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好学,世人皆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些说法都反映了中国人好学,把学习作为人生发展,获取社会地位的重要通道。华人来到泰国后,好学的传统没有丢。早期来的华人,尽管大都是农民出身,但他们省吃俭用也要供自己的子女上学读书。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华人都能够在泰国巩固自己的地位。盘谷银行创办者陈弼臣,四岁时就被父母送回中国读书,在中国接受了中学和商业专科教育,一直到17岁时才回到泰国。由于他精通汉语,又有良好的商业知识,才为以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蓝三家族的创始人伍佐南是一个有着现代思想的华裔商人,他非常重视对子女的培养,把他们送到英国求学深造。儿子楚·蓝三和祖霖·蓝三被送去学习商业贸易,伽讪·蓝三则专修金融学而获得了金融学学位。1945年6月蓝三家族建立了“泰华农民银行”,楚·蓝三担任银行总经理,其弟祖霖·蓝三则担任银行副经理之职。正如伍佐南所期望的那样,蓝三家族的泰华农民银行由于经营有方,办得很成功。后来,伍佐南的孙子,楚·蓝三的儿子挽差·蓝三也曾到英国学习保险学,成为楚·蓝三的得力助手。经过三代人的艰苦创业,蓝三家族成为泰国经营金融、银行业、商业贸易以及保险业的亿万富翁。
纳·拉农家族的创始人许泗章也十分好学。在来到泰国以前,许泗章对泰国的历史和地理研究得比较深。他了解泰国南部有着丰富的矿产和森林等自然资源,气候也与中国的南方一样温暖。正因为了解这些,刚满25岁的许泗章就来到了泰国,成为泰国从事采矿业第一人。凭着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许泗章很快成了泰国的富豪,并得到了泰王的赏识,赐姓“纳·拉农”,受封“拍耶”爵衔,官任拉农府府尹。
在泰国政府里,华人为官者之所以人数众多,这也与华人所受的教育和获得高等教育的程度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华人深深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无论在政治生活还是经济生活上都需要学习;另一方面,华人在经济上的成功又为华人子弟的学习提供了经济保证。
如今的华裔的文化程度普遍比较高,大学生、留学生比比皆是。据1982年的统计,泰国高等院校中华人学生占80%,华人教授占90%,到国外留学的学生中华人也高达95%。
华人好学,不仅反映在一般知识的学习,也反映在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学习。20世纪30年代时,泰国有华文学校达330多所,所以至今50岁以上的华裔仍有不少能讲流利的汉语,并能阅读中文画报的。但从50年代起,由于政治斗争的影响,泰政府因反对共产党中国,同样也就反对华文对泰国的影响,下令限制华语教学,致使华文学校大为减少。1952年以后,泰国政府在对华文学校的授课时间、教授科目以及对华文学校教师的要求等方面,均作了进一步的限制(他侬执政时期稍有放宽),尤其是自1980年起只准民办华文学校每周授课华文5小时,致使泰国华文教育日趋式微。至1988年,全泰民办华文学校仅存125所,学生不足3万人,华文老师不足500名。由于华人学生没有学习汉语的条件,造成年轻一代的华裔都不能识中文也不会讲汉语。
由于华文教育受限制和华文学校不断减少,华文教育开始采用另一种形式,使中华文化在异地他乡得以延续。泰国华人纷纷开设起了华文家庭班,由学校统一授课,形成家庭小型教学。从50年代后期起,泰国开始盛行华文家庭班,类似昔日的私塾。从60年代至80年代,泰国经常存在着数百个华文家庭班。这是泰国华文教育的特殊产物。
近年来,随着中泰以及泰国和东南亚其他国家地区之间贸易往来的日益扩大,泰国国内对中文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多。在广大泰国华人华裔呼吁下,1992年,泰国政府最终决定解除对华文教育的限制,采取开放政策,华文中学、华文小学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泰国各地。许多商业专科学校和主要大学都开设了中文课,而华文的补习学校、师范学校、华文书院、语言中心更是应运而生,不但华裔学中文,许多认识到华文在国际事务中愈显重要的泰人也同样加入到学习中文的热潮中。
团结互助也是泰国华人能成功发展的重要因素。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说:一个中国人是条龙,十个中国人却成了一条虫。这句话是说中国人不团结,喜欢窝里斗。在中国,可能确实有那么一些人喜欢窝里斗。但到了国外就是另一回事了,尤其在泰国,一个中国人是一条虫,十个中国人却成了一条龙。
