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活出真实的自己
生活建立在自己的奋斗之上,谁也不能替代我们生活。凡事在于自己的努力,不要幻想着天降馅饼的美事,也不必苛责他人应该如何,更不要乞求他人恩赐。
生活的一切烦恼,尽皆源于心存奢望。我们不要存有非分之想,不要到处伸手,也不要无原则地退缩。
让繁星缀满夜空,让灵魂回归心灵,愿德行使我们得以永生。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其位而行]安于现实,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处事。素:通“乡”,平素,向来,平时。
[不愿乎其外]安守本分,坦然中正,不存非分之想,无分外之妄求。愿:倾慕,羡慕。其外:指本位之外的东西。
君子安于现状,认真做好本职分内的事,不做职权以外的事,不存非分之想。
孔颖达说:“乡其所居之位,而行其所行之事,不愿行在位外之事。《论语》云:‘君子思不出其位也。’”
朱子说:“君子但因见在所居之位而为其所当为,无慕乎其外之心也。”
恪尽职守
既不擅自越权,又不推诿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
当你是A时,你应当考虑的就是A所应负的责任。如果你是B或C,你就应当根据A的思想,以A确定的方向为方向,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当然可以在A委托的情况下,代行A的部分事务,但切记自己绝不是A。当A出面时,B或C就应当清楚自己的位置。但是,当你是远无声息的X时,你的命运就像牌局中最小的那一张,只有被扣为底牌,或者被垫付,没有发言的机会。当然也许有时会作为主牌,有一次发言的重任,但不会很多。所以一定要先清楚自己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不作非分之想,安分守己地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务。
安分守己就是对现状的积极适应,是自信,是自重,是对自己命运的积极承担。
庄子不相楚
庄子淡泊名利,超脱世俗,不为欲望所羁绊,心念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楚威王想拜庄子为相,就派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和很多的金钱去迎接庄子。
庄子笑着对楚国使者说:“千金之礼,这是厚重的礼物;卿相,是尊贵的地位。只是你难道看不见郊庙仪式上所献祭的牲畜吗?养育多年,给它披着精美的饰物,送到太庙。这时,它虽然想做一只普通的自由生活的小猪,又怎么可能呢?你还是赶紧回去吧,不要污辱我的人格!我宁愿自由地在这平庸的尘世中艰辛自在地生活,也不愿意被国家的权势所驱使。我终身不愿做官,只想保持自己的天性。”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素夷狄]生在教化未及的边远偏僻的地方。夷:指东方的部族;狄:指西方的部族,此处泛指少数民族。
[无入]无论处境如何。入:处在。
出身富贵,就以富贵人的方式处事;生于贫贱,就做贫贱人的事情;处于边远落后的地区,就安心在边远之地做事;身处艰难困苦之中,就从中努力。君子无论处境如何,都能够安然而处,自得其乐。
孔颖达说:“乡富贵之中,行道于富贵,谓不骄、不淫也。乡贫贱之中,则行道于贫贱,谓不谄、不慑也。乡夷狄之中,行道于夷狄,夷狄虽陋,随其俗而守道不改。乡难患之中,行道于患难,而临危不倾,守死于善道也。”
朱子说:“素其位而行也。”
安分守己
不要强求自己去做力所不及或职责之外的事情,只注重自己该做什么,并努力做好就可以了。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么事情,不该得到的就不要强求。一切烦恼与痛苦都来自于我们内心的虚妄之想,而修养就是滤出我们心中的私念与杂质,使我们内心回归透明纯净。
通过自己正当的劳动,获得自己应该得到的报酬,从而养护自己的生命,心安而理得,安适而惬意。不要羡慕别人,别人的长处可以借鉴,但不可无端地攫取。我们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把自己该做的做好。
现实中的人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迷失了方向。他们不甘寂寞,“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肯安于现状,却又不想踏踏实实的努力,于是经不得诱惑,轻率冒险,结果不但没有得到期望中的幸福,反而使一切变得更糟。任何巧取或是强夺,对于获得幸福生活都是没有用的。要成就事业,必须首先认清并适应自己的境况,然后做恰如其分的努力。
惠施之忧
惠施任梁国宰相,庄子想到梁国去拜访他。惠施自认为学识与才能都不及庄子,担心庄子来了,自己的地位会被动摇,心中十分焦虑,于是就派人在京城中寻找庄子。
