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赢还打不输吗
翻开一个国家的历史,或者打开一部世界史,“尚武精神”无不彰显着民族的强盛和区域性的巨大力量。它像脊梁一样撑起了民族的风向标,这股伟大的精神鼓舞着世界、国家和人民。同样,“尚武精神”也成为商战中最具能量的思想武器。还记得周鸿祎办公室里那两排彰显其“尚武精神”的靶纸吗?还记得靶纸上布满靶心周围的“枪眼”吗?周鸿祎,这个好斗的勇士,从内而外都散发着别具一格的斗志!
外界评价周鸿祎是“圣斗士”。“圣斗士”,就是指那些为了正义、为了道义、更为了仁义的事业而无畏奋战的勇士。而原本的“圣斗士”来自日本漫画作家车田正美20世纪80年代的代表作《圣斗士星矢》,这部作品深受广大青少年的追捧,后期甚至还推出了一系列故事和影视动画作品。周鸿祎的个性,恰恰将“圣斗士”诠释得极为透彻、真实。
周鸿祎是一个颠覆传统、无比自信的“好斗”之人,从小就喜欢跟别人打架,在方圆几里内,算得上是“叱咤风云”的小“战神”。当然,此处的“战神”不是逢战必胜之意,而是对“逢战必战、敌战我战、敌不战我亦战”的经典诠释。
那时,周鸿祎总是打不赢对手,但他又坚决不放弃、不退缩,一定要一战打到底。他骨子里就总想着做点与众不同的事,而其所谓之“与众不同”,又是将“战争”的事端摆在最前沿,故此就上演了一部现实版的血雨腥风的“战争”史。
要在周鸿祎的人生履历上加几个形容词,相信非“革命”与“战争”莫属。
在朋友的眼中,周鸿祎是“江湖好哥们儿”,他随意、大气、时刻充满创新和活力,但凡有周鸿祎“出没”的论坛都很火爆。周鸿祎的言语总是很犀利,可话糙理不糙,赞许与追捧者大有人在。与他聊天,只要开启一个小小的话题,他就不会让话题在自己这儿断片儿。
周鸿祎出生于1970年10月,那是一个互联网人才辈出的年代,与周鸿祎同时代出生的巨头领航者创造的品牌中,有小米、百度、腾讯……这些周鸿祎的“小伙伴们”似乎都参与过他的“战争”。看来,他的革命词典里,断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与其相关联的人物,即便是一起经过波涛汹涌的创业潮的同龄人。
在周鸿祎的价值体系里面,“打仗”是一个充满刺激性的词,他喜欢这种携带着鲜血味道的词,或者说,他喜欢这种时刻充满杀戮的战场。如此看来,这个和平年代真的不适合他,但他自己却并不这样认为,以其滋润的“战争”生活来看,当真不乏精彩和理性的人生。
周鸿祎是那种从小就有理想且为了理想的实现会努力进取之人。2011年5月的一天,周鸿祎回到了阔别23年的母校——郑州九中,为全校师生做了一次精彩纷呈的演讲。演讲中,他为学生们讲述了自己高中时代的一些人生价值观和努力方向,并以“过来人”的身份为学生们草拟了一条踏实的求学之路。
中学时代的周鸿祎,就立下“创建一个自己的软件公司”的宏图大志,这是他的远大理想,也是他多年来始终坚守并踏实布局的写照。那么,如何才能顺利实现远大目标呢?
在周鸿祎看来,这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首先要将远大的目标合理地分解成多个短期可实现的目标,然后将短期可实现的目标逐一实现,这种化整为零,再化零为整的策略不是周鸿祎首创,但他却将这一策略运用得得心应手。
周鸿祎不是完全的成功者,他的人生也有多处拐点,甚至一个曲线就让他远远落后于一个时代。他曾懊悔过,可绝对不会用懊悔为自己找台阶下。他很了解自己,深知习惯决定性格,而性格又决定命运。言外之意,他一直以来“喜欢打仗”的习惯塑造出“好斗”的性格,而“好斗”的性格又使他永远生活在“战争”世界中。
在外界看来,周鸿祎显得有些孤注一掷,但他并不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即便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还是会从不同的“战争”中学到更多,也会从竞争对手身上学习、从挫败中提升自己、在困难中重塑“武器”。
周鸿祎的“战争”史,其实用这句话形容最贴切——“打不赢,难道还打不输吗”?
