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贝多芬一样,扼住命运的咽喉
35年以来,我一直在纽约市主办成人教育班。我发现很多成年人对自己没有上过大学表示遗憾。他们似乎将没有接受大学教育看成是人生一个很大的缺陷。这种观点当然不对,因为我了解到成千上万的成功人士,有的连中学都还没有毕业。为此,我经常给学生们讲一个我认识的人的故事,那个人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那时,他家家徒四壁,父亲去世都是靠亲戚朋友的帮助才得以安葬。父亲死后,全家靠母亲一人在一家制伞厂做工来维持生计,一天工作10个小时之后,母亲还要带一些活儿回家,一直干到晚上11点。
这个在如此艰难环境下成长的男孩,有一次参加当地教堂举办的业余戏剧演出。演出令他十分兴奋,为此他决定去学习演讲。这种能力引导他步入政界,30岁时,他当选为纽约州议员。然而,他对此重任毫无思想准备。面对那些需要投票表决的冗长复杂的法案,他如同看印第安文字一样,不知所措,一筹莫展;当他当选为森林问题委员会委员时,他惶恐不安,因为他从未跨入过森林一步;当他当选为州议会金融委员会委员时,他更是惊恐担忧,因为他甚至不曾在银行里开过户头。他告诉我,当时的紧张使他几乎想从议会里辞职,只是羞于向母亲承认自己的失败。绝望之余,他下定决心,每天苦读16个小时,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使他从一名地方小政治人物变成为闻名全国的大政治家,因为成绩杰出,他被《纽约时报》誉为“纽约最受欢迎的市民”。
以上所说的就是艾尔·史密斯。
在艾尔·史密斯开始自我教育课程10年之后,他成为纽约政坛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曾四度当选为纽约市市长——这是一个空前绝后的记录。1928年,他作为民主党候选人参加了美国总统竞选。还有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等六所大学授予他名誉学位——授予了这个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人。
住在加拿大的丽莲·海德莱太太是一个开朗快乐的、普通的家庭主妇,有一天,她驾车出行,不小心翻入一道深沟。
最初海德莱太太的脊椎骨被误诊为已经摔断,但是,X光照片上看不出她的脊椎骨已折断,不过是骨刺脱离了外面的附着物。医生要她至少卧床3个星期,并且告诉了她这个不幸的消息。
“做好心理准备,”医生说,“你的脊椎骨严重硬化,也许5年之后,你就不能动了。”
海德莱太太这样回忆当时的情形:
“当时,我被吓呆了。我向来活泼开朗,喜欢克服一切困难,但是如今有个无法克服的困难出现了。我的勇气和乐趣因卧床的时间从3个星期向无限期延长而逐渐丧失,内心越来越恐惧,越来越软弱。”
“有天早上,我的神智十分清醒,对自己说,5年并不是很短的时间啊!我能帮助家人做很多事情。配合医生的治疗,再加上我的决心,也许状况能得到改善。我不想未经奋斗就投降,我要尽我所能活动起来。一旦有了信念和决心,我突然来了力量,我要马上行动。软弱和恐惧不复存在,我挣扎着下了床——我的新生活开始了。”
“我不断地以两个字激励自己:‘继续,继续,继续!’”
“大约5年半以前,一个清爽的早晨。我照了X光,脊椎骨至少再过5年也不会有问题。医生要我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兴趣,勇敢地活下去。我也正有此念,只要有一块肌肉能动,我就要继续活下去。”
在我班里,一个学员为我们讲述了另一个与上面类似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麦克。
1948年,21岁的麦克去参加以阿战争。在一次战斗中,他双目受伤,痛苦瞬间降临,但他仍能乐观地活着。在军医院里,他跟其他病人说笑,常把他应得的香烟和糖果配额分送给病友。
为治好麦克的眼睛,医生尽了全力。一天早上,主治医生来到麦克的病房。“你好,麦克,”主治医生说,“我不喜欢对病人隐瞒实情,欺骗他们。麦克,你将永远失明了。”
麦克沉默了,时间也仿佛不动了。过了一会儿,麦克平静地说:“很好,医生,我想我早有准备。谢谢您为我做了这么多。”
几分钟以后,麦克转头对他的朋友说:“毕竟,我还找不出绝望的理由。我没有了视觉,却能听和说,有脚能走路,还有一双手,政府会帮助我学会一门技艺让我安身立命。我要改变自己,迎接新的生活。”
麦克就是这样一个人,虽然失明了,但对未来充满憧憬;宁愿为幸福奔忙,而不去诅咒不幸的残酷。如果进行成熟测试,他将获得满分。我们每个人迟早都要接受这种不幸突然降临的考验。
尼采曾给超人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在必要情况之下不仅要忍受一切,而且还要喜爱这一切。”
对成功者研究越深,我就越深刻地感觉到,他们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一开始总有一些障碍阻碍他们,而这又促使他们加倍地努力,于是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说的:“缺陷往往对我们的人生有意外的帮助。”
不错,也许弥尔顿就是因为双目失明,才写出了更好的诗篇;而贝多芬因为两耳失聪,才作出了更好的曲子;海伦·凯勒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也许就是因为她听不见也看不见。
如果柴可夫斯基没有沉浸在苦海之中——悲剧性的婚姻几乎使他濒临自杀的边缘——他也许永远也写不出那首不朽的《悲怆交响曲》。
如果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没有经历充满波折的生活,也许他们永远无法写出如此不朽的作品。
“如果没有身患残疾,”那位改变生命科学基本概念的人这样写道,“我永远无法完成如此之多的工作。”达尔文坦白承认残疾对自己有着意想不到的帮助。
