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国被消灭的当年,三十五岁的秦庄襄王赢异人忽然病逝,这是秦国自公元前251年以来,四年之中驾崩的第三位国王。君王不寿,国内多事,大大减缓了对东方各国的军事压力,最舒心的大概要数备受侵略的邻邦韩王国了。然而好景不长,赢异人撒手归西的次年,公元前246年,太子赢政即位,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别看这小子本年只有十三岁,但在精明强悍的宰相吕不韦全力辅佐下,很快稳定政局,即将展开更大规模的兼并战争。
毗邻秦国的韩国,首当其冲,势必遭受沉重打击。敏感的韩国国王韩桓惠王,已经意识到,秦国国内无事,诸侯必将遭殃。于是,他和大臣们绞尽脑汁,想出一条“千古奇计”,要派杰出的水利专家郑国先生前去帮助秦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企图以此引诱秦国把精力投人国内建设上,使之民疲财尽,从而减轻其对韩国的军事压力,以收“抗秦”救国之效。
韩桓惠王自公元前272年上台,总共在位长达三十四年,由于过度平庸,竟在历史上连名字都没留下。但从史籍来看,他在治理韩国的三十多年中,除了不断向秦国求和之外,几乎没有做过任何有作为的事情。现在,这个“修渠抗秦”、迂回救国的战略决策,乃是他阁下采取的唯一“积极”措施。
于是,韩国发动“水利攻势”,精心策划一番,让最好的水利工程师郑国先生假装叛逃,投奔秦国。
郑国先生是一位不问政治、技术至上的优秀水利专家,他对兴建任何造福人类的水利工程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热情。为了献身于他所热爱的事业,这位天才水利专家来到秦国之后,首先徒步跋涉,实地考察关中山川地形,选定兴修水利工程的最佳线路和位置,绘成工程草图,然后进人秦国首都咸阳,游说秦国政府。秦国未明底里,终于接受了郑国先生的合理建议,当年便发动民工,修建引径灌溉的庞大水利工程。
该工程计划从仲山(陕西径阳县西北)开凿渠道,引径人渠,沿北山(陕西三原县北)南麓向东延伸,穿过一条条由北而南的小河,在大荔县东南注人北洛河,全长三百余里。沿线被切断的许多纵流小河,汇人总渠,丰富了灌溉的水源,可谓一举两得。这项由郑国先生设计修建的水利工程,被称为郑国渠。它是继秦昭襄王赢樱时代,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筑都江堰(四川都江堰市西)水利工程之后,秦国兴建的第二个著名的人工灌溉工程。
韩桓惠王派遣郑国先生鼓动秦国修建该工程的目的,本是为了让秦国“民疲财尽”、无力东伐。可是,这项优质工程的灌溉效益十分明显!关中渭北平原常年偏早,有了此渠,利国利民,秦国百姓受益匪浅,政府也增加了财力。该工程虽然庞大,但也仅有三百华里长,同此前秦、魏、赵、燕各国修筑长城的工程量相比,简直微不足道。即以当时秦国强大的国力而言,平地掘渠三百里,远不至于使之“民疲财尽”。相反,渠成之后,更使秦国变得无比富强。
不过,这项造福秦国的水利工程,正在施工期间,韩国的阴谋就被发现!秦国人要杀郑国先生,忠厚老实的郑国先生表现出一位优秀工程技术专家应有的诚实态度,他向秦国政府坦诚说:“我为延长韩国寿命,来到秦国,主持此事,起初确实有让秦国劳民伤财的动机。然而渠成之后,将为秦国带来万世之利!”秦国认为他的话不无道理,至于企图让秦国“民疲财尽”的阴谋,就像一则拙劣的童话,几乎无伤大雅。于是,秦国命郑国先生继续负责施工。而郑国先生则表现出高度负责的精神和科技创新的智慧,用挖出的泥土覆盖低洼的盐碱地,使寸草不生的土地变成肥沃的良田,又是一举两得!工程竣工后,开闸放水,清波逐流,灌溉农田达四百万亩(每亩合今0.74亩),亩产高达六石四斗(每斗合今升)。从此,关中东部成为沃野,岁无凶年。秦国因此变得更加富强,为兼并诸侯、实现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此显著的效益使秦国感到,韩桓惠王派专家引诱秦国修渠的阴谋太可爱了!
呜呼,世界上竟有韩桓惠王这样的政治家和军事战略家!面对强邻的侵略,不去加强国防建设,整军备战,却派专家前去帮助敌国兴修水利,增产增收,希望敌人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中,变得疲惫衰弱下去!简直就像为了消耗敌人实力,而派专家前去帮助敌国兴建兵工厂、制造枪炮子弹一样。这种异想天开的奇怪念头,从谋划到付诸实施,竟在韩国高层决策集团中始终无人提出异议,也算古今一奇!由这样一批国家领导人管理的国家,如不迅速灭亡,简直没有天理!
郑国渠大概用了三年时间建成通水。就在该渠大规模施工的三年之中,秦国也从未停止过对韩魏赵三国的军事进攻。而这项粮食增产工程建成后,秦国如虎添翼,从此进人了加速统一期,而东方六国则进人了加速灭亡期。二十多年后,六国竟被一扫而光。韩国则在郑国渠建成之后十四年即公元前230年,第一个被消灭,这与韩桓惠王对秦国的“大力帮助”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