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朝,江州西南,伫立着数十里青山,当地人都称呼这里为“茫山”,取义茫茫群山。
小大寨便坐落于茫山之间,自成立以来,已度过了十余年的光景……
老皇帝,康仁帝,在位期间骄奢淫逸、民不聊生。逼得不少穷苦百姓或反、或落草为寇。江州所属封王“方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逼得益州百姓只差易子相食了。小大寨便是顺应着当时的时代潮流,毅然决然的走上了这一条不归路。
在老村长的号召下,村民们前赴后继的揭竿而起。反正都是快饿死的人了,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小大寨,就这么孕应而生。寨子“开业”之后,多少劫过几次过路的富商,大家的生活虽说起色不大,但终归是饿不死了。在当时的年代,能活着,就算是老天爷的厚赐了……
而“小大寨”这个名字,是村里的一位落魄书生起的。书生名叫“孟常德”,流落到刘家村,平时替村里的红事白事写写字,教教孩童礼义道德,大家也都会给他一些粮食当做答谢,一来二去,孟常德便立根在刘家村。老村长起义这事,孟常德就“出力”不少,不然老刘头这个一辈子田间劳作的资深农民,你就是剁了他的脑袋,他都不敢对官家说半个“不”字。
一年不到的光景,小大寨也算是立住了脚,老村长天天躺坐在寨子口,抽着抢来的旱烟,看着自己的匪子匪孙,那真真叫一个怡然自得。
可惜天意弄人,就在这个时候,楚朝变了天了……
楚朝康德二十七年秋,二皇子“方凉”回京!康仁帝二子,方凉,七岁便随舅舅,镇北将军“郑泽权”北上参军,驻守北境,抵御北方游牧族南下入侵。从军二十五年,立有不小军工,深得军心,但总的来说在当时民间也未有太过显赫的名声,也就是大家都知道有这么号人,就是没太留意过。这一次正值九月十二,其母“华妃”寿辰,同时北方数战大捷,游牧人全军北撤,方凉便带着五百护卫回京为母亲祝寿。
这大楚朝能够在自身内部瓦解之前,于这中原之地苦苦支撑,屹立不倒,别的不说“东”、“南”、“西”、“北”四位镇边大将军,功不可没!大楚四面受敌,它的铜墙铁壁是真正的以骨为砖,以血为泥。不管当时楚朝的政治是多么一败涂地,但是四面边境守军的尊严与荣耀,是跨越千万年也不容置疑的!因为这是边疆无数个家庭、家族用几代甚至十几代人的性命换来的!
有这样一番记载,大楚之西邺城,莱县,有一老母“刘氏”,有三子。其丈夫,长子,次子皆与西边荒人战争中马革裹尸。小子畏于荒人的凶悍,首战便当了逃兵。私自返乡后被刘氏绑到县中的祠堂,当众挥泪斩了儿子,同时也留下了一段流传千古的训语。
“你不战而逃,愧对大楚!家仇不报,愧对列祖!叛军偷生,忠义不顾!今日我若饶你,妄为人母!”语毕,刀落……刘氏亲手斩了最疼爱的小儿子,之后抱着儿子的头颅放声痛哭,最后也悲痛而绝……大楚边疆的民风可见一斑……
继续说此时的楚朝。
九月十二午时方凉回京,其兄太子“方孝”出京远迎十余里,当晚朝中大宴,上演了好一幕家庭合睦,共享天伦的大戏……然而这不过是黑暗前最后的黄昏……
九月十三,方凉弑兄杀父!
九月十四,方凉登基!改名“方含玉”,改年号“中兴”!
仅仅两天的时间。这位二皇子,不对,应该是皇上了,打了全天下一个措手不及!江山易了主,朝廷大洗牌。不过明白人都能想清楚,方凉为了这两天,可能准备了二十年甚至更多,这过程中的暗流涌动,光是想想,就遍体生寒。
说到这不得不提这其中的一个插曲。康德年间,百姓水深火热,在民间有人已经组织了多达数万人的义军,可以说颇具规模了,名为“忠义会”,只是在等待良机,按兵不动。方含玉登基后时局动荡,本应该是出手的最佳时机,但是却被会内高层将出兵的呼声强行压了下来。这一压又是好几年,直到后来,一部分封王联合造反,忠义会奉命攻打封王,才发现,原来忠义会的最高领导人竟然是当今皇上方含玉!所有的会员都有了一种吃了屎的感觉,还一嚼就是好几年……忠义会人心涣散,就地解散。但是忠义会之中一些能力出众的中高层竟不知怎么被这个皇帝忽悠的,要么入了仕,要么从了军,之前的黑记录一笔勾销。
方含玉登基后对大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变法。类似于方馥这种人面兽心的封王,有的召回京城,有的直接发配边疆!一系列的政策颁布下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几何式的提升。要说还有谁比封王们更郁闷的,那就是老村长和一众村民了,毕竟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只要能吃上饭,谁愿意过刀口舔血、朝不保夕的日子……在改革变法政策见效之后,老村长仰天痛哭,当真是听者伤心、闻者流泪,这种在解放前夜叛变革命的心情,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也说不出啊,几十年都熬过来了,怎么就不能再等大半年呢!如今小大寨在朝廷也挂了号,进退两难。老村长忧郁成病,没多久就驾鹤西去了。
这一下寨子可乱了套了,谋反的主心骨没了,剩下的这帮乌合之众顿时成了没头的苍蝇,举目四望,感觉毫无生路。最后老村长儿子“刘长庆”与孟常德相出了一个办法,刘长庆继续留在寨子里,而其他的村民想走的,便回去原来的村子,或者搬迁到别的村子回归正常的人生轨迹,他则守在小大寨,保持住这一标志建筑,让朝廷不会无的放矢,把注意力放在逃走的村民上,这也算是一种“父债子还”吧……
大部分人都搬走了,寨子一下冷清了不少,然而也有一部分年轻人选择留了下来,或许是厌倦了日复一日的生活,又或者是不甘于平凡的春种秋收,总之选择了山贼的道路。郭甲嗣就是其中的一员,由于正值壮年,平时又是个有主意的人,被大当家刘长庆任命为三当家。二当家是刘长庆的小舅子,毕竟“举贤不避亲”嘛。
之后的几年,寨子发展的也算是有声有色,但朝廷剿匪的力度明显加大了不少,时不时便有人挂彩,被抓或被打死的,偶尔也有发生。渐渐的小大寨和官府便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小大寨抢钱不伤命,而且拿七留三,遇见府兵撒腿就跑,官府也不会太过为难他们,不过事实真相应该是刘长庆月月给官府上供,时不时帮县老爷做点黑活儿,这样你好我好大家好,也就没什么冲突了。当然这种事也并不罕见,江湖上许多有头有脸名门正派,也不过是朝廷的爪牙罢了。江湖终归是江湖,庙堂之上的那些人,才是这天下的执掌人。
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
郭甲嗣的大儿子郭五湖,负责寨子里的日用采买,经常出差。小儿子郭四海便是我们这部书的主角,年当十四。
这一天阳光和煦,天气正好,郭四海便带着几个兄弟准备去山道上碰碰运气,也正是因为这一次临时起意,展开了郭四海跌宕起伏的一生,也书写了楚朝风起云涌的中兴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