就在达尔文在英国出生的同一天,在肯塔基州森林里的一个小木屋里,另一个孩子也降临人世,人生缺陷也对他大有裨益。他的名字叫亚伯拉罕·林肯。如果他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拥有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也许他永远不可能从内心深处发出在葛底斯堡发表的不朽演说,也不可能在第二次竞选演说中说出那句如诗般的名言——美国总统曾经说过的最美最高贵的话:“不要对任何人怀有恶意,而应该满怀爱戴……”
哈瑞·爱默生·福斯狄克在《洞察一切》一书中曾说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有一句名言可以用来鼓励自己——北风造就了维尔京人。为什么人们都认为具有某种安全感,无须面对任何困难,十分舒适与悠闲,就能够使人变得快乐吗?我的看法正好相反,顾影自怜的人永远是可怜的,即使舒舒服服躺在大席梦思上也不例外。从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性格和幸福往往受各种不同环境的影响,所以我再说一遍:北风造就了维尔京人。”
不要悲观,风雨后见彩虹
波里索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要将自己的收入算作资本,任何傻子都会这样做。真正重要的是要从你的损失里去获利。这需要有聪明才智才能做到,而这也正是智者和蠢材之间的区别。”
在说这段话的时候,他刚在一次火车事故中失去了一条腿。我还知道一个断掉两条腿的人,他的名字叫本·福特森。当时我正走进佐治亚州大西洋城一家旅馆的电梯,看到一个两条腿都断了的残疾人坐在电梯一角的一张轮椅上。电梯停了下来,到了他要去的那一层楼,他问我是否可以让一让,以便他转动轮椅。“十分抱歉,”他说,“这样麻烦您。”他说话时脸上露出一种非常温暖的微笑。
我离开电梯回到房间,脑海里除了这个很开心的残疾人外什么也没有。于是我决定去找他,请他把他自己的故事告诉我。
“那是在1929年,我砍了一大堆胡桃木,准备用来做菜园里的豆子支架。我将树枝装在福特车上往回走。突然,一根树枝滑到车下,卡在引擎里,正好车子急转弯,一下子冲出公路,把我甩到一棵树上。我的脊椎受了伤,两条腿也全都麻痹了。”
“事故发生时我刚刚24岁,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站起来走过一步路。”
仅仅只有24岁,却被判终身坐在轮椅上度过余生,他是如何勇敢地接受这个事实的呢?我满怀疑问。他说,一开始时也是充满了愤懑,内心痛苦不堪,整天抱怨命运的不公。随着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他发现,愤怒除了使他对他人的态度恶劣以外令自己一事无成。“我终于意识到,”他说,“人们对我都很友好,很关心,我应该有所回报。”
我又问他,经历了多年的磨难之后,他是否还觉得自己当年所遭遇的意外十分可怕和不幸?他迅速回答说:“不,有时候我甚至庆幸自己有过那一次经历。”他告诉我,当他克服了最初的震惊和悔恨之后,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他拼命地阅读,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14年里,他至少读完了1400多本书,这些书将他带进了新的思想境界,使他的生活变得更丰富。他开始聆听优美的音乐,以前让他觉得烦闷的伟大的交响曲,现在使他非常感动。还有一个最大的改变,那就是他现在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了。“有生以来第一次,我能让自己仔细地打量这个世界,有了真正的价值观。我开始懂得,以往所追求的许多事情,大部分都毫无价值。”
阅读使他对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研究公众关心的问题,坐在轮椅上到处发表演讲,并且认识了很多人,人们也开始了解他。如今的本·福特森虽然没有摆脱轮椅,但已经是佐治亚州州政府的秘书长了。
人可以一边面临人生的重大困境,一边在衣襟上插上一朵花,洋洋得意地走在大街上。我曾经看到罗威尔·托马斯如此做过。那一次,我正协助他拍摄一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关艾伦贝和劳伦斯的著名电影。罗威尔·托马斯和助手亲自到当时的战场进行拍摄,真实地记录了劳伦斯和他那支阿拉伯军队以及艾伦贝征服圣地的经过。影片中穿插了罗威尔·托马斯那著名的演讲——《巴基斯坦的艾伦贝和阿拉伯的劳伦斯》,在伦敦以及全世界都引起了轰动。为了能让他在卡文花园皇家歌剧院讲述这些惊险的故事,伦敦的歌剧节为此延迟了6个星期。在伦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后,罗威尔·托马斯又四处旅行,到了许多国家。在花费了两年半的准备时间后,他开始拍摄一部在印度和阿富汗生活的纪录片。然而,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厄运降临到他的头上——他发现自己破产了。
当时,我们经常在一起。我十分清楚地记得,我们不得不到街头的小饭店去吃廉价的食品。如果不是著名的苏格兰画家詹姆斯·麦克白接济的话,我们恐怕连那点儿微薄的食物也吃不到。
但是,这些都不是问题的要点,问题的关键在于:当罗威尔·托马斯身处债务危机时,他对此予以重视,但并不因此而感到忧虑。因为他深深懂得,如果自己因厄运而垂头丧气的话,自己就变得一文不值了,尤其对那些债权人来说更是如此。为此,他每天早上出门前,总是要把一朵花插在衣襟上,然后再昂首挺胸地走上牛津街。他的头脑中充满了积极和勇敢,绝不让挫折将自己击倒。对他而言,挫折不过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攀登高峰时必须经历的有益训练。
已故的布思·塔金顿总是这样说:“人生加诸我身上的任何事情,我都能承受,但除了一样——失明,那是我永远也无法忍受的。”
但是这种不幸偏偏降临了,在他60多岁的时候,他低头看地上的地毯,色彩整个是模糊的,他无法看清楚地毯的花纹。他去找了一个眼科专家,证实了那不幸的事实:他的视力在减退,有一只眼睛几乎全瞎了,另一只也好不了多少。他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在他身上发生了。
