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069300000005

第5章 有用即正解——机能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堪称是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宿敌,两派从一开始就掐得轰轰烈烈,互相看不上。究其原因,绝非有什么私怨,主要是因为两个学派从开宗立派以来,根本的学术观点就相互抵触。甚至可以说,机能主义就是为了反对构造主义而诞生的。

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应该是纯科学,我们只想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类的心理由什么构成、是怎么样的结构,实用什么的见鬼去吧!纯科学可不是给你们治病用的!

机能主义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心理学就应该走向实际,看看“心理”这种活动到底能有什么用:心理是干什么的?它是怎么活动的?

然而,虽然机能主义的诞生就是为了跟构造主义作对,但它并没有打算成为像后者一样有组织有纪律的“成熟学派”。这或许跟机能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的性格有关,这些人都不像铁钦纳那样强硬而充满控制欲。对他们而言,向讨厌的构造主义发起了挑战,做了自己喜欢的心理学研究,也就满足了。

这导致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机能主义的主张不太极端,没有像构造主义那样被集体攻击;另一方面,机能主义没有确切的、严格的、规范的理论体系,也没有领导者,各个代表人物的思想多少有些不同,以至于你很难概括出机能主义的核心观点,整个流派都显得面目模糊。

进化论与天才高尔顿

如果人类是从其他动物慢慢进化而来,

那亚当、夏娃怎么算呢?

机能主义心理学在美国产生,在美国发展壮大,但究其理论渊源,却来自大洋彼岸的英国。

要谈机能主义,首先应该从一位非常著名的英国人开始讲起,他就是达尔文。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这本书一经问世就引发了轩然大波,暴风雨般的关于进化论的争论持续了好多年,对哲学、科学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现代人也许难以想象进化论到底给当时的西方世界带来多大冲击。19世纪的欧美社会虽然早已从神学控制下走出来(如果在中世纪,达尔文毫无疑问会被烧死),人民却依然笃信上帝创世说——《圣经》上都写着呢!如果人类是从其他动物慢慢进化而来,那亚当、夏娃怎么算呢?《圣经》还能不能信了?

另外,人类习惯了优越感,一直相信人类天生比其他动物高贵,是万物之灵。如今,忽然有那么一个人告诉你,你只是碰巧进化出来的这么一种生物而已。根本没什么好优越的!

普罗大众的世界观会受到怎样毁灭性的冲击?

事实上,直到1925年的美国,进化论都发表了60多年,还有一位田纳西州的中学教师因为上课教进化论而被控告。又过了将近50年,1972年的一个民意测验显示,该城镇的中学生仍有四分之三的人相信上帝创世说,拒绝接受进化论。这时候,距离《物种起源》的第一次出版,已经过去100多年了。

100多年前的达尔文,石破天惊般扔出这么一套理论,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引发多大的争议,可想而知。

进化论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包括了心理学。

实际上,进化论不光是对人类历史的颠覆,也是对人类未来的颠覆。试想,既然过去的物种是不断变化、进化的,推而论之,未来呢?人类是不是还会继续进化?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与反抗,是不是会决定人类未来的进化历程?那么,人类的心理、意识会不会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产生影响?怀着这样的猜测,一部分心理学家发现,光研究心理的结构简直一点意义都没有啊!还不如研究研究心理究竟有什么用呢!

另一方面,进化论也告诉大家,个体和个体是有差异的,因为如果每一只虫子、每一条鱼都是一样的,那它们就永远不会进化。于是,在构造主义者致力于寻找一种能把全人类的心理都概括进去的完整理论时,其他心理学家已经开始探索那些能把不同的人的心理区别开来的方法。

最先研究人类个体差异性的人,其实并不是一个心理学家,而是达尔文的表弟高尔顿。

高尔顿是个天才,智商超高,有人说“在受过智力测验或曾被研究过的人们之中,他是最高智力者中的一位”。同时,他兴趣广泛,好奇心特别强,对万事万物都充满了探索精神。但是,这样才华横溢又精力旺盛的人,居然从来没有过工作。高尔顿没有正儿八经拿过什么高端学位,也没有去任何大学、研究机构就职,而是一直散漫地纯凭兴趣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能毕生散漫而衣食无忧,当然是因为这位天才是个不折不扣的富N代——高尔顿的父亲是一位非常富有的银行家。作为有钱、有闲、有智商的“高富帅”,高尔顿没有像我们前面描述过的同类一样成为哲学家。他先学医,后来又跑去学了数学,然后迷上了旅游,四处捕鱼、收集海鸟标本,有时也扬帆出海,或者乘热气球升空……甚至还跑到西南非洲去玩了两年。因此,他被皇家地理学会吸纳成为了会员——在那个年代,西南非洲对欧洲人来说还是一块全然陌生的荒野。

从非洲回来之后,他依然保持着旺盛得过分的好奇心,对许多领域都有研究,还发明了一堆奇奇怪怪的仪器。后来,因为表哥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他也跟着对进化、遗传这一块发生了兴趣。

