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的父亲在邻省工作,可家里其他人都住在穿山河村,他每月从邻省回来,看看家人,特别是看看宝贝儿子小松,每次也少不了给小松买吃的、玩的回来。
小松在村里生活,和妈妈、哥哥姐姐一起,还有好朋友,在学校的成绩也是名列前茅,看起来是非常幸福的。可是,小松的父亲认为邻省的教育质量高,应该让小松去邻省读书。家里人都不同意,孩子太小,出去外面读书的话,父亲忙起来也照顾不了,家里不放心。
这些情况,小珠是听小松说过的,小松自己也不愿意跟父亲去。
在小珠被打的第二学期,小珠再到学校上课时,没见到小松。小珠想,小松是不是生病了?还是有什么重要的事请假了?
一会儿,小珠看到曾老师安排了另一位同学坐到了原本属于小松的位置。
小珠赶紧问:“曾老师,这不是小松的座位吗?为什么要换座位?”
曾老师笑笑说:“不是换座位,是小松转学走了”。
小珠觉得太突然,原本以为小松会一直跟自己同学,至少要读完小学才走的,可是就这样走了,也没有告诉过小珠。
小珠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像弄丢了什么东西,又像天快黑了,周围明明坐着几十位同学,却觉得教室里空荡荡的。
上课的时候,老师领读课文,以前小珠耳边一定会有一种清晰的熟悉的声音,可现在突然没有了,感觉像合唱时跑了调,很不舒服。
下课了,往常小珠一定会和小松一起走出去,要么去看看高年级的学生在高低不平的操场上玩篮球,要么是站在大柏树下看看柏树是不是又结籽了,要是有些柏树籽掉下来了,捡起来拿在手上,像玩具子弹一样扔出去,打到人也不疼,挺好玩的。
可是,现在小珠走出去就不知该站在哪里,不知该干什么,那些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学生在一起谈笑、在一起打闹,都跟自己无关。小珠突然觉得学校变得很无趣,倒像是自己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学校,只好走回教室,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
二姐看到小珠在发呆,就跑进教室问小珠:“怎么了?”小珠摇摇头没说话。
二姐又说:“出去玩吧”,小珠又摇了摇头,还是没说话。二姐没办法,只好自己出去玩了。
小珠无精打采地上了一天课,感觉上课的时间加长了几倍。终于到了放学时间,收好书包,跟着二姐一言不发地走回家。
路上,二姐问:“是不是小松走了你不开心呀?”小松还是没说话。
二姐又说:“人家小松家有钱,走就走了,反正你成绩好,又不要谁帮你。”
小珠这才开口说了一句:“二姐,别说了。”
二姐无奈,摇摇头不再说话了。
晚上,小珠做完作业,早早地就上床睡觉了。可是怎么也睡不着,心里老是想,小松在什么样的学校读书呀?学校肯定很漂亮了,但他们学校也有大柏树吗?小松的同学又是什么样呢?小松和他们一起玩吗?对了,小松也会想我吗?想了很久,小珠才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第二天,上午第二、第三两节课的课间,大课间有25分钟,小珠又在教室坐着发呆。
这时,有人走到小珠的背后,用手指戳了一下小珠的肩膀。
小珠没有什么反应。后面的人又戳了一下,小珠才反应过来,扭头一看,见是小英微微低着头站在他身后。
小珠问:“你为什么戳我?”
小英小声说:“我知道,你是在想小松。”
小珠问:“谁说的?”
小英说:“没人说,我自己知道。”
小珠说:“你怎么知道?”
小英的头更低了,白净的小瓜子脸有些微微发红,两手抓着自己的长长的马尾辫。过了一会儿,才用更小的声音说:“我也想小松。”说完就转身坐到后排自己的座位上去了。
小英家住在河东岸,也比较贫困,最糟糕的是,她父母生了五个孩子,全是女孩,小英是老三,上面两个姐姐,下面两个妹妹,虽然长得都很好看,但父母还是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原来小珠就知道小英也喜欢小松,但他认为那没什么,因为想跟小松一起玩的同学很多。可是现在小松走了,别的同学都跟没事一样,没什么反应,只有小英也跟自己一样想他。这说明她是真的喜欢小松,而不是像有的同学那样,喜欢的是小松的玩具或是水果糖。
自从知道小英也想小松后,小珠就没那么难过了,因为有人和自己一样,自己就不那么孤独了。而且,这时小珠觉得小英真好,她低着头红着脸说话的样子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