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于春节,历来是一个模糊的时间概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春节时段的划分有很大的差异。有的说,春节要从腊月二十三扫尘祭灶开始算起,直到元宵节才结束。有的说,春节就是除夕开始,到正月初三结束。可能更多的人认为,应该是从除夕到元宵节。当然还有更夸张的,有的地方的少数民族,要把正月完全过完才算过完年。
穿山河村的老人们常说一句话:“庄稼老二莫望过年,过了年就下田。”意思就是说农民过完年就要开始忙碌了。这既是对时令的一种把握,也包含着对农业劳动艰辛的一种无奈。
在穿山河村,很多村民一般是到了正月初十左右,就开始下地干活了。先把冬季没有种小麦油菜的土地耕耘一番,把地里大块的泥土打细,有的地方就要开始播散下种苗了。
农村人吃蔬菜都是自己种的,所以很多人家房前屋后都是用来种蔬菜。过完年,小珠家大人也开始在房子周围挖地、施肥,然后撒下辣椒、茄子等等蔬菜种子。
大人们下地干活的时候,孩子们也不会闲着。小珠年纪小,身体又弱,干不了重活,但是放牛是可以的。牛是农村人家里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对一家人的生计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把牛养好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事。
早些年,还在集体干活的时候,牛是集体的,因此是有集体安排人员统一放养。80年代初包干到户以后,牛就分到了农户,由每家每户自己管理。
穿山河村这么一个有几百户人家的比较大的村子,周围可供放牧的草山等资源有限,所以,牛虽然是各自放养,但孩子们常常都会集中到几个地方一起放牛。
其实放牛比较简单,把牛赶到杂草、灌木树叶长得比较茂盛的地方,让牛自己啃食,孩子们只要偶尔看看,不要让牛跑远就好。这样,放牛就为孩子们在一起玩乐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在农忙季节到来之前,牛使用得不多,这时,小珠基本上每天早上都会其他孩子一起去放牛。
穿山河西岸,适合放牛的主要是骆驼岭、馒头坡这些地方。最近,小珠和小伙伴去得最多的就是村子西南面的馒头坡。
正如它的名字一样,馒头坡就像一个大大的馒头,摆放在离村一里来地的地方。坡不算陡,从四面都有野山路上去,山顶还有一块比较平坦的地方。
小珠和小伙伴们一起,把牛赶到山顶,就让牛在草丛、灌木林中吃草,小伙伴们就聚在一起玩了起来。
有人拿出了扑克,找了四个人就打起来。那时比较流行打“二”,实际上就是抢分,跟拖拉机差不多。小珠数学好,打扑克也是很早就学会了,在小伙伴中算是打得比较好的,所以打扑克一般都会叫上他。因为要打对庄,很多小伙伴也愿意跟小珠搭档,但通常小珠会和有军搭档,两人性格都比较内向,比较合得来。
女孩子们喜欢玩“抓子”。就是用薄石板敲成直径2厘米左右的圆形石子,一共5颗,把一颗往上丢,在丢上去的石子落下之前要把剩下4颗石子撒开,再把丢上去的石子接住,然后按照每次1颗、每次2颗、1颗和3颗、3颗和1颗、1次4颗一共5种组合把石子抓起来,最后算分。其实就是锻炼人手的反应速度和灵活度。
有的小伙伴玩“走子”,有点类似于飞行棋的,也是用石子作棋子,在地上画棋盘,用自己一方的子围住对方的子取胜。
还有很多玩法,小伙伴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很多是就地取材,找好玩伴就玩起来,真是其乐融融,广大的天地间,一下子就变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这天,大家玩了一会之后,年龄比较大的李大强突然提出来,“我们盖一座房子吧,这样冷天在房子里比较暖和,下雨天可以躲雨。”
小珠首先表示赞同,因为他们之前就经常在下雨天被淋成了落汤鸡。有军也支持,其他小伙伴大部分赞成。只有少数孩子无所谓,说“你们盖吧,我要看牛。”
大强见大多数小伙伴支持,就决定开始行动。首先是找一块足够大的平地,山顶靠南面一侧的地方就有这么一块合适的地方,周围还有一些大石头可以挡风。然后就对小伙伴们进行分配,一拨人去砍树,用来作房梁。一拨人去砍树枝、割草,用来铺屋顶。一拨人去搬石头,用来砌墙。有这几样东西,盖房子的材料就够了。
当天,大家把材料都准备得差不多了,集中堆放在平地上。时间晚了,大家各自赶着牛回家去,约好第二天正式盖房。
第二天,大部分小伙伴如约而来,聚在一起就开始干活。有的用树藤拉线,有的递石头,有的砌墙。几个小时之后,只在南面留了一道门,围了十平米左右面积,高一米五左右的一圈石墙就砌好了。虽然质量有些粗糙,但都是大石头垒起来的,所以还算结实。
下一道工序就是盖屋顶。首先把砍来的杂木均匀地搭在石墙上,然后再把树枝和杂草铺上,再盖上一些不易漏水的大树叶,最后压上一些石板,防止风把屋顶吹跑。
快到傍晚的时候,一座小伙伴们自己的草木和石头混合的房子就建成了。大家都非常开心,纷纷走进房子里享受可以遮风避雨的空间,这给大家今后的快乐生活又增加了一层保障。
这座属于大强、小珠、有军等孩子的木石房子一直存在了很多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孩子长大以后,不用再放牛了,但弟弟妹妹们又接过了放牛的任务,他们继续维护着这座装满了欢乐的房子,继续在馒头坡的山顶、在穿山河的天地间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