塔金顿对这种“无法忍受”的灾难有什么反应呢?他是不是觉得“这下完了,我这一辈子到这里就完了”呢?没有,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还能觉得非常开心,甚至于还能运用他的幽默。以前,浮动的“黑斑”令他很难过,它们时时在他眼前游过,遮断他的视线,可是现在,当那些最大的黑斑从他眼前晃过的时候,他却会说:“嘿,又是老黑斑爷爷来了,不知道今天这么好的天气,它要到哪里去。”
当塔金顿完全失明以后,他说:“我发现我能承受视力的丧失,就像一个人能承受别的事情一样。哪怕是我五种感官全丧失了,我知道我还能够继续生存在我的思想里,因为我们只有在思想里才能够看,只有在思想里才能够生活,无论我们是否清楚这一点。”
塔金顿为了恢复视力,在一年之内接受了12次手术,为他动手术的是当地的眼科医生。他有没有害怕呢?没有,他知道这都是必要的,他知道他没有办法逃避,所以唯一能减轻他痛苦的办法就是勇敢地去接受它。他拒绝在医院里用私人病房,而住进大病房里,和其他的病人在一起。他试着去使大家开心,而在他必须接受好几次的手术时,且他很清楚地知道医生在他眼睛里动了些什么手术——他总是尽力让自己去想他是多么幸运。“多么好啊,”他说,“多么妙啊,现在科学的发展已经有了这种技巧,能够为像人的眼睛这么纤细的东西动手术了。”
一般人如果经历12次以上的手术和长期的黑暗中生活,恐怕都会变成神经质了。可是塔金顿却说:“我可不愿意把这次经历拿去换一些更开心的事情。”这件事教会他如何接受灾难,使他了解到生命带给他的没有一样是他的能力所不及而不能忍受的;这件事也使他领悟了弥尔顿所说的“失明并不令人难过,难过的是你不能忍受失明”这句话的道理。
相反,如果我们因此而退缩,或者是加以反抗,或者是为它难过,我们也不可能改变那些已经发生的不可避免的事实。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我知道,因为我就亲身试过。
学会把“负”变“正”
一名伟大教育家手里如果有个柠檬,他就做柠檬水。傻瓜的做法恰恰相反。如果他发现命运只给他一个柠檬,他就会悲观丧气地说:“命运对我如此不公。我已经毫无机会了。”然后就开始拼命地诅咒这个世界,让自己沉溺于自怨自艾中。而聪明人拿到一个柠檬时,他会想:“从这些不幸中,我能够学会些什么?如何改善自己目前的处境?怎样把这个柠檬做成一杯柠檬水?”
花费毕生精力研究人类行为和人类潜能之后,伟大的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人类最奇妙的特性之一,就是“把负变正的能力”。我曾来来往往于全国各地旅行,因而有幸能见到许多男人和女人,表现出“把负变正的能力”。
以下是一个既有情趣又有意义的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名叫瑟玛·汤普森,与我相识。她向我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战争期间,我丈夫驻守在加州莫嘉佛沙漠附近的陆军训练营里。为了与他离得更近一点儿,我也搬到那里去了。我十分讨厌那里,甚至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丈夫经常出差,留下我一个人住在一间破屋里,我便陷入了从未有过的苦恼中。沙漠的天气令人无法忍受,即使是在巨大的仙人掌的阴影下,温度也高达51.7℃。除了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几乎找不到可以交谈的人,而他们又不会讲英语。那里整天都刮风,吃的东西、呼吸的空气,到处都是沙子!沙子!沙子!”
“有一段时间,我的生活因为痛苦变得一塌糊涂,因此我写信给父母,告诉他们我已无法承受了,我要回家,马上就回家,一分钟也不能待下去了。父亲的回信只有两行字,这两行字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并且使我的生命为之改观。这两行字就是:‘两个人从监狱的铁栏里往外看,一个看见烂泥,另一个看见星星。’”
“我把这两行字念了一遍又一遍,内心充满了愧疚。我暗自下定决心,要发现自己身边有什么美好的地方——我要去看那些星星。”
“于是,我与当地的人交上了朋友,他们的友好和好客让我十分惊讶。当我对他们编织的布匹和制作的陶器表示出一点点兴趣的时候,他们就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最喜欢的东西送给了我,而不肯卖给观光客。我仔细地欣赏仙人掌和丝兰令人着迷的形态;了解了许多有关土拨鼠的事情;踏着沙漠日落的余晖去寻找贝壳——300万年前的这片沙漠曾经是沧海。”
“究竟是什么使我产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莫嘉佛沙漠没有改变,印第安人也没有改变,而是我变了——改变了自己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我将以前那些令自己颓丧的境遇变成了生命中最富有刺激性的冒险活动。这个崭新的世界令我为之感动,兴奋不已。为此,我写了一部名为《光明的城堡》的小说……我从自己的监牢向外望,找到了星星。”
瑟玛·汤普森不仅找到了星星,而且找到了公元前500年希腊人传授的一项真理:“最好的都是最难得到的。”
我认识一个坚持信念、矢志不渝的人,他是密苏里州人,名叫里奥纳德·A.崔加,1928年,父亲留给他价值10万美元的财产。10年后,他却破产了。过程很简单——“我父亲很有钱、很大方,”崔加先生写道,“我读高中时,只要一没钱,他就让我去银行开他户头上的支票。到了大学,我更是随便地往支票上填数目了。大学毕了业,我仍不懂得金钱有什么价值,我自己也不会赚钱,只知道怎么开支票。”
“我父亲去世时,我对生活没有任何准备。他留给我一片丰饶的土地,在密苏里河下游靠近密苏里州里辛顿的地方,我开始经营农业。经济大萧条席卷了全美国,第一年,我的账户出现赤字,我用一块土地作抵押,用以还债并重新补充存款。经济继续不景气,我只好卖掉那块抵押的土地,还了贷款。我就这样生活,用钱时继续抵押或是卖掉土地。”
“终于,我破产的这一天到来了,我不再拥有任何财产。我必须找份工作赚钱,否则无法生活下去,可我一辈子没做过事。我焦虑得睡不着觉,曾经是支柱的支票已经没了,我也无处求助。”
“一天晚上,我终于想清楚,我必须面对现实。‘好日子过去了,朋友,’我对自己说,‘作为一个成人,应该表现得像一个成人。成熟起来,找份工作吧!’”
