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624年,持续了十四年之久的中国内战,终于尘埃落定。这年三月,大唐将领李靖击垮了盘踞在江南的宋帝辅公祏,至此,大唐政权完成一统中国的使命。
这一年是武德七年,李渊已经当了七年的皇帝。直到此时,他才感觉到了皇冠沉甸甸的分量。这些年,皇帝太多了,可谓是城头变幻大王旗,一场接着一场残酷的战争,吞噬了无数的生命,也吞噬了一顶又一顶皇冠。只有笑到最后者,才是真正的赢家。
从此,大唐帝国在血与剑交织的背景中矗立,一个伟大的时代开始了。
当大唐帝国扫灭群雄之后,在北方辽阔的草原荒漠地带,一个庞大的汗国正成为新帝国最大的威胁,这便是突厥汗国。
突厥汗国,又称北突厥汗国,这是为了与西突厥汗国相区分。
突厥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突厥原为铁勒族的一个分支,曾经受柔然汗国的统治,在公元六世纪中叶,突厥出了一位英雄好汉,名叫土门。在土门不懈努力下,突厥开始崛起,公元 552年,土门率领突厥勇士们大破柔然汗国,开始了突厥辉煌的历史。土门自立为可汗,称为“伊利可汗”。
从公元六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短短二十余年时间,是突厥最强盛的时期。此时正是北周与北齐对峙期,战争不断,而突厥利用北周与北齐的矛盾,坐收渔翁之利。北周与北齐为了拉拢突厥以为外援,纷纷不惜血本巴结突厥,使得突厥获利巨大。同时,突厥不断向外扩张,其国土东起辽河,西至西海(中亚里海),南抵大漠,北至北海(贝加尔湖),东西距达万里,南北距达五六千里,成为一个庞大的草原帝国。
但是在 583年时,突厥国内却出现了分裂,分裂为突厥汗国(北突厥汗国)与西突厥汗国,两个汗国之间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在新兴大隋帝国的支持下,北突厥汗国最终击败了西突厥汗国,同时也臣服于大隋帝国。
随着隋炀帝上台后倒行逆施,穷兵黩武,终于激发民变,国家陷入大动乱之中,突厥汗国也乘机摆脱隋王朝的控制。
提起突厥汗国,皇帝李渊便有一种隐隐的心痛。
这位大唐皇帝,曾一度被迫臣服于突厥。
那是在七年前的 617年,隋帝国已是分崩离析。这是一个造反者的时代,起义与叛乱此起彼伏,时为大隋帝国唐国公的李渊审时度势,在他控制下的太原揭竿起兵,逐鹿中原。
中原地区的一片混乱局面,使得北方的突厥汗国乘机崛起。始毕可汗,一位杰出的突厥首领,趁隋王朝大乱之际,极力扩张实力,在大漠南北刮起一股突厥旋风,拓地万里,控弦百万,不仅征服周边其他游牧民族,而且开始染指中原的事务。北方的各路军阀,或多或少都在拉拢突厥,甚至投靠突厥。
李渊,这位后来的大唐开国皇帝,为了避免与强大的突厥汗国对抗,同时也希望获得始毕可汗的支持,跟许多军阀一样,选择了与突厥结盟,实际上乃是臣服于突厥汗国。以此为条件,李渊得到了突厥人在武器、马匹、粮秣、人员等方面的援助。
一年之后,李渊在长安登基,建国号为“唐”。即便他头戴皇冠,突厥人也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在他们看来,李渊也不过是其摆布的众多棋子中的一颗罢了,自恃有功的突厥使者每到长安城,骄横跋扈,不可一世。
突厥决不会做赔本的生意。付出之后,必定要连本带息收回。
公元 620年,突厥开始得寸进尺了。这一年,李唐军队打垮了刘武周的政权,收复太原。在这场战争中,刚上台不久的处罗可汗派了两千人的突厥部队协助唐军,战场的硝烟刚刚散尽,突厥人便找上门来抢地盘。
六月,处罗可汗亲自抵达太原。视察了太原的防务之后,对太原所属的并州军事长官、检校并州总管李仲文说:“并州刚经历战乱,守备不足,突厥军队愿意帮助唐军协防。”李仲文听了哭笑不得,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突厥人哪里是想协助唐军,分明是监视唐军的一举一动。
可是连皇帝李渊对突厥可汗都毕恭毕敬了,李仲文只是并州总管,有什么办法来约束突厥可汗呢?面对强大的突厥,也只能吃这个哑巴亏了。突厥的伦特勒带了数百名骑兵留在并州,并在石岭(今山西忻州南)以北诸险要地带屯兵把守。安排妥当之后,处罗可汗才放心地返回突厥。“欺人太甚!”李渊心中窝了一把火。
一个月后,李渊找到了一次报复的机会。
李渊正准备与盘踞在洛阳的军阀王世充开战,这时,突厥人却打算支持王世充,以遏制李唐的势力。处罗可汗派遣特使秘密前往洛阳,欲与王世充会晤,同时带去大量的牛羊,作为支持王世充的军备物资。
突厥人搅了进来,怎么办?是睁一眼闭一眼装没看见,还是狠狠打击一下突厥人的气焰?
