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等到优秀企业跌至谷底才去购买它的股票。
这是对前面许多原则的一条总结性强调。
为什么老巴在这时候又显得有点性急了呢?原因在于:
一是到那种所谓谷底的时候,可能就轮不到你了,尤其对老巴所掌控的那类大资金而言。
事实上,真正极限意义上的谷底,无非一瞬间而已,常人是绝难以抓到的。
二是你不知何处为谷底,这才是真正的关键。
股市是没有理性可言的,你觉得它无论如何也不该再跌了,它就通常会再跌给你看看,让你崩溃掉最后的信心,于绝望中丢掉手中的筹码。
所以,按照前面所述的老巴的另一原则,当你经过自己的计算评估,感到股价低于你的心理价位时,就可以买进了,然后耐心等待便是。
三是你不必介意短期涨跌。这仍是前述原则。
事实上,老巴不仅在打算买的时候显得性急,在打算卖出时,他同样会在股价仍有冲高可能时,就大批量出货,任凭别人嘲笑他的胆小。直到股价在最后疯狂上一阵之后开始暴跌时,大家才醒悟过来:老巴要不是提早出货,就算是知道何处为最高点,他那么大的仓位,又怎么可能在短期内全部出掉!
寻找超级明星的投资方法给我们提供了走向真正成功的唯一机会。我们相信,将那些买卖频繁的机构称颂为“投资者”,就像称颂那些在一个晚上翻来覆去订婚的人富于浪漫色彩一样荒唐。
曾有人在求职时,将表格上的职业身份一栏填为“战略投资人”。
HR问他,战略投资人是干吗的?
那位说,炒股。
HR立马撕了他的表格。
唉,有点悲凉。这大约也就是散户在公众心目中的真实写照。
即便是机构,只要买卖太频繁,也同样算不上真正的投资者。甚至该说是更不应算做投资者。因为对一个掌控有大资金的机构而言,成天出出进进,便意味着有以下不靠谱之处:
一是总体决策者在市场判断上没个准,否则就用不着朝令夕改了。
二是下属们各自为战,不存在团队行为。一个机构中的工作人员会比较多,成天买卖频繁,便肯定不是某种统一意志的体现,而只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三是随波逐流,助涨助跌,基本沦落到了一群散户的水平,甚至还不如散户负责。因为散户用的是自己的钱,亏了会心疼;机构中人则是替别人理财,盈亏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积累了他们的经验而已。
因此,机构投资者并不一定就代表着专业,有时也意味着荒唐。
这有点像在男女间的感情生活当中,倘若老是上演琼瑶式的分分合合,则至少可以相信,这两位在心智上还远未成熟,只是在玩些夸张游戏而已。
安全边际是投资成功的基石,只有足够的安全边际才能提供足够的投资安全保障:“铺设桥梁时,你坚持可承受载重量为3万磅,但你只准许载重1万磅的卡车通过。相同的原则也适用于投资领域”。
某大公司准备高薪雇用一名小车司机,经过层层筛选和考试之后,只剩下三名技术最优良的竞争者。
主考者问他们,悬崖边有块金子,你们开着车去拿,觉得能距离悬崖多近而又不至于掉落呢?
第一位说,两公尺。
第二位很有把握地说,半公尺。
第三位却说,我会尽量远离悬崖,越远越好。
倘若你就是考官,你会选择谁呢?
防止错误发生的最好办法,不是亡羊补牢或紧急刹车,而是防微杜渐。
不要和诱惑较劲,而应离得越远越好。否则陷入局中,不知身处何处,便难免迷失方向。
一个不怕风险的人,并非乐于游戏风险。
庄子曰:善骑者坠于马,善水者溺于水,善饮者醉于酒,善战者殁于杀。
诚哉斯言。不专业的也没那胆啊。
你应该去认识的商业领域或你所谋生的地方投资。
投资不是求学或当明星,并非只能在某些中心城市才能取得发展。
任何地方都有财路,再穷的地方都有富翁出现。
有些人出于一些莫名其妙的虚荣或别的心理,明明自己很擅长做一些具体事务,比如开饭馆、做维修连锁、规模化养殖等等,却偏偏以为这些令自己起家的事情档次太低,一定要换个有品位的活计来干干,要能在写字楼办公,开着豪车,穿着礼服,喝着咖啡来做的生意,才算高档。
结果,便很可能自己最拿手的东西丢了,“有品位”的事情又干不来。
不要以为,你在原有领域比较权威,就足以到一个新领域内同样有发言权。谁都不是白吃干饭的,你凭什么蔑视其他地盘中人的智商?难道你成功过一次,就能通吃天下?