“我陷入思考,关于我的处境,尤其是我的一些信念——我一直相信‘在美国,只要你愿意努力,机会总是均等的’,却从没亲自去验证。虽然整体环境不好,导致工作机会减少,但我有我的长处:我身体健康,大学毕业又受过职业上的培训,而且我的失败和错误给了我宝贵的经验和知识。现在我只需要避免把时间浪费在抱怨和悔恨上,立即开始行动。”
“我安排好生活,理清思想。要知道找工作可不是件易事——不管什么工作。一旦颓丧情绪出现时,我就强迫自己消除怀疑和恐惧,增强信念,让自己相信美国是一个凡是有信念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位置的国家。我必须坚守这个信念。”
“我的信念赢得了回报,在堪萨斯州的联合财务公司,我找到了工作,并坚持愉快地工作了4年。然后辞职,又回到我的农业事业上面。这一次,情况出现转机。我慢慢地树立起信誉,拓展了业务,从事农场买卖,兼顾其他。通过努力,我获得了非凡的成功。不过,这都得益于我的失败,失败给了我好的教训,使我作好迈向成功的准备。”
“我赎回了我的财产,是靠我的努力赚回来的。更可贵的是,我拥有可以留给两个儿子的伟大真理——超出金钱价值的财产。”
“我们必须拥有信念,但是如果有信念却不去实践的话,这信念就跟没有一样了。”
崔加先生的故事是一个人如何走向成熟的过程的例子。崔加先生从一个被宠坏的、不负责任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拥有信念、坚持信念、把信念付诸行动的男人。刚经挫折时,崔加先生曾经像孩子一样逃避现实,但信念使他像一个真正的男人那样面对现实。
20世纪,哈瑞·爱默生·福斯狄克对这句话进行了阐释:“快乐更重要的并不是享受,而是胜利。”的确如此,这种胜利来自于一种成就感,一种得意。
不幸有时不是一件坏事
我永远也忘不了几年前的那个夜晚。我班上的一个学生马利安·道格拉斯告诉我们,他家里遭受到不幸的悲剧,并且是两次。第一次他失去了他5岁的女儿,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他和他的妻子都以为他们没有办法接受这个现实,无法承受这个打击。然而,祸不单行。“10个月之后,上帝又赐给我们另外一个女儿——而她只活了5天就死了。”
这接二连三的打击,使人几乎无法承受。“我承受不了,”这个做父亲的告诉我们说,“我睡不着,吃不下,也无法休息或是放松。我的精神受到致命的打击,信心尽失。”最后他去看医生了。一个医生建议他吃安眠药,另外一个医生则建议他去旅行。他两个方法都试过了,可是没有一个方法能够对他有所帮助。他说:“我的身体好像被夹在一把大钳子里,而这把钳子越夹越紧,越夹越紧。”那种悲哀给他的压力——如果你曾经因悲哀而感觉麻木的话,你就知道他所说的是什么了。
“不过,感谢上帝,我们还有一个孩子——一个4岁大的儿子,他使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天下午,我悲伤地呆坐在那里,他问我:‘爸爸,你可以给我造一条船吗?’当时,我实在没有心情给他造船。事实上,我根本没有心情做任何事情。可是,我的儿子是个很会缠人的小家伙,我不得不顺从他的意思去做。”
“造那条玩具船,大概花了我3个小时的时间,等到船造好之后,我发现这造船的3小时,使我这段时间以来第一次有机会放松我的心情。”
“这个大发现使我从恍惚中惊醒过来,也使我想了许多——这是我几个月来第一次认真思考。我发现,如果你忙着做一些需要计划和思考的事情的话,就很难再有时间去忧虑了。对我来说,造那条船时我的忧虑全都不见了,因此我决定让自己不停地忙碌。”
“第二天晚上,我看了看每一个房间,把所有要做的事情列成一张单子。有许多小东西,例如书架、楼梯、窗帘、门钮、门锁、漏水的龙头等等需要去修理。让人难以想象的是,我在两个星期之内,竟然列出了242件需要做的事情。”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那些事情大部分都已经完成。另外,我也使我的生活充满了启发性的活动:每个星期,有两天晚上我要到纽约市参加成人教育班,并参加一些小镇上的活动。我现在是校董会的主席,参加很多的会议,并协助红十字会和其他的机构募捐。我现在简直忙得不可开交,因而几乎没有时间去忧虑。”
有些哀痛,诚如马利安所亲历,大到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地步,我们也还是要接受。当马利安作出决定接受亲人离去的事实时,他已经做好准备让时间来治愈这伤痛。起初他只是抗拒和怨恨命运,时间无法插足为其治疗。
失去亲人是不幸的,我们只能接受它。我们的生活被分割得七零八落,也只有时间才能将它缝合,但是我们必须给自己时间。悲剧刚刚降临时,世界仿佛也停滞不前了,我们的悲痛却要一直持续下去。我们一定要继续上路,回忆那些快乐的往事,我们会感到幸福终将取代悲痛而到来;我们应该在内心里停止悲哀和怨恨,接受无法逃避的现实,时间自会帮助我们摆脱不幸。
有时候不幸也不是坏事,它会成为一种促使我们采取行动的动力,一种提高我们素质的因素,我们的智慧因此而敏锐,使我们最终摆脱困境。
有一句印度的箴言是这样说的:“人生的真正圆满不是平静乏味的幸福,而是英勇地面对所有的不幸。”
人性会因为“英勇地面对所有的不幸”而深邃、坚强、获益。“不幸”可以激发我们潜藏于体内的能量——若非情势所需,逼迫我们善加运用,就有可能永远埋没在身体里的能量。哈姆雷特的不朽名言:“行动起来!对抗所有的困难,把它们排除!”
