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当地有寺僧和妇人通奸,被一个小孩撞见,僧人就杀掉了小孩。后来事情败露,僧人知道以自己的罪过肯定会被判死刑,就胡乱的招供说和三十多个女子都有奸情。曹氏女的家和寺庙离得很近,僧人知道她,所以也连她一块诬告了。州吏把这些被诬告的妇人都抓起来准备审问。这天开堂之后,曹氏女忽然站出来,神色自若,说愿意和僧人对质。州官就带和尚上来指认。和尚上堂后指着曹氏女说:“你不是曹家的女儿吗?我和你最为亲近了!”曹氏女说:“既然如此,我身体有一些特别的地方,你应该知道呀。”和尚支支吾吾说不上来。曹氏女坚持请女官检查,原来她的小腹上有很大一块痣。州官这才知道僧人是胡说的,就好言安慰曹氏女回家。曹氏女长叹一声说:“我之所以来到堂上,不是不要脸面不怕羞耻,是想保全其余三十多个人呀!现在已经真相大白,我已经是一个废人了,还活着干什么?不如死了,让你们这些昏聩残暴的官吏心生愧惧来得痛快!”说完,自刎在大堂上。
大清的风尘
清军入关以后,从顺治三年开始,清廷明令禁娼,所有官办妓院一律取缔,沿袭近千年的教坊制度被废除。史书记载当时“顺治十六年裁革女乐后,京师教坊司并无女子。”至康熙初年,各省官妓几乎绝迹。例如,在明朝娼妓最盛的扬州,原来府僚百姓春节看花灯时,需要“由妓女陪同引导,而后侍宴陪酒”,但在清初,江南人民赏花灯传统被严厉禁止。
雍正年间,面对又有所抬头的精神污染,政府又诏令废除官妓,“雍正三年律例馆奏准:现在各省都没有官方的乐工、妓院了。”在此期间,雍正还干了一件好事,就是恢复了明代“贱民”的合法身份,资料记载,“绍兴地方的人们在靖难之后抗命的,子女都被发配到山西等地的乐户,几百年来一直沿用这种制度没有变革过,现在皇帝去掉他们的乐籍改为良民,这些人无不痛哭流涕,感谢皇恩。”
到了乾隆朝,中国的教坊“乐籍”制度被消灭,满清坐稳了江山,于是对扫黄也就不大热衷了,娼寮、妓院也开始了重新的繁荣,并一直发展到百多年后的太平天国禁娼。
太平天国设有女营,其中的女兵大致就是营妓,但仅供那些农民领袖淫玩。而这些领袖为了显示自己的革命性,对老百姓却管得很严。在太平天国天朝攻占的城市,“当娼妓的人全家剿灭,明知故犯的斩首!”太平天国只准单身妇女有两种生活方式:要么结婚,要么入姊妹馆,(许多大城中都设有姊妹馆,由专人监管),违者处以死刑。由于采取了这些严厉的措施,在太平军所占领的东南各城中,在历来花事最盛、艳名远扬的南京、扬州、苏州等地,娼妓完全绝迹。
1864年,曾国藩攻灭太平天国,当时的江南一片焦土,百废待兴,如何振兴战后江南,是摆在曾国藩面前的难题。为了繁荣和发展城市经济,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曾国藩,却不顾常理。首先在南京发布弛娼令,并亲自提倡设立了六家妓院。于是六家公开营业,招纳四方游女,构筑水榭花台,灯火箫鼓,震炫一时,江南又呈现出太平盛世。曾国藩还几次与幕僚、宾客游览,召妓歌舞助兴,以身作则鼓励消费,于是娼妓业很快地在江、浙地区向外地蔓延恢复。短短十年,战后一片废墟的江南,旧貌尽复。以前中国历朝战乱后,战乱地一蹶不振的局面罕见地没有出现。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内容的贸易往来。
进入清代,云南外运货物总量大增,除了每年要运输京铜六百多万斤以外,茶、盐等云南特产也是各路马帮驮运的主要货物。马帮运输业进入了鼎盛时期,茶马古道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史料记载,清代从四川成都到西藏拉萨的距离为5916里,而从云南普洱府到拉萨的距离则为7019里,中间有一百多个驿站。如果再加上从拉萨到尼泊尔、印度等地的里程,茶马古道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万里之遥”。
从自然条件来看,茶马古道滇藏线最为艰难。通道皆位于崇山峻岭之中,雨季气候炎热,瘟疫等各种疾病流行,人和骡马都极易染病,所以,商队通常是在每年5月雨季到来之前通过云南西南部地区。而从滇西北进入西藏地区,行走更为不便,夏有蚂蟥之害,冬有大雪封山。即使在天气好的情况下,马帮驮队也步履艰难,有的通道极为狭窄,宽不及尺,左边是绝壁,右边是深渊。由于道路状况较差,沿途缺乏供给,加之路途遥远,人马容易困乏,因而经常出现人亡马死的事故。