的确,我们所认识的周鸿祎,就是浑身上下安装了无数机关和武器的移动“暗室”,虽然他不喜欢也不会在黑暗中袭击你,但你同样无法在阳光下对其出其不意地一击。在周鸿祎的革命里,既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商场如战场,大家都是出来混的,谁又能保证谁的“真心”不被他人染指呢?就像当初与马云打得热火朝天的周鸿祎,后来在对付微信时,二者不也联起手来“默默”对付了马化腾一把吗?
互联网世界,就是一个“出来混就要想着早晚还回去”的江湖,讲义气并不能带来永久的效益,在这个领域里,利益决定一切,正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有利益就能令“亲者痛仇者快”。话是狠点,可是事实。
周鸿祎自然知道这个领域的生存法则,他不怕四面树敌,也不畏惧与领域巨头的“战争”,因为,他就是要做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做出点不一样的事情来。
做点与众不同的事
很少有人愿意采用打仗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可却有那么一个人,不仅愿意打仗,还特别愿意滋生是非,没有火药味也会自酿导火索来引爆“战争”,这个人就是周鸿祎。
用大众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商战中的风云人物,还真是与众不同!
周鸿祎命运的转折点真正起始于高中生涯。年少时期的学子大多理想丰满,可最终拿捏得住理想与现实的却不多,周鸿祎有幸走上自己喜欢的路,第一个要感谢的人就是他的高中班主任。
1985年,周鸿祎就读于郑州九中,他的班主任是一位物理授课教师。十七八岁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无论是过去的保守年代还是现在的开放时代,都是一个令人忧喜掺半的角儿。周鸿祎又是那么一个好斗个性极强的男孩,也许换做其他老师,早就将这样淘气又爱惹事的学生打入“冷宫”了,但这位班主任并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反而认为,周鸿祎的小聪明是一般学生都很难拥有的一份财富。就是班主任认准了的这份财富,在不久的将来果然帮着周鸿祎在IT界打响了一炮。
早在周鸿祎读初中的时候,新技术集团发展公司——也就是联想的前身,便以研究、开发、生产、销售自有品牌的计算机系统及其相关产品的多元化企业的身份诞生了,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首次“微机热”。
那时的电脑跟我们现在整天痴迷的电脑还不一样,之所以称之为“微机”,即微型计算机,它不像现在的电脑可以浏览网页、打游戏、聊天、办公、广告推广、购物等,而更多的是用于程序代码的编写、简单的微处理,也可以说,是把运算器和控制器整合在一个集成电路上的微处理器。作为新中国的未来栋梁诞生地,周鸿祎的学校自然也拥有这样的微型计算机设备,不过相比之下,还是家里的微机更有利用空间。
周鸿祎的父亲是做地图测绘的,单位专门给他配备了IBM和苹果的电脑在家里用,这也为少年周鸿祎提供了更多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周鸿祎玩电脑,不仅玩游戏,虽然他也爱玩,他更愿意玩些别人没玩过的东西,比如编程。
周鸿祎在计算机编程方面还真有慧根,别人可能一听就会头大,他却对此情有独钟,那时还是用Basic作为程序设计语言进行编程的,对于高中在读的周鸿祎来说,编程实在是小菜一碟。
是时,周鸿祎一边玩着编程,一边还专注于物理学习,这方面还是班主任给他大开方便之门——图书馆的书籍随便看,并提供各种竞赛机会。班主任看到周鸿祎在计算机上的过人天赋后,同样相信在物理学领域,他也是一个可塑之才。
周鸿祎一手计算机编程,一手物理竞赛,忙着忙着就到了真正决定命运的时候——高考。对于当一名物理学家还是从事IT工作,周鸿祎开始纠结了,这两个都是他的理想,要选择哪一个呢?