天才高尔顿一出手,就写了一本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书——《遗传的天才》。在这本书里,他通过对名人、精英的统计分析,发现天才具有很强的遗传性,曾经出现过精英的家族之中再出现精英的概率比一般家族更高。由此,一门新的学科产生,那就是优生学。优生学顾名思义,就是认为既然人类的智力、能力都具有遗传性,那么就该让精英们多繁衍后代,“低等人”少生孩子。

优生学出现之后,在一段时间内非常流行,成为世界性的热门学科。然而,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优生理论发展、推进到极端地步:从对“不健全的社会阶级”强行实施绝育手术,最终演变成了纳粹德国为防止“劣等种族”污染亚利安人的“高贵”血统而对犹太人进行的大屠杀。在他们的心目中,优生学就是鼓励“上等人”大量繁殖,减少乃至禁止“下等人”繁殖。在血腥的屠戮过后,优生学一时变得臭名昭著,人人喊打。

这残酷而丑陋的一切,才华与热情一样夺目的高尔顿自然不会知道。他只是基于兴趣创造了优生学,之后又纯粹出于兴趣与好奇做了点别的研究,一不小心就在心理学领域大展拳脚,创造了第一个心理测验、创造了许多统计分析方法、创造了问卷法的应用……

高尔顿研究遗传、智力的时间比冯特成立实验室更早,但他却并未被视为心理学的创始人,或许是因为他们对心理学的态度存在差异。自始至终,心理学只是高尔顿的业余爱好,他的兴趣实在分布过广,惊人的灵气零星散布在诸多著作之中。

正如波林所说:“冯特希望改进心理学,而高尔顿希望改进全人类。”高尔顿的才华从未被禁锢在任何一个学科领域之内,统计学家、心理学家皮尔逊这样形容他的博学:“他比10个生物学家中的9个更懂数学和物理,比20个数学家中的19个更懂生物,而比50个生物学家中的49个更懂疾病和畸形儿的知识。”

他一生中涉足过人类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气象学、心理学和统计学,是一位无法被划分为某一类学家的天才。

先驱

为什么机能主义心理学不在英国发展?

答案也许在于美国独特的时代精神

达尔文和高尔顿都是英国人,但深受进化论思想影响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却出现在美国。

为什么机能主义心理学不在英国发展?答案也许在于美国独特的时代精神。19世纪后期,美国仍是个开拓中的国家,美国人粗犷、直爽、追求实际,对于“实用性”简单粗暴的追求使得他们迅速接受了机能主义的精神。他们不像冯特、铁钦纳那样沉迷在实验室里钻研结构、研究哲学,而是传承了达尔文和高尔顿的思想,时刻不懈地思考心理学有什么用,如何利用心理学帮助人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

威廉·詹姆斯就是这样一位美国人。

他被称为“美国心理学之父”,但他本人却根本不承认自己是个心理学家,他从未把心理学当作“终身伴侣”。事实上,詹姆斯研究了一阵子心理学,就转身去做哲学了。因此,严格来讲,詹姆斯不是机能主义心理学家——他都不认为自己是心理学家,更别提开宗立派了。只不过,他的思想具有机能主义的特点,也给后来的机能主义学派打下了基础。

詹姆斯生于豪阔之家,祖父是爱尔兰人,移民到美国后因为投资运河事业而发家致富。由于家境富裕,詹姆斯的父亲根本不需要工作,一辈子游手好闲。因为觉得美国学校太狭隘了,又不愿意长期待在欧洲,他经常亲自领着孩子们在欧洲和美国来回交替上学,还时不时带着孩子们周游列国。

詹姆斯从小接受的就是这样自由而又昂贵的贵族式教育。他上过纽约的十几所名校,在美国、瑞士、法国、德国和英国接受多种专业教育,精通五种语言,并对欧洲所有的大型博物馆了如指掌。

到了18岁,富家少年詹姆斯忽然一拍脑袋,决定要当个艺术家。父亲反对未遂,只好放任他跑去跟着一位叫威廉·亨特的画家学画,学了半年后,詹姆斯发现自己不是搞艺术的料,就放弃回家了。

第二年,詹姆斯听从父亲的建议进了哈佛学化学,没学多久又放弃了,改学比较解剖和生理学,后来又转去了医学院学医。学了一阵之后,他发现自己也不喜欢学医,就在23岁那年中断学业,打算转行做生物学,跟着塞尔考察队跑到巴西去做生物学调查。考察途中,他又被枯燥的收集与分类工作烦得不行,最后两害相权取其轻,还是继续回哈佛读医学了。

上了一段时间学,詹姆斯病倒了,也不知道是因为厌学还是生物考察期间身体受到了影响。总之,他列举出了一系列病(失眠、背痛、消化不良、抑郁,等等),表示自己要逃学。

于是,25岁那年,有钱任性的詹姆斯又一次休学了,跑到欧洲旅游,顺便去蹭蹭课、看看书,足足玩了两年才回国。回到美国,詹姆斯终于打起精神,拿到了自己的医学学位。

想一想,即便是詹姆斯这样在历史上留名的伟人,一生之中,也未必一帆风顺、简单直接地走向他们命定的伟大结局。不管是伟大人物还是平凡人,每个人的命运似乎都同样悬于一线,都会面对各式各样的困难和问题。所以,当你面临人生选择彷徨无措时,想想美国心理学之父詹姆斯吧:从18岁到27岁,他从艺术到医学到生物学再回到医学,换了一个又一个目标,花了整整9年时间……似乎也没折腾出个所以然。

