住,节节败退。德军攻占长城岭、铜钱沟。
14日,德军进犯五台县横岭村,并北犯五台山,清军再退石盆口,山西巡抚锡良和宋庆则于代州、繁峙、五台地区阻止德军前进,同时派官员马金叙等,与德国军官莫士拉会晤(18、19日),订立五条协议:(一)距长城岭六十华里以内不驻清军;(二)德军驻地以长城岭以西四十华里为限;(三)两军中间,留空隙地二十华里;(四)行人往来须执白旗;(五)两军彼此可互通往来。后至5月份,德军退出晋省。
15日,上海张园举行爱国志士拒俄大会,反对俄国政府之侵华要挟。到会者二百余人,大家热烈发言,要求政府拒俄,并有人提出民权问题。
20日,美传教士开办东吴大学中学班,后又于1905年开大学班。
22日,朝廷拨部银百万两,备赈山西。
4月:
4日,广东郎中(医生)黎国廉等进方物,朝廷分别予以升赏。
本月中旬,清军在奕勖、李鸿章一再指示下,自获鹿至娘子关方面退回山西省境。法军侵占该处。22日,德、法联军六、七千人进犯直隶井陉、赞皇和山西省之盂县孤山口地区。新任山西巡抚岑春煊,仍不许清军阻击,深怕因此妨碍议和。23日,德、法联军分四路扑向山西境内之娘子关和固关。次日凌晨,攻陷娘子关,再扑固关。守固关之清军总兵彭定云、副将李永钦率“忠毅”后营奋力抵抗,激战数时之久。但其他驻军,则闻风而逃,固关亦失。德法联军因法军指挥官不愿留驻此地,决定撤军回定县;英、日军也反对再有军事行动,于是大肆抢劫之后,于本月25日又撤回获鹿和保定。各国军队所以不主张再度用兵,亦因清廷已无条件接受议和条款,得到暂时满足。
21日,清廷设立督办政务处,奕劻、李鸿章、荣禄、岜冈、王文韶、鹿传霖并为督理大臣;刘坤一、张之洞,遥为参预,专办当前政务。
29日,论拳民仇教地方官保护不力之罪,夺已故总督裕禄、驻藏大臣庆善原职;罢浙江巡抚刘树棠职;布政使荣铨、副都统晋昌罢职遣戍极边;道员郑文钦、知县白昶、都司周之德,一并处斩。
5月:
15日,瓦德西于皇宫会见庆亲王奕勖和李鸿章,瓦氏向奕、李声明联军决定于直隶过冬,并希望清廷早日议和,复要李鸿章撤出直隶境内清军。李答应。次日,瓦德西再见以上二大员。二大员均表示愿意议和,但深恐皇室有反对党。
19日,朝廷赏在京王公百官半俸,旗、绿营兵丁一月钱粮。
23日,清廷命马玉昆清剿京郊残余义和团众;命瞿鸿玑在车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28日,清廷命销毁各部署案卷,裁汰书吏。
29日,命瞿鸿玑兼政务处大臣。
本月,王国维创办《教育世界》于上海。朝廷赈直隶旱灾。
6月:
3日,朝廷下诏开经济特科,命中外举荐有能力应试人才;命各省清厘例行文籍;仿照章程删繁就简,将各衙门书吏差役分别裁汰,不准假以事权。
4日,清廷派醇亲王载沣为专使大臣赴德国“谢罪”。
5日,命以政治之学整顿翰林院编检以上各官。
7日,特谕于本年9月1日,由河南直隶一线回銮京师。
11日,朝廷命停顺天、奉天、黑龙江、直隶、山西、河南、陕西、浙江、江西、湖南诸省科举考试五年。
14日,停吉林本年岁贡。
16日,命那桐为专使大臣赴日“谢罪”。
同日,展延山西本年恩、正两科乡试。
7月:
4日,赏道员蔡钧四品京堂充出使日本大臣。
5日,命有关出使各国大臣访察在各国之中国留学生,资送回国,听候考试录用。
17日,命副都统荫昌充出使德国大臣,许台身充出使朝鲜大臣。
24日,朝廷诏令设立外务部。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成该部,命奕勖为总理外务部大臣,王文韶为会办大臣,瞿鸿玑任尚书,并会办大臣;徐寿朋、联芳为侍郎。至宣统三年(1911年),新内阁成立,以尚书为外务部大臣,侍郎为副大臣,裁总理、会办等职。
25日,《国民报》第一期于日本东京出版。主办人为沈云翔、王宠惠、张继等。该报言论激烈,高呼革命与民主,主张学习西方。共出四期,对国内影响较大。同年,康有为弟子欧榘甲于美国旧金山创办《大同日报》,突破保皇立场,并宣言广东独立。
31日,八国联军撤离北京。
本月,赈黑龙江灾区。
8月:
14日,谕令改于10月6日(八月二十四日)(西太后与光绪)启跸回京,命邓增节制随驾扈从诸军;免陕西、河南、直隶跸路所过地区赋额。
15日,朝廷下诏除漕务诸弊;河运、海运改征折色,然后采运米粮,储存京仓。
16日,罢世铎值军机处(免去军机大臣差使)。
19日,黄河决口章邱、惠民等处。
