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白,肃穆,死寂无声的封闭室内,反射着金属光泽的方桌前,端坐着两个人。
我,就坐在这里,面对着从昨天开始,现在,也许以后一辈子每天都要面对的日常。
“日常”,一个普通的名词,它作为唯一被世人赋予一种定义,而与此同时又作为唯一被世人中的世人赋予另一种定义。如果以此为例,无限分裂下去,“日常”就会有无数个定义了吧。
可对于我,廖青彦来说,日常却包含两个定义:我的工作,和眼前这个青年。
廖青彦,女,24岁,某文化传媒公司新晋编辑,现在坐在这里面对的是自己的工作,由主编要求跟踪报道的事件。不,严格地说应该是案件。
“其实……是自己要求来的吧。”我苦笑的微微摇了摇头,那一抹淡笑究竟是为了让冰冷的铁椅上被铐住双手的少年能够得到暂时的放松,还是嘲笑自己的手段,若不是看到这位即使杀了21个人还仍能保持着纯洁眼神的“日常”,恐怕连自己也不能断定是后者吧。
“你今天的脸色不太好啊。”日常,哦不,在这间冷若冰窖的屋子里,他已经有了新的名字,21。“21”笑着对我说道,那微微的,甜美的笑竟能让这冰冷的密室内升起一丝暖意。
“还不是因为你。”我“嘁”的一声,白了一眼他,如果被主编看到的话一定又要骂我没有职业操守之类的话了吧。
伴着几乎要笑出声来的笑容,“21”的肩膀耸了耸:“看来你已经想好了。”
想好……这个词的意思应该是决定吧?可如果我真的决定答应那件事……
“嗯,我接受你的请求。”犹如被眼前身着整洁囚服,称为“21”的杀人狂魔俘获,全然不顾那思绪之后的念头,我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以上不知所云的只言片语,就当作这本书,自传或是小说还是其他什么文体作品的序章吧。毫无修饰的描绘,被正统所不耻的叙述方式,也许这才是真正配得上那个青年的文字吧。
纠结,随意,混乱,而就是在这满目混沌的晦暗中却始终闪动着一道幽芒。
光,日常之光,正义之光,反叛之光。
现在,端坐在我面前,那扇无形之墙背后的少年,名叫颜明,年龄21岁,目前正在某大学读大三。
关于他坐在这里的原因,我刚刚已经提到过一次,这个满面笑容,看起来天真无邪的少年在三年间,根据他本人的描述,准确地说大约仅在一年半的时间内,不知出于何种意图相继残忍杀害21个人。当然,“21”还只是一个不确定的数字,根据近年来的破案率,恐怕这个数字将在接下来的时间持续升高到“100”。
“你杀了几个人?”
“21个。”
凡是他说的都是真的,这样的条目理所当然的融入了我的生活。
“21”,这并不是某个人,某些人为其特意安上的绰号,如果一定要为其下个定义的话,这是印记,名为“21”的日常为他所雕琢上的印记。
而作为接下来的只言片语以及零散笔记的总结,这本书的代号终于按照“21”的意志被决定为《二十一凶犯回忆录》。
“呃……回忆录什么的太俗了吧?而且打在电脑上的话,你确定不会被别人看成《叉叉叉回忆录》?”那是他第一次面露除了笑容之外的表情,也是我第一次真的想要冲过去杀了他。因为《叉叉叉回忆录》可是我想的名字,这个明明比自己还要小三岁的小男生竟敢当着我的面说我起的名俗?
“哦呵呵,那请问颜明大人有什么高见啊?”
“啊……对了对了……这样好了,《凶犯回忆录》怎么样!很有气势的感觉!”
还这是一如既往的随意啊,都进局子了还是不能正经点。不过……“凶犯”,我不知从何时开始已经在口中咀嚼起这个听起来就是个低俗玩笑一般的建议。
“好吧,那么就叫做《二十一凶犯回忆录》吧!”当杀人魔一脸期待地看着我,我十分惊讶地看向他,只不过我惊讶的并不是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表现出如此强的心理素质,而是他那虽曾屡次展现于我眼前,我却从未曾注意过的文学天赋。
“嗯……《二十一凶犯回忆录》,听起来还不错,反正这也算是你的自传,就听你的吧。”交叉着在冷气的侵犯下打着寒颤的手臂,我摆出一副施舍的神情望着他。只是我知道,这样一副装腔作势的姿态,不过是为了掩饰我内心的悲伤罢了。
于是,这部书的名字就这样十分随意的决定了,《二十一凶犯回忆录》。
按照警方归纳的档案,“21”已经承认的杀人案可以分为十一个案件,在此之中还夹杂着另外一起未成功的案件,这起案件也是“21”坐在这里的主要原因。
在这本书中,我大概会为世人讲述五到七个杀人事件,四起涉及杀害多人的案件将会是主要描述方面,这也是为了简洁,可读性考虑。如果我将“21”的所有个杀人故事全部叙述完成,恐怕这本目的性很强的书最后就要成为一本大字典了吧。
这几个故事,我将会从“21”融入日常却又偏离日常的总体过程进行深入的描写,尽最大可能的,将一个是世人眼中的杀人狂魔还原成一个真正有血有肉的人。
而在此过程中,对于被警方命名为“8·26连环杀人案”的整体涉案及审判流程我也会一一详细记录在册,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杀人狂魔的回忆录,更将是一部对于灵魂的启示录。
这世上,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
当你顺着我的文字向下延伸时,一定会发现,一定会理解,一定会反思,在这个满是虚伪的世界里,究竟什么是真实。究竟,什么是异常。
“那么,我们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