庄子得知惠施的心态后,便主动去见他。庄子说:“你知道南方有一种大鸟叫鹓雏吗?它从南海起飞,到达北海,中途如果没有遇到梧桐树,决不栖息;如果看不见甘泉,决不饮水;如果找不到竹实,决不啄食。然而,当它飞经一株古树上空时,树上的一只老鸱口里衔着一只死老鼠,看见鹓雏远远地飞来,以为要来抢它的死老鼠,紧张得张牙舞爪,大声呵斥‘去’,试图阻止鹓雏接近;其实鹓雏哪有兴致去抢它的死老鼠呢,它只是沿着路途飞过。可笑的是,鸱雏竟把这只死鼠当做唯一的宝贝,以为谁都想抢呢。”
无论我们得到多少,拥有什么,都不必存患得患失的心理,更不要臆度别人。只要安于自己的信念,得也正当,失也平常。得到是暂时的寄放,失去是永远的解脱,只有心灵平静才是永远美好的状态。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陵]通“凌”,欺侮。
[援]攀附,巴结,本指抓着东西往上爬,引申为为了向上爬而投靠有势力的人。
[正己]端正自己的品行。
[尤]怨恨,抱怨。
处在高位,不欺凌下属;地位低微,也不处心积虑地攀附。静心修行自己的品德而不必刻意求助他人,那么也就没有怨怼之心。上不怨愤苍天,下不怨恨他人。
孔颖达说:“若身处富贵,依我常正之性,不使富贵以陵人。若以富贵陵人,是不行富贵之道。若身处贫贱则安之,宜令自乐,不得援牵富贵。若以援牵富贵,是不行贫贱之道。若身入夷狄,夷狄无礼义,当自正己而行,不得求于彼人,则被人无怨己者。《论语》云:‘言忠信,行笃敬,虽之夷狄,不可弃。’苟皆应之患难,则亦甘为,不得上怨天下尤人,故《论语》云‘不怨天,不尤人’是也。”
朱子说:“不愿乎其外也。”
站在与我们自己相应的位置上
人生在世,所处的位置很重要,站立的位置往往决定着你行为的原则。
工作是快乐的,因而我们应当快乐地工作。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谁也不是天下第一。能够做到尽心、尽力、尽责,就是很好的同事,就能够合作。不论你所处的位置如何,只要心怀坦诚,将自己同他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以爱己之心爱人,以恕己之心恕人,那么还有什么事情办不好呢?
多一些淡泊,少一点世俗。不管你的人生多么卑微,都应当坦然面对,勇敢地把生活进行下去。不逃避,也无须羞愧,更不报以恶言。
给别人一架梯子,也让自己脚下有了台阶,我们的人生旅程即因之有了同行的伴。
鱼之乐
惠施在家接待他的老朋友庄子,两人到花园散步,曲径通幽,小桥流水,回廊亭榭,颇有雅趣。他们漫步于桥上,庄子看见桥下流水潺潺,鱼儿自在地游来游去,心里怡然而乐,由衷地说:“这里的鱼儿真快乐,自由自在地畅游,是真正的美景呀!”
惠施反问道:“你又不是这水里的鱼儿,怎么知道鱼儿们是快乐的呢?”
庄子说:“你也不是我,怎么会知道我不知道鱼儿们的快乐?”
大自然给一切生命自由生长的环境,不偏好,也不刻意扼杀。人类作为万物之一,更当善体天道,让一切生物都能和谐生存。
面对无垠的宇宙,我们总会发出由衷的感叹:我们无限渺小,个人的生命与业绩较之宇宙的浩渺永远是无足轻重的!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以快乐的心境,与万物自在相处呢?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君子居易以俟命]君子修身守正,怡然自处,等待时机,实现自身的使命。居易:安居现状。易:平安,安然无妄。俟命:等待天命。俟:等待。命:天命,即万物存在与发展的必然性。
[行险]做出冒险的行为。
[徼幸]企图靠偶然因素获得成功或意外地免除不幸。徼:谋求。幸:指所得不当。
因此,君子安居现状以等待天命降临,小人急功近利、铤而走险,妄图攫取非分之想。
孔颖达说:“君子以道自处,恒居平安之中,以听待天命也。小人以恶自居,恒行险难倾危之事以徼求荣幸之道,《论语》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是也。”
把握时机
人生之路如何才能走好,这是每个人都想探询的问题,也需要人们以毕生的实践来求证。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道路,从而将自己引入不同的人群:君子或小人。
任何人都祈求完美的生活,谁也不愿困守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但是如何获取则体现了一个人的人品。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们都想得到的。但是,如果是不择手段获得的,那么心里是不能安然而处的;贫与贱同样是人们都不愿承受的,但是如果采取了不正当的途径摆脱,那么也是不堪接受的。”
面对富贵与贫贱所做的取舍,是君子和小人的分界点。君子处穷仍然固守道义,“居易以养其德,穷通不变其志”。小人则不择手段,为所欲为。通过自己诚实的劳动所取得的酬报,是合乎道义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坚持应该坚持的