李渊踱来踱去。很显然,突厥希望看到中原诸雄维持一种均势,这样对突厥最有利,可是李渊又怎么甘心做一个草头王呢?想到这里,李渊拳头一握,嘴里挤出一个字:“打!”
突厥特使在一支护卫队的保护下,正秘密向洛阳方向行进。
与此同时,得到密令的潞州总管李袭誉,已经悄悄地带着一支军队,埋伏在突厥使团必经之地。突然间,侦察兵来报,发现敌人的踪迹了。只见远处缓缓地走来数百人,驱赶着上万头的牛羊,来人都是突厥的服饰装扮。
李袭誉大喜,命令骑兵上马,做好战斗的准备。待突厥人走近时,骑兵从埋伏处一并杀出,只听得杀声震天,突厥人一看,哎呀,来了这么多人,赶忙操起武器,策马迎战。但是唐军人多势众,厮杀一阵之后,突厥人抵挡不住了,为首的突厥特使连忙高喊“撤了撤了”,还在战斗中的突厥骑兵也不敢恋战,哗的一下跑了,跑得慢的横尸马下。
李袭誉也不追击,只下令士兵们将缴获的牛羊全部拉回去,清点了一下,共有一万多头,正好充作军用。
这次战斗虽然规模不大,却是大唐与突厥关系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李渊在突厥人面前虚与委蛇,毕恭毕敬,但是这一战之后,他们之间的关系便转向武装对抗。
可以想象得出,处罗可汗气急败坏了。
报复随之而来。
七月底,突厥军队在军阀梁师都部的引导下,会同稽胡部落,对唐政权的控制区发动报复性的进攻。
唐守军在行军总管段德操的指挥下,奋起反击,突厥、梁师都与稽胡骑兵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反而被斩杀一千余人,余部落荒而逃。
九月,不甘心失败的突厥人转而进攻凉州地区,唐帝国的凉州总管杨恭仁率部抵抗,但是没能抵挡住匈悍的突厥骑兵。突厥人大掠而去,凉州数千名百姓被突厥人掳掠到突厥当奴隶。
此时李渊的唐政权在中原诸雄争霸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强者,势力不断扩张。
处罗可汗的野心也膨胀了,他想卷入中原的争夺战,于是调兵遣将,研究入主中原的战略,他拟定了一个四路出击的计划。计划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路由他的弟弟、突厥大将莫贺咄统率大军占领原州(今宁夏固原);第二路大军由将军泥步设率领,会同梁师都的梁国兵团,进据延州(今陕西延安);第三路大军由突利小可汗率领,会同奚、契丹、靺鞨等部落军队,攻击幽州;第四路是与突厥结盟的窦建德兵团,从滏口向西进攻,与突厥大军在晋州、绛州一带会师。
这个庞大的军事计划,却因为处罗可汗的突然病逝而夭折。
处罗可汗的弟弟莫贺咄大将成为新的可汗,号颉利可汗。
李渊不失时机地派遣使者入突厥,并献上贵重的礼物,一场大战在爆发之前平息了。
李渊心里很明白,他要君临天下,与突厥全面开战,是迟早的事,虽然处罗可汗的突然去世使得战争被推迟了,但唐王朝不能不加强戒备。此时,由处罗可汗安插在并州地区军事要地的伦特勒的数百名突厥驻兵,便成为唐王朝的眼中钉。
这根刺必须要拔掉。