好不容易拿到学位之后,詹姆斯继续回家“啃老”,所幸他父亲自己就啃了一辈子老,也无所谓让他再啃上几年。直到30岁那年,詹姆斯终于找着了人生第一份工作。哈佛大学的校长,也是他的邻居查尔斯·埃利奥,邀请他去哈佛教生理学,他愉快地接受了。谁料想,工作了一年后,有钱任性的詹姆斯又待不住了,跑去意大利旅行了一年,这才收了心,回来认真教书。

旅游回来之后,詹姆斯开始教他的第一门心理学课,课程的名字叫“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冯特的科学心理学还没真正建立。詹姆斯从未接受过心理学教学,事实上,他上过的第一堂心理学课就是他本人开设的。为了教学,詹姆斯还搞了一批设备做心理实验,这个实验室比冯特那个还早了4年,不过他怀着一颗有钱人不把钱当钱的心,办了也就办了,根本没往心里去,也没正儿八经地好好经营。

在哈佛任教的时间里,他继续杂乱地读书,写了大量文章和书评,慢慢形成了独特的心理学理念。读过他的一些作品之后,出版人亨利·霍尔邀请詹姆斯写一本有关科学心理学的教科书,詹姆斯签了合同,约好用两年的时间完成该书——结果整整写了12年。足以见得,这位不靠谱的富三代,不但兴趣爱好飘忽不定,还身患严重的拖延症。

12年后,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终于完稿出版了,但两卷加起来共1400页,厚得只能当凶器使,根本不可能作为教科书。于是詹姆斯又花了两年时间,写了个简化版的《心理学原理》。从1878到1892总共14年,唐僧都取回真经了,詹姆斯好不容易才完成了承诺两年写完的作品。值得庆幸的是,这本书与唐僧不远万里取回的真经一样,一经出版立刻引起轰动性的效应,詹姆斯就此成了“美国心理学之父”。《心理学原理》问世以来,历经多次重印,多种语言翻译,截至目前仍然是最经典的心理学著作之一。事实上,100多年后,笔者读研期间,仍然有一门课程将这本书作为教材,足以说明它的经典性。

然而,詹姆斯本人却根本不这么看,在他给出版商的一封信中,他评价自己的作品是“令人作呕的、膨胀的、臃肿的、浮泛的一堆资料,它不过是证明了两件事情:第一,根本没有科学心理学这样一种东西;第二,威廉·詹姆斯是一个无能的人。”除此之外,研究心理学时间长了,他还吐槽这是一门“令人作呕的小科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心理学乏善可陈,尤其在创新方面更令人沮丧,毫无建树”。

詹姆斯一直晃悠到50岁,终于完成了从漫无目的的富家子到“美国心理学之父”的转变,然后就延续了他“干一行恨一行”的传统,烦透了心理学,把实验室甩给了闵斯特伯格,自己转头当了个哲学家,最后还误打误撞地成了美国哲学界的领袖人物。晚年时期,他恐怕是又玩腻了哲学,奔向了神秘学一类的领域,多次参加降神会和灵媒座谈,研究濒死体验、亡灵沟通、心灵感应……

詹姆斯的学术生涯像他这个人一样飘忽不定,他讨厌实验室,却做了不少心理学实验。他对心理学的影响非常大,却从没有处于主流地位。他被称为“美国心理学之父”,却没有形成任何学派,很少学生,也没有追随者,甚至根本不认为自己是心理学家。

那么,为什么说他是“美国心理学之父”呢?波林认为,首先,他有所否定,他否定当时流行的冯特心理学的基础,反对它将意识分解成要素。詹姆斯直接攻击构造主义的根本,认为没有人有过所谓的“简单感觉”,从我们出生开始,意识中充满的就都是复杂的事物和关系。其次,他有所肯定,“意识流”这个后来常被用在小说里的词就是詹姆斯创造的,因为他认为意识就像水流,是一种流动着、变化着的整体经验。如果你去关注、观察自己的意识,发现它不会中断、不会停滞,只会一直流淌,永远向前。

美国心理学发展早期,还有一位与詹姆斯同样杰出、同样值得尊敬的人物——霍尔。

霍尔是第一个获得美国心理学博士的人,是冯特的第一个美国学生,是第一个心理学家出身的大学校长,创办了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以及第一本美国心理学杂志,还是美国心理学会的开创者以及第一任主席。跟飘忽不定的富三代詹姆斯不一样,霍尔能当领导、会做学问、培养人才、创建平台,四面开花。

