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61700000023

第23章 左而又左的思潮让江、林互相靠拢

2月19日晚,听完江青漫无边际的“谈话”后,总政的4位领导人要回北京了。为了向党委汇报方便,他们商定把江青的讲话整理出几条,由陈亚丁执笔形成了文字。临走前,他们给暂不在上海的江青留了一份。21日刘志坚乘飞机到济南,找到由苏州转到那里休养的林彪,交给他一份文稿,遂飞回北京。

2月21日午夜已过,刘志坚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电话里的声音很不客气:“我是江青!”

刘志坚答应了一声,便听到江青震耳的怒气:“你们写的那个东西怎么搞的嘛!完全歪曲了我的本意,闯了大祸。现在这个不行,不要扩散、传达!”

对这样的结果,刘志坚、李曼村早有预料。离沪前,为材料送不送江青,刘志坚还与陈亚丁有过一场小小的争执——

“刘副主任,依我看,这份东西应该给江青同志一份。”

“算啦,这是向党委的汇报,又不是正式文件。”

“那怎么行?这些都是关系大局的问题。是江青同志对整个文艺界阶级斗争的基本估计,很有水平。只给党委看看,范围、影响都太小了。”

“你这位老兄,怎么这样敏感?”刘志坚只说了一半,另一半是“她讲话的内容危言耸听,与实际情况出入很大”,他想想还是不说好。

“林彪同志不是说,今后这些事要多与她通气吗?”陈亚丁这句话倒使刘志坚、李曼村、谢镗忠无法反驳,只好默认了陈亚丁的看法。

……

江青在那头反而急了:“你怎么不说话?这件事我已经请示了毛主席。主席指示还由那个评《海瑞罢官》的班子搞,把这个稿子委托给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他们。你们那里来个陈亚丁就够了。”

这倒是刘志坚求之不得的:“好好,就让亚丁参加修改吧!”

当月的25日下午,当陈亚丁带着原稿风风火火地奔回上海延安饭店时,张春桥已经在一层客厅里等他了。两人立即乘车赶到锦江饭店,刚要拐进江青住的套间,一名身穿服务员衣装的彪形大汉拦住去路:“首长现在在吃饭,不能打搅。”张春桥眼也没抬,不满地说:“这是事先约好的,有急事,你不要管!”这时从里面传出一个女人的声音:“是春桥来了吗?快点进来,进来呀!”

江青正在吃饭,也不管自己的吃相,边吃边说:“你们平时吃什么?我很注意体重,还用食物配合药物治病。中国人太不懂营养学了。听说那个美国电影明星嘉宝,还有香港的那个夏梦,都是饮食专家……”

因为江青在吃饭,张春桥没有抽烟,总觉得少些什么,随口问道:“伯达同志今天来吗?”

“夫子一会儿就来。”江青看了一眼陈亚丁,“我把你们搞的那个东西让伯达和春桥推敲了一下,要彻底改,要大改。伯达有些意见很好,我请他把关。”

正说着,陈伯达就到了,往中间的位子上一坐,就和江青对起话来。他把一份打印稿放在茶几上,操着一般人不易听懂的福建话说:“我看首先要讲清楚文艺黑线的来源,它是30年代上海地下党搞王明路线、搞右倾机会主义的继续。这条黑线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

“夫子你等一下。”江青被陈伯达这吓人的开场白吸引住了,忙叫人把残汤剩菜端走,再叫陈伯达接着说。

陈伯达好显示一点与众不同,或者叫跌宕起伏,他先说“第二个是要用重彩浓墨写一段这几年文艺方面的成绩”,一下子把江青和张春桥都听得瞪大了眼:夫子糊涂了,怎么讲起成绩来了?原来是陈伯达又用了一个写文章的小技艺,变相地捧起江青:“要说成绩,那就是江青同志亲自领导的戏剧革命……搞了许多嘛,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这些个,啊,都是真正的、货真价实的、无产阶级的艺术瑰宝。”讲到“瑰宝”二字时,陈伯达的嘴里好像嚼着一段甘蔗一样甜美,使劲地后仰在沙发上,嘴里的话又变得像蹦豆一样松脆:“这才叫推陈出新,才叫创举。江青同志亲自抓试验田,搞出好的样板,是标社会主义的新,立无产阶级的异。我看只有这样改,‘破’什么‘立’什么才会鲜明、清楚。”

