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灾害无情人有情,一仓芝麻映彩虹
一个朝代的土地制度是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根本。
古中国之所以三十年一小乱六十年一大乱,三百年一次改朝换代周期性发展,就与中国的土地制度有极大的关系。
究其原因是古中国土地不能完全私产,真正的所有人是皇帝,而人类社会,最基层的矛盾往往就在最基本的土地上。因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根本。
从东汉张角黄巾起义开始,到近代大家熟知的“打土豪分田地“,几乎所有农民起义都与土地制度的问题有关,只是矛盾点大小不同而已。
究其原因就是土地制度不稳,土地不能完全私有化,土地的耕作主并非真正的土地主人,导致土地过快易主或土地高度集中,进而引发矛盾,积累矛盾,到产生抗争斗争。
当人人抱住必死之心也要砸碎这个不合理制度时,朝代更迭也会随之而来。
以明未为例。明代的土地制度极端不合理,土地高度集中在皇帝、皇亲国戚和世勋财阀手中。
这与朱元璋开国时分封诸王有关,他分封的朱姓王族发展到后期基本掌握了全国的所有良田,而真正种地的农民手中却无半分薄田,想种地只能从这些皇亲国戚,世勋财阀们手中租地,最终全国农民成为这些大地主的雇佣农,成为这些人的农奴。
不要小看了农民手中的一小块土地,正是这一小块土地可以让一个农民和一家农民养活自己,但是当农民手中没有一点土地之后,他就是一叶浮萍,没有了根系的浮萍就只有随风漂移了,所以一旦社会矛盾激化,出现反地主起义,这些无地农民便是起义军的中坚力量,成为起义军的主力。
这次赵均用参加起义军也是如此,本身他是乡村里正,也算是个乡下小官僚,手中掌握一些小权,但终因他也是失地之人,家无半分土地,所以参加起义意无反顾,坚定地向地主们发起了进攻,在杀官员和他们的家眷时一点都不手软,手中长刀横飞,杀得刀身全是血迹,仍不罢手,即便如此也不解他心头之恨。
这恨已经埋在他心头多年。
八岁时的他就亲眼看到爷爷从牢中回家,刚进大门便吐血而死。
大口的鲜血从爷爷口中喷出,鲜血染红了大门口的阶梯,一直延伸到正房的门口,并在正房客厅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八岁的赵均用看着平日爱抚自己的爷爷就这样死去,看着家人悲伤的表情,他也哭成了泪人。
虽然他只有八岁,但从亲人的言语间他听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知道爷爷因何下牢,又因何在进门后吐血而死。
仇恨的种子在他这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牙,因此在今天起义的战斗中他异常勇猛,杀得鞑子最多,他手中的大刀翻飞,刀起血溅,血肉横飞,他第一个冲出城门,从里往外杀,见到蒙古人和色目人,不分男女老幼,看到就是一刀,刀刃都砍翻刃了,但他仍不停手,要不是彭大上前制止,恐怕那些逃跑的汉人大户们也会成为他的刀下之鬼,给他杀了。
看到这一刻,当代人就应该理解为什么明朝灭亡时,有近一百万朱家皇族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就被农民起义军和清军诛杀殆尽。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一百万诸王宗室被杀在当时不是小数,即便是今天也相当于一个小国家的人口。
可见当时社会矛盾激化到什么程度。
其实古代中国人的愚蠢不仅仅是不知道,或不去化解可能产生积恨的社会矛盾,反而是去做很多可能激化矛盾的事情,在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上做愚蠢的事情。比如官府替皇亲国戚、世勋财阀、大户和债权人追债。
本身在中国人心中就有“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心理,但是中国人没有考虑到,这句话是直观思维,很理性,很正义,但人终究是人,人还要从客观人性思维上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他欠债不还呢?如果是欠皇亲国戚、世勋财阀、大户和债权人的钱,那么这句话就不能用在欠债人身上,因为皇亲国戚、世勋财阀、大户和债权人与欠债农民不对等,不是一个等级级别。
简单说皇亲国戚、世勋财阀、大户和债权人是强者,而欠债农户和平民是弱者,而官府和法官是第三者,第三者所要作的事情却是平抑强弱之间的关系,有必要时首先应该打击的是强者,帮扶的反而是弱者,而决非以“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心理替强者追债!