随着滇川藏印之间贸易的发展,云南的一些商人和马锅头落籍印度、尼泊尔等国,成为华侨,其中以丽江、中甸等地的纳西族和藏族居多。这些人长期经营茶马古道上的驮运业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茶马古道成为中国西南惟一的一条陆路运输线,马帮驮队从印度运进大批的国际援助物资,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南屏的由来
南屏旧称为沙尾。清朝嘉庆七年,一个叫沙尾咀的村子里,村民以天地会为名聚众叛乱,官兵不知沙尾咀村在何处,误将沙尾当作了沙尾咀。省府派一名姓曹的官员做督军,命令左翼镇总兵黄标,香山知县许乃来,带领官兵乘船经过新会直奔沙尾,要将沙尾一铲而光。
沙尾村听到这个消息后,人心惶惶,好些人深夜出逃。当时沙尾是属香山县治地,许乃来深知自己管辖的沙尾村民一向安分守己,绝不会有异心造反。为了避免滥杀无辜,当官兵战船在澳门南环泊定后,许乃来就亲自去沙尾调查,发现沙尾咀原来在斗门。于是许乃来贴出告示安抚村民,村民看过告示都安下心来。
为了避免沙尾与沙尾咀相混淆,事后,黄标提出将沙尾改名,得到村民们的拥护和赞许。众人商议沙尾村的形状似竹篮,又似花瓶,许乃来便各取一字,把沙尾改为篮瓶。黄标认为篮瓶二字繁杂难写,便又把篮瓶改为南屏,以示南方屏障的意思。
北京老字号
全聚德烤鸭店创办于清朝同治三年,创办人是杨全仁。全聚德的开办有这样一个故事:“全聚德”原本叫做“德聚全”,是个位于前门大街卖干鲜果品的店铺,生意不好,最终倒闭。清朝同治三年,以经营生鸡生鸭为生的小贩杨全仁将此店铺买下,开始经营烤鸭和烤炉肉。开店前,一位风水先生围着新店转了两圈后站定说:“这是块风水宝地,前程不可限量,只是此店以前甚为倒运,要想冲其晦气,除非将‘德聚全'的旧字号倒过来,称作‘全聚德',新字号才能上坦途。”杨全仁一听正合心意,一来自己名字中占有一个“全”字,二来“聚德”意为聚拢德行,可以标榜店铺做买卖讲德行。于是,闻名中外的老字号“全聚德”就这样诞生了。
同仁堂的创始人是乐显扬。乐显扬,号尊育,祖籍浙江宁波,明朝永乐年间迁居北京,祖辈三代行医。他自幼耳濡目染,广读方书典籍,致力于方药研究制作。他制作的丸药,均取材纯正地道,制作精细严谨,患者用后疗效显著。资料记载,同仁堂所制药品选料、制作极为严格,它根据民间验方、文献验方、家传秘方、宫廷太医良方等,精心选配,反复研究,并根据患者的用药反映,多次调整,力求精善,并制订出《同仁堂药目》。清朝雍正六年,同仁堂开始给皇宫专供御药,历经清朝八代皇帝,达一百八十八年之久,都用同仁堂的药。当时流传说“国药数京药,京药数同仁”。
张一元茶庄由安徽歙县定潭村人张文卿于清朝光绪三十四年建。在当时北京的商店,张一元茶庄是第一个用高音喇叭播放歌曲、戏剧等来招徕顾客的。每次播放时,门前总是围着一群人。
老北京人讲究“脚踩内联升”——穿内联升制作的布鞋。内联升鞋店最早建于清咸丰三年的东江米巷。店主名叫赵廷,他早年在一家鞋作坊当徒工,学得一手好技术,又积累了一定的经营管理经验。后来,京城一位达官丁大将军出资数千两白银入股,帮助赵廷开办了鞋店。赵廷经过分析,决定办个朝靴店。内联升的服务对象大都是皇宫贵戚和天天盼着“连升三级”、“平步青云”的官场。可它又不冷落普通顾客。它制作的“轿夫鞋”既跟脚又不易绽裂,柔软吸汗,走路无声。习武的人也喜爱穿它,称得上是中国式运动鞋。
内联升斜对面即是北京的又一著名老字号瑞蚨祥绸布店西号——瑞蚨祥鸿记。北京有“前门八大祥”之说。这是因为在前门和大栅栏一带,有八家带“祥”字的绸布店,称为“八大祥”。它们始建于同治年间,均由山东省济南府章邱县旧军镇孟姓家族经营。1949年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广场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的面料就是瑞蚨祥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