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他们的话总是给我们很多的教益。
王军把父亲从乡下接来城里的那段日子,对父亲很是厌烦,不为别的,就为凡事不尽的啰嗦与唠叨。假如买件名牌服装、下顿馆子,他总说拿血汗钱打漂漂,道是“成家子,粪为宝;败家子,钱如草”。便摆布他在乡下的境况是如何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再三告诫“丰年要当歉年过,有粮常想无粮时”。儿子打麻将说玩物丧志,上舞厅说不干正经活,送礼走门子不地道,办事端架子太可恶等等,话茬一个接一个,道理一套又一套,直把王军嘀咕得脸烧耳麻,心烦透了。
对于父亲的“老皇历”,王军实在心有抵触,常常只能以“都什么时代了”相抵挡,不欢而逃,久而久之与父亲有了一条难以融通的“代沟”。“我行我素”与“苦口婆心”尖锐对立的结果,便使得王军和父亲的关系一度紧张。
然而生活中的一件事,使王军终于对父亲开始信服甚至崇拜起来。单位评职称分下有限的指标,圈中人便立时拉开架式“杀机四伏”。王军自然也打算“当仁不让”,决心据实力争。不料父亲得知此事,好歹要王军让让,说勾心斗角万万使不得。父亲说:“敬人如敬自,落人如落己。争啥呢?”王军不大以为然。这年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不争是傻瓜。可是父亲死活扯着劝着,什么“让人一寸,得利一尺”,什么“一争两丑,一让两有”,这般硬磨软泡,王军也就锐气全无,只能顺其自然了。却不料到头来争得硝烟弥漫的人却两败俱伤,指标最终落在了王军的头上。
这的确是一次不小的震动,使得王军重新看待和审视父亲平日的诸多责备。
想一想,哪一句不是真话不是善言呢?做儿女的,我们往往操持着时代的骄矜,拒绝接受父母前辈施以的传统文化,以为一句“时代不同了”,便可有足够的理由去信马由缰地折腾,实在是青年一代的认识误区,也是划开两代人之间鸿沟的主要因素。这一次猛然醒悟之后,王军不仅不再厌烦父亲的“啰嗦唠叨”,甚至有时主动讨求某些策略,王军和父亲的关系也意外地融洽起来。
理智地想一想,前辈对事物的认识,何尝不是他们数十年生活经验的总结,他们的处世哲学又何尝不是风雨生活的直接结晶呢?所以他们的话,不管你爱听不爱听,大都堪称金玉良言,甚至是真理。纵然时代变了,但生活的本质不会变,比如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正义的向往、对勤俭的褒扬、对忠实的崇尚等等,这些永远是人类生活的主旋律;变来变去的,只不过是生活的形式,而恰恰是在形式的变更中,我们沾染了许多的浮躁与骄奢、玩世不恭与得过且过。而这一点,老人的观察或许更为真实又接近本质,能对我们给予及时提醒,实在是益莫大焉。
俗言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生活中有多少“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的常常不是“上半月吃肉下半月喝粥”吗?诸如“害人如害己”、“贪心可坠命”之类的事例更要不胜枚举。因此,常听老人言,或许算得上人生的一大益事,他能使你剔除不必要的弯路与歧途,何乐而不为呢。常听老人言,应当成为我们所推崇的德行,因为,不仅是我们修正自身的良好参照与契机,更是我们理解前辈的孜孜苦心——在“代沟”之上架起一座心桥的可靠基础。
常常聆听老人的教诲,既是在“代沟”上架起了一座桥,更可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