也有人会说,我已经是名牌了,没听说“名牌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吗?
但名牌一定都是有领域概念的。你什么时候听说,某个名牌能覆盖服装和家电等多个不相干的领域?
国内倒是有许多相反的例子,某个品牌在一个专业领域内起家,然后便大肆扩张,战线拉长,结果却稀释了品牌内涵,导致其在原有领域内的优势不再,说起来倒是人人皆知,但谁都不知其现在正干什么了。
回到我们的投资上来,道理显然是相通的。
还是不要干那种只凭道听途说,就将自己的辛苦钱下了单的事情吧。
当我投资购买股票的时候,我把自己当做企业分析家,而不是市场分析家、证券分析家或者宏观经济学家。
老巴还有另外一句话,说的也是类似道理:投资的精髓,不管你是看公司还是股票,要看企业的本身,看这个公司将来五年十年的发展,看你对公司的业务了解多少,看你对管理层是否喜欢并且信任,如果股票价格合适你就持有。
总之,买股票就是做实业,而与空洞的理论分析无缘。
企业本身的经营才是股票的根,行情再怎么变化,都只是附着在企业身上演变而来的。
那些能将管理文化、经营战略、评估模型、分析曲线研究得很精确的专家们,就做他们的专家好了。
他们的舞台只是理论领域,这么说并没有丝毫贬低专家的意思,毕竟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人去做。
但也不要指望专家能亲手做好一件具体事务,比如经营好一家公司,或操作好一只股票。
一个具体的企业,像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会有许多感性的举止体现。
而理论专家们所做的,则更像面对一具标本或生理挂图,指点着上面的每处穴道、经络应该如何、在普遍意义上会是如何,却很难针对一个特定生命,指出其必然会如何。
因此,纵有仙人指路,但每家的日子还要靠自己来过。
我把确定性看得非常重。承受重大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你事先没有考虑好确定性。
一只股票的确定性,也就可谓其核心竞争力。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描述很多,多半也很抽象。相对形象化的说法是这样: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是企业独特的资源和能力,这种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
这就如同你看一个人,眼下有没有大笔财富不是最要紧的,有没有身份地位也不是最要紧的,只要他具备某种生存能力,再配合以适当的机会,就一定会有展示才能的一天。
所以,那些仅仅是“家庭条件良好”的人,从长远看便实在没太多值得关注之处。
同样,一家饮料的老板曾说过,如果我们在全球的工厂一夜之间都被火烧光了,那么第二天一早,全球的银行便都会在我们公司的门口排队,等着贷款给我们。
原因很简单,这个饮料的品牌是不会被烧掉的。这就是无法动摇的确定性。
尽管有些时候,你不能否认,靠剑走偏锋也能有可观的成就。不理会确定性的人,说不定还能一夜暴富呢。但对此只能说,这些人都是上帝在寻开心时打造出来的作品,不是常人所能仿效的。
而且你还很可能只是“光看贼吃肉,没看贼挨打”。
世上原本就有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一是走常规路线,二是不走寻常路。
前者往往会让人以为很容易,也难有大成就。其实不然,脱离常规才是最容易的。
而常规路线之所以难走,在于其历经千锤百炼,成熟度较高,大众对其信任度也较高,因此首先是这条路上太拥挤,其次是要想将这条路走到底,需要越发锤炼自己才能超越他人。
所以,投资时研究好确定性其实很难,而不研究确定性更难。剑走偏锋的后果则往往是,除少数幸运到不像话的人之外,多数都坠落到了命运的无奈角落。
关于学习投资,最好的办法就是去了解,了解你能了解的东西,其次是去了解自己不能了解的东西,第三才是了解你无法实现的东西,最糟糕的是永远也不去了解自己不了解的东西!
