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康三年正月,由于中原战乱,失去了大量典籍,包括很多人才,造成礼教陵迟,导致晋成帝司马衍大婚都存在一些礼仪的失度。越来越多的群臣意识到教育不足,人才缺乏。
国子祭酒袁瑰这个时候就上疏了。内容如下:臣闻先王之教也,崇典训以弘远代,明礼乐以流后生,所以导万物之性,暢为善之道也。宗周既兴,文史载焕,端委垂于南蛮,颂声溢于四海,故延州聘鲁,闻《雅》而叹;韩起适鲁,观《易》而美。何者?立人之道,于斯为首。孔子恂恂以教洙泗,孟轲系之,诲诱无倦,是以仁义之声于今犹存,礼让之节时或有之。
畴昔皇运陵替,丧乱屡臻,儒林之教渐颓,庠序之礼有阙,国学索然,坟籍莫启,有心之徒抱志无由。昔魏武帝身亲介胄,务在武功,犹尚废鞍览卷,投戈吟咏,况今陛下以圣明临朝,百官以虔恭莅事,朝野无虞,江外谧静,如之何泱泱之风漠然无闻,洋洋之美坠于圣世乎!古人有言:“《诗》《书》义之府,礼乐德之则。”实宜留心经籍,阐明学义,使讽诵之音盈于京室,味道之贤是则是咏,岂不盛哉!若得给其宅地,备其学徒,博士僚属粗有其官,则臣之愿也。
不过两年前,还是骠骑将军的王导也上过疏,言明了教育的重要性,请求设立太学。散骑常侍戴邈又上表说明礼教之重要,请求设立学校。元帝下诏说:“崧表如此,皆经国大务,而为治所由。息马投戈,犹可讲艺。今虽日不暇给,岂忘本而道存邪!可共博议之。”有司奏宜如崧表。诏曰:“《谷梁》肤浅,不足立博士。余如所奏。”会王敦之难,事不施行。
不过当时议论准备建立学校,只有王氏的《周易》、郑氏的《尚书》、孔氏的《古文尚书》、郑氏的《毛诗》《周官》《礼记》《论语》《孝经》、杜氏和服氏的《春秋左传》,各设立博士一人、其余像《仪礼》《公羊》《谷梁》以及郑氏的《周易》,都减省而不置博士。但是当时的太常苟崧也上疏了。
元帝于是诏令:“荀崧上表所说,都是治国大事,是政治的根本。魏武帝在战争间隙停下马匹放下戈矛,仍讲读六艺。如今虽然曰不暇给,岂能忘记根本而遗弃经典。可以共同广泛讨论这个问题。”有关部门上奏认为应当采纳苟崧的建议。诏令说:“《谷梁》肤浅,不足以设立博士。其余可采纳。”不过时逢王敦之乱,事情便没有施行,后面百废待兴,不了了之。
这不袁瑰一上疏,太常冯怀又上疏。奏疏送交上去,司马衍颇有同感。认为设立学校可以培养人才,对于王导控制朝政,让他始终处于无权状态,他也在想办法,于是讨论设立国子学,征集生徒,这样有有利于培养相对的新生势力,可以达到一定的制衡作用。因此司马衍乐见其成。但是所有人都忽略了一件事,当时的社会崇尚老、庄之道,不肯用心于儒学。大部分都以玄学为主,纯研究儒学的人比较少,但是以玄学解释儒学的比比皆是。不过也不是没有一点作用,儒学因此而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石虎一直称摄政天王,而没能称帝而耿耿于怀。他也多次暗示那些臣子。可是很多人都起先都不明白什么意思,而石闵却知道,但是他没有说。不过次数多了,也总有一两个聪明人。这不太保夔安等文武官员五百多人向石虎进上皇帝尊号。石虎很喜欢左校令成公段的杠末庭燎,原本想在登基仪典上加上这个,却不想这时上盘庭燎用油浇到下盘,死了七个舞女,还伤了十几个舞女。石虎这个时候就非常的厌恶,马上暂停了登基的事情,派人去腰斩成公段于阊阖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