突厥伦特勒留守并州,根本不受唐政权的约束,我行我素,目无法纪,并州百姓与官兵早就对伦特勒恨之入骨了。在李渊的秘密授意之下,并州总管刘世让假装对伦特勒毕恭毕敬,然后盛情邀请伦特勒前来。伦特勒不知是计,刚刚抵达刘世让的辖区,便被唐军逮捕,之后,他手下的数百名突厥骑兵也被解除武装。
一个心腹之患被清除了,李渊心中有说不出的快意。
颉利可汗继承父兄遗留下的巨大政治军事资本,兵强马壮,有凭陵中国之志。但是此时颉利刚刚上台,国内政局未稳,一时间也没有精力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唐武德四年(公元 621年),突厥军队开始频频南下。突厥骑兵先后进攻唐帝国的汾阴、石州、雁门、并州等地,双方互有胜负。唐军在顶住突厥人攻势的同时,对窦建德、王世充两股强大力量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
唐政权对突厥的威胁越来越大。颉利可汗意识到了这点,从这年八月始,突厥对唐政权的打击力度加大了。
突厥出动精锐骑兵袭击代州,代州总管李大恩派王孝基领军出战。在突厥优势兵力的打击之下,唐军阻击部队全军覆没,王孝基也被突厥人俘虏。突厥人进而包围崞县,李大恩只能坚守城池,没有实力与突厥骑兵一决生死。突厥人在崞县周围大掠一个月后,引兵归去。
紧接着,突厥又兵分两路,袭扰并州与原州。唐朝廷派遣左屯卫大将军窦琮与行军总管尉迟敬德分头抵抗,突厥人的攻势被遏制住了。唐军也并不是一味地防御,同时也展开局部攻势,灵州总管杨师道率唐军攻入突厥,与突厥骑兵相遇,经过一番血战之后,击破突厥骑兵,赢得了一次战斗的胜利。
虽然突厥是大唐政权最强的对手,但对李渊来说,扫平海内群雄,统一全国才是最重要的事。此时内战中最主要的对手,北有刘黑闼,南有萧铣。
在顶住突厥人进攻的同时,李唐政权仍然向南方最强大的萧铣政权发动猛烈的攻势,在名将李靖的指挥下,唐军一路势如破竹,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便击灭萧铣政权,为统一全国又迈进一大步。
武德五年(622年)时,突厥国内闹起饥荒。要知道游牧民族最大的威胁便是饥荒,突厥这次饥荒尽管不是特别严重,但足以让颉利可汗手忙脚乱了。
李渊抓住这次机会,派人给颉利可汗送去大量的金银财宝,要求与突厥议和,颉利可汗正被饥荒搞得有点狼狈,见大唐主动来求和,也乐得顺水推舟。于是两国许诺通婚修好,一派和平降临的景象。
李渊利用与突厥短暂和平的有利局面,丝毫不浪费时间,马上对最强劲的对手刘黑闼发起总攻。三月二十六日,李世民率精锐部队大破刘黑闼,刘黑闼两万精兵损失殆尽,只带了两百余人逃出来,投奔突厥。
颉利可汗如梦初醒,原来李渊与突厥的修好,乃是为了利用此时机消灭突厥的盟友刘黑闼,这真是老奸巨猾的家伙。
四月,颉利可汗发兵数万人,连同流亡到突厥的刘黑闼,向唐帝国北部李大恩驻守的新城(今山西宁武县)发动猛攻。
李大恩紧急向朝廷求援。
李渊命令右骁卫大将军李高迁驰援李大恩。但是李高迁还是晚了一步,此时的李大恩已经陷入绝境之中,城内的粮食已全部吃光。没有了粮食,军队还怎么打仗?李大恩无奈之下,下令在夜晚时,向城外突围。李大恩突围之后,遭到突厥骑兵的拦截,最终战死沙场,此役唐军损失数千人。