霍尔与詹姆斯年龄相仿,都是美国心理学的领军人物,人生境遇却截然不同。霍尔出身于马萨诸塞州的农村,从小就在农村小学读书。家境比詹姆斯差了不知道多少个档次的霍尔非常拼命,几经周折,才在23岁那年进入纽约协和神学院学习。然而,霍尔根本不是真的认同神学,在学校显得格格不入,根本无法融入环境。后来,在传道士亨利·沃德·比彻的劝告下,霍尔找人借了钱,前往德国留学,在学习哲学、神学之余,还学了生理学和物理学。

27岁那年,霍尔返回美国,却根本没拿到学位,还背了一身债。为了还债和生计,他只好重新考了神学学位,在乡下一间教堂找了个工作,整天讲道说教,后来好不容易才换了个家庭教师的职业,脱离了自己并不喜欢的宗教业。当了一年多家教,霍尔才找到了稳定工作,去俄亥俄州安提阿学院当了老师。

32岁那年,他离开安提阿,成为了哈佛大学的一名英语老师。任教期间,他认识了正在哈佛教心理学的詹姆斯,并进入了詹姆斯好友鲍迪奇的实验室开始心理学的学习。两年后,霍尔拿到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成了美国第一位心理学博士。同年,他再次前往德国留学,成了冯特门下第一个美国学生。

1880年,霍尔36岁,回到美国,却连工作都找不着,前途一片惨淡。当时恐怕连他自己也想不到,短短十年后,他会从穷困潦倒的失业青年变成全国闻名的大学者,领导全美国的心理学家,地位仅次于詹姆斯。

转机始于哈佛大学校长请他每周六上午做个演讲,谈一谈教育问题。这很可能是校长见他实在无处可去,友情提供给他的工作机会。但霍尔没有错过,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口才和思想,将课讲得生动极了,成功地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

不久后,刚成立没几年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也请他去演讲,霍尔演讲得仍然非常成功,第二年就当上了该校的心理学讲师,两年后升任教授。期间,他开始办实验室、办杂志、做研究,走向人生巅峰。

1888年,44岁的霍尔接受邀请,担任新克拉克大学的第一任校长。美国心理学界前期的几位大牛,贵族出身的铁钦纳严肃、强硬、一板一眼,天天待在实验室搞科研,不善交际;富三代詹姆斯根本不拿自己当心理学家,也懒得折腾办学、办杂志、组织党派这些俗务;只有穷孩子出身的霍尔,懂得拉关系、搞人脉,据说当年绝大部分心理学家都跟他有交情。当了校长之后,霍尔广拉人马,创立了美国心理学会。这一组织绵延至今,仍然是全美最大、世界最权威的心理学会。

霍尔忙应酬、当领导、搭平台,却没有落下自己的学术。他最著名的书籍是关于老人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那个将青春期形容成“暴风骤雨期”的著名比喻,就是来自霍尔。然而,虽然他是冯特的弟子,却一点也不“冯特”。虽然霍尔曾经试图用冯特式的科学实验方法来做自己的研究,但遭到了不少批判——他的方法学得一般,不怎么严谨,很容易被人找到漏洞。于是霍尔索性彻底“叛出师门”,放弃了科学式的研究方法,转而提倡“心理学不要太学术化”。

霍尔和詹姆斯都对美国心理学的发展有很大意义,但相比较而言,詹姆斯的贡献主要是在理论方面,而霍尔则更像是一位脚踏实地的推动者。

接下来的卡特尔,使心理学界的辈分骤然就乱了起来。他是冯特的学生,也是冯特的学生霍尔的学生,还与天才高尔顿有过密切来往。

卡特尔作为机能主义先驱最特别的一点是:他对美国心理学的影响远远超过他个人的科研成果——他根本一本书都没有写过。也就是说,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私人接触、个人魅力,而不是来自心理学研究。这就是机能主义一派跟铁钦纳最大的区别:构造主义就像独行侠,一路闷头苦修,不管外界风雨;卡特尔等人则热衷于编杂志、搞教学、办学会,将心理学推向世界。

卡特尔是美国人,父亲是拉菲特学院的院长,他理所当然地在父亲手中拿到了学士学位。20岁留学欧洲,在冯特门下学了一阵子,又回国跟了霍尔一学期。23岁那年,卡特尔重回莱比锡大学,直接跑去实验室跟冯特说:“教授先生,您需要一名助手,那就是我。”这么一通莫名其妙的毛遂自荐之后,冯特居然真的留下了他当助手。这足以说明卡特尔性格独立大胆,而且人格魅力独到,否则,古板、严肃的冯特应该压根儿懒得理他才对。

卡特尔得到冯特的另眼相待还不限于此。当上了助手之后,他直接跟冯特说,他要在个别差异的心理学方面制定自己的研究计划。要知道,冯特跟铁钦纳一样,从来都是强硬地指定题目给学生研究的啊!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向独断专行的冯特,对卡特尔网开一面,放任他自行决定研究方向。

卡特尔在冯特门下学了3年,拿到博士学位之后,回家乡宾夕法尼亚工作了一年,后来又跑去剑桥大学当了老师,在那里认识了高尔顿,还跟他成了好友。几年后,卡特尔去了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和系主任,在那里待了26年。

