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十年十二月初八,天气晴好,京城到商业中心的火车商业营运就在这一天启动。剪彩仪式由周天材为主持人,那么宋应星也在场干什么?
原来这时宋应星虽然在穿越众这里担任了技术学校副校长,实际上主要是负责编一些教材,但他同时也是工部的官员。
为何是工部的官员乃是这时大明朝廷部一级的机构改革还不大好办,本来应该建立农业部、教育部等的,但实际上如果建太多部级机构可是这些部的管辖范围或这时要处理的事可能太少。
比如工业部、交通部、商业部之类这时成立也太搞笑了,就算是农业与教育、水利之类事务这时设立部级单位也是不大好办。因为它们确实是需要也是有必要,但这时农业方面下面没有农机研究生产机构与工厂,没有农作物种植、育种、防虫、防病、仓储等方面研究机构、学校、试验田,成立了农业部干什么?
后世农业部涵盖了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垦、饲料生产等等,而且是这时在大明肯定不可能马上设立林业部与环保部的,那么林业的开发、管理,还有绿化,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也该由农业部负责。
但这时如成立了农业部可有优良品种推广,可有优良农技推广,可有先进种植技术推广,可有条件成立农科院与各种试验基地。
还有这时如成立交通部、铁道部全大明才这么一点铁路也不必吧?可是相关的产业已经发展起来,相关的事务今后朝廷会管起来,这时也要开始设立相关的管理机构慢慢扩大,现在设部不成熟就设立司吧。
正是如此现在教育部的功能正在礼部慢慢分化专门出来,兵工厂的孙元化茅元仪等人是兵部的官员。农业部、商业部等在户部慢慢分化出来或设一个司;工业部、交通部、铁道部等职能在工部先设立了一些司,宋应星在铁道司里挂名成为这个司的官员了。
用一些愿意负责这些''奇技淫巧''的进士、举人为这方面的官员实属于由现状决定。这时候即便是那些人的科学水平极差,只要他们愿意干就难能可贵的了那里好奢求太多。
这也是没什么办法,如果可能即便是从后世引进几百几万初高中生也是好的,足可以比这时代除极少数几个人的科学知识都多一些与系统一些,更别说那些大学生。
主要是引进后世人才问题多多,十八人中基本上没有人赞成。连国家层面在知道时光隧道存在后也没有这样的打算,还有后世年轻人知识有了可干管理工作却是缺乏阅历。
连愿意干庶务的人都用上了,宋应星这样大名气的人肯定要用,他其实还是用任命为工部铁道司官员的办法请来的,就算是如此他与他大哥宋应升还是极想再参加会试而不是直接成为八品官员的。
历史上他与他大哥参加崇祯初期会试大哥中举他仍然落第后,才应吏部试成为八品的县级教谕的。此前召他为官时他还存在在会试上再搏一次的计划,对直接成为八品佐贰官员有些抗拒。
还是在同意他可以请假参加会试后宋应星才成为挂职工部铁道司,实际上根据后世各种知识与技术资料,编撰用这个时代白话文的教材与操作手册等工作。
还好在他有这方面的兴趣,干上了这个工作后不再嚷嚷要参加会试,当然由于他的工作比较出色,乃是穿越众不大干得了,即便是在网上召人干编辑的书也是有些生硬涩口,所以宋应星这时刚升为六品官员了,再考会试也没有意思才心定了。
当然也不是只有他一个人在干这样的活,如孙元化、茅元仪等人,甚至是徐光启也是在编数学、物理的教科书,同时召集来的人还有不少,反正直接用后世的教材之类不可能外,这些能''翻译''的人还可以担任教师。
而且是一些新设立的机构与官员都渐渐有事干了,如农业部开始推广良种、积农家肥、土农药、新耕种方式与养殖方式等了。那些良种都是穿越众从现在引进,并在自己农庄种植。
只不过穿越众人太少精力有限,也不愿意越俎代庖包办一切。那样干虽然不会引起天启忌讳却是会引起一些官员''正当''攻击,好事好心也可能成为坏事破事。
还有这时去卖良种甚至是送良种别人也可能反倒当作骗子,所以他们自己不大愿意干这费劲吃力不讨好的事的,只让农庄四周看到农庄庄稼好的人欲购买种子才卖。
但这样扩散速度慢,还有耕作制度、肥料、病虫害防治、多种经营、水产养殖、畜牧养殖等无法推而广之。主要是穿越众的农庄基本上都在移民地区,在大陆只有罗家岙这边,如此一来向外幅射有限,主要是有些技术四周农民也看不到外,穿越众这里农庄的一切还只适宜本地气候。
农业上气候才是根本,但穿越众不可能去岭南、江南、西北等办示范推广农庄,可朝廷有了管农业的部门与官员就可以进行这个事。
另外穿越众也可以拿出一些资金在各地办一些示范性的农庄,之所以不直接推广?这时代官府的执行力除了官僚制度改革后的省,其它省都不高。
再说农民对官员推广良种、新耕作制度、农家肥、病虫害防治、多种经营、水产养殖、畜牧养殖等不可能相信,硬要推广易造成动乱外,穿越众实际上也没有那么多适宜各地的种子,以及种植养殖经验也只是现代社会弄到的技术资料还要在这个社会落地。
所以在穿越众建议、指导,提供技术、良种、资金下,农业司在浙北地区大明最大的蚕丝养殖区域办了一个桑蚕养殖兼蚕种场。
这个蚕种场从后代引进蚕种、桑苗外,还采用后世的桑树嫁接技术与种植技术。如这时还在用高杆桑后世却是用了桑叶产量进入盛产期更早平时桑叶产量也更高的矮杆桑外,还有养蚕的其它一些防病技术,结茧技术,缫丝技术等,并供人参观及提供蚕种桑苗等。
在新技术与新蚕种条件下同样的土地与劳动力付出茧子产量可以增加一倍,如水稻产量也是一样,就是用后世非杂交稻良种,加农家肥加合理密植,亩产也可以增产一倍。
只是这样的推广性急不得,还有只要投资建设一些示范点就可以用赚取的钱再建新的示范点,如此扩张这效果肯定是不如后世每个乡都有一个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站那么好,但让大明二三十年内农产品单产普遍增加一倍还是可能的。
加上这时人口压力不大,只有区域性水利问题缺粮,再大规模移民,农业方面保证所有的人能吃饱饭,及提供足够的如棉花、糖类作物等轻工业原料,还有更多的水果干果等乃是轻而易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