睦庵 (善卿) 編正
●雪竇瀑泉
多聞
楞嚴經云。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
記諸善言
論語.序云。魯論語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記諸善言也。
西乹
正作乾。西乾即天竺國五印土。或云西天。西乾皆譯師之義立。
東震 或云震旦。或云真丹。或旃丹。或指難。皆梵音訛轉。竝飜漢地。又婆沙中有二音。一云指那。此云文物國。謂此方是衣冠文物之地也。二云指難。此云邊鄙。謂此方非中國也。
西域記飜摩訶支那為大漢國。或謂日出東隅。其色如丹。故云震旦.真丹者。此皆訛說。
來昌
昌。猶明也。盛也。
蜀川
雪竇生西蜀之遂州。
吳苑
明覺始唱道於洞庭之翠峯。屬吳王之國。苑謂宮苑。
句章
句章縣故城在鄞縣西。十三州志云。句踐之地。南至句無。後併吳。國因大成。章伯之功。遂名句章。以示其子孫。見東漢.蓋勳傳。
猊座 猊。狻猊也。師子之屬。西方王者所坐之座。猶中國龍牀也。西域記云。君王朝坐。彌復高廣。珠璣間錯。謂師子座也。
智論。問云。佛坐師子座。為佛化作。為實師子來。為金銀木石作師子。答曰。是號名師子。非實師子也。佛為人中師子。佛所坐處。若牀若地。皆名師子座。
輟
陟劣切。止也。
玉燭
爾雅云。春為青陽。夏為朱明。秋為白藏。冬為玄英。四時和為之玉燭。郭璞云。道光照。
金輪
經云。若王生在剎帝種。紹灌頂位。於十五日受齋戒。時沐浴首身。陞高臺殿。臣僚輔翼。東方忽有金輪寶現。其輪千輻。來應王所。及與七寶竝皆具足。七寶者。一.輪寶。二.象寶。三.馬寶。四.珠寶。五.女寶。六.藏寶。七.丘寶也。
粵
王伐切。語辭也。
虎策
見證道歌解虎錫。
龍盂
見證道歌降龍鉢。
武林
杭之山名也。秦漢始號虎林。以其栖白虎也。晉曰靈隱。用飛來故事。唐乃曰武林。避諱也。見子潛子武林山志。
呼猨
靈隱之名。由慧理至曰。此吾西竺靈隱鷲峰也。飛來隱於此地。人未之信。理曰。彼山白猨呼之可驗。因呼猨。猨為之出。今寺之前有呼猨澗.飛來峯。故其山曰靈隱。
嘉遁
嘉之言美也。遁。以道自藏。晉支道林甞遁藏吳中白馬澗之南。有石庵存焉。故人稱支公為支遁。又建支硎寺於姑蘇郡。土木壯麗。二眾同處。唐景龍改報恩。今支硎山觀音院是也。養駿。見祖英。
休牛歸馬 尚書.武成曰。武王伐殷。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說者曰。山南曰陽。桃林在華山東。皆非長養牛馬之地。欲使自生自死。示天下不復乘用也。
輿人
音歟。眾也。
叢林 梵語貧婆那。此云叢林。大論云。僧伽。秦言眾。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樹叢聚。是名為林。一一樹不名為林。如一一比丘不名為僧。諸比丘和合故名僧。僧聚處得名叢林。
又大莊嚴論云。如是眾僧者。乃是勝智之叢林。一切諸善行。運集在其中。
又雜阿含二十五。佛告阿難。汝遙見彼青色叢林否。唯然已見。是處名曰優留曼茶山。如來滅後百歲。有商人子名優波掘多。當作佛事。教授師中最為第一。即四祖優波毱多。梵音楚夏爾。以祖師居之。今禪庭稱叢林也。
黎庶
上郎奚切。下商署切。眾也。
柯亭