由于不满意霍尔的《美国心理学》杂志,卡特尔跟另外一个心理学家鲍德温合办了一本新杂志——《心理学评论》,两人一人负责一年。本来也算是一项不错的合作了,奈何这二位彼此都受不了对方的指手画脚,勉强合作了9年,最终决定拆伙。这次拆伙还拆得很热闹,两位心理学家像分财产的离婚夫妇一样争起了杂志的归属权,最后只好投标,看谁出钱多就归谁。也不知道2人合作时闹了多大矛盾,反正这场竞标,卡特尔出3400,鲍德温就出3405;卡特尔出3500,鲍德温就出3505……反正总比他贵一点。最后卡特尔不得不放弃,鲍德温拿走了《心理学评论》。

丢了一本杂志不要紧,卡特尔同时还做着好几本科学杂志,是一名非常优秀的编辑。一战时期,卡特尔因为抗议遣送拒服兵役者上战场被哥伦比亚大学解聘,此后便全心致力于出版、宣传等方面的工作,俨然成为心理学的代言人,促使心理学的学科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卡特尔对心理学最大的影响也就在于此。

除此之外,卡特尔在哥伦比亚大学的26年间,培养出了一大批学生,其中不乏行业内的佼佼者,例如下一节将讲到的哥伦比亚学派,就基本上都是他的弟子。

正如波林评价的那样,他对美国心理学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人需要他。

一团散沙的心理学派系

毕竟只是为了反对同一个目标

而走到一起的嘛

直到19世纪末,正式的机能主义学派仍然没能产生,虽然这种思想早已深入甚至笼罩几乎整个美国心理学界。上一节所提到的詹姆斯、霍尔和卡特尔,各自在不同的大学,思想、性格也各不相同,是什么把这种松散的连接组合成一个学派呢?是谁真正创造了机能主义学派?

说来有些荒诞,创造机能心理学的,应该是铁钦纳。

对,就是那个古板、强硬的构造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铁钦纳。

如前文所述,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乃是一对宿敌,机能主义的这帮人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反对构造主义(铁钦纳)。机能心理学怎么会是铁钦纳创造的呢?

这要从1898年的一篇文章说起,这篇论文叫《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作者就是铁钦纳。就在这篇论文里,铁钦纳给机能主义心理学命了名,下了定义——作为构造主义的对立面。

反对铁钦纳的人看了之后,一拍脑袋,哦,原来我们是机能主义学派啊!

机能主义学派就成立了。

前面也讲过,机能主义学派相对松散,学术思想各不相同——毕竟只是为了反对同一个目标而走到一起的嘛,内部分为几个小学派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一个机能主义的分支就叫芝加哥学派。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代表人物杜威和安吉尔都是芝加哥大学的老师。

人们一般把杜威视为最先推动了机能主义学派发展的人,也是芝加哥学派的核心人物。他出身平平,读了个很一般的大学,毕业之后去中学当了几年老师,怎么看都只是个资质平凡的普通人。1882年,他进了霍普金斯大学当霍尔的学生,两年后拿到了哲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之后,他的平凡人生似乎也没迎来什么太大的转机——他在密执安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执教十年,发表了一些科研成果,没泛起半点水花。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普普通通的十年执教生涯里,他遇到了将在未来与他并肩而立、成为芝加哥学派“双子星”的男人——安吉尔。

安吉尔比杜威小10岁,生于学者家庭,他的父亲就是密执安大学的校长。安吉尔在密执安大学读书的时候,杜威正是他的老师,两人结下了深厚友谊。本科毕业之后,安吉尔去了哈佛跟詹姆斯读研,拿到了硕士学位。接下来,他就去了欧洲,辗转在法国、德国求学,还在冯特的实验室学习过一段时间,并且在那里认识了毕生的宿敌铁钦纳。瞧瞧,当时的心理学界就是个小圈子,大神们兜兜转转都是朋友、同学。

安吉尔在欧洲留学,写了篇博士论文,被导师要求修改。正在这时,明尼苏达大学向他发出了邀请,让他回美国工作。安吉尔一想,与其在这儿惨兮兮地改论文,拿到学位之后再去找工作,不如直接去就业了,还能多挣点工资。

于是他二话不说就回美国了,博士学位也没要。安吉尔恐怕是心理学大神里唯一(或极为罕见的)没有博士学位的人,不过等他出名之后,许多大学争先恐后地给他发名誉博士证书,安吉尔也是来者不拒,一口气竟然收了23个。

1894年,25岁的安吉尔和35岁的杜威一同前往芝加哥大学,从此开始了他们的机能主义征途。而就在两年以前,英国人铁钦纳抵达美国,在康奈尔大学扛起了构造主义的大旗。也就是说,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在美国的起源年代相差无几,简直是一对并肩成长、相爱相杀的“怨侣”。

就在与构造主义的战斗之中,机能主义逐渐发展并独立起来,安吉尔甚至直接指出,“(机能心理学)主要是靠反对另一种研究心理的独特出发点而获得生命力”。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机能主义旗帜鲜明地反抗冯特与铁钦纳,也就迅速吸纳了一大批同样反对构造主义的人,逐渐形成了一个核心。