几副眼镜在房间里反着光,有的是惊讶,有的是赞赏,而江青的眼神更多的是陶醉。她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悦:“听见没有?这就是‘党内第一支笔’的厉害,春桥、亚丁你们听清了没有?伯达同志一下子就打中了要害。真是难得,真是金石之言!修改时,一定要加上。”

“不用了,我已经都写在初稿上了。”

江青更是喜上眉梢:“哼,还有人说伯达同志只会写文章,这是偏见,是嫉妒!没有大政治家的水平,哪能写出这样掷地有声的文章?我要告诉主席,一定不能委屈伯达同志!”她又看了看陈亚丁和张春桥,说:“明天请你们代劳了,按照伯达同志的意见,重新写吧。”

张春桥没有多说话,看来他内心里并不十分赞赏陈伯达,因为他们以前毕竟不在一个战壕里,只是“文化革命”才使他们走到一起来了。他看不起延安来的这位“第一支笔”,他还觉得自己是“第一支笔”呢。但在江青面前他不好戳老夫子的蹩脚。

他更关心上海,包括30年代的上海。

所以在他们重写《纪要》时,有一天,张春桥突然问陈亚丁:“老陈,你对周扬怎么看?”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陈亚丁已经弄清搞《纪要》的目的了,顺着说道:“30年代他不断犯错误,我看文艺黑线的根子就在他那里。”

张春桥讳莫如深地摇摇头:“恐怕还不是,他是个代表,一个部长级的代表。他们是一套,下面有,上面还有。”

陈亚丁问:“难道还有更重要的人物?”

张春桥不耐烦地回答:“你怎么把问题看得这么简单?老实告诉你,他们没有一个好东西,哪个也留不下。”

2月28日上午,江青看完他俩的修改稿,脸上绽出笑容:“辛苦了,辛苦了,我看可以,印出来上送吧!”

就这样,一个“划时代”的东西诞生了。它的诞生将意味着许多东西的死去或受难。世界就是这样,有时一件看似不起眼的事情,后来被证明非同小可。

《纪要》很快送到北京,送到毛泽东手上,毛泽东做了修改。

3月19日,那真是江青的节日。她在她那些“亲密战友”的簇拥下,飘飘如仙地出现在她临时官邸的电影厅兼会议室里。

“又把你们请来了,这份稿子虽然经过重写,但还是有你们的心血。你们不会怪我‘夺人所爱’吧?哈哈哈……”江青向刚刚到上海的刘志坚、李曼村、谢镗忠打着招呼。“当初,你们给我闯了大祸,现在是因祸得福。好了,先看看主席改过的稿子吧。已经是大功告成了。”

刘志坚他们没法随着江青的欢乐而欢乐。他看到稿纸上粗大潦草的毛笔字,知道这个《纪要》已经不是以前那个《纪要》了,那个时代毛泽东的字就是最高指示,是不容置疑的。可他毕竟是个老军人,认真而耿直。他还认为有些地方不妥:“依靠部队搞文艺革命这句话恐怕不妥当。地方文艺队伍有80万人,不靠他们自己怎么行?另外,稿子上说要重新组织队伍,是不是改为整顿文艺队伍更好?”

张春桥朝他努努嘴:“不要再犹豫了,改了这么长时间,行了,行了!”

江青喜欢侦探小说一般的秘密活动:“现在形势很复杂。有人听到风声就找张春桥打探消息。你们回去不要把内容告诉任何人,我要打个出其不意的漂亮仗!”她布置陈亚丁:“你来帮我给林总写封信。”

信是这样写的:

林彪同志:

根据你的委托,我于2月2日至20日,邀请刘志坚等四位同志就部队文艺工作问题进行了座谈。座谈后,他们整理了个座谈纪要送给你和军委其他领导同志,也送给我一份。我看了,觉得座谈会纪要整理得不够完整,不够确切。因此,请春桥、亚丁两位同志座谈修改,然后,送主席审阅。主席很重视,对纪要亲自作了修改,并指示请伯达同志参加,再作充实和修改。我于3月10日至15日,请伯达、志坚、春桥、亚丁四位同志一起讨论修改后,又送主席审阅,主席再次作了修改,并于17日批示:“此件看了两遍,觉得可以了。我又改了一点,请你们斟酌。此件建议用军委名义,分送中央一些负责同志征求意见,请他们指出错误,以便修改。当然首先要征求军委各同志的意见。”19日,我又请志坚、春桥、镗忠、曼村、亚丁五位同志一起座谈,大家一致同意这一纪要,现将座谈纪要送上,请审批。

