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胜于“盛世”,因为大凡“治世”都发生在建国初期,君主克己奉公,励精图治,努力为后世帝王做道德楷模,在这个阶段内,百姓能够获得一定的休养生息政策,短暂的享受安居乐业的幸福时光。而“盛世”,则帝国发展已经到了峰值和项点,各种社会矛盾掩盖于盛世繁华之中,这个时候的人们穷奢极侈,享乐主义盛行,“盛世”其实就是一个拐点,所谓盛极而衰,盛世之后的动荡和乱世也会接踵而至,俗话说“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就是最好的总结。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
“贞观之治”的缔造者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雄主,“唐宗宋祖”一说绝非浪得虚名。而“贞观之治”之所以被历代统治者奉为圭臬,除了唐太宗个人所具有的帝王品质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君权和相权的制衡,也就是说皇帝本人不能为所欲为。纵观古代历史,大凡帝王们想怎么来就怎么来,这个帝国肯定折腾的精尽人亡,天下大乱。相反,古代帝王若是安分守己,无为而治,放手职能部门各行其责,反倒会出现清明的政治景象,初唐大抵也是如此,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的不自由,反倒缔造出让后世称道的“贞观之治”来,历史就是这样的吊诡和不可思议。
唐太宗李世民究竟是怎样的不自由?唐人刘肃在《大唐新语》中有许多精彩的记载,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唐帝国CEO,李世民岂止不自由?简直算得上活得很憋屈,凡是他想率性而为的事情,基本上都是以失败告终,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他妈,但在李世民身上,成功他妈从一而终,坚决不改嫁,因为他总是失败再失败,没有丝毫成功的可能,当然还得感谢李世民失败后的深刻反省,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没有得到满足而大发淫威,荼毒天下,要知道皇帝一生气,后果很严重。所以唐初朝廷上的大臣们还得托李世民这种从谏如流的洪福,遇上一个好皇帝不容易,遇上一个想发脾气而发不得的皇帝更不容易,从而演绎了一段君臣风云际会的历史佳话。
贞观中,大臣褚遂良负责为李世民的私生活写传记,史书上叫做编写《起居注》,李皇爷很想一睹为快,因为他知道这是一项非常影响他光辉形象的大事,谁知道手下臣子怎样在书里编排他呢?可是褚老师就是不让他看。太宗套近乎,不让看也行,那么能不能把那些见不得光,摆不上台面的事情不写进去呢?褚老师一脸严肃的说,那不行,这是我的职责所在,凡是你的善恶都要详细记载,要让后世帝王借鉴从而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太宗不高兴了,你以为你是谁呀?你就不怕我撤换了你。手下另一大臣刘洎梗着脖子回答,没用的,即使褚老师不记载你的劣迹,天下人也会记载的。太宗一声叹息,唉,我花银子养着这些读书人,为什么就是不听我的呢?但自始至终,太宗没有撤换这些中央研究院的专家学者们。
显然李世民不仅武略没得说,文韬也有两把刷子,还是一位非常有文化的帝王。或许是歌舞升平久了,也或许是温柔乡里浸泡得有些乐陶陶了,这位爷爱上了写诗,写诗没错啊,但李皇爷喜欢作艳诗,嘲风弄月,李氏“梨花体”先河一开,文人们竞相效仿,为了帝国文化艺术事业大繁荣,太宗下令全国推行艳诗“梨花体”。这下,大臣虞世南急了,陛下呀,你的诗虽然做得好,但是非常不雅呀,哪有帝王做这种艳体淫词的?您小资一下可以,但是此风切不可倡导呀,否则帝国上下靡靡之风盛行,有损我大唐国威,你要全国推广,请恕我绝不奉诏。太宗说为什么俺想玩玩文化,你就这么多费话呢?虞世南说昔日梁简文帝喜欢艳诗,天下风行,这种风花雪月的“宫体诗”使梁朝文化事业受到很大损失,民风也随之变坏,陛下不可不防啊。太宗想了想,心虽有不甘,但觉得虞老师所言有理,于是赏赐无数,放弃了普及艳体诗的想法。