26日,命各省绿营兵、防勇于本年内裁十之二、三。
29日,下诏改革科举制度,自明年开始。罢去时文试帖,以经义时务、策问为考试内容;停止武科。
同日,予罗丰录三品京堂,充出使俄国大臣。
9月:
7日,奕劻、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共十二款,此外又有十九个附件。十二款主要内容为:
(一)清政府向八国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付清,年息四厘大,本利共达九亿八千二百万两,加上各省赔款两千万两,共十亿两巨额。(二)北京设立使馆区东交民巷,使馆区内由各国驻军管理、保护,不准中国人于内居住。(三)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外国有权于12处驻军,驻军地点为:黄村、廊坊、杨村、芦台、唐山、滦州、昌黎、山海关、秦皇岛、天津。(四)大沽炮台及大沽至北京沿线所有炮台一律拆毁。(五)天津周边二十里内,不准驻扎中国军队。(六)清政府必须严厉镇压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之斗争,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和加入任何反侵略组织,违者皆予处斩;地方官对该辖区反侵略活动,必须立即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凡附和义和团之王公大臣、地方官,分别处以革职、监禁、流放、死刑;凡发生过杀死外国人之城镇停止文、武科考五年。(七)清政府设立外务部,撤消总理衙门。(八)遵照各国意愿修改与各国之《通商行船条约》。(九)派王公大臣赴德、日两国谢罪。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处,立牌坊为记;对被杀之日本书记生杉山彬给予“优荣之典”。
这是中国最屈辱损失最巨之不平等条约。
该条约规定,联军于9月17日撤出北京,22日撤出直隶省境。此时在直隶之各国军队总计二万余人。八国联军退出直隶地区后,留驻在中国军队的数量,条约中未予限定,由八国各军队将领商定。留驻中国有关地区军队数量如下:天津驻兵两千人;山海关至秦皇岛驻一千五百人,其他有关地点,每处派驻三百人;驻京使馆卫队总数不超过二百人。实际上,至1902年1月也列强留华军队仍有二万人以上(使馆卫队除外):天津驻二千人;山海关驻有一万五千人;京、津、榆(榆关)铁路沿线,有三千人。至1902年7月止,在直隶之侵华军仍有五千人(不包括使馆卫队在内)。
此次侵华各国军队约为九万四千人。与之作战清军约为五万七千余人,军队数量与武器、装备,均远逊于八国侵华军。
关于此次庚子赔款,得款国除八国之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荷兰三国,他们所以参与索赔,因为他们在北京驻有使节。在要求赔款数目时,美国主张以中国之承受力为根据,要求赔1.5亿美元,约合库平银2亿余两;德国则认为不应太慷慨;俄国亦如此要求,均认为美国之要求太少了。日本也同意德、俄二国意见,再发一笔战争财。此时外国各报纸则主张中国赔款应在七千万英镑之数,即中国库平银六亿两左右。英国则以列强领袖自居从中调整,最后确定按中国人口四亿五千万计,每人拿人头税一两,确定赔款数为四亿五千万两。本年9月7日,《辛丑条约》及其附件正式签署。赔款数本息总计为982238150.05两(九亿八千余万两)。其中以俄、德、英、法四国所得最多,俄国又多于其他三国,总计为284567750.49两(二亿八千余万两)。德国获一亿九千余万两;法国获一亿五千余万两;英国获一亿一千余万两。
赔款需三十余年还清,赔款便转化为债务。在清偿债务过程中,各国又设法再加勒索,便想出一个“镑亏”的办法,要清政府再加赔因银、金比价中银价不断跌落之补偿数。参加补偿“镑亏”的国家有十国,美国未参加。1904年7月26日,签订自1902年至1904年之“镑亏”补偿条约。清政府不敢反抗,又增赔千余万两白银。而其利息,又于1905年1月1日四厘起息。是息上加息。
