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过程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978年12月18至22日,****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的主要内容和贡献是:第一,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第二,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方针。全会针对我国经济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权力过于集中的严重弊端,指出了改革的方向和任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功绩,就在于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开始了全面地纠正1957年以来党和******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发生的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使广大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结束了粉碎“******”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解决了党自1957年以来未能解决好的工作重点转移问题,并开始提出和确立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方针。它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重大问题的决议》。《决议》科学地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党的历史,实事求是地评价了******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这个决议既对多年来的“左”倾错误和******晚年的错误作了科学的分析和批评,又坚决地维护了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的历史地位,从而分清了是非,纠正了当时存在的“左”的和右的错误观点,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为维护全党的团结、全国人民的团结,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的保证。在“**********”结束后不长的时间内,就能产生这个决议,使极端重要而又极其复杂的历史问题得到正确的结论,这充分表现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远见卓识和政治上的高度成熟。《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1982年9月1日,党的十二大在北京开幕。十二大提出的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大会把继续推进经济建设作为全面开创新局面的首要任务,实事求是地规定了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即农业、能源、交通以及教育和科学技术。在战略部署上分两步走: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
党的十二大总结了拨乱反正的经验,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正确纲领,制定了新的完善的党章,这是党的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代表大会。
十二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向全国,农业生产终于摆脱长期停滞的困境。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决定》在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确认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决定》指出,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要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以及加强党的领导,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在《决定》精神指导下,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党对我国国情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加明确。在此基础上,1987年10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系统地阐明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大会通过的政治报告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基本依据。
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实践证明,贯彻执行这条基本路线,是各项工作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离开了它,就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重大贡献。
十三大以后,党领导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然而,在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的共同作用下,一场政治风波不期而来。中央政治局在******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坚决有力的支持下,旗帜鲜明地反对****,并采取果断措施平息了这场政治风波。1989年6月23日召开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指出:“要继续坚决执行党的十三大确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必须毫不动摇、始终一贯地加以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坚定不移、一如既往地贯彻执行,绝不回到闭关锁国的老路上去。”
1989年11月,十三届五中全会批准******辞去****中央********职务的请求,决定江****为****中央********。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五中全会,以******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顺利交替。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内出现“八九”政治风波,国际上苏联东欧发生了剧变。党和国家的发展处于又一个关键时刻。1992年初,******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谈话。这次谈话科学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的南方谈话,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它为党的十四大的召开作了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作出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1)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大会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写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会要求,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进行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3)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以******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97年2月19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逝世。江****同志代表党中央明确宣告,要更高地举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要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信念。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首次使用“******理论”这个科学称谓,把这一理论作为党继续前进的旗帜。江****同志在报告中强调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02年11月初,党的******在北京召开。党的******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我们党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代表大会。大会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了以胡****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通过了修改后的党章,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会深刻分析了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作出了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勾画了宏伟蓝图。围绕实现这个目标制定了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大会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时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会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后,以胡****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党的******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进展,我国经济社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于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的问题。这是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于2004年9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中央总书记胡****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并通过了《****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中央政治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继续推进各方面改革,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进展,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
2005年10月8—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研究审议了《****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次五年规划,是以胡****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