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年进行成功的投资并不需要极高的智商、罕见的商业洞见,或内部消息。真正必要的是做决策所需的合理的知识框架,以及避免情绪化侵蚀知识的能力。
有人问一位禅师,您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禅师答,有。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问者不解,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有什么区别呢?
禅师答,当然是不一样的。他们吃饭时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时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时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自然睡得安稳。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得失中穿梭,纠结于浮华宠辱之中,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并因此而迷失了自己,失去了平常心。
这番话,用在投资上也是一样。
面对市场跌宕,必要的知识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具有一种定力,那就需要修行,需要磨炼。
只有达到了这种心无杂念的境界,才能在任何场合下,放松、自然,保持最佳心理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最不值得拥有的公司,是一贯以非常低的回报率使用不断膨胀的资产。
人类最值得痛悔的天性之一,是在某些鬼迷心窍的时刻,只相信听到的连篇谎言,却不相信眼睛看到的一切。
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那些被所谓感情迷惑住的男女,他们不听劝说,不管对方无论怎样的一再伤害自己,仍执迷不悟,拿些一厢情愿的解释替对方开脱,并继续着自己无怨无悔的奉献。
其实,感情上的损失固然惨痛,但在很多时候,被伤害的还只是些付出的情感而已,“人财两空”者尚属少数情况。当然,如果你非要说心灵的创伤更加难以平复,那我们也不会与你争论。
而从客观角度而言,在真实投资中一旦陷入了执迷误区,那就完全是真金白银的损失了。你这时失去的,也许是多年的拼搏所得、未竟的事业、费尽心血的积蓄及家产、孩子的学费、未来的养老金……
至少,此种损失不亚于单纯“感情的伤痛”。
而且,这肯定也会同时带来感情上的伤痛。
至于你为什么会投资老巴所说的这类公司,我想你一定是被洗过脑,被忽悠了,认为这个公司有着无比光明的未来,哪怕它从不分红,市盈率低到骇人听闻,也不往心上去。即便别人都不敢染指,你也以为他们都是庸人之见,不具备你这样超常的眼光。
你也不仔细想想,你的所谓“超常眼光”,不就是相信了一番天花乱坠的煽动吗?哪怕对方是最近再怎么火的股评家,他能为你的损失负责吗?他凭什么会一心一意地为你着想,帮你脱贫致富?他认识你吗?你认识他吗?世上会有无缘无故的爱吗?
如果我们有坚定的长期投资期望,那么短期的价格波动对我们来说就毫无意义,除非它能够让我们有机会以更便宜的价格增加股份。
本来,要做到后半句话所说的这一点并不难。尤其对很多新股民而言,更是割一点肉都心疼。只要有钱,就舍得在下跌时一再加仓。
但问题是,这些新股民是打算长期投资吗?一旦有了盈利时,他们还能在上下震荡中抱住手中的股票吗?
通常在这种过山车体验中,人类的另一天性就开始发挥作用了:有了小盈利就容易满足,而有了小亏损时却不忍割舍。
结果,小损失慢慢就会变成大损失,小盈利却很难变成大盈利。
正是从这样的概率意义上讲,散户的确是很难盈利的。
于是,在多次将小亏损变成了大亏损之后,新股民也就变成了饱经沧桑的老股民,舍得割肉了。一有风吹草动,就赶紧撒丫子。
但这样一来,又很容易中了庄家的“震仓”圈套,你刚刚割完肉,它那边行情便起来了。怎么办?勇于承认失误,赶紧再追上去吧。
结果就成了追涨杀跌的能手。
在这番曲折的背景前提下,才有必要提到本原则。也就是,要在作出了自己判断的前提下,坚持长远预期不动摇,进而不断随价格下探而加仓以摊低成本。
如果把上面说到的新股民,比作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那么后来的老股民便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而到了巴菲特这里,则成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仅此而已。
因为我把自己当成是企业的经营者,所以我成为更优秀的投资人;而因为我把自己当成是投资人,所以我成为更优秀的企业经营者。
人类的另一相当自然的天性,便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或是“走路嫌车太多,开车嫌人太挤。”
这是不善于进行换位思考的结果。
投资人和经营者有何区别?
前者主要关心回报,把任何产业都看做是可以将金钱进行投入产出的地方。
后者则更擅长过程运作,点石成金,将感情倾注到具体工作之中,为自己的辛勤劳作而陶醉。
如果人人都只关心投资,则将无人关注实业,天地间只剩无数做白日梦的人。
但如果一个社会只推崇实业的经营者(这种观念可是相当受一些朴素思维的人所推崇的),则恐怕又会出现“局部最优而全局并非最优”的局面。要知道,并非只有生产具体产品才创造价值,当你所生产的东西不为社会所需要时,其价值便无从谈起。
而投资者,则是专门发现这种价值所在的人,为此他们要背负很大的市场风险。有了他们,市场信号才更准确。
所以,宏观眼光与微观策略都要具备。
你能想到企业怎样才可经营好,那么你就具备了更准确的投资眼光。反之,你对自己的日常管理行为,都能有战略高度的解释,那也就知道该将资本投向何种企业了。
这就如同,当你走路时,若能了解驾驶员所必须遵循的交通规则,则你一定能走得更安全;而当你驾车时,若同样考虑到横穿马路者的合理动机,你的车子也会开得更让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