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南宫,崇德殿。
天子身体康复,黄巾贼四处皆平,遂于己巳日,大赦天下,改元中平。光和七年,变作中平元年。
此时接到凉州刺史宋枭的书奏,天子回书,责宋枭不知轻重缓急,以平叛不力将其免职,改任杨雍为凉州刺史;同时,申斥尚书台举奏非人。由于西州不靖,同时,诏令减太官珍馐,御食不得奢侈,肉菜每日只准一样。皇家马厩中的骏马,除了郊祭之用外,悉数调出给西方军队使用。
诸州郡臣属见天子无恙,朝政已经恢复正常,各项工作开展的有条不紊,各自心安。
皇长子刘辩,近来也经常参与朝政的议论。
今日,则趁闲的时候,皇子辩給皇帝进言,建议诏皇甫嵩率军平定羌乱。他的理由是,从各地平乱的成绩看,皇甫嵩第一,连战连捷,竟无败绩。朱儁,先是长社一败,继而大军顿于南阳城下数月,战绩平平。卢植行军缓慢,用兵过于谨慎,不值一提。
皇帝听完刘辩的建议,心中非常认同,略惊讶这个皇子的见识突飞猛进,不过表面上不置可否,沉默以对。
刘辩建言之后,见皇帝不言不语,也看不出什么表情,完全没有谋臣給自己分析时,所说的“帝颜必定大悦”,心中颇为不安。暗道:“父皇喜怒不定,要讨好他可真不容易,也不知皇弟如何做到的。高望在尚药监,见过父皇次数多,回头问问他。”
待刘辩退下,皇帝犹自沉默,心中逐渐怀疑应该是有人給皇子辩指点了什么。不过,他觉得,听完皇子辩的见解认识,有必要也考校一下皇子协的识人之见,手心手背都是肉啊。于是,他就召皇子协也来问问,看看刘协对于那几位领军人物,是如何判断的。
刘协一如往常的散漫随意,见皇帝问的是黄巾之乱时,平乱各部官军的特点,就想了想,组织了一番语言,道:“卢公行军谨慎,瞻前顾后,谋划甚远,是军政大才,孩儿看卢公的冀州战事,作战士卒损伤最少,获益最大。因此,卢公的政务当居第一。
皇甫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是战损也是严重的,可以看出他谋划事务以军事为主,所以他军功第一,政务略微逊色。
朱公屯兵宛城,鏖战数月,战绩平平,但是政务和军事平齐,没有明显的短板。”
皇帝就知道,这个孩子的想法,格外与众不同。他想了想刘协的话,问:“你的意思,带兵打仗,还需要知政务?”
刘协道:“孩儿心目中的打仗,目的不是为了去把人杀掉就完了。孩儿以为,打仗是为了保证朝廷政令可以顺利推行。就像两条腿走路,政事是一条腿,军事是另一条腿。缺了任何一条腿,都会走不好。”
皇帝又问:“那这三人中,谁适合调去凉州作战?”
刘协想了想,道:“最能打的是皇甫嵩。可是他的军队,战斗时间最久,从南至北,横扫了上千里,作战无数次,胜利是胜利了,可人不是机械,士卒疲惫至极,若是再调去凉州,千里跋涉,战力究竟如何,还很难说。就算他神通广大,能耐非凡,估计也就维持个不胜不败而已。若是让他单身去统帅凉州一带的本地兵马,我担心那些西州将士军卒,不肯卖力从命。”
皇帝本来一直觉得皇甫嵩是最佳人选,却不想皇子协竟然第一个反对的就是他,有些意外。他问:“卢植呢?”
刘协道:“卢尚书受上次的委屈惊吓,估计再带军有些不合适了。”刘协说到这里,心想,卢植长远策划,徐徐图之,还不被朝廷里急着看到成绩的人活活骂死啊?