冥冥之中,还是上苍为周鸿祎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他在一次物理竞赛中得了全省第二名,而只有第一名才能代表全省参加全国决赛,也只有参加了全国物理决赛的学生,才有可能被保送到北大攻读物理。显然,周鸿祎与北大物理失之交臂。再后来,很多次物理竞赛机会中,都很机缘巧合地发生了类似事件,甚至差一点可以保送到上海交大物理系的周鸿祎,还是阴差阳错地在关键的瞬间被物理遗忘了。
看来,当物理学家太不靠谱,两个理想只剩下IT可以最后奋力一搏了,这难道不是命运刻意的安排?只是,在那个计算机刚刚兴起的年代,人们大多没有看到它的发展前景,古老的中国教育还停留在刻苦钻研各种学术研究之中,周鸿祎却像一只九头鸟,成了中国青年学子中的一个另类。
他并不认为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事实上,他更愿意让人们对他另眼相待,因为,他就是要做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来。
周鸿祎父亲的单位有几个对计算机还算精通的大学毕业生,在这些“前辈”的指导下,周鸿祎开始了编程的各种实验。他还喜欢看书,也许对外人来讲,这个整天把打架放在首位的淘气男孩居然喜欢读书,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可这就是周鸿祎,一个与众不同的家伙。
《计算机世界》和《中国青年》这两类期刊,是周鸿祎就是忘了吃饭、抛弃打架也要认真研读的书籍。对于一般孩子来说,这可能就是课外读物,但对周鸿祎而言,简直就是开启神秘世界的万能钥匙。这两类期刊,一个为他展现了IT神童梁建章和宓群的故事,另一个则为他模拟出百余个未来可创业的机会和挑战。
曾经,他们都是周鸿祎的偶像,是一个对IT锲而不舍的少年理想追寻的目标,多年之后,当少年历经了风霜,也沾染了雨露,同样矗立在行业风口浪尖之上。创立起中国第一个旅游综合性网站——携程网,以及头顶光速创投全权负责中国投资的董事总经理光环的梁建章和宓群,是否曾想过自己的言行和人生折点,恰恰影响了中国IT巨匠周鸿祎?
在《中国青年》杂志上的许多创业故事中,周鸿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喜欢那种“一股子创新劲儿就能砸出来多个点子和成果”的心血来潮,真就是没有谁比他更适合研究计算机了。我们相信,中国不会只有一个周鸿祎对计算机如此痴迷,但周鸿祎坚持把少年时期的理想一直做到了现在。
理想,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每个环节上都有可能发生改变的不定因素,也许没有几个人能始终如一地钟爱一个理想,但总有那么一些人,愿意为年轻的理想而努力,无论是否能够得以实现,抑或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梁建章是这样坚守的一个人,宓群也是,周鸿祎同样不例外。
年少的轻狂俘虏了太多原本可以实现的理想,却又同样真实地勾勒出了时代赋予青年学子的独有韧性。周鸿祎怀揣着计算机天赋真正地迎来了高考,他像所有“赶赴刑场”的考生一样也很忐忑。
这是一场“战争”,“战争”中的对手就是自己,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可就是因为太了解,反而会忽略很多细节,比如对这份理想是否有着足够的毅力?这个与众不同的奇胎——周鸿祎,是不是也会如天才少年梁建章一样,成为下一个传奇?
结缘“杀毒软件”
1988年,18岁的周鸿祎成为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计算机系的一名学生,在这里,他将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未来组建自己的软件公司学习知识、积累经验。
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将知识、疯狂、颠覆、热情、痴迷……演绎得淋漓尽致。在西安,在交大,周鸿祎寻得了他的IT梦,同时,他与“杀毒软件”也结下不解之缘。
带给周鸿祎“杀毒软件”讯息的是侯义斌教授。
侯义斌也是从西安交大走出去的计算机系高材生,他在荷兰的一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到母校计算机系做起了教授。直到2002年去北工大出任软件学院院长之前,他一直为母校西安交大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他长期从事新型计算机交互技术、嵌入式软件与系统、Internet理论与技术、中文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研究,为中国、为西安计算机领域创造出的丰硕科研成果立下了汗马功劳。
侯义斌影响了90年代初期一大批青年学子在计算机技术和视野上的高度和深度,并实现了与国际高科技的接轨。那时,正值杀毒软件方兴未艾之际,与侯义斌并驾齐驱的还有朱仲涛,他是那个时候对DOS代码每一行都理解透彻的为数不多的人才之一。
在这两位老师的深刻影响之下,周鸿祎拉开了他的杀毒软件帝国的序幕,或者说,是在他们的带领之下,他才来到了属于他的杀毒软件领域。
西安交大,给予了周鸿祎创业的信心与基础,同时也为他“培养”出了一大批技术骨干。据悉,周鸿祎的创业班子里,多数都是来自于西安交大计算机系的高材生,包括周鸿祎在内的一大批西安交大青年学子们开始了“杀毒软件”的创业之路。
那么,那时的计算机人才缘何都对杀毒软件情有独钟?难道仅仅因为兴趣?
