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人是重点
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杜邦公司一直在分析数百家企业组织的伤害事故,旨在不断改进工作程序,以减少和阻止事故的发生。杜邦公司的研究发现,在大多数企业中,86%~96%的伤害事故都是行为方面的原因导致的。
这些数据表明,员工应至少对76%的伤害事故的发生负责。航空界的事故统计也证实了这一点,在过去,航空界习惯把事故发生原因统统归于“技术因素”。技术因素的改进曾是早期降低航空事故率的最有效手段。然而,航空界人员发现安全并不仅仅取决于技术因素。20世纪70年代,令航空界震惊的是,事故原因因素分类统计表明,“人的因素”已上升为现代航空事故的主要因素。在航空事故的原因中,人为因素占到80%~90%,而这中间又以人犯错误最为常见。人们发现,在技术因素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人为因素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人的因素又非常复杂,因而长期以来未能得到有效的改进。
上述两个数据说明,在一切造成安全事故的原因中,人的因素是起决定作用的,航空界认识到“企业安全,人是关键”这一点,于是在之后的安全工作中,把重点放在改进人为因素上。技术因素也在不断改进之中,但由于其所占比重只有10%~20%,对航空事故率的总体不会起重大作用;只有切实改善人的行为,有效阻止人的错误造成严重后果,航空事故率才有望获得实质性的下降。
国内有一家企业叫彩虹集团,最初将安全工作的重点定位在“技术”的提升上,走了弯路后,最终回到了“企业安全,人是关键”的正确轨道上。
过去,彩虹集团安全管理定位一度不清楚,将主要力量放在企业的安全设备技术改革中,因为安全设备先进,彩虹集团取得了“国家特级安全企业”的荣誉称号。可是,在获奖后不久,彩虹集团因为在交叉作业中缺乏联络确认,违章启动设备,造成一名维修工死亡。原来员工在清淤工作中违章擅自改变操作方法,导致发生硫化氢中毒死亡事故。
彩虹集团在事故发生后总结经验教训:在彩虹施行的安全评价体系中,人的因素所占比例太小。事故说明,光有设备设施的安全化还不够,如果人违章操作,事故就不能避免。
当时正值企业改革,大量新员工进入工厂。怎么让新进厂员工的安全素质提升到和老员工一样的水准,或者说如何把一个新毕业的学生、一个农民的安全素质提升到一个从事现代化生产的工人的水准?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符合安全要求的企业文化观影响他们,用安全文化氛围同化他们。这成了彩虹集团上上下下的共识,即解决人的问题。
他们提出“进彩虹,做安全人”。1997年彩虹出了一本《员工安全守则》,规定了“安全人”的八条标准。
彩虹集团将安全工作的重心从“技术”转移到了“人”,从“人”的角度入手培植安全理念,取得了安全工作的突破进展。
由此可见,安全管理归根结底是人的管理,解决安全问题必须从人的因素和人的管理入手。对于这一点,国内知名企业——攀钢煤化工公司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攀钢煤化工公司致力于完善安全教育体系,培育“以人为本,安全是天”为核心的安全观念,以下是四项具体的举措。
1.建立和完善“三级安全教育”制度。凡新工人入厂,必须经过合同、车间、班组三级安全脱产培训,掌握必要的安全防护技能,方能上岗操作。几年来,共培训员工700余人次。
2.以安全规程、技术规程为主要内容开展日常安全教育活动,坚持每周一的安全活动和班前安全讲话活动,坚持开展KYT活动。
KTY一词源于日本,意即伤害预知预警活动,是针对企业生产的特点和作业工艺的全过程,以其危险源为对象,以作业班组为基本组织形式而开展的一项安全教育和训练活动。它是一种群众性的自我管理活动,目的是控制作业过程中的危险,预测和预防可能发生的事故,以保障员工的作业安全和健康。攀钢的KTY活动具体实施步骤是:先确定作业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再针对危险因素制定预防措施,并使措施得到认真执行,从而把危险因素查找、措施制定与班组员工的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员工由原来被动接受安全转变为现在的主动思考安全。
3.每年办安全培训班,系统培训班组长,主要内容是学习两级公司的一号文件以及工艺特点、环境特点、重点部位的防范技能等。
4.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在教育形式上,从空洞的说教、灌输向利用音像、信息网络技术发展,从单一的语言、文字教育向文艺、书刊、绘画等方面发展,从单一的员工教育、向员工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教育方向努力,形成家庭、社会大环境的安全氛围。
