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搞工业建设发展真是不容易,就算是有现代社会的技术资料、一些设备支持也一样。有了技术资料还有缺乏技术工人的问题,相比之下只要有足够的粮草三年训练百万大军也容易。
因为军队士兵只要是青壮就可以了外,一个人训练三十人半年一期之后就是九百人,再半年就是二万七,再半年就是八十一万多,看才两年辛苦一点就可能训练出如此多士兵。
但技术工人首先要有一些文化,或者说文化程度决定培养时间与高度,一个文盲培养成一个合格技术工的时间会很长外,超过师傅很难,因为他记住师傅教的已经够好的了无法自学。
就算是有一定的文化一个文盲士兵半年基本合格可以上战场,一个合格技术半年内出师那是不可能的外,一个军官可以训练几十个士兵,一个技术工人只能带几个徒弟,就算是技术学校理论课可以,一个老师也不可能同时教几十人实习。
正是工业太难搞,机械工业更难搞,因而十八人中只有褚家兴、郭道宏两人搞军事已经训练出一千多护卫队及更多的巡逻保安队;五六万新军,三千多宫内侍卫队,二三万地方师;还有自己的二三千水兵,加对十万左右明军进行初步整;
以上成绩还是因钱粮不足或不愿意太招摇,也有不需要的因素已经发展了如此的军力。反观十八人在工业上的投入属于最大的,但目前为止也不足十万工人而已。
那些工人主要也是冶炼方面挖煤挖铁矿石为主,整个冶炼工业与矿业占了近半人。再是造船的人也不少,加上军工、轻纺、卷烟、造纸、肥皂、石化、粮油零零碎碎又去了不少人,轮到机械制造工业方面只不过数千人了。
机械制造工业方面这时有一家大型铸造厂、机械加工厂、锅炉蒸汽机厂等,这些厂不仅大,产品也杂。如锅炉蒸汽机厂生产锅炉、蒸汽机、水泵、等等。机械制造厂生产机械加工设备外,还生产纺织机械、粮油加工、普通化工设备等等。
基本上这时是需要什么生产什么,有许多机械核心部分是从现代采购的,如水泥生产的粉碎机的齿轮箱肯定是生产不了只能先从现代买来,但不管鳄式粉碎机还是球磨机式粉碎机的铸件与机械加工,还有最后的装配就是在明代进行。
就算是有现代的技术资料,有许多关键零部件还是从现代运输过来的穿越众办起的好几个水泥厂的水泥产量还不足十万吨。
这个产量在现代盖一万套住宅也不够,当然这些水泥在明代只有极少部分用于盖房子,就是用也是盖商业中心之类这时代的高楼大厦,普通住宅连铺个地面也不可能卖给你。
但这些水泥放在现代就是盖住宅大部分也是不合格的,至少要降级使用。之所以如此不在于原材料与工人,还是因为设备不够好,如球磨机在明代因为机械制造水平不行乃是减缩版的,带来的后果就是同样的熟料因为球磨机问题质量下降了一个等级。
好在这些水泥大部分用来修路了,这时代的水泥路上又没有上百吨的大卡车,只有千斤左右的马车,以及穿越众开始少量引进的载重二吨的195柴油机的农用车。
而这农用车载重大一点却是有减震器的宽大胶轮,所以压强实际上比这时代的木头轮子马车还要低不少。为此穿越众决定在大明加紧推广橡胶轮胎,只是海南的橡胶树才勉强有少量可以割胶的树。
还有橡胶轮胎并非是有了橡胶就可以生产了,那轮胎加强用的子午线不管用钢丝还是锦纶之类化纤可不好生产,还要掺入碳黑增加强度与耐磨性。
当然可以从现代社会引进化纤,硫磺没什么问题,碳黑肯定要在明代生产的,还好他们有现代社会提供的所有技术资料,不然什么是碳黑,生产工艺也不知道怎么生产。
总而言之一个人回到古代训练一支军队远比建立起一个再简单的工业体系容易几十倍,就算是有现代社会提供的一切技术资料与一切便利,如橡胶轮胎的生产首先这时间的橡胶树还在南美森林,如果穿越的是一个人还是一张单程票,那么仅为引种就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弄到树种。
弄到了树种也不一定适宜海南种植的,还有怎么种植?怎么割胶?胶汁需要怎么处理?这些知识或经验知道的人可不多。就算是知道的那么轮胎中需要的加强筋线怎么办?碳黑怎么生产?什么配比?怎么硫化?气门芯怎么生产?打气筒怎么生产?
就算是生产橡胶轮胎也如此困难,放十八人手上虽好了太多,比如橡胶树可以直接从现代的海南引种外,连种植技术、割胶技术等都不必考虑探索,比一个人穿越可以省下几年时间,还不会引种了并不大合适海南种植的橡胶树品种。
那一点也非常重要,除非在南洋种植,不然不是在海南能种植所有的橡胶树品种的。这一点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的,这一来白忙乎一回后还要再去南洋找地种植才行,如此的话十年也见不到橡胶生产出来。
十八人比单人单穿者优势不仅是有群体优势,这方面优势真不大,因为十八人的知识能力基本上都是简单重叠的,还都是年青人,并不是各行各业的中年骨干优势才大。
但一个可以随时从现代获得所有的技术资料及大部分设备、物资的优势听起来够强大了,但就算是如此几年来他们也仅在海南建成十几万亩橡胶园,距有足够的橡胶生产大车、自行车等轮胎还早着呢。
还有这时对大明而言橡胶轮胎的好处并不如火车,加上火车不必等橡胶树成长一样的难关。有难关也是如铸钢的火车轮、轴、大梁、锅炉等等,所以发展冶炼厂铸造厂成为了前几年的重点。
这还好火车设计方面从现代找几款历史上比较靠前的火车头设计图比较容易,再找一个二三流专家将这几款火车设计揉合一下,搞一款结构简单、制造容易的小型火车头还是小事一桩。
毕竟这时大明并不需要三五千马力的火车头,牵引五千八千吨火车每小时奔跑上百公里,或牵引客运的动车组每小时飞驰三百公里以上。
穿越众这时需要的仅是五百到一千马力,牵引五百到一千吨的客货混运列车,每小时实际速度有三四十公里二十四小时内运行六七百公里已经足够的了。
其实大明一年四百万石漕粮,摊到每日也就是七百吨左右,可为了这个漕粮从扬州到京城需要多少船只?多少纤夫?为了河道畅通每年需要多少维护费?
但火车一通只要一列车就差不多可以解决了,加上私人货物与客运如果千吨级别的列车一天只要二三趟就可以了,这让穿越众有时觉得只建造二三百马力的火车头也许也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