在一个生物体的生命周期里,有两种相互抵制又不可避免共存的力量,我们通常称其为生命和死亡,生命努力地向上攀爬,而死亡却更执着于向下消极抵制。就好比一辆车,一个人向上坡“逆流”使劲儿拉着,另一个人却轻松地向下“顺流”推着。每一个人对“死亡”都充满着畏惧,然而它又是生命的最终归属。
在计算机领域里,“病毒”就是“死亡”,或者说,是导致计算机系统最终灰飞烟灭的直接“推手”,而杀毒软件则是努力“逆流而上”的“拉手”。虽然困难,但周鸿祎的个性决定了他喜欢迎难而上,他一直在努力向上、不断争取,做出与周遭不一样的事情来。
计算机病毒,如同侵蚀人类生命健康的“医学病毒”一样,也吞噬着计算机的生命。这种吞噬,主要指编制者将破坏计算机数据或功能的程序插入计算机内,从而影响了计算机的正常使用。计算机病毒具有超强的“自我复制”功能,它复杂到一定要用专业的杀毒软件才能彻底清除,但它同时又简单得只是一组适用于计算机的指令或程序代码。
计算机病毒与传统意义上的医学病毒有所不同,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计算机病毒不是自然生成的,是由某些取利之人利用计算机本身具有的脆弱性质编制出来的一组指令或程序代码,它可以潜伏在计算机的程序中,待条件允许时再立刻苏醒,通过擅自修改程序的方法将自己无限放大,复制在程序之中,再将所有程序逐一感染,以实现对计算机的整体性破坏,最终导致计算机彻底瘫痪。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各类计算机病毒猖獗发力之际,在此当口,周鸿祎和他的伙伴们走上了创建“杀毒软件”之路,这非他们单一地“感兴趣”,而是时代赋予这一批青年才俊的艰巨使命。
所谓的“杀毒软件”,就是研制出用于清理计算机病毒的一种安全程序,随着技术的逐步革新,已发展成为包含查杀病毒和抵御病毒入侵等功能的“反病毒”模式。反病毒软件被研制出来后,其任务就是实时监控和扫描硬盘,它们通常以“驱动程序”添加形式被植入到计算机内,通过操作系统程序来抵御病毒的危害,很多反病毒软件同时还兼具防火墙的功能。
我们所熟知的杀毒软件,主要有付费版和免费版两种,由周鸿祎创建的奇虎360旗下的杀毒系列软件,最先征得了免费版领域的主动权,目前对企业还推出了付费版杀毒软件。只是,不管免费还是付费,周鸿祎的360都不可避免地树敌无数。
看来,周鸿祎的这条“杀毒”之路走得很艰辛,可也很悠哉,他凭借着巨大的个人魅力,影响了业界,更影响了整个中国计算机的“安保”时代。
出国热“冰冷”了初恋
有这样一句话:“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这话简直说到了周鸿祎的心坎儿里。
在周鸿祎不停创业的人生历程中,离不开妻子胡欢的支持与奉献。周鸿祎早在方正时期,就开始追求“方正之花”胡欢,据说当时的胡欢已有婚约,不知周鸿祎使用了什么“法子”,硬生生地将胡欢抢了过来,顺便“抢”来的还有胡欢殷实的家庭背景。早些年,周鸿祎创建3721的一部分资金,正是来自于胡欢家庭的资助——这个老婆娶的还真是有“赚”头儿。
周鸿祎是出了名的疼老婆,是“疼”而非“怕”,这样的男子不仅不会被世人嘲笑,甚至会成为一种男人圈子里的标杆,也是女人世界里最美好的归宿。拥有胡欢是周鸿祎的幸运,同样,胡欢拥有周鸿祎,也是胡欢的幸福。只是,这份幸福曾有过那么一段悲凉期,周鸿祎差点儿就成了另外一个女人的人生归宿,只是,那个女人最终为了理想割舍了未来的幸福。
这个为理想而不惜舍弃幸福的女人叫小董,是周鸿祎在西安交大时的校友。关于周鸿祎这一段感情历史,我们还要感谢同样来自于西安交大的一位周鸿祎同届不同班的同学——Kevin,他在陈述这段周鸿祎初恋史的时候亲切地称周鸿祎为老周,那么,老周和小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理工科的女生是“恐龙”,这在理工科院校的校园里不是什么秘密,大家已经对“恐龙”的频繁出没习以为常。可是,在“恐龙”的世界里要是真出来那么几朵“出水芙蓉”,是不是会亮瞎理工科男神们的眼呢?