后来,杜威转向了教育学、哲学,在1904年去了哥伦比亚大学,逐渐脱离了芝加哥学派。

说段与心理学无关的小故事吧。杜威在哥伦比亚大学遇见了3个中国学生,这3位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一个是大学者胡适,一个是大教育家陶行知,另一位则是北大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教育家蒋梦麟。

1919年,在胡适的邀请下,杜威带着妻子、女儿到访中国,正巧见证了风起云涌的五四运动,还跟孙中山吃了顿饭……那些在各自领域中拥有煊赫名气的大人物,居然会存在令人意想不到的交集,也算是一种层面上的“突破次元壁”了。杜威在中国总共待了两年多,到过13个省市,并且在北大担任了一年客座教授。

就在杜威四处旅行、演讲的日子里,安吉尔也离开了芝加哥大学,转而担任耶鲁大学校长。芝加哥学派的旗帜逐渐移交到安吉尔的学生卡尔手中。

如果说芝加哥学派创始于杜威,形成于安吉尔,那么卡尔就是这一学派的完成者。他将机能主义的观点往前又推了一步。卡尔认为:心理学不应该只局限于纯主观的探索(即只研究心理、意识),还应该对客观的行为进行研究。也就是说,以前的心理学研究只在乎你怎么想,从卡尔开始,心理学开始研究你怎么做的问题了。

从此,机能主义算是为心理学从一个极端(构造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行为主义)铺平了道路。

既然芝加哥学派是指芝加哥大学的一些心理学学者,哥伦比亚学派,顾名思义,当然是指哥伦比亚大学的学者们了。

哥伦比亚学派虽然也是机能主义,但比芝加哥学派还要更松散、自由。芝加哥学派好歹还愿意承认自己属于机能主义,哥伦比亚学派的许多人则根本不认账、不站队,不把自己算进机能主义阵营。只是后人基于他们的思想特点,将其划分进机能主义而已。

他们与芝加哥学派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拥有共同的敌人和靶子——构造主义。

哥伦比亚学派前期的核心人物是卡特尔,后来则是他的两个学生,桑代克和伍德沃斯。

伍德沃斯就是那个拒绝站队、拒绝承认自己属于机能主义阵营的人。他和杜威一样,也当过几年中学老师,在詹姆斯门下拿了硕士学位,又转往哥伦比亚大学,在卡特尔手中拿到了博士学位。博士毕业之后,他还跑去教了几年生理学,然后才回到哥伦比亚大学。

伍德沃斯始终相信心理学家彼此间的一致应该超过分歧,希望建立一种所有人都赞同的体系,因此总是呈现出一种兼容并蓄、试图保持折中的态度。但实际上,建立人人赞同的理论是根本不可能的,就连伍德沃斯自己也只是吸取别人观点里和自己相容的部分,不相容的则一概排斥。

桑代克的求学历程跟伍德沃斯很相似,也是从哈佛到了哥伦比亚。不同的是,桑代克不像伍德沃斯那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他始终目标明确,大三的时候看了詹姆斯的名著——就是那本花了12年时间才写完的《心理学原理》,成了詹姆斯的粉丝,于是跑去哈佛读书。在詹姆斯指导下,桑代克成为了心理学史上用动物研究学习的第一人,开创了心理学家养小动物的传统。巴甫洛夫的狗听说过吗?那也是在桑代克之后的事了。

桑代克一开始养的是鸡,在出租房里用书隔出来一个个迷宫,训练小鸡走迷津。后来被房东发现了,房东可不管你养鸡是为了吃还是为了科学研究,反正都不准养!桑代克没有办法,只好去找导师詹姆斯。富三代詹姆斯大手一挥,那你来我家养吧!于是桑代克的研究生生涯就一直在导师家的地下室里养鸡,顺便带着导师家的孩子们一起玩——简直分不清他学的是心理学还是家禽养殖专业。

后来,桑代克失恋了,为了早日忘却情伤,他带着两只训练得最好的小鸡离开了伤心地,也离开了偶像兼导师的詹姆斯。桑代克跑到哥伦比亚大学卡特尔门下读博,继续在出租房里养小鸡。这次的房东跟之前那位一样,坚决拒绝了在公寓养鸡这种行为。卡特尔不是富豪啊,也没法提供地盘给学生养鸡,于是桑代克只好放弃了小鸡,转而养猫做科研。

写到这里,我也有点怀疑桑代克是真的爱做科研,还是爱小动物。

不管目的如何,桑代克养猫养出了名堂,做出了一个心理学史上非常经典的实验。他把饿猫放在箱子里,外边放上食物,猫一旦触动某个装置,如拉绳子、抓杠杆之类,就能打开门,逃出来好吃好喝。最初,猫一进去,本来就饿,看着笼子外面的食物自然心浮气躁,很容易狂躁地乱跑乱抓,碰巧做出了正确的行为,门开了,大吃大喝一顿。然后桑代克又饿它一顿,放进箱子,再跑再抓,开门出来;又饿一顿放进去……如此反复。

