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年轻的岁月,使这段日子成为人生的黄金时代。
人生有其极为邪恶的安排。
当你年轻的时候,值得做的事情太多,激情四溢的欲望最强烈,而资源却太少。钱不够、经验少、没地位,终日被迫东奔西走……
年老时,时间也有了,钱也有了,经验地位都有了,却唯独没有了激情。于是往往会在很多时候,懊恼年轻时的蹉跎。
继而便将希望倾注到晚辈身上,但晚辈通常也难以走出千古常规……如此反复轮回。
因此,年轻岁月分明就是一个人最可能改变一生走向的时期。不必羡慕别人在某些方面的暂时优越,等年轻时代过去后再看,一切往往就会不一样了。
至少,在每个人的青春长度上,上帝都是公平的。但是否能让其闪耀出黄金的价值,就要看各自的安排了。
人在年轻的时候,尤其难以体察到这样一点:人生最痛苦的,不是年轻时没有机会,而是中年后再没法从头开始。
名刀均由名匠反复锻炼而成。同样,人格的培养,也要经过千锤百炼。
一位法师对弟子要求很严格,但有几个新来的小和尚却屡屡犯戒。
这一天,刚做完日常佛事,僧侣们正要走出禅房时,法师用手碰落了供台上的一个瓷瓶,摔了个粉碎。众弟子一下愣在那里。
法师语气凝重地说,非常可惜吧?一堆泥土,不知经历了多少工序,多长时间的煅烧,才超脱成珍贵的瓷瓶,被我们拿到神圣的供桌上,成为一件高贵圣洁的法器。如果保存好了,它千百年都不会损坏,甚至可以永远流传下去。可是,扬手之间,它就坠落于地,一文不值了。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尤其是我们敛德修行的僧人,取得了法号,悟出了境界,不是件易事。你若不珍惜,不自律,坠落起来与瓷瓶无异。
这时,那几个新来的小和尚幡然悔悟,深表忏悔。
老话讲,贞妇晚年失节,不如老妓从良。话虽不中听,细细想来见地却极为深刻。放开来讲,也就是说并非做了大半辈子的好人,到了垂垂之年就可以为所欲为;当了大半辈子的专家教授,末了就可以剽窃别人的学术著作……
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守住道德底线,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懂得如何造好佛像,却没有把灵魂摆进去,只是造了空壳而已。
在一个冬天里,天气格外寒冷,寺院中引火用的木材也将耗尽,僧人们个个都满脸冻疮。实在冻得没有办法了,只好抱在一起取暖。
一位禅师四处望了望后,径直走到了大殿里,将大殿上的木雕佛像拿来放进了火炉。
僧众见了之后连连大呼,可是已经来不及了,于是纷纷斥责他对佛不敬。
这位禅师微笑着说,我不是在烤火,而是在烧取舍利子!
众人厉声斥责道,别再为自己狡辩了,木刻的佛像怎会有舍利子?
禅师反驳道,既然是木头,拿来烧火又有何妨?
众人哑然。
对佛真正的敬重,是在心里,以及对佛法推广等事务的行为上,而不只是空摆着一尊佛像。那才是徒留其表,罔顾其魂。
同样,我们许多人平日都貌似从事着很庄严神圣的事务,但其实万般事务,皆离不开一个形式与内在的结合。而扪心自问,我们在很多时候又何尝不是只注重了事情的外表,而根本就不曾用内心来加以投入并付出挚爱呢!
在些微的智、愚差距中,自乱方寸,有什么意义呢?
古时有一位国王,梦见山倒了,水枯了,花也谢了,便叫王后给他解梦。
王后说,大势不好啊,山倒了指山河要倒;水枯了指黎庶离心,君是舟,民是水嘛,水枯了,舟也没法行驶了;花谢了,更是指美好景况不长了。
国王不由惊出一身冷汗,很快便患病,且愈来愈重。
后来,一位大臣要拜见国王。
国王在病榻上说出他的心事。哪知大臣一听,大笑说,太好了,山倒了是指从这个时候起天下太平;水枯指真龙现身,国王你当然就是真龙了;花谢了,不正好会有果实可以收获吗?