我再来举一个我称之为“沙尘之祸”的例子。在美国西南部的沙尘风暴地区,无情的风沙经常席卷农场,夺去人的生命。生活在沙尘中的人,每日所见、所吞进的都是沙尘。这是一个人亲身经历的故事:一个年轻人,21岁就成了一家之主,他就住在沙尘风暴地区,他的父母经过与风沙和干旱的艰苦搏斗,最终死去。
有一天这位年轻人终于一无所有了——没有收成,谷仓里没有存粮,没有一点儿可以吃的东西。他沮丧地坐着,沙尘落在屋瓦上,突然,门被推开,他8岁的小妹妹领着她的同学走进来。
“吉米,”她饥渴地望着她大哥,“给我一角银币好吗?我们要去买一些饼干。”
吉米久久愣住不能回答——他哪里有一角银币?他双手伸进口袋,却什么也没掏出来。
“小家伙,”他满脸温柔,“对不起。我实在没有一角银币。”
当晚,吉米无法入睡,因为他的眼前一直闪现着小妹妹失望的表情。他已身处绝境——连一角银币都拿不出来!吉米以沉默承受一切,双亲的亡故,农活儿的劳累,被摧毁的庄稼,可恨的沙尘。拿不出小妹妹向他要求的一角银币——这将是最后一个不幸,它将逼迫吉米振作起来采取行动。天将破晓,他终于下定了决心。
吉米本来想做一名教师,但是父母死后,他又觉得该继续留在家里经营农场。
沙尘像击败他的父母一样又击败了他。必须试试其他途径了,第二天吉米在城里找到一份工作。为了实现他去教书的梦想,他每天借书回家,等晚上弟弟妹妹睡着后再读。后来,他获得当地乡村学校的教师职位,同乡们都很尊敬和羡慕他。
“不幸”——一个小女孩向她的哥哥要一角银币而未果——催吉米振作并发愤图强,逐渐摆脱困境。
要知道,理智的行动能够减少因你所爱的人离去所带给你的痛苦。
密西西比州的杰克逊有位奈丽·柯文顿太太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例子。柯文顿太太的3个孩子生病后刚刚度过危险期,医生又告诉她,她丈夫的心脏病很严重,随时有生命危险。
“我害怕极了,整日忧心如焚,”柯文顿太太在信中这样告诉我,“我睡不着觉,没多久瘦了15磅。医生说,这样下去我会精神崩溃。一天晚上我又失眠了,我问自己:‘忧愁能解决什么问题?’第二天早上,我就着手作计划。我丈夫善于做家具,所以我向他提出我想要一个小床头柜,希望他帮我做一个,他要我先设计出来给他看。第二天我向他呈上我的设计图,只用了几个下午他就完成了。而且他很乐意做他的工作。于是,他又为我的朋友们做了很多件小家具。”
“然后,我们把蔬菜和鲜花种满花园。我们送最好的蔬菜给朋友,找出所有能够给别人带来帮助的小事来做。一有空儿,我们就坐下来,计划并讨论该往果园里种些什么。”
“终于有一天,我丈夫突然离开了我。那时我也终于感到过去的一年成为我生命中最快乐的一年,而不是恐惧压抑、随时为我丈夫去世而担心的一年。面对悲剧我尽了全力。”
柯文顿太太勇敢地面对不幸,使她丈夫度过了生命中快乐而有意义的最后一年,而且她为自己留下了夫妻共同参与活动和充满爱的美好回忆。
减轻不幸所造成的影响最保险的途径之一,是帮助别人从而升华自己。
人生不是幸福欢乐绵延不断的旅程。它有光明也有黑暗,有高峰也有低谷,有阳光也有阴影。烦恼不会因为我们拉高被单、蒙住眼睛拒绝面对它而放过我们,它是人生的一部分,而我们的成熟与否跟我们对待烦恼、不幸的态度有密切的关系。
不成熟的人的共同弱点之一是在出了差错后便从战场上退下来,躲在营帐中生闷气,像《荷马史诗》中的希腊英雄阿喀琉斯一样。骄纵的孩子在游戏时知道自己赢不了就不再玩了,成熟的人即使在情况非常不利的时候仍然坚持继续尝试。
住在康涅狄格州诺威尔奇的梅尔·西蒙,给我讲了一个人不因不幸而自甘堕落的故事。西蒙先生有个大学同学名叫杰克,是个热衷于业余戏剧表演,整天朝气蓬勃的青年。西蒙先生说:
“杰克这人热心肠且精力充沛。他身体里就流着演员的血,在大学里,他担任所有戏剧演出的幕后工作,还能出场表演,是年度各项表演的导演之一,在乐团中他还能胜任鼓手。毕业后,杰克来到一家电视制作公司,后来为某电视台当制作人,他还有许多其他的事业。他工作努力,积极投入,生活得很充实。”
“有一天,朋友在电话中说杰克死了。他死于一种罕见的绝症,而他早就知道自己有病。上大学时,他已得知自己活不了几年。我想到杰克的热情、欢笑、幽默和精神,他带给我不小的启示——‘坚持到最后,永不放弃!’”
