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决过程单调冗长,随后烈士的棺椁各由八名军人抬着排队经过主席台,上山安葬在早已准备好的墓穴,并用排枪为他们送行的安灵仪式,因一直播放哀乐与军歌,显得隆重凝厚时间也比较长。
等安灵完成,最后读祭文,天启亲自上香时已经在下午三时左右了,可见整个过程实在是有点长。而且是天启与文官们在台上还有水喝,后面备了凳可坐,还有一些干粮可以吃一点,其他人却是直到完成才散去休息与用餐的更加辛苦。
好在天启他们返回火车不长时间就到达商业中心,这一次不必立营,火车就停在一个卸货的岔道上,四周本来就有铁丝网,这时再增加了三百内卫分班在铁丝网沿线站岗就可以万无一失了。
次日天启去参观了规模已经很大的动物园,只是这个依山傍水,规模比后世最大的动物园还大的场地内动物却是有些不够看。
其实还好在从东南亚、南洋、澳洲弄到了不少动物,如澳洲的袋鼠、鸵鸟、鸭嘴兽、考拉,东南亚与南洋的多种猿猴、鸟类、蛇类,还有大型水族箱里的鱼类及后世的金鱼、红鲤鱼等,足以让大明人叹观止矣。
天启实际上此时还不足三十,放后世大半人还未曾结婚,但他已经在当第十一年皇帝,这样的担子压着不是肩上而是心上,实在也是会十分疲倦的。
特别是他才一个初中生毕业年龄,在一个多月前还不受重视地位也没有绝对保证情况下,突然成了太子,再眼睛一眨成了皇帝换成任何人一样会措手不及无所适从的。
换后世同龄人如他一样迅速调整心态,准备挑起担子已经不容易了,但他不幸遇上的乃是朝代末期常见的种种弊病,这时的弊病乃是严重党争,但一个读书不多的少年从这严重党争的纷争中明辩是非实在不容易。
因为在朝堂上与奏章上所争执的天启连字面意思理解已困难,更别说那些在官场上混了几十年的老狐狸背后的算计,所以如果天启处在正德位置,那时朝堂一个声音他可以慢慢学习就九成九不会发生,放出魏忠贤这样的太监来夺权之事了。
或者说崇祯不也是想不到会成为皇帝的?这话有理也没有理,天启病危非是一日,兄终弟及也是常态。崇祯在天启上台后受到的教育与尊重与天启之前不可比。
另外崇祯上台大家合力斗魏忠贤,即便是魏忠贤不是太监崇祯也会将之拿下的,一朝天子一朝臣之语不可能是空穴来风。
斗倒魏忠贤刚换上来的大臣肯定是听话不少,东林人强势复出暂时朝廷比较平静让崇祯平稳度过了过渡期。当然这兄弟俩人性格也是有不小差异,天启性子懦弱与宽容许多,崇祯却是比较坚持。
太平年代这两人当皇帝都不可能出现大问题,问题是天启运气不好碰上个不入调的爷爷、父亲,另加一个乱摊子。崇祯接手的摊子以朝堂而言比天启好一点,只是结构性矛盾激化的内忧,另外从爷爷处理不当引发的外患因他都处理不当让他最后成了末代皇帝。
从穿越众处知道这个历史,并因有穿越众帮助这时历史上的内忧外患此时已经一个完全消灭了一个也不足为患了,而且他自己的命也是多活的,因而这时在动物园里游览心情十分放松。
这些年天启在穿越众的启示下进步很快,主要是知道历史发展的轨迹对皇权愈加看淡。但这不是说他完全不管朝政了,实际上在知道宦官柄政终究不妥,加魏忠贤有手段却没什么治国才能后。
加上大明官场让魏忠贤一番清洗将最大的搅局者东林党给清洗了出去,天启也正好慢慢地将朝政重新收回手中,不过他不可能将魏忠贤杀了,毕竟有他在乃是最好的背锅侠。
当然穿越众循序渐进的改革也需要他的名义,而他知道所谓历史定位后也不似崇祯那么爱惜羽毛,将那些改革坚定地付于试点试行。而且那些从后世总结经验的改革确实是比较实用,在试点执行的效果都是相当好的。
另外通过移民为主来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也是最好的办法,不然重新分配土地也不大可能,如果这样干也一样会发生内乱的。
总而言之天启这时站在动物园心里是相当平静满足的,还活着是最大的满足,内忧外患基本上都过去了一样是十分满足,改革试验十分成功当然是满足的,再说他现在在军队有威信,在民间民声较高也是应该满足。
还有今天能在这动物园游览在过去也不大可能,如此情形下天启在动物园游览觉得蛮开心。而看到那些稀奇古怪的动物在南洋的在东南亚的还好说,郑和下西洋时有带来过外,那边小国也有过进贡。
这时皇家园林虽然已经不见踪迹,毕竟那些动物还是有过也是有记录的,只是蛇、鳄、龟、鸟、猿猴那时没有现在这里那么多,没有暖房它们大多数也活不过冬天。
来自东南亚、南洋的动物还是有所了解,但澳洲的动物吴世杰告诉天启时天启还不大相信,主要是那些动物与其它动物差距太大,就算是鸵鸟不过太巨大一点还不算的话,那袋鼠袋狼之类实在无法想象。
天启这时细看袋鼠仍然觉得不可思议,当然这也是穿越众来自后世的又一证据,因为那澳洲确实是没有文明程度稍高的人到过,但吴世杰告诉天启有这么个地方时移民澳洲还是一个计划。
这怎么能让天启相信一个比现在的大明还略大一点的大岛屿,竟然只有几十万野人。不过周王去当了总督写回来的奏章证明确实如此,只不过那地方大可以耕种的土地不多,草原却是比漠南漠北河套加一起还大,草也茂盛,养数万万牛马羊也不成问题。
仅从这份奏章证实穿越众所述世界地理的正确,还有中国人虽不可以算井蛙观天,也是在这一片土地上发展太久而变得太保守了。不仅对大海存在恐惧,也不敢对外进行探索。
原来仅是早已知道的南洋、东南亚有超过大明的耕地,而且是那些耕地更肥沃产粮更多还是可以一年三收,而大明这边平均下来也就是年收一点五左右外,还有一半多为旱地。
就算是那么澳洲养活几千万人也没有问题,更何况还有北美的广阔平原,那里有几个大明大,虽然近半土地太寒冷不大好种地,但可以耕种的土地仍然比大明这里多许多。
仅此大明现在的人口只要有人没土地耕种,或发生自然灾害就移民过去,几百年内就不必担心土地兼并问题了,何况工业一发展耕地也会宽绰起来的,因为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