此致

敬礼

江青

1966年3月19日

(转引自林韦:《“四人帮”批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下同)

林彪那时在苏州。他收到江青派人送来的信及《纪要》大字排印本,知道已经毛泽东亲自阅定,他当然双手赞成。他对《纪要》未改一字,批转军委常委们。林彪还找来刘志坚、陈亚丁,请他俩起草了一封致贺龙等中央军委常委们的信。

当时,中央军委主席为毛泽东,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是林彪。此外还有副主席贺龙、聂荣臻、陈毅、刘伯承、徐向前、叶剑英。常委除包括主席、副主席外,还有朱德、邓小平、谭政、罗瑞卿。

林彪的信,全文如下:

常委诸同志:

送去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请阅。这个纪要,经过参加座谈会的同志们反复研究,又经过主席三次亲自审阅修改,是一个很好的文件,用毛泽东思想回答了社会主义时期文化革命的许多重大问题,不仅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而且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6年来,文艺战线上存在着尖锐的阶级斗争,谁战胜谁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文艺这个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必然去占领,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极为广泛、深刻的社会主义革命,搞不好就会出修正主义。我们必须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坚定不移地把这一场革命进行到底。

纪要中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完全符合部队文艺工作的实际情况,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使部队文艺工作在突出政治、促进人的革命化方面起重要作用。

对纪要有何意见望告,以便报中央审批。

此致

敬礼

林彪

1966年3月22日

林彪的信,对《纪要》作了高度评价,并默认了此为他“委托”江青所办。但林彪心里怎么想的,无人能知。

据林彪的秘书说,“文革”开始后,江青大部分时间在钓鱼台11号楼居住。来往于毛家湾与钓鱼台之间的是叶群。因为林彪的反对,叶群经常是偷着去,偷着回。只要被林彪发现,必然发一顿脾气。有时知道叶群往钓鱼台11号楼打电话也要训斥她一顿。为何林彪对江青如此警惕,不得而知。不过此事林彪肯定是经过仔细考虑的。

包括前面说的《纪要》一事,当初林彪住在苏州,有一天江青不约而至,来找林彪谈有关文艺战线的问题,叶群因为下乡“蹲点”去了,林彪只好硬着头皮接待。江青很不客气地问林彪:“你为什么不看戏?”

林彪也很不高兴:“我身体不好,正在养病。”

江青说:“你该多关心一些文艺工作。”

林彪答:“我不懂。”

“主席最近关于文艺工作有两个指示,你看过没有?”

“看过。”

“你对建国后17年的文艺工作怎么看?”

“方向问题已经解决了,主要是艺术水平的问题。”

江青气呼呼地搬出毛泽东的批示,林彪不吭声。江青又说:“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不是我要搞的。主席让我请尊神。”

林彪控制着情绪:“我身体不好。”

这时候谈话的气氛已经很紧张,江青一眼瞥见林彪的身旁放着几张京剧唱片和电影插曲唱片,脸一虎:“到了这时候,你还听这种东西,这都是些坏戏、坏电影!”

林彪说:“我只是用它调剂一下精神。听上一段,身体就好了些。”

谈话不欢而散,江青当夜返回上海。

林彪在江青面前也不总是示弱,有时也会发作。就在江青指责过林彪不久,有一次,江青不知为什么事,又来找林彪。他们谈了一会儿,就听到林彪冲着秘书喊:“叫叶群!快把江青给我赶走!”秘书从未见过如此场面,不知是执行好还是不执行好。正在不知所措,叶群可能听到动静,自己跑来了。秘书赶紧回避。但还听见在林彪会客室门口传来江青的声音:“林彪同志,我有缺点、错误,你可以批评,何必生气呢?”秘书走远了,不知后来他们又说了些什么。

叶群不希望秘书看到此类场面。在江青走后,她找秘书“消毒”:“刚才你看到的情况,没对别的秘书讲吧?”