杰克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的生活态度,能够鼓励所有认识他、了解他的人。他勇敢地选择了最成熟的方式面对难以避免的事。
任何人问:“为什么这种事要发生在我的身上?”都只能得到一种回答:“为何不能?”
上天不偏爱任何人。只要是人,都难免历经痛苦和欢乐。生活就是要教会我们,在痛苦这个民主王国,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悲伤、死亡、烦恼和不幸来临时,国王和乞丐、诗人和农民,经历的是同等的折磨。一些年轻人和虽不年轻但不成熟的人往往只会怨恨愤懑,他们无法理解悲剧的产生与出生、死亡及缴税一样,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揭开忧虑的谜底
当你面对忧虑时,应该怎么办呢?答案是——我们一定要学会下面三个分析问题的基本步骤,并用它们来解决各种不同的困难。
这三个步骤是:
第一步,要看清事实。
第二步,具体地分析事实。
第三步,得出结论,作出决定,然后依照决定理智地实施行动计划。
这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教给我们的宝贵思想,也是他亲自实践过的思维模式。如果我们想解决那些压迫我们、令我们寝食难安的、使我们成天像生活在地狱中的问题,那我们就必须应用这些方法。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步:要看清事实。看清事实为何如此重要呢?因为除非我们看清楚事实,否则就不能很明智地解决问题。没有看清这些事实,我们只能在混乱中摸索。这是我自己研究出来的吗?不是,这是已故的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学院院长赫伯特·霍基斯所说的。他曾帮助过20万中学生解决他们忧虑的问题。
他告诉我说:“混乱正是导致忧虑的主要原因。比方说,如果我有一个问题必须在下星期二以前解决,那么在下星期二之前,我根本不会去试着作出什么决定。在这段时间里,我将集中精力去搜集有关这个问题的所有事实。我不会发愁,不会为这个问题而难过,更不会失眠,我只是全心全意地搜集所有的事实。等快到星期二的时候,如果我已经看清了所有的事实,一般说来,问题本身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我问霍基斯院长,这是否表明他可以完全脱离忧虑了?
“是的,”他说,“我想我可以老实地说,我现在的生活完全没有任何忧虑。我发现,假如一个人能够把他所有忧虑的时间都用在以一种很超然、很客观的态度去寻找事实的话,那么他的忧虑就会在知识的光芒下,消失得无影无踪。”
可是,我们大多数人会怎么做呢?如果我们要考虑事实——爱迪生曾郑重其事地说:“一个人为了避免花时间去思想,往往会用各种手段。”也就是说我们通常会像猎狗那样,去找寻那些我们已经想到的,而忽略了其他的一切。我们只需要那些适合我们行动的事实,那些只适合我们的如意算盘、适合我们原有偏见的事实。
正如安德烈·马罗斯所说的:“一切和我们的个人欲望相符合的,看来都是真理,而其他的一切只会使我们感到愤怒。”
难怪我们会觉得,要得到我们问题的答案是如此困难。这好比我们一直假定2加2等于5,而这不是连一个二年级的算术题都不会做了吗?可事实上,世界上就有许许多多的人坚持认为2加2等于5——或者是等于500——以至于弄得自己和别人的日子都很不好过。
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应该将感情因素排除于思想之外,就如霍基斯院长所说的,我们必须以一种“超然、客观”的态度来看清事实。
要在我们忧虑的时候做到这一点,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当我们忧虑的时候,往往会情绪激动。不过,我还是找到了两个办法,它们有助于我们像旁观者一样以很清晰客观的态度看清所有的事实:
首先,在搜集各种事实的时候,我假装不是在为自己搜集这些资料,而是在为别人做这件事,这样使我可以保持冷静而超然的态度,也可以帮助自己控制情绪。
其次,在搜集造成各种忧虑的事实时,我有时候还要将自己假设成对方的律师,换句话说,我也要搜集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事实——那些有损我的希望以及我所不愿意面对的事实。然后,我会把两方面的所有事实都写下来。这时,我通常会发现,真理就存在于这两个极端中间。
