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成一的小说
成一是近几年新出现的一位善于描写农村生活的青年作家。他的第一篇小说是《顶凌下种》,发表以后,很快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不只因为它是当时还很少见的反映农民与“四人帮”斗争的小说,更主要的是,它成功地刻画了高明海这个农村基层干部的形象。
小说中高明海对话不多,行动也很少,但作者却能透过一些细节,冷静地描绘出这个人物的深沉老练、足智多谋,表现出这个人物对于“四人帮”发自内心的蔑视。作者还很善于在形象的对比中,在“瘦小”的高明海与“高大”的潘副书记的对照中,写出人物外形掩盖下的内心世界。这篇小说的调子是深沉的,不同于比较常见的浅露的小说。为此,它获得了一九七八年全国短篇小说的优秀奖。
从此以后,成一把他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粉碎“四人帮”之后的农村生活。这与成一的生活经历、工作条件不无关系。他一九六八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山西的一个县里工作。他的大部分时间是与农民生活在一起的,他与身边的农民一起经历了这几年农村政策的巨大变化。正因为他处身在新生活的激流之中,感受便尤为真切,他情不自禁地为农村新的生活欢欣歌唱,也为林彪、“四人帮”留给生活的阴影而焦灼不安。
成一的大部分小说所写的,正是这种新旧交替的农村生活。他的小说,大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描写的:“老政策都恢复了”(《四嫂》),“夏收预分方案,也兑现得扎实。田里叫人宽心,社员手里又有粮有钱”(《七月二十二》,载《汾水》1978年第12期)。“如今工分也值钱”(《五月鲜》,载1979年10月21日《山西日报》)。“现在开始愁花钱不容易哩”(《绿色的山岗》,载《北京文艺》1980年第4期)。面对这样的形势,成一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和描绘了生活中新的因素和农民新的精神面貌。《五月鲜》里的百祥老汉,正是在新形势下焕发出我国农民那种集体主义的思想光辉的。他主动把自产的“五月鲜”桃儿送人情,借回队里急需的篷布,队长要给他作价,他说:“队上能靠住,比甚都强。多卖一篓桃儿也肥不了,少卖一篓也瘦不了!算咧,算哩!”多广阔的胸怀!在《绿色的山岗》里,成一以敏锐的目光,从生活中发现了一个崭新的意境:新一代农村女青年摆脱了思想上乃至经济上种种桎梏以后的自豪和尊严。作者写了一个女青年爱上了一心一意搞农业科学实验的小伙子的故事,但他写得不落窠臼。小说的突破在于:着重写了青年的婚姻恋爱生活同农村整个经济形势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写出了随着农村经济的好转,青年们如何找到了一条合理的新路,做了自己命运的主人。小说里写道,现时不少农家闺女面前有两条路:“一条路,就是索要高额的聘金,彩礼,寻一个乡下婆家,去过像爹妈那般艰辛的农家生活。一条呢,就是能设法找到门路,离开乡下,到城里工作,然后恋爱个挣钱的女婿,去过新的生活。”这两条路实际上都是出卖自己。金芳所追求的不是“过”新生活,而是“创造”新生活。十年动乱把青年“创造”新生活的路堵塞了,造成了买卖婚姻的盛行。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形势大变,有理想的青年人重新看到了“创造”新生活的“现实”可能性,心里又燃起了希望。“她和他为什么就不能去创造新的生活呢?”金芳形象的崭新意义在于,她表现了做新生活的主人、做自己命运的主人的女性的骄傲。
在成一的一些作品中,着眼点是现在,出发点却是十年浩劫。我们的社会刚刚害了一场大病,元气正在恢复,病相还没有完全消退,新生活并不是那么完美。他不满足于把生活写成绿色。他是在探索,在深思:新时期农村干渴的土地需要浇注什么样的雨水?在我们广阔的田野上,还有哪些龌龊的东西?新时期农村的主要矛盾和斗争是什么?正因为他是从经历十年浩劫的生活实际出发,所以,在他描写当前新生活的几篇小说里,尽管看不到潘副书记那样的人物,但时时可以看到林彪、“四人帮”的阴影,看到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中的种种不正常现象。金芳所碰到的曹局长、“副县长的儿”以及他们那一套作风,就是“流毒”的表现。《连襟》(载《汾水》1979年第10期)所写亲戚和骨肉姊妹之间的感情隔阂,也是十年动乱造成的。至于侯站长(《五月鲜》)、柳主任(《柳主任》,载《人民文学》1979年第8期)、崔部长(《滴滴清明雨》,载《汾水》1980年第1期)一类人物的存在,更说明我们的一些干部被腐蚀到何等程度。
成一在作品中虽然写了矛盾,然而他又不是用很多笔墨写人物舌枪唇剑,发生正面冲突,酿成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每一位作家都有他自己处理生活矛盾的独特方式。成一是以写出生活的诗意美和人物的心灵美见长的。他小说中的复杂的社会矛盾,更多的是潜藏在日常生活现象里,通过人物的眼睛和感受表现出来的。例如小说写金芳从春到秋二次回乡的所见和所感,同样是“绿色的山岗”,每次感受并不相同。第一次,山是绿的,她的心却因“骇怕和羞辱”而难过。第二次,河山依旧,她却强烈地感觉到“她心里和他心里的苦涩味儿”。到第三次,“已经觉得出秋凉了”,她却把她最热烈的爱献给玉柱,连那有些“零星的黄叶儿飘落下来”的山岗,也“叫人感到悦目,轻松”。《七月二十二》不像《绿色的山岗》那样,它展现的是农村古庙会的一个角落。小说的贯穿人物小顺,演出了一场偷听别人“谈恋爱”的小喜剧。他随着他所“盯梢”的对象的变化,一会儿喜,一会儿忧。但这喜和忧,都出于对科研组长大柱的崇敬和关怀。小说在明快的调子和绚丽的色彩中,描写了人物心灵的历程。
成一从开始写作就注意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观察和认识。他善于从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生活现象中,发现深刻的含义。因而,他的小说给我们一种清新隽永的感觉,经得起咀嚼回味。例如小说《卸了装才美》,就是从一些公社“书记官”在群众面前是一套,在同事中间是另一套的现象上,揭示出农村干部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了,因而得出了“卸了装才美”的结论。再如,青年党员任丙月,在党小组会上批评他的部长屡屡不参加组织生活的错误行为,激怒了这个过惯特权生活,喜欢部下鸦雀无声、唯唯诺诺的崔部长。这种批评,本来是党内生活的正常现象,是党员的基本权利,算不得什么“英雄行为”,放在“文化大革命”前,也许不值得作家写进作品里。可是,成一却能够通过这个最普通的事件,揭示出它在今天极不寻常的意义。成一用《滴滴清明雨》为题,含有象征意义,表示党的优良传统、党的正确路线也开始像清明雨一样浇在人们心头了。这雨,虽然是那么细密,却又是那么有力地洒在了刚刚复苏的土地上,使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成一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就表现出一股锐气,是难能可贵的。但从他所写的有些作品来看,生活领域比较狭窄,艺术表现手法单一也比较突出。比如《四嫂》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些一般化,而且模仿的痕迹明显,它会使人想到鲁迅的《祝福》。《扬花时节》不乏生动的景物描写,但由于开掘不深,也没有给人物设计很好的典型环境,读来印象淡薄。这一篇,再加上《七月二十二》和《绿色的山岗》,都以热心农业科学实验的小伙子作为农村姑娘的追求对象(《扬花时节》里的姑娘后来变了心),缺乏新的开拓。
成一是坚持写农村生活的。现在他仍生活在农村。希望成一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1980年7月
(原载《文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