張隲高士傳曰。蔡邕告吳人曰。吾昔甞經會稽高遷亭。見屋東間第十六竹椽可以為笛。取用。果有異聲。又伏泊長笛賦.序云。柯亭之觀。以竹為椽。邕取為笛。奇聲獨絕。
陶壁
晉陶侃少漁於雷澤。網得一織梭。挂於壁。後因一日雷電。忽化為龍飛去。
德風
論語。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名翼 管子。管仲復於桓公曰。無翼而飛者。聲也。謂出言門庭。千里必應。故曰無翼而飛。
又唐聖教序記云。名無翼而長飛。道無根而永固。
啟顙 啟當作稽。音啟。下首拜也。顙。額也。謂顙至地。周禮太祝之官禮有九焉。一.稽首。即久稽留停。頭至地也。二曰頓首。謂平敵如諸侯相拜。即以頭向下虗搖拜也。三.空首。君答臣下一拜。即以頭至手。四.振動。敬重之。戰慄動變拜也。五.吉拜。謂稽顙齊縗不杖以下。吉者。殷之凶拜也。即先作稽首。後作稽顙。即額觸地。六.凶拜。謂稽顙而後頓首。三年服者也。七.奇拜。謂稽首先屈一膝。即令邪拜。八.褒拜。謂報拜。即再拜也。或持節之拜。九.肅拜。謂但仰首以手揖之。今之揖讓是也。
吾西方之禮亦凡九焉。一.發言問訊。二.俯首示敬。三.柔首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首肘據地。八.五輪著地。九.五體投地。齊縗。音咨催。
摳衣
上恪侯切。曲禮。兩手摳衣去齊尺。衣毋撥。足毋蹶。先生書策琴瑟在前。坐而遷之。戒勿越。摳衣。謂以手內舉令離地。毋。音無。止之也。
漪漣
上於離切。下力延切。風動水文。
灔澦
荊州記云。灔澦如馬。瞿塘莫下。灔澦如象。瞿塘莫上。此言其險也。瞿塘。峽名。灔澦。石名也。
江陵
西漢.貨殖志。蜀漢江陵千樹[楛-古+冏]。比其人與千戶侯等。
承祧
禮記。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遠廟為祧。去祧為壇。去壇為墠。去墠為鬼。此皆言祭先祖遠近之差。自祧已上。皆為毀廟。墠音繕。除也。
法空座
法華云。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袖裏藏鋒 達觀錄.四藏鋒頌序云。叢林舊有四藏鋒。一曰就事藏鋒。二曰就理藏鋒。三曰入就藏鋒。四曰出就藏鋒。不知何人改就為袖。改理為裏云云。今禪家錄用就字為襟袖字。用理字為表裏字。共所不疑也。
且如風穴錄有四出就語。一曰如何是密室中事。出袖談今古。回顏獨皺眉。二曰九夏賞勞。請師言薦。出袖拂開龍洞雨。泛杯波涌鉢囊花。三.舉南泉辭寒山遊石橋緣。僧問師意旨如何。出袖藏鋒能靈利。毛睫無差滑石橋。四.勘僧云。聲前來。句後殺。僧應[妳-女+口]。師云。出袖藏鋒無定止。汝潰經雨倒降旗。此蓋後人不善其意。妄以去就之就。改為襟袖之袖也。
今叢林中以袖裏藏鋒.出袖拂開皆為用中語。舉口則棒拍已行。豈容擬議。雖然。苟欲詳其問答語脉。則是何旨意。古人之言。豈虗發邪。既學古人之建立。安可忽諸。且就事則全事。就理則全理。入就則事理俱。出就則事理泯。
至於四料揀.四賓主.三句.五位。各有宗徒。無自封執。第以風穴四語詳之。則厥旨可見。達觀去臨濟七世。去風穴四世。乃直下正派。頗得詳審。以此校之。則凡曰禪門語錄。袖裏皆宜改為就理。若謂法門時節。不得以語言文字輙生情解者。吾未如之何也矣。
黃葉
見雲門上止啼。