这就是我要说明的要点:如果不事先看清楚事实的话,你、我、爱因斯坦,甚至连美国最高法院,也没有办法对任何问题作出聪明的决定。爱迪生就很清楚这一点,在他死后遗留下来的2500本笔记中,记满了有关他面临的各种问题的事实。
所以,解决我们困难的第一个办法就是看清事实。让我们仿效霍基斯院长的方法吧,在没有以客观态度搜集所有的事实之前,不要去想怎样解决问题。
然而,如果对事实不加以分析和解释,就算是把全世界所有的事实都搜集起来,对我们也没有丝毫的帮助。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如果先把所有的事实都写下来,然后再进行分析,事情就会容易得多。事实上,只要在纸上记下各种事实,把我们的问题明明白白地写出来,就有可能帮助我们作出一个很合理的决定。这正如查尔斯·吉特林所说的:“只要能把问题讲清楚,就已经解决了一半问题。”
让我用实例来告诉你这种方法的效果吧,中国有句古话叫“百闻不如一见”。我要告诉你一个人是怎样把我们上面所说的那些真正付诸行动。
就以盖伦·李克菲的事情来说吧——我认识这个人好几年了,他在远东地区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美国商人。1942年,日军侵入上海,李克菲先生正在中国。下面就是他来我家做客的时候给我讲述的故事:
“日军轰炸珍珠港之后不久,他们占领了上海,当时我是上海亚洲人寿保险公司的经理。他们派来了一个所谓的‘军方清算员’(实际上他是一位海军上将),命令我协助他清算我们的财产。这种事,我毫无办法,要么就跟他们合作,要么就算了——而所谓算了,也就是死路一条。”
“我只好遵命行事,因为我已经无路可走。不过,有一笔大约75万美元的保险费,我没有填写在清单上。我之所以不填进去,是因为这笔钱属于我们香港的公司,而与上海公司的资产无关。不过我还是担心万一日本人发现了这件事,可能会对我非常不利。他们果然很快就发现了。”
“当他们发现的时候,恰巧我不在办公室,我的会计部主任则正好在场。他告诉我,那位日本海军上将当时就大发雷霆,还拍着桌子直骂人,说我是强盗和叛徒,还说我侮辱了日本人。我知道他说这些话是什么意思,我猜想我很有可能会被他们关进宪兵队去。”
“宪兵队也就是日本秘密警察的行刑室。我有几个朋友,他们情愿自杀,也不愿被送到那个地方去。我还有一些朋友在那里被审问了10天,受尽了各种苦刑之后,死在那个地方。而我现在也可能要被关进宪兵队了。”
“在那种情况下,我该怎么办呢?我是在星期天下午得知这个消息的,我想我当时应该吓得要命。如果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一定会被吓死的。”多年来,每当我担心的时候,总会坐在我的打字机前,打出以下两个问题以及问题的答案:
“一、我担心的事情是什么?”
“二、我应该怎么办?”
“我以往都不把答案写下来,只是在心里回答这两个问题。不过多年前我就不再那样做了。我发现,同时把问题和答案都写下来,能够使我的思路变得更清晰。”因此,在那个星期天的下午,我直接回到我在上海青年会的房间,取出打字机,打下了下面的内容:
“一、我担心的事情是什么?”
“我担心明天早上会被关进宪兵队里。”
“二、我应该怎么办?”
“我花了几个小时来思考这个问题,写下了4种我可能采取的行动,以及每一种行动可能带来的后果。”
“我可以试着向那位日本海军上将解释。可是他不会说英文,若是我找翻译对他解释,很可能会让他恼怒,那我可能就只有死路一条了。因为他是个非常残酷的人,我宁愿被关进宪兵队里,也不愿和他去解释这件事。”
“我可以逃走。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时刻都在监视着我。我从青年会搬出、搬进都要登记,如果我想逃走,很可能会被他们抓住枪毙。”
“我也可以留在房间里,不再上班。但如果我这样做的话,那位日本海军上将肯定会起疑心,他也许会派人来抓我,根本不给我任何解释的机会,直接把我关进宪兵队里。”
“星期一早上,我可以照常去公司上班。如果我这样做,那位日本海军上将很可能正在忙着,而忘掉了我的事情。而且就算他想到了,也可能已经冷静下来,不再来找我的麻烦。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就没有麻烦了。甚至即使他还来找我,我仍然有机会向他解释。所以我应该和平常一样,在星期一早上去办公室,就好像一切并没有发生过。”
“等我把所有事情都想过之后,我决定采取第四个计划——和平常一样,在星期一早上照常去上班。之后,我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第二天早上我走进办公室的时候,那位日本海军上将坐在那里,嘴里叼着香烟,像平常一样看了我一眼,但什么话也没说。6个星期之后——谢天谢地,他被调回东京去了,我的忧虑也就此宣告结束!”