皇帝觉得这个说法最为持重,深以为然。在皇帝看来,一个被冤枉过的大臣,谁知道他心里还忠诚于朝廷与否?大军給他带着,谁知道他会不会反戈一击?道:“他带军确实不合适。”
刘协又道:“南方大军刚刚扫灭黄巾,政务百废待兴,部队最好原地驻扎,不宜调走。所以,朱公也不适合远调凉州。”
皇帝问道:“董卓如何?”
刘协想了想,道:“此人勇则勇矣,只是政务稀松平常,作战时还容易贪功冒进,我担心他打败仗。”
皇帝叹道:“难倒就没有一人适合统率大军吗?”
刘协皱眉道:“从目前来看,曹操倒是可以。可是他地位低微,难以服众。孩儿曾想,若是孩儿率军击羌,皇甫、曹操等人辅之,会如何?”
皇帝严肃道:“军国大事,不能儿戏。皇儿年幼,如何能统帅那些虎狼之将?再说,千里跋涉之苦,比起上次劳军,更是艰苦万倍,岂是轻松易得?”
刘协道:“孩儿想赚些军功,以免得朝臣不服。在洛阳养尊处优和在大军中枢养尊处优,其实是一样的。难倒我还会上阵拼杀吗?只要辅佐大将得力,打仗就是拼的国力盛衰,我大汉虽然近年来灾害频频,却也比那塞外苦寒之地出产多无数倍了,羌人没有后勤支援,而我军主场优势,胜利是迟早的事情。”
皇帝闻言,犹豫半晌,沉吟不决,道:“再议,再议。”
当晚,皇帝在榻上辗转反侧,思虑良久。
次日一早,皇帝在朝会上与诸大臣商议,言称:“朕近日一直在犹豫,是朕御驾亲征羌人叛军呢?还是派皇子协带兵讨伐羌人叛军呢?或是派皇子辩带兵讨伐叛军呢?”
一言既出,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朝中诸臣大哗。
侍御史桓典听到,当场阻止,说:“两位皇子如此年幼,又不懂军事,一旦战败,则军中士气大损。天子为一国之中枢,负万民之望,更不可随意以身涉险。军国大事,陛下安能提出如此荒谬之言?”
也有大臣认为皇子代天出征,对于异族叛乱,能够震慑威服。比如选官尚书梁鹄,就极力赞成皇子协出征。
在梁鹄看来,皇子协若是手握重兵,则继位把握更大,以两位皇子对自己的亲疏程度来看,皇子协未来继位,对自己更有利,毕竟皇子协亲近鸿都门学,而皇子辩亲近外戚。并且,听闻皇子辩近来极力拉拢士绅大族,排斥宦官和鸿都门学子弟。所以,这种二选一的题目,他毫不犹豫就选了自己的立场。
何进等后党官员,相视一眼,均默不做声。
像这种事情,牵扯甚广,每个决定都是有其利也有其弊。若不分析透彻,贸然决定,会出谬误。
由于后党集体沉默,赞同的和反对的,双方势均力敌,朝堂上吵了半天,没有任何结果。
何进回府之后,立即召集属吏商谈,同时派心腹传信到宫内,问何皇后的意见。
何皇后遣郭胜来转达她的意见,她是赞同皇子协出征的,在她看来,一来兵凶战危,难保没有一个意外;二来,只要卡住后勤补给,皇子协本来就不受士人大族待见,加上大军在外一败,必定威信扫地,再无翻身之望。
至于皇子辩,何皇后说的很清楚,那是万万不可以出去冒险的。只要结好士绅大族,占着皇长子的名义,不出任何意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继位大统。而一旦统军在外,若是有什么意外发生,则储君之位立即无望。明显的赔本买卖,是绝对不可以做的。
何进问左右,袁绍听完何后之意,也觉得把握极大,于是极力赞成促成皇子协出征一事,然后坐看其兵败受责。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槌。到时候,不用怎么暗示,那些儒生臣僚,自然有人挺身而出,斥责其误国误民,追究其丧师败北了。
主意一定,外戚和后党官员,立即众口一词,赞同皇子协代天出征。
当翌日朝会时,这个意见被广泛认同之后,桓典气得当场晕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