孟常門下 常當作甞。齊國孟常君門下養三千賓客。不計貴賤。皆分上.中.下三等。因夜食。人蔽火明者。客怒以飯不等。輟食請辭。君乃起。自持己食飯比諸賓。食皆無異。客慚而自刎。四方賢士多歸附之。
後因使秦。秦人說秦王。孟甞君族賢。可囚之。君乃使人投秦王愛姬。得免。秦王釋之歸齊。得出奔馳。夜半至函谷關。秦法。至雞鳴方開關。有下客馮諼。乃法雞鳴。是時群雞皆鳴。君方出關。秦王果悔。令騎追之。使至關。追不及。故脫秦昭王之難也。
摘楊花
有僧辭趙州。州拈拂子云。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三千里外逢人不得錯舉。僧云。恁麼則不去也。州云。摘楊花。摘楊花。
口堪喫飯
雲門云。只祇堪喫飯。你道古人拈椎竪拂。楊眉動目。作麼生辨。自代云。溈山笠子江西別。又云。龍頭蛇尾。
橫說竪說
見雲門錄之上。
佛見法見 諸佛要集經。文殊師利住忍世界。心自念言。今日十方各恒沙等諸佛世尊悉來集會東方佛土天王佛所。普光明宣佛要集法。吾寧可往詣彼世界奉覲諸佛。諮受經典。於是報彌勒云。可共俱往詣天王佛普光剎土。彌勒答曰。仁者欲往便可進路。吾不行也。所以者何。道德巍巍。不可攀諭。身不能見。亦不堪住覩形聞音。文殊師利。莫以色像觀諸如來。佛者法身。法身叵見。無聞無養。於是文殊師利飢虗於法而無厭倦。獨己無侶。佛神力所制。使彼眾會無一從者。文殊師利如伸臂頃。至天王佛所。
時天王佛心自念言。文殊師利。諸佛所嘆。深奧忍辱。行於空慧。無能逮者。今從忍界興心念來。墮大顛倒。極受吾我而有所趣。當退立之鐵圍山頂。於是天王如來告文殊曰。來至於此。欲何所觀。文殊白言。唯然世尊。我在忍界心自念言。諸佛興世。甚難得值。講說經典。亦復難值。欲見如來。聽所說法故。詣此佛土。天王如來即如其像。三昧正受而現神足。移文殊師利自然立於鐵圍山頂。不自覺知為誰所舉。文殊復曰。今顯神足。成神變化。無極聖慧。示其道力。還於眾會。即如其像。三昧正受而現神足。發意之頃。越于東方恒河佛土。不能舍遠彼佛世界如毫釐。況入佛會。未之有也。
噁
正作啞。音亞。聲也。
虗空為鼓
須菩提言。世尊記我聲聞人中無諍三昧最為第一。是三昧門。我今已得。我若入定。正使有人具大神力。以百億四天下為一大鼓。取須彌山為一大椎。於我定時。令一大人住在我前。執彼大椎撾擊大鼓。無蹔休廢。乃至經劫。如是鼓聲尚不入耳。何況亂心能令我出。見寶積經。
魯般繩墨 魯般。古之般輸子也。心匠甚工。而不獨善於繩墨之事。按唐段成式酉陽雜俎云。今人每覩棟宇巧麗。必強謂魯般奇工。至兩都寺中。往往託為魯般所造。其不稽古如此。
據朝野僉載云。魯般者。肅州燉煌人。莫詳年代。巧侔造化。於涼州造浮圖。作木鳶。每擊楔三下。乘之以歸。無何。其妻有姙。父母詰之妻。敘其故。父後伺得鳶。擊楔十餘。乘之。遂至吳會。吳人以為妖。遂殺之。般為木鳶。遂得父屍。怨吳人殺其父。於肅州城南作一仙人。舉手指東南。吳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為。貨物巨千數謝之。般為斷一手。其日。吳中大雨。國初。工人尚祈禱其木仙。鳶。余專切。鷙鳥也。
