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一本专著。面对它,我感慨万千,以至于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我选择学术之路可谓“鬼使神差”,大学毕业后有机会大伙重聚之际,几乎每一个同学都很惊诧我的今日之路,实在是因为他们对我当年“不思进取”的情状印象深刻。但命运弄人,在追逐功利的初衷下,我未曾想到此生竟然执念于此。
我选择“乌托邦”这一课题也是偶然。这得感谢师兄叶君。在一次闲谈中,他述及曾经关注过此选题,但因时间、精力有限,未曾深入。由此,我在校图书馆及院资料室搜寻相关资料,发现在历史学、政治学及社会学范畴里,这是一个很受学者关注的课题。尤其在西方,乌托邦及乌托邦叙事业已形成一个研究谱系和文学传统。而在国内的文学界,相关研究却甚为寥落,连“Utopia”的词义都存在诸多“误解”,这激起我探究的学术兴趣,并最终形成我的博士论文。
写成博士论文,整整用了两年的时间。乍一进入新课题的研究,很兴奋,也自以为会有斩获,但一段时间过后,就陷入了做与不做的彷徨之中。前人关于乌托邦研究的成果多集中于思想史领域,如今,在文学领域探究其作为想象类型的特质与意义,在何种层面上打通两大领域的隔阂,而使乌托邦不再作为一种做学问的“帽子”或“旗帜”,这个问题困扰我甚久。所幸的是,我最终坚持下来并有所突破。在此基础上,我又增删了相关章节,并通过近年来系列论文的相继发表及相关课题的结题。关于此课题,终于可以一种较成熟的姿态告一段落。
要感谢的人很多。导师许祖华教授予我的教益良多。从考博至毕业,乃至当下,一路走来,老师鼓励、教诲的诸多情景历历在目,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我都铭记在心。尤其是请老师为此书写序时,恐时间急迫,我早早告知。不料想,几天之内,老师就写好了满满当当的序,还一再催我在相关部分予以补充,终于通过几个来回的修整,书稿才尘埃落定。老师的敬业及对学生的殷殷提携之情,着实令我感动。
家人给予我的关怀与爱,是我深以为谢的。母亲过世已两年,我尚未提笔纪念于她。是她和父亲,在我求学过程中为我抚养年幼的儿子,使我免除后顾之忧而安心向学。她的热情、爽朗,以及永不屈服的生命意志,更是赐我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而父亲,亦时时注目于我。我不仅从小仰仗父亲的谆谆教导,并且也得以享受诸多呵护,这是很多同龄人未曾得到的幸福。
丈夫对于我学业的支持始终如一,最可贵的,是他给予我或飞翔或遨游的广阔空间。儿子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他纯真的笑容,煞是正经的体贴和宽慰,以及酣睡的可掬神态,让我感受人生的快意与生命的完满。
感谢浙江省社科联提供的省级社会科学出版项目的资助,和浙江理工大学提供的学术专著出版资助,这使我的第一本专著得以顺利出版。在出版过程中,浙江大学出版社的黄宝忠先生、胡畔女士,也给予我不少指导与帮助,从而共同促成了此书的诞生。
感谢诸多曾经给予我帮助与鼓励的师长、朋友们,在一起成长的过程中,你们的音容笑貌汇成我生命中的绚丽风景。
有你,真好。
周黎燕
2011年12月于金沙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