通过系统培训,员工的安全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安全修养不断提高,从“要我遵章守纪”转变为“我要遵章守纪”,从而促进了安全文明生产。
“安全决定成败”,要搞好安全工作,企业必须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把保护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与健康提高到保护人的生存权、劳动权及尊重人权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安全为天、珍惜生命、安全文明生产的目的。
以人为本,形成安全责任理念
毋庸讳言,世间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社会生产实践的主体是“人”,安全生产本身是对人生命权益的保护。可以说人是企业安全的“主语”,意即企业中所有的安全责任体系都是为全体企业成员服务的,一切安全的宗旨都是“以人为本”。
企业安全责任体系的核心是关爱人和保护人(员工)。同时,人的安全意识、安全态度、安全行为、安全素质也决定了企业安全文化的水平和发展方向。
在企业安全责任体系中,不仅把员工看成责任人,还将其视为社会人,都有情感、心理、文化方面的合理需求。人是生产活动的支配者,是管理的核心,企业安全文化的基础是以人为中心的“灵性管理”,依据是“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的理念,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是企业安全文化的主体思想和核心,突出和倾注对员工的“爱”和“护”是其实质。突出“以人为本”,宣扬“珍惜生命”、“安全第一”、“人命关天”的原则,突出“安全无小事”的思想。
下面这则故事便凸显了这一点:
在徐煤集团,安全管理者曾遇到过一个难题,就是总发现井下作业人员在井下睡觉这样的违章事件。这类事被归为严重违章。违章者每次都被处以高额罚款,还要受到上安全曝光台、在井口喊话、参加学习班等处罚,让违章者既丢面子,又丢票子。可是,井下睡觉的现象并没有消失,有的人受了罚,还是照睡不误。安全管理者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他们受罚、受批评之后还要继续违章呢?
后来,管理者认识到安全必须从“人”字入手。在这一点上,马斯洛曾提出层次需求理论:人有不同层次的需要,安全属于高于生存需求的较低层次的基本需要。人总是在满足基本需要之后,才会谋求更高层次的需要。管理者意识到当员工对安全的需求力不足时,应注意从安全需求以下的层次去考虑原因,也就是说,当员工出现违章现象时,除了处罚之外,还需要追问违章的深层原因,并且根据不同的原因做不同的处理。
后来,通过管理者对员工的细细追问,终于发现井下睡觉违章的原因各有不同:有的人确实是安全意识淡薄,对井下睡觉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有的矿工是农民工,农忙期间,白天要下地劳作,上夜班支持不住打瞌睡;有的是因为工作量不够;还有的则是因为工作环境给人昏昏欲睡的感觉。一位员工曾反映,工作地点的灯光晦暗,而且气温比较高,特别适合睡觉,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因此,针对不同原因,管理者马上作出了相应的处理,安全意识淡薄的要加强教育;因为过度疲劳睡觉的,帮其调整农忙期间的工休,或组织人员到他家中帮助麦收以减轻班后的压力,同时注意观察其班前身体状况;工作量不够的,可以用兼岗或轮班的方式增加工作负荷;由于环境催眠的,改善其工作环境,照明不够就增加照明亮度,温度高的地方就增加风扇。不久,在井下睡觉的现象大大减少了。
故事中这家企业的安全工作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把“爱护”和“关心”员工的措施落到了实处。
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员工安全管理,能够减少员工对工作的抱怨,使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心态,增强员工对安全管理工作的认同,从而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安全氛围”,降低事故的发生率,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企业的安全责任体系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保护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以“为了人”和“以人为本”作为目的,强调了“人是主语”这一点。
