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女子自十四五岁至二十四五岁,此十年中,无论燕、秦、吴、越,其音大都娇媚动人;一睹其貌,则美恶判然矣。“耳闻不如目见”,于此益信。
原评
吴听翁曰:我向以耳根之有余,补目力之不足;今读此,乃知卿言亦复佳也。
江含徵曰:帘为妓衣,亦殊有见。
张竹坡曰:家有少年丑婢者,当令隔屏私语,灭烛侍寝。何如?
倪永清曰:若逢关貌而恶声者,又当何如?
译文
女子从十四五岁到二十四五岁,这十年中,无论是燕、秦、吴、越哪个国家的人,她们的声音大都娇媚动听;只要一看到她们的面貌,就可以判断她们的美丑了。“耳闻不如目见”,由此我更深信不疑了。
评析
世界上的事情不可能是完美到极致的,人们总是把事物想象得比事物本身要好。世上的女子也是如此。声音甜美、容貌姣好固然是最完美的佳人了,可世上又不可能有那么多完美的人,不少人的声音和相貌判若两人,根本不像我们所想的声如其貌。这则文字通过人声与貌的不一致,听说与见到的不相统一,说明了事物耳见为实的道理。
其实,声音与相貌不一致,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在不加任何修饰的情况下被人说出和在夸张的说法中被人说出是不一样的,于是在别人的眼中这个事物就变得不同了。就像人们听景不同于看景一样,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人之间有差别,这也包括审美方面的差别。人们的审美观不同,就产生了对事物的认识不一样的结果。所以他人眼中的完美事物,可能不是你所认为最好的。这就是“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以人论,不光是女子的声和貌不能和谐统一。有善于标榜、伪装的;有善于夸夸其辞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仅“耳闻”不“目睹”,是很难识人的真面目的。于是更印证了“百闻不如一见”这句人生的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