在中国,自古就是官府替债权人追债,替强者出头!而在西方国家这种事根本就不存在,官府不是有钱人和强人的官府,官府根本不会出头替债权人和强人追债。
如果皇亲国戚、世勋财阀、大户、债权人和强人以欺诈、诱导或压榨手段从穷人、散户和弱者手中或集资、或盘剥、或纳贡、或没收先占财产者,这才是罪大恶极之首,这才是官府和法官必须以强力手段出头平抑的事情。因为穷人、散户和弱者本身就是弱势群体,替穷人和弱者出头,才是官府和法官这个第三人平抑强者和弱者之间关系的公正手段。
但在古中国,自古官府、债权人和强人就是一家,穷人、弱者和债务人永远是他们打击和追讨压榨的对象,古代中国没有平抑强者和弱者之间平衡的公正思想。
反观世界历史,你看哪个西方国家是为了债权人和强人的利益而产生和存在的国家,他们才不会替债权人和强人讨债的,他们看紧的是强者和弱者之间的关系,平抑强者和弱者之间的关系才是公正法律最看重的事情。因为他们并不是土地和金钱的主人,西方国家的皇帝和贵族多数都不是土地和金钱的实际拥有者,他们不拥有国家土地和金钱,而是国家土地和金钱的调控者,并从精神上拥有土地和金钱。如日本和英国皇室都不拥有土地所有权,他们更多的是人民的精神领袖,拥有精神土地。
因此他们的国家能够长治久安,很少有农民起义出现,并形成周期性的朝代更迭。
现在看,引发社会动荡的根源其实只是两件小事,一是土地私权化不彻底,导致土地过度集中或过快易主。二是官府、债权人和强人是一家,官府替债权人和强人岀头,替债权人和强人追债。
官府的产生本身是为全体民生而产生的官府,如果官府站在强人、富人和债权人一边,那么穷人、弱者和身背债务的人又怎么生存呢?当一个人整天慌慌不可终日,又怎样生产劳动呢?所以一旦社会矛盾激化到动荡,他们便是起义军的中坚力量,反正都是死,没有出路,拚死反抗说不定还有出路,还能打出一片天,为什么不反呢?不拚命呢?
古代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周期性的动乱,其实原因矛盾就产生在这些小事上。
赵均用坐在灯下,一点睡意都没有,虽然经一天奔波,耗费了他忒多精力,但他的大脑仍在飞速旋转,他思考着过去,思考着当下,也在思考着未来,他在思考下一步怎么进行。他知道,芝麻李现在很听范二毛他们的话,把范二毛当成他的狗头军师了,现在他该怎么办?是听命于芝麻李?还是自己拉出一支部队单干?正是他大脑飞速旋转紧急思考的事情。
如果紧随芝麻李,那么他野心勃勃的未来计划就要就此打住,而随芝麻李他们的计划而随波逐流,他于心不甘!
赵均用不时在问自己,下一步怎么办?
记得几年前,徐州、宿州一带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萧县永堌镇上集聚了大量灾民,芝麻李来找他,与他商议救助灾民之事,当时他已经是里正了。
在大灾面前是心系灾民,还是明哲守身,自我保全是考量一个人德行的时候。芝麻李选择了放弃自我,保全大家,他把家中头年收蓄的一仓库芝麻拿了出来,在赵均用和彭大的帮助下,分散给灾民,让大多数灾民捱到了夏粮收获,度过了当年的春季灾荒。
这次义捐使芝麻李在萧县一带获得了极大的荣誉,很多灾民视他为救世主,并因此极大地增加了他在明教(白莲教)中的声望,巩固了他在江苏徐州和安徽宿州一带明教(白莲教)中的地位。
这一年由于他与彭大积极参与赈灾,也受到广大教民的拥戴。
正是:
灾害无情人有情,一仓芝麻映彩虹。
众人携手度难关,必将冰雪化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