“没讲。”秘书回答。

“不讲好。”叶群说,“如果讲了,传出去不好。其实也没什么,首长和11楼都有自己的倔强的性格,互相之间很坦率,但事过之后就拉倒,谁也不记仇。他们刚才也是由于一点小误会,首长的性子急,就火了。我进去说了说,双方的误会都已消除。11楼走的时候,她和首长又都笑了。”她看秘书点了头,还是不放心,再一次强调:“无论如何,刚才的事不准向旁人传。因为我在场,我不能不向你作些解释,但你不能再向任何人讲了。话到此为止。”(详见张云生:《毛家湾纪实——林彪秘书回忆录》,春秋出版社)

自从《纪要》经毛泽东亲自修改并公开发表,前面加了一句“林彪同志委托”,林彪对江青的态度还是明显有变。那封写给中央军委常委们的信就是证明。但秘书们觉得,这种改变只是表面上的,林彪对江青的戒心依然很重。

顺便说一下刘志坚以后的日子。

江青对他日渐不满。那时中央文革小组的大本营设在钓鱼台。江青住11号楼,刘志坚住2号楼。但是,他总觉得自己是军队干部,应该在中央军委领导下工作。军委副主席兼秘书长叶剑英住在西山,常找他谈话,他干脆从钓鱼台搬到了西山住。那时,聂荣臻元帅也住在西山。陈毅元帅经常去西山。江青见刘志坚与几位老帅关系密切,就要整掉他。

最使江青不满的是1966年11月13日、29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陈毅、徐向前、贺龙一起在北京工人体育场接见军队院校师生代表,就军队“文革”问题作了重要讲话。叶剑英指出:真理是真理,跨过真理一步,就是错误,就变成了谬论。学习毛主席著作,不是学耶稣基督教的圣经,不是迷信。他指出,军队少数人在“文革”中表现不好,明明看到有的老同志心脏病发了,还要抓来斗,这些人是在败坏我军光荣传统。

据刘志坚回忆,陈毅元帅是萧华打电话请来的。叶、徐、贺三位元帅讲话时有稿子,叶帅有时离开稿讲些话,而陈毅没有讲话稿。心直口快的陈毅,尖锐地批判了那些“大左派”,把江青气得够呛。于是她迁怒于刘志坚,要刘志坚检查。刘志坚不得不在12月中旬写了检查,江青看后骂道:“隔靴搔痒。”

此后,造反派要批斗陈毅,周恩来找刘志坚谈话,要他出面做劝阻工作,终于导致康生为此大拍桌子。1967年1月4日,“中央文革”的要员们一齐上阵,向刘志坚开火。除了康生开了头炮外,江青说:“像刘志坚这样的人物,我们帮你们揭发。我名义上是军队的文化顾问,但是他从不向我汇报……他是典型的两面派。”陈伯达则“揭发”刘志坚是“叛徒”,依据就是被敌人抓走又活着回来了。不久,林彪也发话了:“全军文革小组要改组。刘志坚犯了大错误,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在军队的代理人。他发表不少不正确的指示。撤工作组,本来他同意伯达同志的意见,以后又反对。”于是,1967年1月11日,中央军委下令改组了全军文革小组,撤销了刘志坚的组长职务。一时间,“打倒刘志坚”的大字报、大标语布满全国。刘志坚遭受批斗后即被关押。先在北京卫戍区,后转移到北京顺义县。

作为总政第一副主任,他当了7个多月的中央文革小组第三副组长,4个多月的第二任全军文革小组组长,最终以“刘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在军队的代表”、“中央文革中的奸细”等罪名被打倒,被关押审讯,无情折磨了七年零九个月。直到1974年国庆节前夕,经周恩来亲自提名,才得以解除“监护审查”,恢复人身自由。

同类推荐
  • 徐国春秋

    徐国春秋

    嬴宝宗,徐国世子。国破家亡,兄弟羁旅,亡国之君又会有怎样的际遇……
  • 刀墨

    刀墨

    你问我这世间什么是道义,我只能告诉你有的时候道义重若泰山,有的时候还不如二两浊酒,这世间也是无趣的紧啊——临长风
  • 问君何求

    问君何求

    大唐末年,藩镇割据,纷纷自力。南唐郑王李从嘉不想参与储君之争,决定云游四方。他们一行人在游历的过程中遇到了传奇的故事,一代才子皇帝的非凡经历。
  • 我只是个看家鬼

    我只是个看家鬼

    守着一个地儿不动,才能谈得上有立场。方一平吃惊地发现自己换了时间、地点、身边的所有人。他不得不谨慎地观察,慢慢地融入环境,守护身边那些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人。然而他发现身不由己变化太大,后世那点知识根本不够用。而且自己从经常性心虚力怯,变成了偶尔乃至理直气壮。这让他在夜深人静时很惶惑,不知道躯体里住着的到底是谁,并一再地叩问上苍:我到底还是不是那个看家鬼?
  • 穿成反派做炮灰

