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桌上有说有笑,几个佣人也在那儿窃窃私语,她们私下里也在猜测许清云能否过这次府试,但以她们的态度来看,就算对许清云恭敬友爱,却也不敢抱太大希望。
对于这次府试,许清云其实信心还是蛮足的。但科举考试主要是看文章能否入考官的法眼,同样一篇文章,在一个考官眼里或者是精品,在另个考官眼中可能就狗屁不通。
就算有信心,也不敢保证一定过。
好在有一点。一任知府前后只有三年,就算知府对他有偏见,或者对他的文章不看好,回头换了新知府,还是有机会考过的。
回到房间后,许清云便点了油灯,挑亮灯芯,将翻得发黄的手抄本复又认真看了起来。
今天考试四书五经题虽然成竹在胸,但也看出四书的出题愈发刁钻。
毕竟四书五经就这点东西,每年都要考,一般还不能重复,要是放在教育机构发达的现在,估计早被龙门、黄冈、新东方分析得体无完肤了。
命题重复,考官也是使出浑身解数,出一些新奇的题目,甚至把完整的句子截头去尾,或者将几句内容互不关联的话凑在一起,将本来不当连的地方连起来,就像床前明月光,小人长戚戚一样。
这种题目叫截搭题,种类分长搭、短搭、有情搭、无情搭、隔章搭、隔页搭,这种出题可以保证不会重复,但也会大大增加了难度,本来就不在一起,牵强附会硬是将他们弄在一起,个别考题能把考生难出翔来。
夜深人静,房间唯余偶尔的翻书声,床上的娘子早已沉沉睡去。
第二日清晨,天不过刚刚破晓,许清云便像往常一样轻声收拾妥当,斜挎一个布包夹着黑木板出门了。
往常何边都没有什么人,这一天朱平安赶到河边时却见有人早早的便坐在河边垂钓了,是一位白须老者,正好坐在自己经常练字的巨石上。
这老大爷估计是遇到什么烦心事了。
因为钓鱼有讲究,春秋钓全天、夏天早上好、冬季中午好,现在不过初春,水温尚低,鱼儿一般在中午水温稍高的时候活跃些,中午钓鱼才是最好。但这老大爷一大早就跑来钓鱼,肯定是烦心事侵扰,才大清早来钓鱼散心的。
这条河这么长,何愁找不到练字的巨石,于是许清云便轻轻绕过钓鱼的老者,沿着河边往前走,没多远便发现河边有一片散乱的石头,寻了一块稍大的石头,坐在其旁边一块相对低矮的石头上,将黑木板、毛笔、竹筒一一取出,开始了一天的晨练。
许清云蘸着清水在黑木板上写的正认真的时候,却忽然感觉身边似乎有呼吸声,抬头便见刚位那位垂钓的老者,此刻正站在自己面前看的正认真。
“少年郎这般练字有几年了?”
垂钓老者手持钓竿站在许清云身前,对大清早这个蘸着清水在黑木板上练字的少年很是好奇,此刻见朱平安看到了自己,便捻须笑问道。
“自蒙学至今,大约八年多了吧。”
许清云停下笔略作思索便回答道,不过大部分是前世的练习时间,这个前身太懒写的字可不太好看。
“少年郎缘何这般练字?”
垂钓老者好奇的问道。
“幼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农家供养一个读书人可不容易,能省一点是一点。这般练字可以节省不少笔墨纸砚,父母也可少流些汗水。时间久了,倒也喜欢了这般练字。”
许清云也没有掩饰的意思,随口解释道。
“哦。”
垂钓老者点了点头,眉宇间赞许的意味就更多了。
简单交流过后,许清云便继续练字,垂钓老者也在一旁寻了一块石头,坐在一边饶有兴趣的看许清云练字,似乎看许清云练字比钓鱼有意思多了。
许清云泰然自若的练字,似乎坐在一旁观看的垂钓老者不存在似的。
等到红日初生,天地稍微亮了之后,许清云便收了黑木板和毛笔,从随身斜挎的书包里拿出一卷手抄的书册,坐在石头上准备细细品读。
“少年郎,我看你的字早已入门,距离登堂入室也仅差临门一脚了,不过若是这般练下去,这临门一脚怕是也不好迈。”
垂钓老者见许清云收了黑木板和毛笔,拿出书也还没看,此时出言也不会打扰到许清云,便面带惋惜的开口说道。
这般勤奋且敦厚的少年,垂钓老者有意助其一臂之力。
闻言,许清云眼睛微微一亮,这老人也是懂书法的,自己也感觉最近练字似乎遇到了瓶颈,虽每日略有寸进,但似乎面前有一道坎,如巍峨百丈悬崖,难以逾越一般。此刻见垂钓老者面有惋惜,但却自信满满,似乎要住自己一臂之力的样子。于是,许清云便也不再犹豫。
“还请老人家不吝赐教。”
许清云起身拱手一礼。
垂钓老者摆了摆手,示意许清云坐下聊,捻着胡须笑道,
“赐教算不上,不过是经验之谈罢了。”
“练字讲究摹帖、临帖、对临、格临、背临,要入帖更要出帖。”
垂钓老者语气颇为温和,
“我看少年郎此时已经出帖了,但是以上也不过是入门而已,若想登堂入室,做到以上还是不够的。”
许清云坐在一旁,手持书卷听的认真,知道垂钓老者要说到关键点了,更是身体微微前倾支起耳朵听得认真。
“练字不仅要临要摹,重要的还在读,学书善悟,要从帖中领悟,有些古人优秀的书帖,不一定需要去临,更需要的是读是悟,认真阅读,反复体味,悟出其中的法度和韵味。
古代大家都善于读帖,三国曹孟德、唐代欧阳询等人都喜欢读帖,读帖犹如和古人交友,达到共鸣。
读帖要从一点一画开始,仔细研究和琢磨古人用笔、结字、章法及气势、韵味之妙处。
书有三味,一味形美,二味神美,三味情美,要仔细体会领悟,积少成多,逐渐吸收消化。入于眼,融于心,才能奔汇腕底,充实于纸面,心手相应,事半功倍,登堂入室甚至自成一派也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