文化玩不成了,李世民就想整治官场风气,肃贪。苦心孤诣想出了一招,这个招术被现代人命名为“钓鱼执法”,其实唐太宗李世民才是这个有些阴损招式的最早的发明创造者。当时有人告发中央各部委手下那些办事人中多有贪污受贿者,太宗就找来心腹之人密谋授意,让这些人故意去衙门里散发钱财,看谁上钩?果然管理刑部的一名官员就中了“钓鱼执法”的道儿,太宗暗中得意自己的方法奏了效,就下令将贪污受贿之人喀嚓灭掉了事,以儆效尤。屠刀都举起来了,可是落不下去,因为有人反对。大臣裴矩理直气壮的说,陛下你用财物诱惑别人,使人上钩,还要将上钩之人处死,这不是光明正大的行为,必定让天下人陷于道德争论之中啊。太宗想了想,觉得自己这个法儿确实有些损人不利己,于是反对有效,废除了曾令自己沾沾自喜的“钓鱼执法”。
做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一国之主,李世民的权力可谓大了去了,那么蔽护几个手下人总该可以吧,但是就连这点特权也让手下人喊“NO”而办不到。有一次,太宗带着嫔妃巡幸九成宫,回京时宫中之人借宿在湋川县政府招待所,这伙人刚住下不久,大臣李靖、王珪也来了,湋川县县太爷不敢怠慢,赶紧让手下人把招待所腾了出来,而让宫中之人移宿别处,这些宫女太监们感到非常委屈,于是回去后就秉告了太宗,太宗一听勃然大怒,打狗还得看主人不是?这也太让我跌份,没面子了。原话是这样说的,这些人胆敢巴结作威作福的李靖,而轻视我的手下人,活得不耐烦了。于是下令严惩湋川县一帮官员,大臣魏征不干了,赶紧上谏,李靖等人是陛下的股肱之臣,而宫人,则是皇后奴婢,李靖外出,依据官场规定,官吏奉公行事,而宫人住县级招待所则不合定制,以此治罪,天下人谁能信服?太宗想给手下人出气,结果让魏征这么一说,彻底泄气了,于是下令不再追究。
不仅如此,只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心血来潮自己想干的事情,总是被大臣们像门板一样给撞了回来,这边太宗矫情的喊道,我要,我还要,那边总有一些不太开眼的大臣扯着喉咙嚷嚷,反对,坚决反对,末了,还给英明神武的皇爷李世民同志正儿八经的上课,给他摆事实,讲道理,直到皇帝李世民无可奈何的放弃。你瞧瞧李世民这皇帝当得有多窝囊?比如太宗喜欢打猎,人事部部长唐俭就面无表情的劝告他,陛下以神武平定四方,难道复逞雄心于一野兽乎?唐太宗脸一红,于是罢猎。再比如太宗想大兴土木,建一想清福的宫殿,手下谏官就批评他不如隋炀帝,直比桀纣。太宗爱惜自己名声,只有忍痛割爱,俺不干了行不行?再比如太宗想外出避暑,巡幸九成宫,手下大臣就拿父子亲情劝导他,你老爸尚且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你自己却自找阴凉处所,就不怕别人议论你不合伦理孝道。太宗害怕天下人指责他忤逆不孝,只有打消念头,在酷暑流金岁月中战天斗地。
当然史书不乏对唐太宗有诸多溢美之词,但唐太宗却也有许多过人之处,比如他的纳谏如流和闻过即改,他知道手下的大臣谁真正为他好,谁真正为帝国事业呕心沥血,所以他能够对自己的随心所欲及时叫停,虽然他也恼怒他也彷徨,但毕竟没有因为谁违背他的心愿而大加鞭挞,正是因为唐太宗的一言一行拘于朝廷一些忠直大臣的劝戒和疏导之下,拘于为政之道和朝廷议法,正是因为人主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才造就了大唐初期的“贞观之治”,因此,唐太宗李世民的不自由和政治上的看似不作为,实际上是大唐治下普通老百姓的福份,可惜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却“杯具”性的被后世历代统治者所忽视和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