后来,精神坚韧的猫就学会了开箱子,每次饿着进去都能迅速出来;精神不那么坚韧的猫……可能已经被桑代克逼疯了吧。小动物千万不能落到科学家手中,否则,就像薛定谔的猫,不知道死没死;桑代克的猫,不知道疯没疯。

就这样,桑代克用动物做实验,提出了自己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第一,学习需要重复,饿猫放进笼子一两次,它是学不会开门的,必须反复重复这一过程,才能学会。这就跟人类学生重复背诵课文、重复做习题,是一样的原理。

第二,学习需要奖励。如果猫乱抓乱挠,打开了笼子也没有食物的话,它同样学不会开门。试想,如果高考的分数什么也不能决定,进清华、北大还是去普通三本全靠抓阄,还有多少人会认真学习高中课程呢?

第三,奖励不能靠忽悠。假如你让猫在笼子里看见外面有食物,出来之后却不让它吃,猫会非常愤怒,学不会开门。人当然也是同样的道理。

除此之外,桑代克还通过动物实验做出了许多心理学研究,就此开拓了教育心理学这一领域。

同时,我们无法研究动物的思想和意识,因为你没办法采访它们,也无法让一只愤怒的饿猫帮你填问卷。也就是说,桑代克的研究对象是客观行为,可以观测到的那些,例如小鸡学了200次终于学会了走迷宫,你没有办法探讨鸡在过程中是怎么想的,只能看到它跌跌撞撞走了200遍。

从芝加哥的卡尔(认为心理学也可以研究行为)到哥伦比亚的桑代克(主要研究行为),机能主义在反抗构造主义的狭隘、封闭的同时,也为下一个“一统天下”的学派——行为主义掀开了帷幕。

“相爱相杀”的结局

这两个学派就像光和影、明与暗一样互相敌对、互相依存,简直是比情人更亲密的敌人

机能主义起源于跟构造主义的论战之中,后来,却也伴随着构造主义的消亡而逐渐走向了末路。

这两个学派就像光和影、明与暗一样互相敌对、互相依存,简直是比情人更亲密的敌人。

如果你还没能将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区分开来,下面有几个很简单的例子可以帮助你理解区分。

当你看到太阳升起,你会:A.给它命名,记录它每天几点几分从什么方向升起;B.追问太阳为什么会升起,东升西落的原理是什么。A是构造主义,B是机能主义。

——研究“是什么”的是构造主义,研究“为什么”“有什么用”的是机能主义。

当你看到太阳升起,你会:A.记录它每天几点几分从什么方向升起;B.思考它明天还会不会升起,如果不升起该怎么办。A是构造主义,B是机能主义。

——构造主义着眼于过去,注重已经发生了的事情;而机能主义更重视未来,希望能有办法预言将来、改造将来。

当你看到太阳升起,感到快乐,微微一笑,心理学家会:A.让你把内心体验到的快乐分析、解剖、描述出来;B.认为笑容和内心的快乐都可以研究;C.认为快乐不快乐说不清楚,我们还是研究笑容吧,这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A是构造主义,B是机能主义。

——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只能研究人类的内心;机能主义则认为,何必那么狭隘呢,内心可以反映在外部的行为、表情上啊!

C是什么?

C就是下一章的主题——行为主义呀!

同类推荐
  •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分析及防治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分析及防治

    本书以青少年网路犯罪为研究对象,阐述了青少年网洛犯罪的特征、手段及危害,深入分析了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以及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网络犯罪进行心理结构分析,找出预防和打击青少年网络犯罪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 反套路: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

    反套路: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

    这是一本关于心理学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及决策的有趣之作!很多时候,大脑可能会成为我们的敌人。它会导致你陷入察觉不到的偏见、混乱和误区,容易被他人影响——也就是被“套路”,从而犯错。很多时候,大脑会偷懒,不假思索地做出错误的决定。你的记忆很容易就会被改变,一张照片就会让你想起很多根本不存在的事情。在说话的过程中,比喻会以你想象不到的速度改变你对事物的看法。遇到限时抢购的时候,明明自己并没有需求,却觉得不买就对不起自己。手持一杯热饮,比一杯冷饮更容易产生亲和力;喝了一杯甜饮的人比喝白水的人更愿意原谅别人;算数学题时,拿着重物,更容易给出更高的估值。心理学家、跨界科学家大卫·迪萨沃为你揭示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思维套路,用科学的方法帮你彻底掌控自己的人生!
  • 做自己的心理调节师

    做自己的心理调节师

    生活中,我们无法改变周围的环境,但可以增强自己内心的力量,使焦躁的内心得到舒缓。所以,每天专注自己的内心,学着做自己的心理调节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是不可或缺的。《做自己的心理调节师》以现实故事为典型案例,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分析心理调节的重要性。同时,切实为您讲述如何成为自己的心理调节师,让您扫去心灵的尘埃,愉快地享受生活。
  • 治愈系心理学