駟馬 論語。棘成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措惜乎子之說君子。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駟馬者。鄭玄曰。過言一出。駟馬追之不及。鄧折曰。一言而非。駟馬不追。一言而急。四馬不及。
古人道了
語出雲門.垂代。
開門待知識
龐居士詩。有人嫌龐老。龐老不嫌它。開門待知識。知識不來過。心如具三學。塵識不相和。一丸療萬病。不假藥方多。
雲門道底
雲門一日云。宗門作麼生舉令。自代云。牛。
寸草不生
仰山示眾。我若全舉宗乘。法堂上草深一丈。我若東道西說。三門下寸草不生。
步步道場
維摩詰經云。光嚴童子白佛言。憶念我昔出毗耶離大城。我即為作禮而問言。居士從何所來。答我言。吾從道場來。我問。道場者。何所是。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虗假故。乃至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
黃巢
黃巢為雪竇開山和上。蓋俗流妄傳。不足考信也。按唐書傳。巢。曹州冤何人。本以販鹽為事。乾符中。仍歲凶荒。人飢為盜。河南尤甚。巢與弟黃揆昆仲八人。率盜數千依里人尚讓。月餘。眾至數萬。讓乃與群盜推巢為王。曰衝天大將軍。仍署宮屬。蕃鎮不能制。以至於竊據京師。燔掠宮廟。天子為之奔走。國號稱齊。年稱金統。朝廷以李克用率官軍討之。中和四年五月。大敗之。賊散[六/九].鄆界。巢入泰山。官軍遺將捕之。至狼虎谷。巢將林言斬巢及二弟鄴.揆等七人首。并妻子函送徐州。今禪門應問機緣。亦一期指示學者。以意逆志為得之矣。然祖塔非黃巢明矣。
賞不避仇讎
西漢.東方朔傳。臣聞聖主為政。賞不避仇讎。誅不擇骨肉。
摩騰不燒
見風穴。
韓愈端立
韓愈。生於唐代宗之朝。終於穆宗世。去莊宗同光之時已一百餘載。考諸傳錄。亦恐此緣誤矣。
帝令
當作王令。
[臼*欠]
書無此字。正作舀。以紹切。亦作[舀*召]。詩曰。或簸或舀。
清稅
當作清銳。見傳燈錄。
揭石
大涅槃經云。佛言。我欲涅槃。始初發足向拘尸那城。五百力士於其中路平治掃灑。中有一石。眾欲舉棄。盡力不能。我時憐愍。即起慈心。彼諸力士尋即見我以足拇指舉此大石。擲棄虗空。還以手接。安置右掌。吹令碎末。復還合聚。令彼力士貢高心息。即為略說種種法要。
吹布毛
杭州招賢寺會通。唐德宗時。甞為六宮使。屢乞為僧。帝從其願。禮鳥窠道林禪師落髮。通一日欲辭去。師曰。汝今何往。曰。會通為法出家。以和上不垂慈誨。今往諸方學佛法去。師曰。若是佛法。吾此閒亦有少許。曰。如何是和上佛法。師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之。會通遂領悟玄旨。時謂布毛侍者。秦望山有長松。枝華繁茂。盤屈如蓋。林棲止其上。故人謂之鳥窠和上。
白頭因
因事立號。叢林素有之。因以少年頭白。故得是名。如[日*扁]頭副.赤頭璨.钁頭通.安鐵胡.覺鐵觜.劉鐵磨.清八路.米七師.忽雷澄.踢天太.鑒多口.不語通.黑令初.明半面.一宿覺.折牀會.岑大蟲.獨眼龍.矬師叔.周金剛.簡浙客.陳溝鞋.泰布衲.備頭陀.大禪佛.王老師.瀏陽叟。皆禪林之白眉。聞其名者。莫不慕其所以為道也。
摛辭
上尹知切。舒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