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
登多景楼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入,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到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赏析]
这是一首借古论今之作。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北临长江。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春天,作者到建康和镇江考察形势,准备向朝廷陈述北伐的策略。这首词就写于此时。词的内容以议论形势、陈述政见为主,正是与此行目的密切相关的。
开头两句,凌空而起。撇开登临感怀之作先写望中景物的熟套,大笔挥洒,直抒胸臆:登楼纵目四望,不觉百感丛生,可叹自己的这番心意,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够理解呢?以下抒写作者认为“今古几人曾会”的登临意“今古”一语,暗示了本篇是借古论今。
接下来两句,从江山形势的奇险引出对“天限南疆北界”主张的批判。当时南家统治者不思进取,但求苟安,将长江作为扼守金人南犯的天险,作者所批判的,正是这种藉天险以求苟安的主张。“浑认作”三字,亦讽亦慨,笔端带有强烈感情。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镇江北面横贯着波涛汹涌的长江,东、西、南三面都连接着起伏的山岗。这样的地理形势,正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足以与北方强敌争雄的致胜之地。在词人眼中,山川仿佛有了灵魂和生命,活动起来了。这里对镇江山川形势的描绘,本身便是对“无限南疆北界”这种苟安论调的否定。在作者看来,山川形势足以北向争雄,问题在于统治者缺乏争雄的远略与勇气。因此,下面紧接着就借批判六朝统治者,来揭示现实中当权者苟安论调的思想实质: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前一句是愤慨的斥责与质问,后一句则是对统治者画江自守的苟安政策的揭露批判。词锋犀利,鞭辟人里。
换头“因笑”二字,承上片结尾对六朝统治者的批判,顺势而下,使上下片成为浑然一体。前三句用新事对泣帮事,“王谢诸人”概括东晋世家大族的上层人物,说他们空洒英雄之泪,却无克服中原的实际行动,借以讽刺南宋上层统治集团中有些人空有慷慨激昂的言辞,而无北伐的行动。“也学英雄涕”,讽刺尖刻辛辣。
“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他们凭仗着长江天险,自以为可以长保偏安,哪里管得到广大的中原地区,长久为异族势力所盘踞,广大人民呻吟辗转于铁蹄之下呢?这是对统治者“只成门户私计”的进一步批判。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在词人看来,凭借这样有利的江山形势,正可长驱北伐,无须前瞻后顾,应该象当年的祖逖那样,中流起誓,决心克服中原。这几句词充分显示出词人豪迈朗爽的胸襟气度。
歇拍二句,承上“长驱”,进一步抒写必胜的乐观信念。作者认为,南方并不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也不乏披坚执锐、冲锋陷阵的猛将,完全应该象往日的谢安一样,对打败北方强敌具有充分信心,一旦有利之形势已成,便当长驱千里,扫清河洛,尽复故土,何须顾虑对方的强大呢?作者的主张在当时能否实现,可以置而不论,但这几句豪言壮语,是可以“起顽立懦”的。到这里,一开头提出的“今古几人曾会”的“此意”已经尽情发挥,全词也就在破竹之势中收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