早年来到泰国的华人,大都是穷光蛋,“一张草席,一只枕头”就来到了泰国。他们只能靠自己,靠朋友。老“唐人”帮助新“唐人”,这种传统代代相传,一直延续下来。每当运载华人移民的商船抵达暹罗口岸之时,就有一些老唐人在码头上等候接待新移民。老唐人会询问他们是否有亲戚朋友和熟人在暹罗。如果有,就帮他们去投靠亲友;如果没有,就邀其与自己一起搭铺,老唐人担负起兄长和家长的职责。他们为新来者找工作,向他们介绍泰国的风俗习惯,使他们更快地熟悉了解泰国。新移民从打杂工、当车夫、做小贩开始,一步步发展。老唐人还受泰国政府委派管理新唐人。他们在管理过程中,既提升了自己原先的地位,也帮助了新唐人。华人重义气,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接济,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华人重义、互助,还表现在建立华人帮会和华人协会。华人帮会是一种秘密的组织,也有人认为是“黑社会组织”;华人协会则是经政府批准而公开成立的民间组织。不管是华人帮会还是华人协会,讲究的是一种“义”。这种“义”使华人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在旧中国,有许许多多“哥老会”“红门帮”之类秘密组织。华人到了泰国,帮会组织也成了华人在泰国立足的保护伞。在泰国最有名的秘密帮会就是“红门”组织。“红门帮”的头头称“大哥”,下面还按等级设有“二哥”和“三哥”。“红门帮”一般由老唐人担任帮派的头头,其手下多为新唐人,在泰国社会中势力相当大。他们占据一定的势力范围,在这个势力范围内有很大的权力。有时也干一些好事,为华人打抱不平,与官吏做斗争;但有时也会干一些坏事,如贩卖鸦品和军火等,危及泰国的社会安定。
华人帮会受到泰国政府的压制,慢慢地衰落下去,而泰国的华人协会,也就是侨团组织,则越来越红火。
泰国的华人侨团组织历史悠久,有的竟达百年以上,但多数社团组织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继创立的。发展至现在,侨团的名目繁多、性质各异,大体上可分为乡土性的、宗族性的、慈善性的、宗教性的、商业性的五大类。
第一类是按地区来分的乡土团体:有潮州会馆、广肇会馆、海南会馆、福建会馆、江浙会馆、台湾会馆、云南会馆、广西会馆、潮安同乡会、潮阳同乡会、澄海同乡会等。在华人当中,潮州人最多,潮州的会馆最大,潮州人的同乡会也最多。
第二类是按姓氏来分的宗族团体:如周氏宗亲会、洪氏宗亲会、王氏宗亲会、丘氏宗亲会、海南林氏宗祠、海南吴氏宗祠等。为增加各宗亲之间互通声气,阐扬福利事业,相互学习观摩,由各姓氏宗亲会联合成立了宗亲总会。
第三类是慈善团体:如华侨报德善堂、联合救灾机构、崇德善堂、三山慈善院、天华医院、中华赠医所、明莲佛教社赠医处、德教赠医处、华侨互助社、泰华国际狮子会、北榄养老院、泰华孤儿院、仁德互助社等。其中占据首位的报德善堂基金会早已由一座小庙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慈善组织,在泰国几乎无人不知华侨报德善堂。
第四类为宗教团体,如中华佛教研究社、莲华佛教社、光华佛教会、华宗僧务委员会、明寿善坛、普门报恩寺、龙莲禅寺、佛教众明慈善联谊会、泰国蓬联总会、泰国德教慈善总会等。
第五类即为商业团体,如中华总商会、泰中促进投资贸易商会、泰国工商总会、泰国米商出口公会、泰土产同业公会、木业公会、泰华进出口商会、金商公会、华侨派报业公会、海南商会等。
在泰华社会众多社团中,泰国中华总商会被一致公认为最高侨团机关,一向居于领导地位,至今成立已90多年了。1995年在曼谷热闹市中心——沙吞路兴建了崭新宏伟的现代化大厦“THAICC”和壮观的总商会大厅——光华堂,标志着其侨务发展更上一层楼。
华人协会和侨团组织是得到泰国官方批准而成立的华人组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会馆。华人通过会馆帮助新来的华人。华人会馆一般是根据地缘关系建立起来。例如:潮州人建立潮州会馆以帮助潮州人,客家人建立客属会馆来帮助客家人,福建人建立福建会馆帮助福建人等等。每个地方的华人都要建立自己的会馆,以便在泰国相互有个照应。华人的侨团会馆总是由一些德高望重的人领头成立和担任领袖。
无论是泰国的华人帮会还是华人团体协会,都特别强调一个“义”字。在泰国,华人就是通过帮会或者团体组织来相互帮助,立足于当地社会的。现在,华人会馆仍积极开展一些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事业,在符合泰国法律的前提下进行有益于社会和华人的活动。它们以自己的良好形象得到了泰国政府的赞许和人民的支持。