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兵和妞妞在一起玩“过家家”游戏。兵兵当爸爸,妞妞当妈妈,他们还有个布娃娃孩子。
兵兵妈给他们准备了很多东西:一个鞋盒子当布娃娃的床,塑料碗、小勺子、罐头盒子当厨具,还有当医生的工具,还有小动物玩具当邻居。
妞妞抱着布娃娃,一会喂他“吃饭”,一会哄他“睡觉”,一会给他“把尿”……兵兵也不闲着,他学爸爸的样子,把布娃娃举起来逗他玩儿,还给他唱歌、讲故事。
“宝宝”睡了,“爸爸”和“妈妈”一起做饭。圆形的纸盒子当煤气灶,罐头盒子当锅,在锅里加点水,加点菜叶子,搅一搅,好了,香喷喷的“饭”做好了!兵兵拿小勺子给妞妞盛上一碗,妞妞再给兵兵盛上一碗。恩,真好吃,好香啊!对了,还有咱们的宝宝,让他也吃点!妞妞抱起娃娃,兵兵来喂,看这一对“父母”多模范呀!
“宝宝”生病了,妞妞“着急”地带他去“看医生”。兵兵又扮演起了医生:“你的宝宝哪儿不舒服呀?”妞妞说:“肚子疼。”“我给他听听。”兵兵带着“听诊器”在布娃娃的肚子上这儿听听,那儿听听,还用手敲敲他的肚子,说:“有点肚胀,得吃药和打针。”接下来,兵兵开方拿药,又给娃娃打针。兵兵“当医生”可是轻车熟路,你瞧他看病时的动作,还真像那么回事呢。
有时,两个妈妈也会加入到游戏中,一会扮演娃娃的外公、外婆,亲热地招待这“一家三口”;一会扮演商场服务员,把商品推销给他们。
兵兵和妞妞不愿意当“爸爸”“妈妈”了,他俩把房间当成了“剧院”。兵兵披着毛巾被当斗篷,手中拿着玩具宝剑;妞妞披着兵兵妈的围巾,头上插着塑料花,两人“咚齐呛、咚齐呛”走起戏步来,还“咿咿呀呀”地唱着只有他们自己懂的戏词。妞妞妈把自己的黑褂子脱下来披到妞妞头上,妞妞摇身一变,成了“巫婆”。兵兵装作害怕的样子,边跑边喊:“巫婆来了!巫婆来了!”一个追一个跑,玩得真开心!看到他们在房间里追逐,两个妈妈赶紧把碍脚的东西搬开,防止使孩子绊倒磕伤。
两年多来,两个孩子听了很多故事,兵兵妈决定找一个两个人都熟悉的故事,让他们演一演。妞妞演“小红帽”,兵兵演“大灰狼”,妈妈演“外婆”。
父母可以多邀请几个小伙伴和孩子一起玩“过家家”游戏。父母先给他们进行角色分工,鼓励每个孩子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自己的角色表演到位。生活经历多的孩子可以带动经历少孩子,例如有的孩子曾坐过火车,就可以在游戏中表演。一个孩子拉住另一个孩子的后衣襟,每一个人就是一节车厢,他在前面当火车头,“呜——”一声火车开了,使许多未曾见过火车的孩子开了眼界。
孩子们玩“过家家”时,彼此语言交流很多。不同家庭的生活方式和经历在游戏中出现,相互交流促使孩子共同成长。游戏中,孩子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最好的同时,要学会合作,要服从游戏规则,这样才能受欢迎。如果不配合、懒懒散散,别人就不会找你玩。集体游戏是孩子们的一个小社会。孩子要做到合群、有礼貌、积极热情、有团队感,才会受到群体的欢迎。这种锻炼是孩子在家里难以学到的。
在心理学上,“过家家”叫做“假装游戏”。2岁左右,孩子的思维从感知运动阶段过渡到象征思维阶段。以前,孩子面前的香蕉只是香蕉;现在,孩子可以目之所及的物体在脑海里想象成另一样物体。比如他把香蕉想成是条船。这时,孩子特别喜欢模仿大人的各种活动。于是,大量的“假装游戏”出现了。小孩子在游戏中的“假装”会大大促进他们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观察孩子的“假装游戏”,我们可以一探孩子的心理能力发展水平,比如创造力、同伴关系、道德发展、情感发展等。科学地引导孩子玩游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心理能力。父母不要轻易对孩子任何不合常理的“假装游戏”泼冷水。在孩子眼里,那些都是合理的,因为他是在创造!
教孩子正确刷牙,形成饭后刷牙的良好习惯,是家长的责任,也将使孩子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