赔款实数,各国又折合为本国货币索赔,法国法郎汇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及战后,不断跌落,法国便不再以法郎折合,而采用以美元计算。1922年又要求以法国纸币法郎换成“金法郎”,以纸币换成金锭,要中国按金法郎偿还庚款。中国北洋政府予以拒绝。1923年,法国又向北京政府张绍曾内阁重提此案。又被拒绝。法国又发动列强一齐对北京政府施加压力,北洋政府同意法国要求,准备于1924年2月10日前签字。但此激起国会议员愤怒,纷纷抨击北洋政府。民间社团也在报刊电责北京政府。北京政府慑于民情,再次照会有关各国使节,拒绝法国无理要求。八国政府又声言中国如不答应法国要求,即对中国进行“公判”。1924年,八国对中国北京政府施加压力,声言拒绝召开讨论提高中国关税之关税会议。面对国际上之无理取闹。中国民众又一次发起谴责列强的全国浪潮。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并发表反对金法郎案之宣言。此案暂时搁置。
1924年年底,段祺瑞任北京政府执政,便一改以前之反对态度,同意将法郎改成美元,以美元为标准支付法国欠款。并于1925年4月12日互换照会,避开议会,暗中干成此事,法国取得要取得之一切。1933年初,又因美元贬值,法国又要求国民政府支付美元硬币,被国民政府严词拒绝,未成为事实。
美国出于其国家之长远利益计,于1902年1月,由纽约时报透露正在考虑如何向中国退还美国庚款之“溢款”(超出美国所受损失之数目)部分。1904年12月,中、美两国在美国谈判退还问题。美国主张以退还之庚款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和发展在华教育、福利事业。当美国试探中国方面欲将退还之庚款用于何处时,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回答此系中国内政,应由中国政府决定。但他建议将此款用于办学和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1907年12月,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咨文国会退还部分庚款,以用之于中国教育事业和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经两院讨论通过,次年5月25日,罗斯福予以批准生效,并通知清政府声明在更换执政人员时,都不能将该款移作他用。12月28日,美国总统发布退还部分庚款命令,并于31日通知清政府,从1909年起,美国每次收到届时应付之庚款时,即取出其中之一部分交还中国政府,作为中国兴学专款。当时决定两个主要项目:办清华学校和资助中国留美学生。1924年6月14日,美国国务卿许士照会中国,美国为表示友善,将美国庚款之余额,全部退还,充作中国兴办教育和其他文化事业之资金。美国第一次退还2892.25万美元;第二次退还1254.54万美元。并组成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中国派10人,美国5人),具体管理该全部退款。
此后。法国和意、比、荷各国也仿美国办法退还部分庚款。从1921年开始“退还”。苏(俄)于1922年9月19日,声明放弃庚款余额。1924年5月,又谈判达成协议,苏联完全归还庚款余额,也声明此款只能用之于中国教育事业。并设立特别委员会(中国二人、苏联一人)管理该项余额。英国从1912年开始退还,亦坚持将此款项用于中国教育事业。
日本亦“退还”庚款“溢款”部分。美、法、意、比、荷、英、俄七国退还中国之庚款“溢款”总数,约在海关银三亿两左右,对兴办中国教育事业颇有效果,应当肯定之。如各国不坚持将此款用于教育、文化事业,清政府、北洋政府以至于国民政府一定会将其挥霍净尽,或为贪官私吞,绝不会用于中国教育事业。
1917年中国对德宣战,德、奥二国之庚款停止,1920年,德、奥二国放弃庚款。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欠日本之庚款停付,并进而废除对日庚款。1943年1月11日中国与美、英签订新约,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自然也包括《辛丑条约》,庚款也予以取消(但九龙、香港之割让并未废除)。