    治愈系心理学

    治愈系心理学就是要温暖你,让你看透、舍得、输得起、放下。把职场的倾轧、争斗后的隐伤、输不起一段情感,输不起一截人生之败统统放下;放下已经走远的人与事,放下早已尘封的是与非。治愈系心理学,成就你一份强大的内心。
  • 背叛

    背叛

    不忠、虐待、出轨、工作场所的剥削、歧视、不公……这些都属于背叛范畴。背叛的黑手伸向我们每个人,吞噬着我们的身心,背叛发生于我们重要的亲密关系中,发生在我们工作的场所中,甚至发生在我们生活的整个大环境中,它如此猖獗,我们却总是能够说服自己对其选择盲视,《背叛》作者,一位是世界级研究背叛和儿童虐待的顶级专家,一位是有着25年实践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向我们阐述了生活中肆意猖獗的背叛行为、人们面对背叛时候的心理活动、对背叛行为本身的态度、选择甘心情愿活在背叛笼罩下的心理原因等等,《背叛》是一本直击心灵的书,读完它。
热门推荐
  • 快穿之一只小狐狸

    快穿之一只小狐狸

    当一只懵懂小狐狸遇到一个萌新系统,这要怎么修复世界呢??!
  • 阮郎归

    阮郎归

    幼年时爱慕的男子,要怎样才能再次相遇?卞赛流离失所的一生何时才能找到归宿?跟着师傅从齐国到西天佛国,又从佛国到北昭,这漫长的人生路属于她的小阮究竟在何方。(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昌帝传

    昌帝传

    人人都说我爱江山天下,其实……我爱的不过是那景州城外绚烂的烟火,和那年烟火之中,她的一笑芳华……他是名动天下的无双王爷“容冠于世、天下无双”,他光华万丈,也敌不过那红尘纷扰他是独守一心的痴情帝王“声名远播、威震四方”,他机关算尽,却算不出她红颜薄命是隔世羁旅异世相恋的姻缘天定?还是注定有缘无分在劫难逃的孤苦一生?2015京门第一邀您一起谋争天下!他一片丹心埋于骨底魂归六路之间以命,斗江山!
  • 萌宝攻略:总裁爹地冲冲冲

    萌宝攻略:总裁爹地冲冲冲

    “希希阿姨,我把爹地送给你呀,财大气粗,人帅钱多,还能专治各种不服。”叶希希偶然捡到一只小奶娃,竟不想直接被小包子赖上,从此开启被娃带模式。“希希阿姨,昨天欺负你的那个坏叔叔,我已经让他从南城消失了!”“……”“希希阿姨,渣男贱女找上门,要不要我帮你干掉他们?”“……”“希希阿姨,最近总有人说,你图的是爹地的钱钱,我反手就是一脚,他们净瞎说,你分明图的是我。”小奶娃一脸的傲娇。对此,叶希希表示很无奈。直到有一天……“爹地,希希阿姨终于被我拐回来了。”“做的不错!”“那…我喜欢的那款德利尔消音枪……”“明天就买!”叶希希推门进入,看到房里一大一小正在密谋自己,顿时抓狂,“季北凛,你不要脸!”季北凛挑眉,将叶希希逼到墙角,唇角噙笑,“要你就行,要脸没用!”本是矜贵倾城第一权少,却宠她宠她还是宠她……
  • 每天读点《道德经》

    每天读点《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一书分为81章,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组成。尽管全书只有五千余字,但从古至今,研究《(道德经》的文字已经有几千万字之多,注解《道德经》的名家也有数十家。可以说,《道德经》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具原创性和启发性的著作之一。本书从《道德经》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人生之道、处世之道、修身之道、成功之道、社交之道、管理之道、谋略之道、思辨之道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老子有关治国、为人处世和个人修身方面一系列的观点。若能把它用于实践,希冀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完满的人生。
  • 异能来临

    异能来临

    那一天,太阳从世界消失。带来了奇异能量,也带来了血腥世界。
  • 颜控女帝:实力撩汉记

    颜控女帝:实力撩汉记

    李浣青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成了那般男装的皇帝。为了活着回到原本世界,她不得不和妖孽狐仙定下契约。一年之内为他收集齐十二辰星。当女扮男装的皇帝已经够不容易了,对付美男就更不容易。邪魅高冷的绝世狐仙;残暴嗜血的暴君冥帝;温柔多情的寿王小表弟;聪明一世的天下第一才子;霸道独裁的邻国皇帝…………且看颜控女帝,如何实力撩汉。
  • 我有校园

    我有校园

    轻松搞笑姐妹同学间暖暖小日常,希望能勾起你关于校园生活的回忆。
  • 鬼话之与神契约

    鬼话之与神契约

    这是讲诉了一个家族与上古神兽之间千年契约的故事。陈家世代守护的令牌里的秘密,又是什么?令牌里的红衣仙人,到底又是哪路神仙?为何同陈家有这样的契约?陈家小辈开始了解谜之旅,而一路遇到的奇闻异事的背后又暗藏什么?
  • 酒配故事才好

    酒配故事才好

    每章都是独立的小故事,有凄美的,有虐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