这可谓是投资的四种境界。
初级阶段,是了解自己能把握的资源,从而择机行事。这时的主题是发展自己,勇于起步。
中级阶段,是了解自己未知的资源,明白自己的危机边缘。这时的主题是安全稳健,知道自己的局限。
高级阶段,是了解自己无法掌控的资源,以规划自己的发展区域。这时的主题是设计战略,做出自己的长远打算。
最差境界,则是永远不求甚解,懵懵懂懂。毋庸讳言,世上就是有很多不愿动脑筋的人,他们有着另一种类型的幸福,让心思重的人反倒学不来,唯有羡慕他们。
具体到买股票方面,便是先尽量了解企业公开的资料,做到跟大众的感觉差不多;
其次了解些某些内幕背景之类的,多少做些参考,并适当启动自己的独特思维;
再了解那些机构庄家们的操盘手法,尽管自己做不到,但知道当下国情中的玩法,也是必要的。
最没救的做法就是跟风随大流,人云亦云。在这方面,集中体现着人类一个最可笑的天性:通常都是在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才会理智,比如说买件衣服,你能够花上一整天的功夫,从价钱到款式到颜色,什么都能比较个半天,结果最后还没买。可是在那些决定性的事情上,比如拿出家里多年储蓄搞投资,却往往极不理智,头脑一热,决定就作出来了。
投资股票很简单:确信这家企业拥有正直能干的管理层,然后,一直持有这支股票。
类似的理念已经表述过很多次了。有人可能会困惑:这还算炒股票吗?这跟在现实中具体投资做个实体又有什么分别?
那么你认为,投资一种股票,难道可以不同于做一个实体吗?
这就如同,练习弹钢琴,跟练习成为一个好工匠没有什么差别;学习做化妆师,跟学习做一名大厨也没什么差别一样。
弹钢琴很好玩吗?问问练琴的孩子就知道了。
做一名好工匠很枯燥吗?看看他面对自己作品的自豪感,也就知道了。
所以,做投资,就是一件既有每天的枯燥工作,又有深远的不平凡意义的事务。
你了解并信赖了一个企业的管理层,就跟自己雇用的职业经理人一样,那么,这支股票就抱住不动了吧。
只是,股市中还有一句话——“不要爱上你的股票”。这话该怎么理解呢?你不是都信赖一个企业的管理层了吗?那还不足以爱上?
应该说,这是两码事。假定你是老板,那么你与管理层之间也就只是雇佣关系。信赖归信赖,但监管还是要有的。所以,切不可无保留地爱上这帮人,而失去了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
这样,一旦发觉该管理层出现了问题,你仍可以一走了之。这与你此前的做法完全不矛盾。
经济商誉越庞大,超额回报率越高。
世上有一样东西叫做无形资产。这是投资时必须要考虑的东西。
商誉,是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无形资产的一种。
有了良好的商誉,便可以将自己的商品比别人卖得贵、卖得好、卖得久。
而这里面是不是充满了不公平呢?对手们可以说,我的产品的确也是同样好的质量啊。
这里的原因比较复杂,只说两点:
首先,商誉是要靠积累来创造的。你或许听说过国外的消费者向“两乐”或麦当劳索赔时,动辄上亿。一个小铺子就不会有这种风险。
其次,商誉本身也可以被看做是商品质量之外的另一种商品。君不见,好些人消费名牌时,其实并不是太关注其品质,而只要拥有了某个著名商标就够了。这该是最让同行气结的一点。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无形资产的回报率会越来越高。商家自然也就会越来越着力打造自身的品牌、商誉等形象化的东西。
网络时代,赢家通吃。
投资者不要指望从今天所看到的东西影响其投资策略。我们的投资者应当基于以下因素:第一,即使知道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也并不意味着你就知道股市会如何发展演变;第二,投资者不可能在选股上比别人优秀很多。股票只有在持有相当长时间之后才会称得上是个好东西。
这话要表达的依然是:实体为重,行情为轻;你可以了解企业的动向,但不能了解股市的奥秘。
至此完全清楚了,老巴绝对是一个面对市场行情表现得无比谦逊的人。
一个人应该对很多自然的东西有所敬畏。股市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但由于它所反映是公众情绪,所以仍是一种高度自然化的东西,所以谁也不要奢望能操控它。
股市可以与经济形势相背离。在单只股票上,投资专家也不见得比散户高明多少。所有你认为不可能出现的现象,在股市上偏偏都可能发生。
股市也不存在所谓常胜不败的大师。所谓专业投资者,只是在买入时比别人更谨慎,逃跑时比别人更果断而已。
而当你将股票持有一段时间后,你才可以说对它有了较多的了解。这种了解的内容,在于其股性。
你会大致清楚,对该股投资的都有些什么风格的人,他们的意图是什么,他们是坚信该股的未来,还是仅仅做投机分子,捞一把就走。
倘若投机者居多,那么该股的品质便值得怀疑;反之,则值得你长期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