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体Ⅲ》有感
文/韩松
两天里,虽然工作很忙,但我仍抽出每一个空隙,看完了《三体Ⅲ》,可以说,手不释卷。这本书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我想,如果是人类,都应该被《三体Ⅲ》吸引。
这的确是一场人类智力的饕餮大宴。错过了会后悔一世。
9月上旬,姚海军在微博上说:“看完了《三体Ⅲ》,突然有了强烈的失落感,什么时候能再看到这么好的科幻小说呢?好像没有人像刘慈欣这样写小说,把小说推进当成对自己智力的挑战。一个接一个的超绝奇想,让人感叹人真是伟大的动物。如果是韩松,看完后可能这样说:刘慈欣把科幻小说搞成这个样,今后谁还敢搞科幻呢?”
现在,我看完了《三体Ⅲ》,我只能说:完全同意姚海军的话。刘慈欣这部小说超越了《三体Ⅰ》和《三体Ⅱ》,并把我们写的那些“科幻小说”碾得粉碎。
我们的确是不敢搞科幻了。
而且,我们以前写的那些东西——至少是绝大多数,在《三体Ⅲ》面前,简直不值一提。我这不是恭维话。
《三体Ⅲ》就像作者在书中描写的那个赫尔辛根默斯肯漩涡——它让人想起银河系中最大的黑洞。也许,它的周围,还游走着恒星、行星、彗星、尘埃等等,它们也许都是美丽的、独特的、闪光的、有价值的,但最终都会不可避免地被这黑洞吸过去,而留不下自己的一丝一毫影子。没有办法,这就是宇宙的规律。
这个规律,被刘慈欣一个人掌握了。
回到《三体Ⅲ》,我认为,小说表现出了许许多多打动了读者内心的东西。
我们充分领略了刘慈欣的激情。这是整个《三体》系列的原动力。
格非说:“写作需要哪怕是有偏见的激情……《红楼梦》里有很多错误,塞万提斯写《堂吉诃德》经常写到后面忘了前面。问题在于这些人对自己的作品非常自信,投入全部的精力。”
实际上,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有多少人,能像大刘这样用生命去写一个东西呢?
如果不能,那就不要搞科幻了。
我们也感受了刘慈欣博大深邃的思想。在《三体Ⅲ》面前,很多自诩有“思想”、有“见解”的主流小说,现在看来是多么的浅薄。
刘慈欣在小说中还建立了包括黑暗森林在内的一系列终极宇宙规则。这不是凡人干的活。
他极尽想象力地用电影慢镜头般的笔触,用雕塑家般的手功,在物理学的宏观和微观层面上,详而又详地向我们描绘了宇宙之绚丽,以及它的恐怖,它巨大的未知。最后,又复归了它的自然之美。
他确实是在挑战人类智力的极限。他向自己和读者提出一个一个的难题,然后逐一破解,而且是从最意想不到的却又最符合科学、逻辑和常识的方面。他让读者充满忙乱、恐慌和渴望,要去知道下一个答案,一直到最终的答案。他让读者感到自己是一个无能的猜谜者,又令他们在知道答案后,感到巨大的生命亢奋。
刘慈欣运用的大都是我们已知的概念,而不是新造的:二维,三维,四维,引力波,黑洞,光速……但在他那里,通过重新的组合和联系,形成了奇异的“武器”。
我觉得,无时无处,他都在探讨着两个问题: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
他也尝试着把宗教和哲学进行结合。
他还完成了另一个结合:艺术和科学,而且十分妥帖和自然,又出人意料。整个宇宙的毁灭和再生——那就是最大的艺术。美学和物理学,合二为一。
最感动的,他还描写了绵延无数个宇宙的伟大爱情!
刘慈欣重新建构了我们对文学的认识。文学可能并不是我们原本想象的那样的……就像刘慈欣在书中写到的,今后,文学只能用数学来表现。
文学当今的困境,可能仅仅是一个智力的困境。
刘慈欣是三体人?是“歌者”?是“归零者”?还是上帝?
现在来看,我在读《三体Ⅱ》时说过的那句话——“人类应该向刘慈欣致敬”,是完全正确的。
刘慈欣很有可能是第一个把中国人的思维整体地从黄土地上搬到天空中去的人。我看到温家宝为袁隆平手书的一纸生日贺词,称赞袁做出的巨大贡献,便想到,刘慈欣得到这样的荣誉,也不为过。
不是说,前辈的人们没有这样做,但是,时代和条件在那时还没有成熟。
前些天,我收拾房间,才吃惊地发现,这些年来,中国竟然出版了那么多的中文科幻书!十几个箱子都装不完。说心里话,我还是很感激这个时代,它虽然让人不满足,但它让我们可以坐下来写科幻,而且产生了像刘慈欣这样了不起的作家。
我们要是早生十年、二十年,在那场“浩劫”中消耗掉最有价值的生命,那该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啊!十年、二十年,这在宇宙中,又算什么呢?
但在刘慈欣这座高山面前,我们今后真的就不能搞科幻了吗?
也许不。
他树立了标杆。这将激励我们。
哪怕作为上帝,他也只提供了宇宙许多解释中的一种解释。他打开了一扇门,还有很多门,等待我们去试探。
他自己提出的一些问题,也还没有来得及回答,包括他在结尾留下的大小宇宙和新旧宇宙的悬念。
他还有一些,没有来得及完成得圆满,一如他在开头写的“笔者只写框架,以便有一天能把所有信息和细节填充进来……”
他还有一些没有来得及精打细磨。
但愿,这些不仅仅是我们的自我安慰。
然而,可怕的是,读了《三体》系列,我们可能已经被“惯”成了一种特别的口味,对其他的缺少刘氏感官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的科幻,再也提不起兴趣了。
而且,问题的要害处在于,我们可能并不具备刘慈欣那样的智力。
在人类的已知历史上,爱因斯坦只产生了一个。
在宇宙的已知历史上,上帝也只出现了一次。
→选自2010年9月27日个人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