“就像我前面所说过的,我之所以能捡回这条命,大概就是因为我在那个星期天下午写出了各种不同的情况,以及每一个步骤可能带来的后果,然后很镇定地作出决定。如果不那样做的话,我可能会思想混乱,或者是犹豫不决,以至于在紧要关头出现差错。如果我没有分析我的问题并作出决定,那我整个星期天下午就会心乱如麻,那天晚上也睡不着觉,星期一早上上班的时候,也很可能满脸惊慌和愁容——仅此一点,就会使那位日本海军上将起疑心,而使他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以后,一次又一次的经验证明,逐渐作出决定,的确对我有非常大的帮助。我们都是由于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而无法控制自己,总是局限在一个令人难以忍受的小圈子里,才会精神崩溃和生活窘迫。我发现,一旦很清楚、很确定地作出某种决定之后,50%的忧虑都会消失,在我按照决定去做之后还可以消失40%。”
这也就是说,采取以下4个步骤,通常就能消除我们90%的忧虑:
第一,清楚地写下所担心的是什么。
第二,写下可以怎么办。
第三,决定该怎么办。
第四,马上就按照决定去实行。
盖伦·李克菲现在已经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几位美国商人之一,他很诚恳地告诉我,他的成功应归功于这种分析忧虑,并敢于正视忧虑的方法。
“一旦作出决定,当天就要付诸实践,”威廉·詹姆斯说,“同时不要理会责任问题,也不要关心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他的意思是说一旦你以事实为基础,并作出了一个很小心谨慎的决定,就需要付诸行动,而不是停下来再重新考虑,要毫不迟疑,不要怀疑自己。否则只会引起其他的怀疑,不要一直回头看。
我曾问一位俄克拉荷马州最成功的石油商人怀特·菲利浦,是如何把决心付诸行动的。“我发现,”他回答说,“如果在超过某种限度之后,还一直不停地思考问题的话,一定会造成混乱和忧虑。当调查和思考过度对我们有害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应该下定决心、付诸行动、不再回头的时候了。”
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唯一可以使过去的错误具有价值的方法,就是冷静地分析我们过去的错误,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然后再把错误忘掉。”
就在我写这句话的时候,我可以通过窗户看见窗外院子里一些留在大石板和石头上的恐龙足迹。它们是我掏钱从耶鲁大学皮氏博物馆买来的。我还保留了一封皮氏博物馆馆长写给我的信,说这些足迹早在一亿八千万年前就有了。我想即使是一个白痴,也不会想返回一亿八千万年前去改变这些足迹。而一个人的忧虑就正如这种想法一样愚蠢,因为就算是180秒钟以前所发生的事情,我们也不可能再回去纠正它,可是我们却有很多人正在做类似的事情。说得更确切一点,我们可以想办法来改变发生在180秒钟以前的事情所产生的影响,但我们却绝对不可能去改变当时所发生的事情。
唯一可以使过去的错误具有价值的方法,就是冷静地分析我们过去的错误,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然后再把错误忘掉。
我知道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但我是不是一直有勇气、有思想去这样实践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先让我告诉你我在几年前的一次奇妙经历吧,当时我竟让30多美元从我手指缝里溜过,没有得到一分钱的利润。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我开办了一个规模很大的成人教育辅导班,在很多城市里都有分部,我花了许多钱用来做组织和宣传工作。当时因为忙于教课,所以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管理财务,而且我当时过于天真,不知道应该找一个很好的业务经理来支配各项支出。
最后,过了将近一年,我发现了一个既清楚、明白又很惊人的事实,虽然我们的收入不错,却没有赚到一点利润。在发现这点之后,我本应该立即着手去做两件事情。
第一,我应该有那个脑筋,去向黑人科学家乔治·华盛顿·卡佛学习,他存款的银行倒闭了——他50000美元的存款,他毕生的积蓄荡然无存。当别人问他是不是知道自己已经破产了的时候,他回答说:“是的,我听说过了。”然后继续教书。他把这笔损失从他的脑子里抹去,以后再也没有提起过。
我应该做的第二件事是,分析自己所犯的错误,然后从中吸取教训。
可是坦白地说,这两件事我一样也没有做。相反,我却开始发愁。一连好几个月我都恍恍惚惚的,睡不安稳,体重减轻了很多,我不但没有从这次大错误里得到教训,反而接着犯了一个只是规模小了一点的同样的错误。
对我来说,要承认以前这种愚蠢的行为,实在是很窘迫的事。可是我很早就发现一个道理:“教20个人怎么做比自己一个人去做要容易得多。”
我真希望我也能够到纽约的乔治·华盛顿高级中学去当保罗·布兰德威尔的学生。这位老师曾教过住在纽约市布朗士区的亚伦·桑德斯。
桑德斯先生告诉我,教他生理卫生课的老师保罗·布兰德威尔博士,给他上了人生当中最有价值的一课。
亚伦·桑德斯告诉我说:“当时我只有十几岁,可是我那时候经常为很多事情发愁。我常常为自己犯过的各种错误而自责,交完考试卷以后,我常常会在半夜里睡不着,咬着我的指甲,担心我无法及格。我总是在想我所做过的那些事情,希望当初没有那样做;我总是在想我所说过的那些话,希望我当时能把那些话说得更好一些。”
“有一天早上,我们全班走进实验室上实验课。我们的老师保罗·布兰德威尔博士将一瓶牛奶放在桌子边上。我们都坐下来,望着那瓶牛奶,不知道这和他所教的生理卫生课有什么关系。这时,保罗·布兰德威尔博士突然站了起来,一掌把那瓶牛奶打碎在水槽里。然后,他大声叫道:‘不要为已经打翻的牛奶哭泣。’”
“然后他让我们所有的人都到水槽边去,好好地看看那瓶打碎的牛奶。‘好好地看一看,’他告诉我们,‘因为我要你们这一辈子都记住这一课,这瓶牛奶已经没有了——你们可以看到它都流光了,无论你怎么着急,怎么抱怨,都没有办法再救回一滴。只要先用一点头脑,先加以预防,那瓶牛奶就可以保住。可是现在一切都太迟了——我们现在所能做到的,只是把它忘了。’”
“因为这次小小的表演,在我忘了我所学到的几何和拉丁文以后很久,我对这一课都还记得。事实上,这件事在实际生活中所教给我的,比我在高中读了那么多年所学到的任何东西都好。它教会我这样一个道理:只要可能的话,就不要打翻牛奶,万一牛奶打翻,全部个流光的时候,就要彻底把这件事情给忘掉。”
有些读者大概会觉得,费这么大精力讲那么一句老话——不要为打翻了的牛奶哭泣,未免有点小题大做。我知道这句话非常普通,也可以说是很陈旧。然而这样的老生常谈却包含了人类多少年来所积聚的经验智慧,这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经过了世世代代才得以传下来的。即使你能读完各个时代伟大学者所写的有关忧虑的图书,你也不会看到比“船到桥头自然直”和“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这类更基本也更有用的了。只要我们能应用这两句老话,不去轻视它,我们根本就用不着读这本书了。然而,如果不能加以利用,知识就不能成为力量。
本书的目的并不是想告诉你什么新的知识,而是要提醒你那些你已经知道的事,并且鼓励你把已经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