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记得初一第一次听说孔子、学习孔子时就是从这两句话开始的。近二十年的光阴转瞬即逝,那时的同学们绝大多数初中毕业后就不再读书了,读了大学的少之又少,而喜欢读书用心读书的除了我也很难找到第二个了。现在回想总结一下才发现读书对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来说是多么奢侈!而我,到目前为止还只是个“书呆子”,读的多是理论之书,很少是实用之书!一个从穷乡僻壤拼搏出来的书呆子对社会的贡献真是太少了!所以我觉得普通人应该多读些实用之书,在自立之后再去读更多的理论之书。
最近一年从上海回到了老家,爸妈经常告诫我:“不要再看书了!看书能赚多少钱!”我想这话不知道多少父母跟孩子们讲过!当父母这样说的时候,他们一定在想:花了半辈子的心血供养出来的大学生,毕业后也不再包分配了,赚的钱也少得可怜,读书有什么用呢?还不如那些初中就毕业的同学呢,他们中间说不定还能再出个马云来!而我们这些喜欢读书的人,不光希望像宋真宗说的那样得到“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还希望靠读书来提升自己的知识和修养。但是读了十六年书以后,却发现读的都是没有实用的书,这让我们不得不深思——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呢?
前人所谈的读书,以培根的《论读书》最有代表性,他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他们所谈多是理论之书,很少是实用之书。理论之书对人的心灵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实用之书会给人的物质带来立竿见影的改变。现在很多家长抱怨十六载寒窗实在没有价值,主要是因为学校教育多是理论的教育,很少实用的教育。而改革开放后,国家又把这些饱受理论教育的书生们放回了自然,让他们自谋出路。这样对这些没有经过多少实用教育又马上要成家立业独闯社会的书生们很不公平。所以为了实现教育的公平,在当下需要教育改革,从中学时代就增加学习实用之书的机会;而作为个人,我们也要多学些实用知识,为自己,也为社会做更多贡献。
《三人行丛书》是《读后感》杂志的个人专辑图书系列,从2012年就签订了出版合同,本计划去年初出版,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拖拉到现在。当时我还没有多读实用之书的想法,只是默默地为杂志的发展努力着。那时也是我全身心地第一次创业,可惜半年多的努力几乎没有任何结果,真是人生一次悲惨的教训。就在这里做个简单的总结吧:首先,当时杂志主要是通过群邮件发行,发行的渠道注定了发行方面不会有所突破;而重点发展的主编培养计划,它的合作方式也太松散,没有跟主编们签订合同进行约束,这方面也导致了失败。另外,为个人和企业出书的两个结果:为个人出书,一本是《王酒罐闲闻轶事》,一套是《三人行丛书》,不过《王酒罐闲闻轶事》后来被作者放弃了,如今也只剩下这套残缺的《三人行丛书》。这套书本来计划出三本:《高原骄阳》《行路集》和《瓯江江上旧风流》,可是《瓯江江上旧风流》一书也因故放弃了。而为企业出书也因为我的经验不足,被动放弃了与携程网的合作机会,以失败告终,而这本可以成为杂志发展的重要一步。最后,杂志的第一本精选集《我们读世界》可怜的销售量也让我看清了多数实体书的宿命。
然而,现在的《读后感》杂志还是要把《三人行丛书》做好,而且还会不断努力,把读书学习的精神通过这套丛书发扬开来。也许还有很多像我父母那样说读书无用的人,对此,我们会在之后多出一些实用之书,让他们直观地看到读书的用处。也许还有很多像我的同学们那样初中毕业就不再读书的人,我们也希望以后所出的实用之书能惠及他们,就像三弟养鸡时读的养鸡的书一样。
《三人行丛书》就是要鼓励大家读书学习的精神,继承孔夫子的教导,为社会的进步尽一己之力。也许现在的《读后感》杂志还处在萌芽期,力量极其微薄,但是我们有信心、有决心为了教育的理想而不懈奋斗。
为教育理想而诞生的《读后感》杂志,目前受到了残酷现实的无情打击,然而我们已经落地生根,有了《我们读世界》和《三人行丛书》的基础,经过暴风骤雨的我们将更有生命力……
邵杰
201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