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晚,夜幕逐渐拉开,畏怯夜战的日军退出前沿阵地,就地入村宿营,只留少数兵力警械山外交通干线,对我军实施监视包围,企图于次日再次合围。
八路军领导乘机指示供给部和炮兵连就地掩埋辎重物资和重型装备,为轻装突围做准备。
陆房外围的各个路口相继燃起熊熊篝火,为八路军实施夜间突围指明了方向,师里原计划分是3路突围,出发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4路突围,实际上到了后来就变成了5路突围。
第1路是115师师部、686团团部机关,由686团护卫,向西南方向转移,翻过岈山,然后迂回进至东平县无盐村。
第2路是115师政治部、辎重营、通讯营和受训学员,由副主任率领,由教导营和师直警卫连、炮兵连掩护,经下庄向南,穿过泰安东平公路,渡过大汶河,抵达无盐村。
第3路是鲁西区党委、泰西地委等党政机关和国民政府肥城县机关人员,由津浦支队和泰安(西)独立营、肥城县保安大队余部掩护,在鲁西区党高官率领下,向南通过前、后寨一侧,通过泰安东平公路、大汶河,经葛石店到达汶上县五区南陶城。
第4路是师供给部等非战斗人员,由供给部部长、政委的率领下,由师直工兵营和冀鲁边7团护卫,向南经鸠山、琵琶山东侧,跨越泰安东平公路后转向西南,涉过大清河(大汶河东平段),抵达东平县南城。
第5路是山东纵队6支队2营2个连,在营长率领下,先进至老树峪村,与山东纵队6支队的支队部会合,在熟悉地形的参谋长(红山村人)率领下,向西突围,进至东平县榕花树村,与6支队3团会合后,开往无盐村。
突围行动展开之前,师里派出多路侦察兵沿途侦察敌情,同时命令所有夜行军人员丢掉无关紧要的物品,避开大道和村庄轻装前进。出发时带好弹药、电台、银元和重要文件。
伤病员轻者随行,重者就地安置。护卫部队枪上刺刀、压满子弹、保持高度警械,随时准备战斗。要求人人服从命令,不得擅自行动,不得发出响动和亮光,左臂缠上白色毛巾,作为识别标志。
骡马一律勒口、坠尾、套蹄,防止嘶鸣和踏响。炊事员必须紧扎炊具,杜绝急行军途中磕碰出声。
接到师部的突围命令之后,一线部队将阵地分被交给各部的留守人员后,各自撤出阵地收拢集结。
然后按照师部命令进行了简短动员,随即进行紧急准备,同时埋锅造饭,让白天忍饥挨饿在战斗中煎熬了一天的战士吃饱喝足,恢复体力。
晚上10点,收到各路侦察兵汇报的沿途无重大敌情的汇报后,各路突围部队就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悄无声息的利用夜色掩护,朝着篝火之间的空隙穿插。
为了迷惑敌人,担任后卫任务的686团2营派出几个战斗小组,袭扰北线和西线敌军,制造守军仍在陆房的假象,师直骑兵连(只剩下40多骑),派出9名骑兵,3人一组,向东边的济南兖州公路方向佯动。边策马打枪,边仍手榴弹。闹得日军紧张万分,盲目鸣枪放炮,一夜不得安宁。
负责袭扰的八路军小股部队完成任务后,于次日清晨撤出战区,陆续归建。
突围之时,正值月黑星繁、天色浓重之际,又有春夏之交的山野薄雾笼罩,为部队隐蔽行动提供了天然条件。
由于泰安东平公路日军警械稀疏和大汶河正值枯水季节,突围的几路大军总体顺利。
只有政治部副主任率领的第2路出了点小麻烦,该路大部虽然在特务营和警卫连、炮兵连的掩护下突了出去,但是丢掉了部分非战斗人员。
这些失散人员,一部分在师通讯科长的带领下,翻越红山隘口沿山涧便道突围成功。还有一些受训学员被日军骑兵冲散,撤至边家院北部山区躲避,3天后才辗转到达无盐村,与大部队会合。
除此之外,还有掉队的200多人,被负责接应的汶南支队、宁阳独立营收容,武装护送至无盐村归队。
掩护部队在阵地上眼睁睁的看着主力部队陆续出发,也不知道还有没机会再次相见,一种离别的情绪四处洋溢着。
但是,对于李伟光来说,现在还没有功夫想这些。
他带着各留守部队的指挥员站在山顶一看,狡猾的敌人已经控制了四周的制高点,在大小路口点上了火堆。戴着钢盔的哨兵,端着刺刀闪来闪去。凶猛的军犬在旁边瞪着锐利的眼睛,向四周窥视。
他们默默地观察着。大家都没有说话,都在考虑主力部队突围的问题。几分钟后二营副教导员张怀宇打破了沉默,指着东南角的暗处说:
“老李,你看,那边没有火堆。”
李伟光沉思了一下,东南本来有条大路,怎能没有岗哨呢?是敌人疏忽吗?不!小日本是比狐狸还狡猾、比豺狼还凶恶的,不可能会这么疏忽。
于是李伟光判断道:
“我觉得是圈套!应该是圈套!”
“对!我也是这样想的。”
张怀宇接着说:
“看来小日本希望八路军从这条路走,好中他的埋伏计呢!”
大家一方面为主力能否安全突围担心,另一方面更加为自己这支掩护部队担心,也不知道主力部队安全突围之后,自己这支小部队是否还有机会突围。
忽然,张怀宇把头一抬,猛然说道:
“老李,那位宋大爷不是躲到沟里了吗,他一定知道路。”
“对呀!”
李伟光高兴地说:
“赶快派人找他。”
这个时候,侦察员兴高采烈地领着一个老人上山来,老人穿着黑布衣,腰上扎着一条围带,身板挺结实的,一看正是宋大爷。
大家又惊又喜,连忙迎了上去,握着老人的手说:
“好,来得好,我们正要请您带路呢!”
“我正为这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