    穿成反派做炮灰

    “天才”少女凌晗兮无意之间买到一本杂志,杂志上连载的穿越小说记录了很多穿越者穿越的原因,兮兮好奇心起一一试过……换来的是无数次的穿越成功?!什么嘛!别人穿来做女主,只有我是反派?别人反派变主角,只有我是炮灰?连死几次之后,“天才”兮兮终于找到了穿越正确打开方式?
热门推荐
  • 古老的世界

    古老的世界

    满怀仇恨之时,时光倒叙,重头再来,固然可喜。可大仇得报,满目茫然,却仿若一梦,重回原点。又该何去何从?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提剑跨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尘世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古老的世界,刀狂剑血,百家争鸣,爱恨情仇,又有几人可全身而退?怀念心中的金古之侠义,江湖之浮沉。
  • 英雄联盟末世超神

    英雄联盟末世超神

    突如其来的末世从此可以获得英雄力量要如果挽救地球期待主角和他的兄弟慢慢成长
  • 夫人,魔尊大人盼你早点死呢

    夫人,魔尊大人盼你早点死呢

    某魔尊看着手中的命盘,大手一挥招来天师。“将夫人的寿……改了。”“改了?”天师瞅了一眼那命盘上的六零,眼神有些不解。“嗯,这零……”太多了。可惜某魔尊还未说完,只见眼前一花,命盘上的‘六零’,赫然变成‘六零零’!某魔尊:!!!本尊盼着她死,没说让她变成千年老王八!!!--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就是苏三

    我就是苏三

    生活是美好的,也是讽刺的。事情的发生,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都是无可避免的。别以为事事都能掌控,因为我们大家都被上帝玩弄于股掌之中了。是要事事面对学会坦然,还是低头逃避呢?有的人想活得精彩,却趋于平静;有的人总想静的像墙角一块脱落的墙皮一样,却不得不像春柳一样迎风舞动。苏三属于哪一类?其实,她也不知道。生活是盲目的,一旦有了目标,就成了干活。
  • 唐才子传

    唐才子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窗外风铃响

    窗外风铃响

    箫声凄,白衣飘飘。曾经鬼马精灵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迷的十三王爷爱新觉罗玄清放弃皇位争夺,迷的武林盟主楼于飞放弃盟主位置,迷的毒药公子欧阳宸洗心革面的大宋第一美女苏芮芮,如今凉薄平凡的的风铃阁苏小小,天壤之别的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样悲情的故事?信阳城陈府的风铃声,洛阳龙府里飞来飞去的蝴蝶,少林寺经书里害人性命的珠钗,扬州城骇人听闻的白毛女......这一宗宗一件件究竟是意外还是有人故意操作?已经远离江湖的苏小小无心有心的踏上这条道路,且看这位武功和容颜皆不再,平凡如路人的绝代奇女子如何利用聪明智慧解开谜底,并在这途中收获温暖爱情,从此相伴江湖,携手美好人生。
  • 桃花朵朵砸包子

    桃花朵朵砸包子

    这是一枚属性不明,擅长卖萌,兼职偶尔腹黑的小萝莉!为了复活亲人,这空间神马的,仙草神马的,还有仙兽神马的,来吧来吧,她来者不拒。啥的?还有美男?某女羞涩的说,那就勉为其难,也收了吧。
  • 心脏病病人何时上医院

    心脏病病人何时上医院

    本书分10个部分介绍了心脏病的有关知识,首先阐述如何判断心脏病,然后分别回答了9种常见心脏病的有关概况、病因、危害、诊断、预防和治疗等问题。
  • 流浪银河星系

    流浪银河星系

    宇宙星空突发异变,突然出现的神秘黑洞影响了整个宇宙空间,各大星系的智能生物都开始全力自救。银河系发生剧烈异变,地球进入灵武和高科技共存时代。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逐步建立。故事发生在地球进入灵武时代到来的五年后。
  • 撷蔻记

    撷蔻记

    古人云: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大燕朝的郡主为了嫁给自己喜欢的人,制造了一场落水意外。没想到阴差阳错给别人做了嫁衣裳——肃毅伯府上的二公子竟要迎娶小门小户一个举人的女儿为妻。简直是岂有此理。但无奈木已成舟。这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的。于是,梁举人的女儿梁蔻娘收拾了自己轻飘飘的妆奁,一顶花轿嫁进了高门。撷蔻记的故事,也从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