国王听罢,顿时全身轻松,很快痊愈。
人就是这样活在各自的观念里,点滴间便是地狱天堂。
而真正有主见的人,绝不会因为什么说法、观念、风水等条条框框,便轻易改变自己的决断。只有那些对自己没信心的人,才一会儿信这个大师,一会儿追那个名家,似乎自己的命运可以凭别人的一句话就能确定,甚至认为自己的努力都完全无足轻重。
守住中庸,即是守住幸福。
有一个人在沙漠中寻找宝藏,但还没找到时,身上所带的食物及淡水就没有了。他全身毫无力气,只能安静地躺在那里等待死亡的降临。
在临死前的一刻,他向神做了最后的祈祷,寻求神的帮助。
果真神出现了,并询问他想要什么。
他急忙回答,我想要食物和水,哪怕是很少的一份也行。
于是,神满足了他的要求。在吃饱喝足之后,他又向沙漠深处走去。幸运的是,他终于找到了宝藏,他贪婪地将宝藏装满了身上所有的口袋。
他返程了,可身上却没有足够的食物和水支持他走完回去的路。由于体力不断下降,他不得不扔掉一些宝藏。他边走边扔,等到最后把身上所有的东西都扔掉了,他也倒在了地上。
在临死前,神又出现了,并问他此时需要什么。
他说,食物和水,更多的食物和水。
很多时候,人在基本需求之外,总是被欲望所不断牵挂和折磨着,而始终无法明白,某些最平淡的东西才是生活的本质。
很多难以决定的事,假如能换个角度想一想,大多会豁然开朗。
这是我的一次亲身经历。我开车驶在乡下的路上,到一个岔路口时,不知该怎么走了,就摇下车窗,问路边一个正跟人聊天的老年妇女。妇女大声告诉了我,但随后又以自言自语般的口气嚷嚷道,也不下个车,一点礼貌都没有。
我当时装作没听见,但心里毕竟有些恼火。
不过在随后的路上,我慢慢开始反思道,自己可能确有不当之处,尽管在城市里经常从车窗后向邻车人问路,但这是在乡下,没多少人走的小路边,再不下车,似乎是有些说不过去哈。
不过我同时更有些惊讶,现在农村妇女的脾气也好大呀,跟过去印象中的形象可太不一致了。怎么会这样了呢?哦,大概是每天从这路上过去的车太多,让这位大婶心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烦躁吧,过去那种平静的田园生活氛围被彻底破坏了。甚至有可能,她的孩子常年在外地打工,政府征用了她家的土地没给予合理补偿,老伴生病也没钱根治,偶尔还有人偷她家东西……
总之,有太多理由会使她脾气变坏。在这些前提下,再让她看到一个貌似耀武扬威开着车的人,在车窗里向自己问路,好像自己就该是一个义务指路人一样,她能客气的了吗?
这么想来想去,我的心情也就平和下来了。
原来这世上人人都有道理。替别人着想后,自己也就明白该怎么做了。后来即便在城市里问路的时候,我也尽量下车去问。
如此说来,我该感谢这位大婶,是她又让我多懂了一些道理。
无论顺境逆境,只要保持坦然的处事态度,往往会使人更聪明。
有位妇女脾气异常古怪,动不动就会因为一些小事生气。她也知道自己脾气不好,但就是无法控制。有朋友劝她去附近的寺庙里,找一位高僧寻求帮助。
她就去了。见面后,她十分恳切地向高僧诉说了自己的烦恼。
高僧听后一言不发,把她带到一间禅房里,锁上房门就走了。
妇人十分不解。再一想,便不禁气恼。可无论她怎么叫骂,高僧就是不理会她。妇人实在无法忍受了,便哀求高僧,但他还是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过了许久,禅房里终于没有声音了。高僧在门外问,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生自己的气,怎么会听信别人的话,到你这里来。
高僧听完,说道,连自己都不肯原谅的人,怎么会原谅别人呢?立即转身而去。
又过了大半晌,高僧又来问妇人是否还生气。妇人说,不生气了。
高僧问她缘由。她说,不管我生气与否,也只能被你关在这又黑又冷的屋子里啊。
高僧说,这样其实更可怕,因为你积压在一起的气一旦爆发出来,会比以前更强烈。说完再次转身离去。
再过了一段时间,高僧又来问她。妇人说到,我不生气了,因为你不值得我为你生气。
高僧说道,你还是没有从气的漩涡中摆脱出来啊。
又过了很长时间,高僧又过来问,还生气吗?
妇人问,气是什么?
高僧沉默不语,只是看似无意地将手中茶水倒在地上。
妇人见状,心中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