突厥人虽然胜了一仗,但是唐军在战斗中表现出的英勇与顽强,令突厥人不得不惊叹。如今唐王朝不仅疆域广阔,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年的内战中,锤炼出一支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师,唐军的战斗力已经强到令突厥人望而生畏的地步,而且在战争中涌现出一大批天才军事将领。颉利可汗有一种危机感。
八月,突厥对唐王朝发动一次最强大的进攻,这次进攻动用了数十万的军队,史书上没有记录确切的人数。突厥兵分两路。一路由颉利可汗亲自统率十五万骑兵,入雁门,寇并州;另一路则侵掠原州;以此推算,突厥出动的兵力应该在二十万人至三十万人之间。
边关震动。
李渊紧急部署防御。太子李建成率大军出豳州(今陕西彬县)道,秦王李世民率大军出秦州道,分别抗击两路突厥大军。另调遣云州总管郭子和赴云中,掩击颉利可汗的大军;左武卫将军段德操则奔夏州,以断突厥人的退路。
从这个军事部署看,乃是一种积极的防御。在布置完防御措施后,李渊仍然寄希望于和谈,他召集朝内文武百官询问道:“与突厥开战或和谈,哪个更有利呢?”
中书令封德彝认为:“突厥人自恃人多马壮,对中国颇为轻视,如果不交战就与之和谈,那就是示弱于敌,让突厥人小瞧咱们,日后他们必将还要卷土重来。我认为应当奋勇还击,先打几个胜仗再来讲和,这样可展示我大唐的恩威。 ”
李渊采纳了封德彝的意见。
八月二十日,突厥大军抵达汾水东岸,并州大总管李神符率并州士卒迎战,在遭遇战中击退突厥军队。汾州刺史萧顗也率汾州守军迎战,大破突厥的先头部队,斩首五千余级。
两战失利,颉利可汗暴跳如雷,严令突厥军队加强攻势。八月二十九日,突厥大军入寇廉州,继而又攻陷大震关。此时突厥数十万骑兵,多分布于介休(今山西介休)与晋州(今山西临汾)一带,数百里之内,漫山遍野都是突厥骑兵。
正当此时,唐朝廷派遣的使者郑元璹抵达突厥军营。
郑元璹入见颉利可汗,劈头便问:“大唐与突厥方才修两国之好,盟约之墨未干,可汗为何以数十万之众,寇我大唐?”
面对郑元璹犀利的目光,颉利可汗面有惭意。对于郑元璹,颉利可汗是很了解的,因为此前郑元璹曾四度出使突厥,其为人刚强正直,前番出使突厥时,正好遇上处罗可汗病逝,突厥人便以郑元璹毒死处罗可汗为由,强行扣押郑元璹,直到两国修好,互相交换被扣押的使节时,郑元璹才得以返回国内。经过那次九死一生的经历之后,郑元璹又一次义无反顾地出使突厥,这番勇气,着实让颉利可汗有几分佩服。
颉利可汗怔怔无语,郑元璹把话锋一转,说道:“唐与突厥,风俗不同,突厥即使得到唐的土地,也不能长久居住。现在突厥抢掠所得之物,都落入前方将士之手,您身为可汗,却没有捞到多少好处。我看不如撤军,与唐室重新修好,这样一来,可汗您也不必有跋涉之劳,而唐室的贡奉又可以入可汗的府库,这岂不是一举两得么?”
虽然突厥军队攻陷了大震关,但是之前已经败了两仗了,而且大唐最精锐的两支军队正分别由李建成与李世民率领急赴前线,颉利可汗也没有必胜的把握。现在李渊派郑元璹前来议和,正好找个阶梯下,也不失一个好主意。
颉利可汗答应郑元璹,与唐王朝重新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