有一个供电所的安全员老柳,他的口头禅是:“安全为了谁?安全就是为了你,为了我,为了我们的家庭。安全依靠谁?安全依靠我们自己,依靠我们大家!认清了这个问题,大家对安全目标和价值就有了认同感,安全工作的主动意识也增强了。”
老柳作为一名专职的安全员,清醒地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在他从事安全管理工作时,工友们常说他在工作时经常“黑脸”,不近人情。老柳说:“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呀。如果你对违章讲人情,那么事故对你一定不留情。在安全监护工作中,我常常想:我必须集中精力搞好安全监护,一旦发现不安全的苗头和行为一定要及时提醒和指导,千万出不得事故。我要对工友的生命负责呀,不然,事后我有何脸面见他们的家人?其实,抓安全还得讲人文关怀,以人为本。”
有一天早上,班组在某地做抢修作业时,老柳感觉班组里的一名员工小胡有些不对头,精神委靡,一脸疲惫。一问,才知道小胡昨夜胃病复发,疼得睡不着觉,几乎整夜都没有休息好。于是,老柳坚决不让他上杆作业,只让他在下面做些辅助工作。
老柳说:“上班前仔细排查员工的思想状况和精神状态是上杆前的必备之课。对于思想上存在矛盾、情绪不稳定或者精神委靡的员工,必须杜绝他们‘带病’上杆。排查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员工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
如今,很多企业的安全管理者都很重视安全,提了很多口号,开了很多会,发了很多文件,定了不少措施,可是,从“以员工为本”的角度去阐述安全理念的很少。
其实,人是安全生产诸多不安全因素中最为不确定的因素之一,是最难把握和控制的,这一因素决定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必须以人为本,所以,安全生产更重要的是需要人文关怀,真正从员工利益出发,凡事想员工之所想,员工的利益就是企业的利益,让员工真切地感受到来自企业的关怀,从而把安全生产作为一种自我约束的自觉行为。
营造安全责任的长效氛围
当我们走进一些企业时,常常能在走廊、电梯、会议室里醒目地看到一些提倡落实的口号、标语,如“人人讲安全,安全为人人”、“安全人人抓,幸福千万家”、“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等字句。其实口号必须挂在心上才能真正起到鼓动作用,如果只挂在墙上而不挂在心上,就成了形式主义。“口号,喊在嘴上是口号,挂在墙上是标语,挂在心上是号角。”
所以,一个企业要想抓落实,就必须创建良好的落实文化。一个没有落实文化氛围的组织要想搞好落实,无疑是天方夜谭。
在1993年,中国民航事故频发,是中国民航史上飞机事故最多的一年。这种形势不但让民航上下震惊,而且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事故高峰后,民航总局党委为了打好“安全翻身仗”,开始在民航企业内部“根植”安全企业文化。下面是一些具体的举措:
一是加强宏观调控,控制发展过热,用“釜底抽薪”的办法抽去干扰,为落实“安全第一”的文化氛围创造条件。
二是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使落实“安全第一”有了组织保证。
三是实行“四不放过”(不查清原因不放过,不分清责任不放过,不采取措施不放过,不严肃处理不放过),封杀了不顾安全的错误行为。
四是实行重奖重罚,从正、反两方面激励人们落实“安全第一”的积极性。
这些营造安全文化的举措,对保证安全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1994年后,中国民航创造的最长安全周期就是明证。没有大力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民航的被动局面是难以扭转的。
企业安全文化氛围的营造最怕“三分钟热度”。过去,人们发现民航安全形势有一个大约3~5年为周期的短期波动。民航工作人员都有这样的经验:安全形势好一两年,往往会差一两年,如此周而复始。造成这种波动的原因主要是内因:安全形势好,往往使人们放松警惕,加上片面强调生产效率,精力转移,事故隐患就有可能滋长;一旦发生事故,人们又开始警醒,反复整顿,大力抓安全,于是安全形势又趋于好转。
因为航空公司“安全第一”的口号停留在文件中、口头上,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而且换一届领导,变一套做法,使得保证安全氛围难以形成,以致事故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