韦贯之,名纯,唐代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贞元初,登贤良科,授校书郎,后调任礼部侍郎,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中书侍郎。
韦贯之曾与户部侍郎杨於陵、左司郎中郑敬、都官郎中李益同为考策官。韦贯之选取三人奏为最佳之选,其文辞所论,恳切深刻,切中时弊,无所顾忌。其他几位考策官员一致以文辞激切介直,有失温婉敦厚为由,都不认同。韦贯之坚持自己的意见,独自署名呈报皇上。因此触动了权贵,不久被借故贬出京城,放为巴州刺史。史书上说:“贯之为相,严身律下,以清流品为先,故门无杂宾……性沉厚寡言,与人交,终岁无款曲,未曾伪词以悦人。”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射有似乎君子]用射箭比喻君子“正己而不求于人”的道理。射:射箭。
[失诸正鹄]失去射中靶子的机会。正鹄:箭靶中心的圆圈,画在布上的叫“正”,画在皮上的叫“鹄”;大射则张皮侯而栖鹄,宾射张布侯而设正。
[反求诸其身]反躬自省,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
夫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而不中,并不怨箭靶不正,只是反省自己,寻找改进的方向。”
郑玄说:“反求于其身,不以怨人。”
《礼记正义》说:“以上虽行道在于己身,故此覆明行道在身之事,以射譬之。”
孔颖达说:“凡人之射,有似乎君子之道。射者失于正鹄,谓矢不中正鹄。不责他人,反乡自责其身,言君子之人,失道于外,亦反自责于己。”
朱子说:“画布曰正,栖皮曰鹄,皆侯之中,射之的也。”
竞争的本义
《射义》说:“射之为言者绎也,或曰舍也。绎者,各绎己之志也。”意思为:射是指绎,也有人说是舍;绎,就是根据自己的志向,瞄准目标,不断校正自己的方向,努力取得成功。因此,孔子说:“发而不失正鹄者,其惟贤者乎!”
据《礼记·射义》记载,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孔子和他的学生在矍相的园圃中举行射礼,前来围观的人层层叠叠,密集如墙,盛况空前。确定裁判时,子路手执弓矢邀请围观的人参加,说:“败军之将,对国家灭亡负有责任的大夫,以及为了某种利益而卖身成为别人后嗣的人不能入内,其他人请进。”于是,大约有一半人惭愧地退开。比赛结束后,进行旅酬仪式,公罔之裘和序点邀请众人入席就座。公罔之裘举起酒杯说:“凡是青壮年中有孝悌之行的人,六七十岁崇尚奉行礼仪的人,不受世俗影响,静心修身不懈的人,请就座。”只有一半的人留下。接着,序点又举杯说:“好学不倦,守礼不变,八九十岁甚至一百岁仍然言行合于道义的,请就座。”于是,只有很少的几个人留下。由此可见,只有德行超群的人,才配参加射礼,才有资格担任评判之职。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境界,强调修身是根本。射礼作为正心修身、反躬自省的一种方式,在于陶冶情操,培养品格。《谷梁传·昭公八年》范宁注说“射以不争为仁,揖让为义”,这是对乡射礼的妙义的深刻注解。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有得意之日,也就会有逆境之时。有竞争,就必有胜败。如何正确面对,是成就人生的必备素质。《射义》说:“射求正诸己,己正然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可见,面对竞争关键在于确立自己良好的心态。发而不中,其根本原因在于自身,应当“反而求诸己”,寻找自身的不足,努力修正自己。
修身正己,是成就一切功业的出发点
李法,字伯度,汉中南郑(今属陕西)人。博览群书,精通经史,性情刚直有节操。汉和帝永元九年,参加贤良方正对策考试,被任命为博士,很快又升任侍中、光禄大夫。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李法一直上疏议论政略得失,认为政令苛刻琐细,不便百姓执行,有的也违背了永平、建初时期所确立的制度。他还直言宦官权力太重,势力炽盛,干预朝政,后妃们太受宠爱,影响到社会风俗,并指责史官失职,记载不能尊重真相,将致后世有识之士在考证历史时,寻功计德得不到确实的依据。
汉和帝十分生气,以言论失据的罪名,诏令惩治李法,最终将其贬为平民。李法默然承受,回到家乡,谢绝一切交游,闭门读书,固守节操。从前交情深厚的老朋友和学生来看望,言谈之间,很想知道他拂逆皇帝心意的原因,李法总是避而不谈。朋友们坚持询问,他才说:“我这个见识短浅的老百姓,哪里有资格侍奉君主呢,忧虑有误,因而行为失措不当。孟子曾经说过:‘仁德的人处世就像射箭,首先站正自己的身体,然后再发射,如果没有射中箭靶,也决不抱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只是反省自己罢了。’”
在家八年后,李法又被拜为议郎、谏议大夫。他仍然正言无隐,不改往日风格。后来李法出任汝南太守,政绩卓著,深为百姓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