小董就是“侏罗纪公园”里的“白雪公主”,她像稀缺物种一样成为西安交大当时那一批男学子心目中的女神——样貌甜美、成绩优异、聪明伶俐,这样美好的女孩自然受到男生的追求,周鸿祎也败在了小董的石榴裙下。
从小就好斗的周鸿祎,一定为了小董也干了不少年少疯狂的事情。90年代的大学生,几乎都是敢爱敢恨的性情中人,据说那时周鸿祎也曾因“某些小事”与别人大打出手,甚至动了刀子,直到现在,每逢下雨阴天的时候,腰上的伤口都会让他感到不适。
小董一定也感受得到周鸿祎的执着与锲而不舍的疯狂追求,但她一门心思要出国,自然不会留一份感情在这份土壤里,除非追求者也愿意随她一起出国。
在出国的问题上,周鸿祎很不屑于奔波在学英语、考托福、办留学手续这一系列烦琐的事情上,相比之下,他更钟情于编程、写代码。对小董而言,在理想和爱情之间她选择了理想,而周鸿祎也在理想和爱情之间选择了理想,即是说,二者目标不一致,最终没能走在一起。
这场在刚开始酝酿就不得不搁浅的初恋,终于在小董赶赴新加坡国立大学之际彻底灰飞烟灭。小董同学并不是一只美丽的花瓶,漂亮的外表之下还蕴含着无比高超的智慧。
新加坡学成之后,小董又去了加拿大,并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加拿大一所大学的教授。也许,对于曾经来自于周鸿祎的爱情,小董也想过要珍惜,但优秀的人骨子里都有着那么一股倔强劲儿,小董是,周鸿祎也是。
直到1995年,周鸿祎才彻底地放弃了小董和他们还没有开始的爱情,重新找回自我,将主要目标放在硕士论文和获取学位上。
别看周鸿祎现在一副不怕战、不怕伤的表情,想当初那份没有抓住的爱情,还着实让他伤心了一段时日呢。为了打发感情受挫的时光,周鸿祎迷恋上了影院里播映的《大话西游》,看完一遍再看一遍,估计连他自己都不记得看了多少遍。每次看完后,最常挂在嘴边的就是那句——“我猜中了开头,没有猜中结尾”。
一段时间后,周鸿祎的感情创伤算是痊愈了,但留在心坎上的伤疤却赫然存在着,时不时地还会刺一下他的心弦。就连后来360于美国上市,周鸿祎在自我介绍的环节上甚至还说,“我是土鳖,英语不好”等一听起来就有种嘲弄味道的话。在为交大学生做演讲的时候,他也开玩笑地问及过“你们这里是不是也盛行出国热啊”,可见,曾经的小董和她的出国情结,真的让周鸿祎“痛定思痛”。
当时,中国的留学生多数为公派,即国家优选出出类拔萃的学子出国深造,待学成后归来报效祖国。虽然公派出去的学子多数都“忘恩负义”地留在了国外,但那时的中国毕竟还相对比较落后,正如一个吃惯了窝窝头的穷人终于有一天可以吃白面馒头了,他还会放弃白面馒头而继续吃窝窝头吗?我们总要在批评这些公派留学生的同时,反省一下国家是否也为这些孩子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90年代后,也就是周鸿祎大学期间,中国的留学热又换了一个身份,成了学子们的追求和梦想。这个时候的中国经济开始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观念也有所改变,更主要的是,出国留学的模式也不仅仅为公派留学了,很多自费多元化的留学模式更博学生们的青睐。而这一时期,在出国梦中徘徊的学生们也不再拘泥于“脱离苦海”这一个目的,更多人选择出国镀金后返回国内创业。就像周鸿祎疯狂追求的小董,即是在加拿大留学后回国奉献了几年大好青春,而任职加拿大某学校也是后话了。
出国,似乎已经成了中国爸妈对孩子最大的期许。从90年代末开始,一些被定义为在国内没有好发展、无归宿的各方面成绩较差的学生,纷纷通过出国留学来逃避现实,这也为一些小国家提供了更多吸纳中国留学生的机会。直到近些年来,这种出国“不正之风”才有所收敛,也归功于中国经济和科研等多方面优势,带动了国内外学术方向的交流与人才定向培养。
在随后的大学时光里,周鸿祎开始发奋图强,继续为自己的理想打拼,不断参加一些计算机方面的设计和技能比赛,崭露头角。真是花儿在绽放的时候,想嗅不到芬芳都难,捧着这份荣耀,周鸿祎似乎听到了一个声音在说:“嗨,老周,轮到你上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