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事用心,大事才能不烦心。切记:不可让“小”不为酿大祸事。
患生于所忽,祸发于细微
最平静的时刻往往是最危险的时刻。危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一个环节的疏忽,一位员工的小小的懈怠,都可能酿成重大安全事故。作为企业的主人,每一名员工都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提高安全意识,否则,祸患不远矣。
克里·乔尼是火车后厢的刹车员,因为他聪明、和善,常常面带微笑而受到乘客们的欢迎。一天晚上,一场暴风雪不期而至,火车晚点了。克里抱怨着,这场暴风雨使他不得不在寒冷的冬夜里加班。就在他考虑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逃掉夜间的加班时,另一个车厢里的列车长和工程师对这场暴风雨警惕了起来。
这时,两个车站间,有一列火车发动机的汽缸盖被风吹掉了,不得不临时停车,而另外一辆快速车又不得不换道,几分钟后要从这一条铁轨上驶过。列车长赶紧跑过来命令克里拿着红灯到后面去。克里心里想,后车厢还有一名工程师和助理刹车员在那儿守着,便笑着对列车长说:“不用那么急,后面有人守着,等我拿上外套就去。”列车长一脸严肃地说:“一分钟也不能等,那列火车马上就要来了。”
“好的!”克里微笑着说。列车长听完了他的答复后,又匆匆忙忙向前面的发动机房跑去。但是,克里没有立刻就走,他认为后车厢里有一位工程师和一名助理刹车员在那儿替他扛着这项工作,自己又何必冒着严寒和危险,那么快地跑到后车厢去。他停下来喝了几口酒,暖了暖身子,这才吹着口哨,慢悠悠地向后车厢走去。
他走到离后车厢十来米的地方,才发现工程师和那位助理刹车员根本不在里面,他们已经被列车长调到前面的车厢去处理另一个问题了。他加快速度向前跑去,但是,一切都晚了,在这可怕的时刻,那辆快速列车的车头,撞到了克里所在的这列火车上,受伤乘客的叫喊声与蒸气泄漏的声音混杂在一起。
后来,当人们去找克里时,他已经消失了。第二天,人们在一个谷仓中发现了他。此时,他已经疯了,在凭空臆想中叫喊着:“啊,我本应该……”他被送回了家,随后又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清醒头脑察于微。在安全问题上必须居安思危,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顺利的时候,问题往往会被掩盖,特别是那些处于萌芽和潜伏状态的“隐患”,更是难以察觉,从而使一些人的头脑发昏。然而,“患生于所忽,祸发于细微”,不见问题,本身就是大问题;不明隐患,本身就是大隐患。我们要主动承担起安全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察于微而知著,睹于始而知终。世事变化万千,每时每刻都有新挑战和考验接踵而至,我们一直处于“赶考”的进程之中,其中必考的一个大课题就是头脑的清醒度,即看对祸患的发端有无“所忽”,这需要强烈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作为支撑。
所以,我们要对隐患负责,及时查处,不可让其成“祸”。
美国一家船运公司每年都评选一次最优秀的船队,这样的船队首先要满足一个条件:出海的过程中出现事故最少。有一个船队每年都会被评上,因为在海上航行的时候,这个船队并没有出过什么事故,当然,一些自然事故是无法避免的。
当有人问及是什么让这个船队如此优秀时,那个优秀船队的船员会说:“其实没什么,我们只是定期进行仔细的船舶检修,尤其是航行前。因为我们知道,今天不做,明天就会后悔,仅此而已。”
熟悉航海的人都知道,由于船舶运行的故障和磨损、海水较强的腐蚀性、海洋生物强烈的附着力和快速的生长力,使得船体很容易出现问题,产生难以清除的锈斑、锈皮,严重影响船舶的行使效率和行驶安全,所以必须对船舶定期进行检修,这样才能不出问题或者少出问题。
“今天不做,明天就会后悔”。那些海员说得好,赶在危机之前就解决问题,这或许也是消除安全事故最好的办法。
事情再忙,安全不忘
俗话说“忙中出错,越忙越乱”,越忙的时候,意外和急迫的事情就越多。在生产过程中也是如此,生产越忙越容易出事故,为了加快生产速度,人们会将生产流程简化,同时,一旦忙起来,人们也会忽视安全问题,心存侥幸。殊不知,安全规章不可违,违者必遭惩罚,生产越忙,安全越不可忽视。为了安全考虑,生产是不可以忙乱的,做事是一个过程,有个“工作节拍”,如果为了赶进度,导致不良后果产生,往往会让人更忙乱。所以,在安全生产中,切不可心存侥幸。
侥幸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众所周知,事故发生的结果常导致人员伤亡。而事故发生的具体原因很多,但概括来讲只有两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当人们存在侥幸心理时,事故隐患就已经形成。侥幸心理常常使人对事物做出不正确的判断。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很多人有这样的想法:设备只有些小毛病,不会出大问题;干不了多久的活儿,不戴安全帽也没事……这些侥幸心理及行为已成为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这样淡薄的安全观念和自我防范意识,最终很可能会酿成安全事故。