8日,展延陕西乡试至明年举行。
11日,诏令永远罢除实官捐例;命各省建立武备学堂。
12日,命各省严裁兵勇,精选若干营改练常备、续备军与巡警军。
13日,因回銮有日,西太后、光绪派官员告祭西岳、中岳与跸路所过名山大川、古帝王陵寝、先儒名臣祠墓;各疆吏亦派官致祭。
14日,诏命各直省设立学堂;各省内所有书院位于省城者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设立中学堂;各州县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17日,命各省选派学生出洋留学。
27日,废除内外各署题本,除贺本之外,均改为奏章制。
10月:
1日,诏命盛宣怀为办理商务大臣,议办通商、行船各条约,及改定进口税则等。
2日,朝廷下诏变法图强,昭示天下,并命张之洞、刘坤一条奏变法图强之计;命各封疆大吏举要统筹。
6日,西太后、光绪帝起驾回京,离开西安。
31日,命王文韶、瞿鸿玑督办关内外京榆铁路,仍以张翼会办。该路由英人出资。清廷欲以此抵制俄、法二国。
11月:
7日,李鸿章卒,清廷赠太傅,晋一等侯爵。命王文韶为协议俄国交还东三省条款全权大臣;袁世凯代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本年秋季以来,已发国库银十五万两,赈陕西、安徽灾,留漕款十万两、漕米六万石,备赈安徽、江苏灾荒;又赈两湖、云南水灾。
9日,中俄签订《奉天交地暂时章程》,共九条:
(一)被俄军软禁之奉天将军增祺应保卫地方安定,助修铁路。(二)俄军队留驻奉天,中国地方官应以礼相待,并随时帮助解决俄军食宿问题。(三)奉天清军一律缴械遣散,军库归俄军经理。(四)奉天俄军未占领之炮台、营垒、军火库一律拆毁。(五)俄国暂管营口等处。(六)城乡准中国地方官设巡捕马步各队。(七)奉天总管由俄人担任,与奉天将军共同管理奉天。(八)城乡巡捕力量不足以应付事件时,无论何处均由俄军帮同处理。(九)以上条款如有争议,以俄文文本为准。
此章程之规定,完全将奉天变成俄国管理下之殖民地。本月30日,增祺同意签押,但清廷尚不知之,仍命驻俄大臣杨儒交涉东三省接收事宜。次年1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将该章程全文披露,并评论日,按此章程,俄国驻奉天专员与英国驻印度官员对土司的权限相等。此一披露,举世哗然,中国朝鲜更为震惊,清廷急忙宣布不承认此一章程,并将增祺革职。
在逼签该章程之同时,沙俄政府还于本月13日拟定了吞并东三省之《俄国政府监护满洲原则》,欲将东三省从实质上变为俄国的版图。
11日,日蚀。
12日,西太后、光绪抵开封;黄河惠民决口处合龙。
14日,赏道员张舆彝三品卿,充出使英国大臣,旋命张兼出使意大利、比利时大臣。
30日,西太后懿旨,撤溥俊皇子名号。
12月:
4日,因皇宫一度被占,整饰需时,下诏展延会试于癸卯年(1903年),明年顺天乡试及癸卯科会试,暂移河南贡院举行。
5日,清廷定学堂选举鼓励章程,规定凡学堂毕业考取合格者,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名称。
8日,赏庆亲王奕勖双俸;赏荣禄、王文韶、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双眼花翎、宫衔,以酬其议和与东南互保(东南各总督共同商定互相保护,不与八国联军作战)之功。
八国联军撤出北京,保留护卫各国使馆驻军。
24日,清廷特予签订多次重大卖国条约之已故大学士李鸿章建祠京师。
本年:中国各省相继发生民变或抗粮、抗捐、抢米事件。
清廷签订《辛丑条约》后,各省亦分别对教会进行经济赔偿,总数达白银一亿两以上,还有各地方官借新政之名任意加征捐税。这些负担,直接加在各省民众头上。本年6月,四川巴县民众发动起义,提出“灭清剿洋兴汉”起义口号。次年,四川省各地响应,先后举义,但为时未久,被镇压而失败。
本年,美国作家林枢访问孙中山。孙中山对其说明惠州起义失败原因:缺乏饷械。同时表示决不灰心,一定要推翻清政府。并谓:不推翻清政府,决不能救中国。会晤后,林氏撰文极赞孙中山之学识与志向,刊于美国《展望》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