某化肥厂机修车间,1号Z35摇臂钻床因全厂设备检修,加工备件较多,工作量大,人员又少,工段长派女青工袁某到钻床协助主操作工干活,往长3m、直径为75mm×3.5mm的不锈钢管上钻直径50mm的圆孔。10时许,袁某在主操师傅上厕所的情况下,独自开床,并由手动进刀改用自动进刀。钢管是半圆弧形,切削角矩力大,产生反向上冲力,由于工具夹(虎钳)紧固钢管不牢,当孔钻到2/3时,钢管迅速向上移动而脱离虎钳,造成钻头和钢管一起做360度高速转动,钢管先将现场一长靠背椅打翻,再打击袁某臀部并使其跌倒,袁某头部被撞伤破裂出血,缝合5针,骨盆严重损伤。
事故调查小组对现场工作环境进行查看,召开事故分析会,查清事故责任、原因。最后得出:第一,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袁某违反了原化学工业部安全生产《禁令》第八项“不是自己分管的设备、工具不擅自动用”的规定。因为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职工,都要使用设备和工具作为劳动的手段,设备、工具在使用过程中本身和环境条件都可能发生变化,不分管或不在自己分管时间内,可能对设备性能变化不清楚,擅自动用极易导致事故发生。第二,袁某参加工作时间较短,缺乏钻床工作经验,对钻床安全操作规程不熟,工作中安全观念淡薄,自我防范意识不强。
算起来,因侥幸心理作祟导致的安全事故不胜枚举。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安全工作来不得一丝虚假,克服侥幸心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要克服侥幸心理,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责任心是当务之急。要使员工真正养成遵章守纪、按章作业的良好习惯,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各项规定,从小事抓起,从细小处着眼,不放过任何隐患,不放过任何细微之处。
在生产过程中,我们不能心存侥幸,要时刻保持警惕,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对企业、对他人负责,真正做到事情再忙,安全不忘。
没出事,不等于没有事
现在很多生产单位及个人都存在着一种“只要没出事就行”的思想。许多单位的领导,只有在出了事以后,才会大张旗鼓地重视起安全工作,才会追根溯源地排查隐患,才会逐级处理事故责任人。如果没有出事,那就一切好说,发现“三违”现象,不是去制止,查出的安全隐患,不是积极主动地去整改,而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事故隐患的存在。
某车间的加热炉区域煤气管网的一个阀门突然泄漏,大量煤气外泄。车间2名当班操作工当即爬到高空管架上进行排查,并及时解决了阀门煤气泄漏问题,消除了煤气大量泄漏这一重大安全隐患。事后,2名操作工受到车间的表扬和嘉奖。但这2名操作工心有余悸,连呼万幸。原来,他们爬上高空管架处理煤气泄漏时,只顾戴防毒面具,因时间紧,没有想到系安全带。事后2名操作工原原本本向领导进行了汇报,汇报时,还是担心,不知道领导会怎么处罚他们,但出乎意料的是,车间领导并没有批评他们。
然而,一两次没出事,并不等于永久没有事。隐患的存在,就像是悬在头顶上的一把剑,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可能。汉代大儒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说:“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大概是讲明理的人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预见到了事情的发生,聪明的人在危险出现之前就已经安排好了避免危险的方法。有了隐患的预兆,一定要将它消灭在“没有事”中,因为一旦发生事故,谁也承担不了责任。
某市化工厂发生了一起危险化学品厂区内大量泄漏的事故,当时没有引起爆炸。政府部门竟在一番“讨价还价”下,只是处罚了2万元人民币。而此化工厂砍价的理由竟然是“仅仅是泄漏,并没有造成重大事故”。稍有一点安全意识的人都知道,未遂事故和某些重大事故相比,发生、发展的机理都是一样的,所差的仅仅是一点点的偶然因素。而这次事故,其实只是一点火花的差距而已。如果有了这点火花,整个厂区和周围的居民,甚至半个城市将惨不忍睹,而另一个后果是这个化工厂的主要负责人,甚至市长都将乌纱不保。
古希腊最伟大的雄辩家之一狄摩西尼说:“没有什么比自我欺骗更容易的了。因为人们渴望什么,就相信什么是真的。”面对这些隐患,人们总是习惯采取逃避或者排斥的心理,这种心理并不能帮助人们提高对安全问题的警惕,相反,只能更加纵容人们对于安全问题的麻痹心理。斯蒂文·芬克,一位著名的管理咨询顾问,曾在一篇文章中诙谐地指出,每一位经营者“都应当认识到死亡和纳税是不可避免的,并认识到危机也是不可避免的,也必须为之做准备。这样做并不是出于软弱或者胆怯,而是出于知道自己准备好之后的力量……更好地与命运周旋”。预见危机并不是一种胆怯或者过于谨慎的行为,而是一种避免和有效解决危机的必要手段。只有正视这些隐患,才能更好地避免事故的发生,有效地解决安全问题,让生产真正“没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